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期我們已經介紹了西晉內憂外患的種種根源。西晉在經歷八王之亂的過程中,積壓已久的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終于一齊爆發(fā),先是在各地爆發(fā)了一系列各族百姓的起義,又加之北方各族上層貴族趁機割據一方,最后形成了北方長達一百多年(公元303-439年)的混亂局面。在這一過程中,西晉王朝也遭到滅頂之災,晉瑯邪王司馬睿則在王導等人的擁立下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重建晉王朝,史稱東晉(公元317-420年)。這一百多年里,北方先后出現(xiàn)了二十多個政權,后世史家從中選取、省并而列出十六個政權,并稱為十六國。
這十六國分別是:
成(漢) 漢(前趙) 后趙 前涼 前燕 前秦
后秦 后涼 后燕 南涼 北涼 西涼 南燕 北燕 西秦 夏
以中間前秦短暫統(tǒng)一北方(376-383年)為限,又可以劃為前中后三部分:前期為公元303-376年,中期為公元376-383年,后期為383-439年。
這一過程較為復雜,今天我們介紹西晉末年各族人民起義與上層貴族割據的歷史,并進一步介紹十六國前期的幾個重要政權。有關東晉的情況,我們將在介紹完十六國情況之后再來介紹。
西晉末年的各族人民起義
西晉統(tǒng)治下的各族人民,生活都極為痛苦,又遭到八王之亂的災禍,走投無路,終于奮起反抗,沉重打擊了西晉王朝的統(tǒng)治。
晉元康四年(294年)五月,匈奴人郝散起兵反晉,攻打上黨郡(治今山西潞城市)。八月郝散投降,被馮翊都尉殺死。兩年后,郝散弟郝度元與馮翊、北地的馬蘭羌、盧水胡等族起兵反晉,聲勢浩大,秦州、雍州的羌、氐等族都參與,氐族首領齊萬年被擁立為帝。晉廷發(fā)兵討伐,到元康九年(299年)初才打敗齊萬年。
在齊萬年反晉的同時,關中等地流民逃入巴蜀,得到賨人李特(?-303年)、李流兄弟等人的賑濟,李特等人由此深得民心。永寧元年(301年),晉廷逼迫流民還鄉(xiāng),李特發(fā)動起義,得到巴蜀流民響應。
太安二年(303年),西晉征調荊州百姓去征伐李流起義軍,義陽蠻張昌率逃避兵役的百姓及流民在江夏起義,立劉尼為帝,稱劉尼為漢室之后。張昌軍的將領石冰進攻揚州、江州,別將陳貞攻下武陵、零陵、豫章、長沙等郡(今湖南大部、江西北部)。八月,在晉劉弘、陶侃的攻擊下,張昌戰(zhàn)死。石冰在揚州、徐州作戰(zhàn),永安元年(304年)三月被害,起義失敗。
建武元年(304年)十月,匈奴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反晉,逐漸奪取河東大部。劉淵陸續(xù)吸收了關東羯族人石勒、在青徐兗豫等州活動的王彌等人,多地的起義軍都與之相聯(lián)系。永嘉三年(309年)十一月,王彌南出轘轅關(在今河南偃師與登封交界處,嵩山西北部),南陽、潁川、汝南等地流民數(shù)萬家攻殺官吏響應王彌。
此外,在漢中的雍州流民、在荊湘等州的巴蜀流民,都發(fā)動了起義來反抗晉朝的統(tǒng)治。
各族人民的起義本來是反抗西晉統(tǒng)治的,但是由于各族貴族官僚參與到這些起義中去,因此起義的味道漸漸就變了,某些民族的貴族如劉淵等人更是將斗爭從社會矛盾引到民族矛盾上去,導致了更加殘酷的戰(zhàn)亂,加深了各族間的猜忌與仇恨。
成(漢)303-347年
李特在發(fā)動起義后,于晉太安二年(303年)正月入成都少城(時成都有二城,一曰少城,一曰太城),改年號為建初。二月,李特遭到晉軍襲擊,被殺害。李特弟李流繼為首領。九月李流去世,李特子李雄被推戴為益州牧。李雄于晉建武元年(304年)十月稱成都王,兩年后稱帝,國號成。成國疆域擴展到整個四川盆地。成國玉恒四年(338年),李特弟李驤之子李壽發(fā)動政變,廢成國主李期,改國號為漢。晉穆帝永和二年(346年),東晉桓溫派兵進攻漢國,次年滅漢國。
1982年版《中國歷史地圖集》十六國 成、前趙、前涼、后趙圖 時為公元327年,需要注意的是,當時還存在著代國、慕容鮮卑、仇池等獨立半獨立政權。
漢(前趙)304-329年
劉淵是於扶羅之孫,是地位極高的匈奴貴族,在洛陽曾學習過漢族文化,晉惠帝時被任命為匈奴五部大單于。晉建武元年(304年)八月,劉淵請求成都王司馬穎派他回到匈奴五部,以對抗王浚,司馬穎最后同意。劉淵回到左國城,部眾云集響應,十月起兵,稱漢王,自稱匈奴貴族擁有漢朝血統(tǒng)。漢元熙五年(308年)十月,劉淵稱帝。這時,由于北方王彌、石勒等人都來投靠漢國,西晉在北方愈受打擊。次年,劉淵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晉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軍攻入洛陽,殺死西晉士族百姓三萬多人,俘虜晉懷帝,史稱“永嘉之亂”。晉建興四年(316年),匈奴將領劉曜又攻下長安,俘虜晉愍帝,西晉滅亡。但就在此時,漢國內部發(fā)生了巨大的分裂。首先是劉曜率軍進入關中后,逐漸與漢主劉聰離心離德,因為劉曜是劉淵的義子,很有才干,受到劉聰?shù)牟录伞F浯问菛|面的石勒也羽翼漸豐,自成勢力,但劉聰尚在,表面上仍聲稱忠于漢國。公元318年,劉聰死后,宮廷發(fā)生政變,靳準殺劉聰全族。劉曜、石勒合力平定靳準之亂,但兩人的矛盾越來越大。劉曜定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同年石勒也稱趙王,這樣就出現(xiàn)了兩個趙國。光初三年(320年),關中氐羌等族起兵反抗前趙,也使得前趙政權極不穩(wěn)定。光初十二年(329年),在與后趙的戰(zhàn)爭中,劉曜被俘虜。不久石勒出兵占領關中,至此漢(前趙)政權終于滅亡。
后趙319-351年 附冉魏 350-352年
石勒(274-333年)是上黨羯族人,早年曾因并州饑荒,被賣到山東為奴,后與汲桑等人聚眾起兵。汲桑戰(zhàn)死后,石勒投奔劉淵。此后數(shù)年里,盡管石勒名義上是劉淵的臣子,但是實際上不斷在河北等地發(fā)展個人勢力。
319年,石勒稱趙王,初都襄國(今河北邢臺)。329年滅前趙,奪取關中。次年石勒稱帝,逐漸控制了北方大部。一方面,石勒把張賓等漢族謀士作為其智囊,另一方面提高羯族地位,并禁止百姓使用“胡”字,例如胡餅改稱搏爐。石勒還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恢復九品中正制,制定租調制度,推行佛教,使其統(tǒng)治得以穩(wěn)定。
石勒死后,子石弘立,被石勒義子石虎所殺。石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殘殺百姓,大興土木,窮兵黷武。當時后趙都城鄴城(鄴北城,在今河北臨漳縣南)之華麗可謂窮奢極欲,晉人有《鄴中記》一書,有詳細記載。北方各地起義此起彼伏。石虎的兒子們也不比父親溫和多少,嗜殺成性,甚至兄弟相殘,太子石宣更是企圖殺石虎而自立。石虎心痛地說:“我真想拿石灰水洗洗自己的腸子,怎么會生出這樣的兒子!”(原話:“吾欲以純灰三斛自滌其腸,何爲專生惡子,年踰二十輒欲殺父!...”)顯然,在皇權的誘惑下,后趙皇族已經成了野蠻的禽獸。
后趙太寧元年(349年),石虎死去不久,其子孫開始了爭奪皇位的權力斗爭。石勒的義孫漢人石閔聲稱要為漢人報仇,下令各地誅殺羯族、胡族等北方民族,史稱“殺胡令”,一時被殺的各族人達二十余萬,更有高鼻多須而被殺者不可勝計。石閔不久改姓冉,自立為帝,國號魏,史稱冉魏。冉閔的這種做法,利用了北方漢族報復羯族統(tǒng)治者的心理,但是激化了各族之間的矛盾,各族都極為惶恐,拼死抵抗冉魏統(tǒng)治,因此冉魏很快就陷于混亂。這時候,北方前燕的慕容儁趁機南下,坐收漁利。冉閔自恃武藝超群,親率軍隊與前燕軍廝殺,敗于廉臺(今河北定州市東南),被俘虜,后為慕容儁所殺。不久,前燕南下,奪取河北,徹底消滅了冉魏。
前燕337-370年
慕容鮮卑經歷與段部、宇文部、高句麗的幾次大的較量后,基本占據了遼東、遼西的大片地區(qū),并把勢力伸展到燕地。慕容廆死后,子慕容皝立,于公元337年稱燕王,342年遷都和龍城(即龍城,今遼寧朝陽,據說慕容皝見二龍于井中,因有此名)。石虎率軍北伐,但因天氣寒冷而退兵。到公元351年,后趙內亂,給了前燕可乘之機。慕容儁派兵攻取中原,先遷都到薊城(今北京市市區(qū)西南),后又遷到鄴城。前燕占領河北后,削除豪強塢壁,貴族廣占田地而成為大地主。慕容暐時,皇族間互相猜忌,慕容垂等人甚至不得不投奔前秦。公元369年,東晉桓溫北伐,最北已經到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前燕大震。前燕這時向前秦求援,桓溫退兵,次年前秦滅前燕。
前涼317-376年
西晉時,漢族士人張軌看到中原將有大亂,因此求為涼州刺史。張軌死后,其子孫在中原大亂之時保據涼州,以姑臧(今甘肅武威)為統(tǒng)治中心。名義上,張氏自稱仍是晉的臣子,但實際上年號不再與東晉同步,因此自西晉滅亡后實際上已經獨立。
由于有大量漢族士人躲避到涼州,涼州得以保留中原文化的禮樂制度與典籍,對于古代漢族文化的保存具有積極意義。
前涼還控制著西域,在今新疆吐魯番地區(qū)設高昌郡,加強西域與內陸的聯(lián)系,也促進了中國同中亞等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公元376年,前涼為前秦苻堅所滅。
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盛樂博物館園內孩童摔跤雕塑。公元三世紀中葉,拓跋鮮卑遷居至盛樂地區(qū),到四世紀初建立了代國政權,公元376年為前秦所滅。
附 代國315-376年
晉建興三年(315年),拓跋猗盧被封為代王,次年即被其子所殺。自拓跋猗盧死后,拓跋鮮卑內亂頻仍。到拓跋郁律(?-321年)時,國勢復振。拓跋猗迤妻惟氏恐怕郁律將威脅到她的兒子,殺郁律。郁律子什翼犍被其母王氏藏在袴中的襁褓里,因為沒有啼哭才保住一命。惟氏立其子賀傉(音 怒)為王,自己專行國政,被后趙人稱為“女國使”。到324年,賀傉才親政。329年,賀蘭部與部落大人擁立郁律之子翳槐為王,當時的代王紇那(賀傉弟)逃奔宇文部。335年,翳槐與諸部矛盾加劇,諸部反叛,翳槐逃亡到后趙。紇那自宇文部歸國。兩年后,在后趙的幫助下,翳槐回到代國,紇那逃亡到慕容部。
公元338年,代王翳槐死,諸部大人將在后趙為人質的翳槐之弟拓跋什翼犍(320-377)迎回代國,改元建國。歷經二十多年的混亂后,拓跋鮮卑終于迎來了新的階段。拓跋什翼犍設百官,定法度,大漠南北多有歸附,有眾數(shù)十萬人。建國三年(340年),什翼犍以云中盛樂宮(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北)為都。代國統(tǒng)治較為穩(wěn)定,什翼犍多次與前燕通婚。直至建國二十八年(365年),匈奴鐵弗部劉衛(wèi)辰反叛代國,次年被什翼犍擊敗,投降前秦。建國三十九年(376年),劉衛(wèi)辰向前秦求救,前秦發(fā)兵數(shù)路攻打代國。十二月,什翼犍被殺,代國覆滅。不過,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被其母賀氏保護了下來,后歸獨孤部,這為淝水之戰(zhàn)以后的歷史埋下了伏筆。
1982年版《中國歷史地圖集》十六國 前秦圖 時為公元382年。公元384年西域納入前秦版圖。
前秦350-394年(淝水之戰(zhàn)前 351-383年)
氐族首領蒲洪(285-350),原是略陽(今陜西略陽)人,后一度歸前趙。前趙亡,蒲洪退保隴山,后又歸降后趙石虎,被安置于枋頭(今河南浚縣西)。石虎死后,后趙大亂,蒲洪打算割據關中,與羌族首領姚弋仲發(fā)生沖突。蒲洪根據讖言改姓苻,于晉永和六年(350年)自稱三秦王。不久,苻洪為麻秋毒殺,其子苻健率部入關中,次年在長安稱天王(十六國時北方各族統(tǒng)治者多稱天王,與皇帝規(guī)制相同),國號秦,史稱前秦。苻健子苻生是個暴君,殺人成性,前秦有衰亡之勢。前秦壽光三年(357年),東海王苻堅(苻洪子苻雄之子)發(fā)動政變,廢掉苻生,自立為天王。
苻堅即位以后,勵精圖治,興辦學校。他還任用漢人王猛打擊氐族豪強,嚴明法度,眾臣見王猛都屏息不敢言。于是對外進取,建元六年(370年)滅前燕,九年(373年)冬攻入蜀地,十二年(376年)滅前涼與代國,統(tǒng)一北方。建元十四年(378年),苻堅又派重兵進攻東晉重鎮(zhèn)襄陽,次年春攻克,晉梁州刺史朱序被俘。
到建元十八年(382年)十月,苻堅與群臣議論伐晉之事。苻堅的弟弟苻融、兒子苻宏、苻詵,他所寵幸的張夫人、所尊重的僧人道安都反對他南征。苻融甚至提出王猛臨終前勸諫苻堅不要南征的事情。苻堅對此極為反感,在他看來,統(tǒng)一天下是迫在眉睫之事。有意思的是,慕容垂倒是極力贊同苻堅南征的舉動。
最終,苻堅仍然要南征東晉,一場大戰(zhàn)即將在建元十九年(383年,晉太元八年)爆發(fā)。
26
歷史地理
小知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