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課應貼近生活,回歸常態(tài)教學
[內容摘要]:初中《思品》課堂教學,根本目的是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利用不同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有助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更有利于初中生健康成長。讓課堂回歸生活、回歸常態(tài)、真實的課堂,更有助于達到上述目的,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也是每一位從事《思品》課堂教學的老師值得探究的課題,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關鍵詞] 初中思品課 貼近生活 回歸常態(tài)
當前初中學生很多不喜歡思想品德課,都說思品課枯燥、乏味,說教的意味很濃,從心底里非常抵觸,導致《思品》課教師很是頭疼:一方面學校要求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學生在考試中卻考得一塌糊涂。我認為導致這一尷尬局面的根源在于我們的課堂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從而使思品教育缺乏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缺乏針對性必然使得思品教育遠離真實教育情境中的學生,學生的主動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的發(fā)揮。因此,不管教師如何去啟發(fā)誘導,從根本而言之,他們都只可能是被動的接受者,無法引起內心的共鳴,產生不了思品教育應有的效果,這就導致當前思品教育缺乏實效性。一場“課堂回歸自然,回歸常態(tài)化”的話題,在品德教師隊伍中開始熱議。我認為:課堂應該回歸“常態(tài)”。因為,常態(tài)課是一種平日教學中常見的課,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自然課,也是一種最講究實效的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生活課堂、體驗活動、課堂資源、課堂評價等方面展開常態(tài)的教學活動,這樣才能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才能感受到智慧靈動的課堂。 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思品課教學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貼近學生生活體驗,讓“生活課堂”常態(tài)化
“回歸生活”是德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品德教育的靈魂,也是新課程的生成點。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品德課堂,應力求讓初中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其回歸生活的過程。魯潔教授也曾用“回歸生活”來概括德育課程的基本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品德教師潛意識里有“生活課堂”的理念,把“生活”引進課堂,把課堂還原成“生活”。生活是課程的本源,學生的常態(tài)生活更是教學的主要資源,只有走進學生生活常態(tài),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構建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質。
在教學中我們應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讓學生生活貼近常態(tài)生活。如:在上《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我面對的是一所鄉(xiāng)鎮(zhèn)初中,民工子女較多,學生來全國七、八個省,他們的生活習慣、生活環(huán)境與本地的學生相比就有所差異。然而,老師如果在授課過程中,沒有認真了解學生的實際生活,只是照本宣科地講到:正月初一“拜年”活動,正月初五“接財神”活動……。課堂上,有的學生坐在位置上發(fā)呆,只聽老師在濤濤不絕地講過年的快樂和喜慶??赏瑢W們仍然很納悶,原因是他們根本不知道本地的這些過年習俗。這樣,學生沒有生活的經歷,沒有貼近孩子的生活,他們怎么會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呢?事后,老師進行了深刻反思。原來,老師講的已脫離了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課后,老師進行了補充教學,在另一個班教學時就關注了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讓課堂回歸學生的生活體驗。在課堂上讓學生再來說他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是如何過的?同學們自如地說:過春節(jié)家家戶戶貼對聯(lián)、掛彩燈、穿新衣服,向長輩拜年,有壓歲錢,扭秧歌,跟父母去趕集的都有,到正月十五還有“猜燈謎”“鬧元宵”活動呢?在發(fā)言中,學生就感受到春節(jié)的喜悅快樂。
再比如:在學習《我愛我家》一課時,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設計了這樣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顒右唬罕纫槐瓤凑l知道的多?(父母的生日和屬相、愛好興趣、喜歡吃的菜、上班所需時間、父母最擔心的事等一系列內容);活動二:說一說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都為你做了些什么?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有些學生能說出一部分內容,有些學生說得很平淡,在此時播放Flash動畫歌曲《母親》,用生動形象的視聽作品來感染、教育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在情境中加深對感恩的理解,以此總結父母的優(yōu)點,達到比泛泛說教好得多的教學效果?;顒尤荷铙w驗:播放公益廣告片《洗腳》,讓學生談自己給父母洗腳后的感受。生動的畫面,真實的材料,使學生如臨其境,形成直覺的情感體驗,從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啟發(fā),從而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準則。在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談給父母洗腳的感受,敘述得很真實,也很感人,給那些沒有給父母洗過腳的同學上了生動的一課,比老師說教的效果好得多。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既避免了思品課過去單調枯燥的理論說教,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課堂實踐,我感悟到:生動直觀、寓教于樂、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法越來越受學生的歡迎。
因此,課堂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要以學生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而不能是書本的簡單講解,更不能回歸成人的生活。只要以實際生活為基礎,關注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常態(tài)生活,讓課堂源于生活,課堂教學才有生命力。
二、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讓“社會課堂”常態(tài)化
活動性是品德課程的基本特征,活動是品德教學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適宜活動的環(huán)境和條件,組織開展活動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去體驗、感悟、發(fā)現(xiàn)、探究,從而獲得認識、情感和行為各方面的發(fā)展。如在教學《消費者權益》一課時,老師事先安排好學生做好課前調查和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同學們走進超市,有的購買學習用品,有的購買生活日用品,有的購買蔬菜等等。在課堂上,同學們將自己購物的經歷和經驗進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學說,我在購物時注意到盡量購經濟適用的物品,有的同學還介紹了購物時還要注意食品的營養(yǎng)。當老師提問到:購物時還要注意什么?“安全”——不購“三無產品”。師緊接著問:“什么叫‘三無產品’?”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無產品名稱及生產廠家的廠名和廠址,無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的,無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的就是‘三無產品’。”同學們通過走進超市,把教學內容和要求融進了實踐活動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再如教學七年級《規(guī)則》一課時,老師要求學生認識常見的交通安全標志和設施,了解安全常識,注意交通安全,懂得上學放學時應注意哪些事項,學會自己保護自己,在收集交通標志的過程中了解交通常識。課前,老師要求學生與家長一起到街道上觀察、體驗、感知。學生通過聽、看、學、收集等形式,讓學生體驗到自己應如何過馬路才安全。在課堂上,學生還當起了“小交警”,告訴同學們過馬路時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過”,要識別紅綠燈的作用,行人應靠右行走等教學內容。如果這節(jié)課就按原本敘說,那么坐在教室里的學生怎么也感受不到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而在課前課中,學生通過“認識交通標志”、“學做小交警”、“唱兒歌”等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了知識,落實了行為。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真實地感知到什么是規(guī)則及規(guī)則的作用。這種感知不是由老師“告訴”學生的,而是學生通過主體參與體驗獲得的。
因此,在品德教學中,創(chuàng)設學生喜歡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參與欲,讓學生真實體驗,回到自然生活,感悟常態(tài)生活,讓學生真正感覺學習的快樂。
三、善于捕捉課堂資源,讓“真實課堂”常態(tài)化
《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課程承擔著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任務,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材,要使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就必須充分開發(fā)、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以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上好常態(tài)課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但也不能重用教材,照本宣讀,一節(jié)課書不離手。應該挖掘生活資源、學生資源,捕捉生活中的“源頭活水”。因此,教師及時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源頭活水”,就會讓品德教學煥發(fā)生活的氣息、生命的活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捕捉課堂“意外”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在常態(tài)的課堂教學中,讓課堂充滿活力。如,在教學《關愛生命》一課的“說說你的心里話”環(huán)節(jié)時,黃××同學淚流滿面,我被這突如其來的意外“流淚”感到不知所措。立即走到他身旁,用手溫柔的撫摸著他的頭說:“這位同學剛才聽了我的心里話,肯定有感人的肺腑之言要和大家分享。”黃××含著淚向大家講述了老師和同學幫助他一家度過難關的真實而感人故事。原來,他的爸爸是鎮(zhèn)某企業(yè)的一名優(yōu)秀員工,由于常年勞累過度,積勞成病,得了重病去世了。學校組織了一次“關愛他人”的捐款活動。老師聽了他爸感人的事跡,并對黃××同學說:“孩子別難過,困難是暫時的,堅強些,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成員會伸出溫暖的手來幫助你的。我要向你爸爸學習,你爸把自己的一身獻給了自己熱愛的事業(yè),真?zhèn)ゴ螅?span lang="EN-US">”話音剛落,我拿出一張百元鈔票,遞給這位同學。課堂里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一場感人的一幕,一次意外的收獲。老師巧妙地用好身邊的資源,正是因為運用了真實而獨特的教學資源,才有了學生發(fā)自肺腑的話語,才激發(fā)出他們心靈深處最真摯的愛。
四、善于評價學生表現(xiàn),讓“發(fā)展課堂”常態(tài)化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評價就是要變“淘汰性課程評價”為“發(fā)展性課程評價”。課標中明確指出:“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但有的課堂,老師評價的聲音“虛”而“淺”。甚至,學生間相互評價也“少”,有的評價過于形式化。還有的課堂不管學生做得多么漂亮,說得多么精彩,老師送給孩子的只是“好”“不錯”“你真棒!”的評價,沒有啟迪和激勵的話語。這樣有失常態(tài)課的要求,更無法激活課堂的活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如,教《男生女生》一課,其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找一找自己的優(yōu)點。有個男生找了四個優(yōu)點,教師一邊高興地說:“祝賀你找到這么多優(yōu)點,我真為你高興!”一邊伸出雙手與學生熱情相握,學生此時相當激動,很鄭重與老師握手。接著,又有一個女生說找到了八個優(yōu)點,這時教師先也是笑容滿面,然后卻出人意料地說“怎么樣,來個擁抱,祝賀一下?”隨后師生親切擁抱,頓時,教室里掌聲、笑聲匯成一片,不知不覺中,一個課堂高潮就這樣生成了。此外,課堂上老我還經常用“你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學生”、“你是敢于探索的好學生”、“你是一個有愛心的學生”…這樣的贊賞和評價,激發(fā)和保護了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些真實而感人評價,讓課堂充滿了活力,煥發(fā)了生機。
總的來說,思品教育不是禁錮人、束縛人,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美德”的容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首先必須立足現(xiàn)實,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以學生為本,教育呼喚常態(tài),呼喚真實的課堂。只有真實的教育才能激發(fā)真實的情感。品德課堂的常態(tài)化,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品德教學的魅力,讓我們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去上好每一節(jié)課,以自己的生活、以身邊的環(huán)境為課堂,我們的思品課堂才能算得上是有效、高效的課堂。
主要參考書目:
1、《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2、《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
3、《思想品德教學與參考》(2011年第3期)
4、杜威著、王承緒等譯《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5、吳少榮、黃少民等著《七年級思想品德》,廣東教育出版社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