顏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顏真卿三稿
在中國書法史上,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后被公認(rèn)的對后世影響最大最深遠的書法家。他最具代表性的行書作品是他的“三稿”,即《祭侄文稿》《爭座位帖》《祭伯父文稿》,其中《祭侄文稿》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50歲時書。計25行,共230字。
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聯(lián)結(jié),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爭座位帖》
《爭座位帖》又稱《論座帖》《與郭仆射書》。為顏真卿行草書精品,書于代宗廣德二年(764)十一月。
此帖系顏真卿與尚書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書信手稿。傳有七紙,約64行。此稿系顏真卿因不滿權(quán)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的作品,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氣勢充沛,勁挺豁達,字里行間橫溢著粲然忠義之氣,顯示了顏真卿剛強耿直、樸實敦厚的性格。
《祭伯父文稿》
《祭伯父文稿》又稱《告伯父文稿》,全稱《祭伯父濠州刺史文》。自署書于乾元元年(758) ,行草書。凡36行,計410字。原刻早佚,見宋《甲秀堂帖》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