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
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
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
樂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詩鑒賞
這首詩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秋天,那時杜牧由京官外調(diào)湖州刺史(湖州又稱吳興郡)之前,曾登樂游原游賞。樂游原在長安東南,地勢高敞,可以登臨遙望。
首句以“清時有味是無能”議論起。清時,指政治清明的承平時代。意為在當前這個政治清明的年代,能夠享有清閑幽靜的生活的人,應當是像我這種無才無能之輩。這是一句帶有滿腹牢騷的反話。大中三年,原先被吐蕃占領的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的人民起義歸附唐朝,這年八月,河、隴諸州老幼千余人來到長安,宣宗在皇城東北延喜門樓接見,他們歡呼跳躍,脫掉胡服,換上漢族衣冠。這是當時被看成太平盛事的一件大事。但統(tǒng)治集團卻因此而志滿意得,粉飾太平,競為豪侈。這里說自己“無能”,顯然也是對自己身“居下位”,無所作為處境的一種牢騷不平。
次句承“有味”,具體形容自己的閑靜生活意趣。
孤云來去悠悠,無依無傍,無心無機,閑逸自在,歷來被士大夫們當作閑情逸致的象征。僧人生活悠靜、心境虛靜,向來被文人視為靜默淡泊的化身,詩句用“愛孤云”、“愛僧”這兩種具體的心理與行動將自己的“閑”、“靜”的生活意趣形象化地表達出。
以上兩句,其實都是反言若正。表面上他認為自己“清時”,自己“無能”,其實當時的心境、意趣并不閑靜。詩人反話正說,正好發(fā)泄了被迫置散投閑,無所作為的內(nèi)心苦悶。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摈猓╤uī揮),旌麾,古代將外出任郡守叫“建麾”。吳興地近太湖、長江與東海,自可稱“江?!保糯渤S谩敖!敝高h離朝廷的地方。這里兼含以上兩義。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今陜西醴泉縣九峻山。
樂游原地勢高敞,故可以遙望西北方向的昭陵。這兩句是說,詩人正想手持旌旗,到遠離朝廷的江海之地去過一種瀟灑自在的生活,但登上樂游古原,卻不由自主地遙望起西北方向的昭陵。第三句順承上文“閑”
“靜”,表示既閑靜無事,不如干脆遠赴江海,過更無拘無束的生活,第四句卻筆鋒折轉(zhuǎn),含有無窮感慨。這首詩的主意和點睛之處,就在末句。樂游原這個古原,作為唐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往往和今昔盛衰之感、吊古傷今之慨相聯(lián)系。杜牧另有一首《登樂游原》七絕:“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yè),五陵無樹起秋風?!?u>李商隱也有詩《樂游原》云:“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庇谏n茫寥廓中,充滿盛衰不常之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樂游原上望昭陵”所包涵的復雜而豐富的意蘊。昭陵在唐人心目中,是明君盛世的象征。登樂游原而望昭陵,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盛世明君的不勝追戀,反之也就含蓄地暗示了對當前時世昏主的不滿。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之盛,與他知人善任,重用賢才分不開,而杜牧所處的,恰恰是一個風雨如晦的衰頹朝代,在位的唐宣宗又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巴蚜辍笔惆l(fā)了無窮的盛衰之慨和生不逢時之感,含而不怒、哀而不傷。這個結尾,點到即止,余味無窮,而結尾的這一轉(zhuǎn)折,回過頭來將開頭的“清時”、“無能”也一并否定了。這種末句否定前三句從反面作勢的寫法,使這首詩具有一種拗峭勁健而又雋永耐味的特色,令人拍案叫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