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麗的楠溪山水蘊養(yǎng)了亦耕亦讀、詩禮傳家的鄉(xiāng)土文化。楠溪兩岸,芙蓉、巖頭、林坑等大大小小的古村落,人們以血緣為紐帶,聚族而居,石墻木門蓬舍,男耕女織。
“耕讀傳家”的生活理想和青山綠水長年陶冶出的書卷氣以及對自然的親和感滲透在村落布局和房屋建筑當中,部分村落至今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別具韻味。
早早起來,來到巖頭鎮(zhèn)上的麗水街。
麗水長廊,一長串鮮艷的紅燈籠,格外惹眼。
清晨,我獨自漫步在巖頭鎮(zhèn)。
農(nóng)家小院的墻頭。
用過早餐,在巖頭鎮(zhèn)攔車前往林坑。
林坑,在永嘉縣東北部,被譽為“湮沒深山中的璞玉”。掩映在山林懷抱中的林坑古村落,是楠溪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那些黑瓦覆蓋的木屋,無序中顯自然,純是一群樸素自然、灑脫不拘的農(nóng)家院舍。
2001年,香港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副臺長趙群力駕機在永嘉林坑拍攝系列紀錄片《尋找遠去的家園》時不幸墜機身亡,這一事件也讓林坑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由于四周是山,村的布局是沿南北走向的一條常年不息的溪谷而建,四周是梯田,山上是竹林,所以叫林坑。
一座座有著百年以上歷史的木樓被青山翠嶺環(huán)繞著,玲瓏別致地依著山勢井然有序?qū)訉佣ā?br>
村里的大姓是毛姓,先輩們是在宋代戰(zhàn)亂時從江西吉安遷居過來的。和永嘉楠溪江上游的那些古村落相比,林坑沒有值得炫耀的古建筑和人文歷史,地方也有些偏遠,可它的美卻是獨特的,因為它有著山谷的翠綠和寂靜。
驚現(xiàn)“華南虎”。
我舉起鏡頭,他抄起棍頭。
所有的景物與色彩,讓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林坑宛若世外桃源。我也把林坑列入喜歡的地方。
在經(jīng)歷了林坑慵懶的午后,我搭車前往大若巖。
經(jīng)過被道家譽為“天下第十二福地”的陶公洞。傳說因南朝“山中宰相”陶弘景曾隱居于此聞名,寬曠的洞穴內(nèi)香火裊裊,清涼幽深。
陶公洞沿路而上,倒是一路賞心悅目。
大若巖轉(zhuǎn)了轉(zhuǎn),前往芙蓉村。
芙蓉村是楠溪江各村落中歷史最悠久的,按照“七星八斗”的思想進行規(guī)劃設(shè)計。
星,是指道路交匯處的方形平臺;斗,是水渠交匯處的方形水池,是“星筑臺”、“斗鑿池”以為象征。道路與水系交叉縱橫,成為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用處頗多:和平時期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戰(zhàn)爭時期,“星”可以用來作指揮臺,“斗”可以用來貯水以防火攻。
此外,七星八斗還有一個美好的寓意:芙蓉村的子孫后代人才輩出,猶如天上的星斗一般。
如此的好風水使村子人杰地靈,歷史上小小的芙蓉村竟出過“十八金帶”和一位狀元郎,十八金帶指十八位陳氏族人同時在朝為官。
漫步芙蓉村,小孩在嬉戲打鬧,老人們閑談笑語,好不自在。
在芙蓉村里轉(zhuǎn)悠了一圈,已近黃昏。臨時決定明天一早去臺州臨海,晚上回到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