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詞訓解之二十三:君子無戲言
君子無戲言,脫胎于“天子無戲言”,典出《史記·晉世家》:
“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笔坟唬骸疤熳訜o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庇谑撬旆馐逵萦谔??!?span lang="EN-US">
這就是著名的桐葉封弟的故事。一天,周成王與胞弟叔虞玩耍,成王把一桐葉剪成一個似玉圭的玩具,對叔虞說:我用這個玉圭封賜你。太史史佚聽見,提醒成王應當言出必行,天子不可戲言。于是周成王就把唐地作為封地封賜給叔虞?!秴问洗呵铩ぶ匮浴芬灿型瑯佑涊d,只不過勸諫者換成了攝政王周公旦。
戲言,指開玩笑或不當真的話。我認為可以擴大范圍,一切不真誠、不真實、不合理、不正確、不正常的言語,一切妄言妄語戲論謬論,都可以統(tǒng)稱為戲言。
戲言即妄語。妄語是佛教五戒之一,大妄語業(yè)是地獄罪。在佛教中,不妄語戒是五根本戒之一。儒家更加強調(diào)真誠、誠信,以“誠”為“天之道”。五常道中,信德核心要求就是要說實話、說真話和說真理。天子無戲言,言必有信,必須兌現(xiàn);君子無戲言,言必如實,符合事實真相;言必如理,合乎道理天理。
孔子說:“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保ā墩撜Z·子路》)董仲舒說:“《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故名霣石,則后其五,言退鹢,則先其六。圣人之謹于正名如此。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保ā洞呵锓甭丁嵭浴罚?span lang="EN-US">
東海有聯(lián)曰:君子于言無所茍,大人處世要全真。
一個人說一句實話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不妄言。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妄言,一輩子不妄言,只有圣賢君子做得到。借用一句佛語:圣賢君子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有人以《論語·陽貨》中孔子“前言戲之耳”之語為例,表明孔子亦有戲言。其實自稱戲言,即非戲言??鬃印皻㈦u焉用牛刀”之言,歡喜又不無惋惜,似戲非戲。孫齊魯說:“小康之制尚禮,大同至制尚樂。”以子游之大才和大同之法治理武城小邑,何嘗非割雞而用牛刀哉。
或說:“把孔子隨便說過的什么話都當真與對孔子無論說過的什么話都不當一回事其實是一樣的。”此言輕浮。傳自圣經(jīng)的孔子的每一句話都是如理如實、實實在在的。君子有三畏,其一是畏圣人之言??晌繁乜尚?。不把孔子的話當真,認為孔子有的話不認真,不可當真,不可信,就是侮圣人之言!
圣賢君子無戲言,圣經(jīng)自然無戲言。經(jīng)無戲言,一是圣經(jīng)所記載的歷史事實,真實性、可信度最高。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六經(jīng)皆史”;一是圣經(jīng)所表達的理義,都是實理、正理、真理,具有至高無上的真理性、正義性和普適性。中庸之道,大中至正,圓滿無漏,沒有任何錯誤。故程子說:“不偏之為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span lang="EN-US">
儒家對圣人圣經(jīng)的信仰并非迷信,而是建立在歷史實踐和良知實證之上的高度信任。王陽明說:“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真儒信孔子,是因為“求之于心而是”。
人無完人,理有完理;人有戲子,經(jīng)無戲言。儒理即是完理----圓滿的道理,儒經(jīng)都是真言,普適于各個社會和時代。歷代大儒的言論,未必沒有偏差,但不會有原則性的錯誤。說人無完人,也是一般而言,圣賢德行圓滿,即堪稱完人。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儒者本色也。
妄語戲言,君子所戒,卻是民眾的常態(tài),也是民眾的特權。
君子“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不會對民眾高標準;王道政治嚴于官而寬于民,也不會對民眾嚴要求。對于民眾的妄語戲言及道德問題,政府會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但絕不會懲之以法。例如,對于民眾和方外人士訶佛罵祖、批孔辱圣之類言論,歷代儒家王朝多是置而不論的。2017-12-19余東海
首發(fā)于儒家網(wǎ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