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四姐妹合影, 元和(前右)、允和(前左)、兆和(后右)、充和(后左)
沈從文與張兆和夫婦
美麗優(yōu)雅的張充和
周有光、張允和夫婦
日前,旅美作家蘇煒的新著《天涯晚笛:聽張充和講故事》由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7月13日,蘇煒攜新書亮相北京彼岸書店,與讀者分享了與張充和相處的點點滴滴,也讓我們再次重溫了合肥四姐妹美麗、典雅的人生世界。
合肥張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姊妹深受傳統(tǒng)文化浸染,有著極高的文化和藝術(shù)修養(yǎng),她們平和溫潤、知書達理,昆曲、書法、丹青、詩詞無一不精,皆有才女之名。
中國近代史上的名門望族———合肥張家四姐妹深受傳統(tǒng)文化浸染,有著極高的文學(xué)和藝術(shù)修養(yǎng),合肥四姐妹的美麗當時在蘇州樂益中學(xué)(四姊妹父親張武齡創(chuàng)辦)教書的葉圣陶曾這樣評價:“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倍⒘诉@四位才女的幸運兒分別是昆曲名家周傳玠、語言學(xué)家周有光、文學(xué)大師沈從文和德裔漢學(xué)家傅漢思。
張家有女初長成
合肥張家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門大族,與同鄉(xiāng)李鴻章家族齊名,張家的發(fā)跡人物、四姊妹曾祖張樹聲也是李鴻章的淮軍老人,與李關(guān)系密切,稱得上是休戚與共。張允和夫君、著名語言學(xué)家周有光談及岳父家族時曾說:“張樹聲是跟隨李鴻章打仗出身的,'張家’與'李家’相并列。李鴻章因母親去世,清朝大官允許回家守孝三個月,李鴻章回鄉(xiāng)丁憂的時候,職務(wù)就是由張樹聲代理的。張樹聲的官做得很大,任過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所以下一代人也做了很大的官,到第三代張允和的父親張武齡,生于清朝末年,受了新思想的影響。他知道家里有錢、有地位,但總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定離開安徽,到蘇州興辦新式教育。1921年他在蘇州辦樂益女子學(xué)校,很成功。他跟蔡元培、蔣夢麟等當時許多有名的教育家結(jié)成朋友,幫助他把學(xué)校辦好。他不接受外界捐款,別人想辦法找捐款,他恰恰相反,有捐款也不要?!?/p>
張武齡是張樹聲的孫子,是一位開明的教育家,醉心于平民教育,受蔡元培先生影響,在蘇州創(chuàng)辦平林中學(xué)和樂益女中,推動女子教育。樂益女中是所新式學(xué)校,取“樂觀進取,裨益社會”之意,學(xué)生剪短發(fā),開運動會,演話劇,引領(lǐng)風(fēng)氣之先,學(xué)生們還演出過郭沫若的《棠棣之花》、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等知名話劇。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張武齡與揚州名門之女陸英成親,據(jù)說結(jié)婚時陸府的“嫁妝隊伍從四牌樓一直延伸到龍門巷,足足排了十條街”。
張武齡婚后育有四女六子,四個女兒名字分別是元和、允和、兆和及充和,名字都長了兩條腿,既寓長大后女兒要嫁人隨夫走,也寓女子須自立,要走自己的路;而六個兒子則分別取名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都帶“家”字頭,意思是男孩要留在家里的———由此也可看出張武齡是位相當風(fēng)趣的有心人。
張家的四位美麗千金很快便出落成婷婷少女,張武齡讓她們學(xué)習(xí)昆曲,蘇州是昆曲故鄉(xiāng),有地利之便。周有光回憶說:“張家四姐妹小時候?qū)W昆曲。當時昆曲是最高雅的娛樂,因為過年過節(jié)賭錢、喝酒,張武齡不喜歡這一套,覺得還不如讓小孩子學(xué)昆曲。小孩子開始覺得好玩,后來越來越喜歡昆曲,昆曲的文學(xué)引人入勝。昆曲是詩詞語言,寫得非常好,這對古文進步很有關(guān)系?!?/span>
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四姐妹一生最大的亮點當然是她們的愛情了。大姐元和文靜端莊,儀態(tài)優(yōu)雅,屬于典型的大家閨秀。在上海大夏大學(xué)讀書時便有“大夏皇后”之稱,追求者自然不在少數(shù),但卻無一人入她法眼,直到后來結(jié)識了風(fēng)流倜儻的昆曲名伶顧傳玠。
二人的相識頗具浪漫色彩。元和一生癡迷昆曲,當時正與二妹允和等一些女孩子學(xué)唱《牡丹亭》“拾畫叫畫”一折。戲中柳夢梅在園里看到杜麗娘的畫,不覺情深意綣,這段近半小時唱念,正是顧傳玠拿手好戲。但顧傳玠當時在上海唱《牡丹亭》卻沒有這一折。正值韶華的張元和深為柳夢梅的癡情所感,極想知道舞臺上“拾畫叫畫”是什么樣子,便給顧傳玠寫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加演這一折。顧接信后很快就回復(fù),同意在大世界上演“拾畫叫畫”一折———于是便有了張元和與顧傳玠的初遇和相戀,這一年,張元和22歲,顧傳玠20歲。
關(guān)于這段往事,周有光至今還記憶猶新:“張元和在上海讀大學(xué),人漂亮,讀書也好,是大學(xué)里的‘?;ā?,被捧得不得了,再加上張家地位,對她的婚姻很不利,一般男孩子不敢問津。所以,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朋友。后來,張元和非常喜歡昆曲,擅唱擅演,而顧傳玠是當時著名的昆曲演員。張元和因為喜歡昆曲和顧傳玠相識,顧傳玠想追求她,她不敢接近顧傳玠,因為當時演員的地位很低。所以拖了很多年,到抗日戰(zhàn)爭的時候才在上海結(jié)婚。”
四姐妹中老二允和結(jié)婚最早,她與周有光的戀愛也是水到渠成,波瀾不驚。當時兩家都在蘇州定居,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在樂益女中讀書,與張允和同學(xué),允和常常到周家來玩,與周有光自然而然也就認識了。
后來周有光到杭州教書,恰好張允和也到杭州之江大學(xué)借讀。就這樣在美麗的西湖邊,張允和和周有光開始了戀愛旅程。多年后,周有光憶及當年的舊事仍津津有味:“杭州地方比較小,又方便,附近又好,我們周末到西湖玩,西湖是最適合談戀愛的。有一個星期天,我們一同到杭州靈隱寺,從山路步行上去。當時戀愛跟現(xiàn)在不同,兩個人距離至少要有一尺?!?/p>
張家姐妹中最有名的戀愛當屬三妹兆和了,她與沈從文的愛情可謂婦孺皆知。當時兆和正在在中國公學(xué)讀書,曾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身后有許多追求者,她把他們編成了“青蛙1號”、“青蛙2號”、“青蛙3號”。她的老師沈從文也是眾多“青蛙”中的一員,二姐允和曾笑沈從文說他大概只能排為“癩蛤蟆第13號”了。對于沈從文的這段愛情,梁實秋在《憶沈從文》一文中記述甚詳:“英語系的女生張兆和女士是一個聰明用功且秉性端莊的小姐,她的家世很好,多才多藝的張充和女士便是她的胞姊。從文因授課的關(guān)系認識了她,而且一見鐘情?!麜懶?,以紙筆代喉舌。張小姐實在被纏不過,而且?guī)熒鷳賽勐晱堥_來也是令人很窘的,于是有一天她帶著一大包從文寫給她的信去謁見胡校長,請他作主制止這一擾人舉動的發(fā)展。她指出了信中這樣的一句話:‘我不僅愛你的靈魂,我也要你的肉體。’她認為這是侮辱。胡先生皺著眉頭,板著面孔,細心聽她陳述,然后綻出一絲笑容,溫和的對她說:‘我勸你嫁給他。’張女士吃一驚,但是經(jīng)不住胡先生誠懇的解說,居然急轉(zhuǎn)直下默不做聲的去了。”
真正讓兆和傾心的還是沈從文曼妙的情書,“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shù)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 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如此妙文哪個少女不陶醉?
張家小妹充和最后嫁給了曾在北大教書的漢學(xué)家傅漢思,傅漢思是世居德國的猶太人,在加州大學(xué)獲得博士學(xué)位后,到中國從事中國歷史、文學(xué)的研究和教學(xué)。1949年初,張充和與傅漢思赴美定居。
民國最后的閨秀
抗戰(zhàn)初期張武齡避難老家肥西鄉(xiāng)下,死于瘧疾,四姐妹也在戰(zhàn)亂中各自奔忙。1949年江山易手,周有光、沈從文夫婦留大陸,張元和伉儷去了臺灣,張充和與傅漢思遠渡重洋到了美國,四姐妹三地分隔,直到1980年代才重新聚首,此時張元和夫君顧傳玠已逝去多年。
丈夫去世后,元和又復(fù)出票戲。后來她定居美國,辦曲社,唱昆曲,并常與曲友一起登臺義演———元和一生都生活在戲里,她嫁的其實不是顧傳玠,而是典雅的昆曲。
張允和和周有光情深意篤,走過了幸福的一生,夫妻倆喝下午茶的浪漫風(fēng)采也讓年輕人艷羨不已。90歲后,“俏老太太”允和相繼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后的閨秀》和《張家舊事》,為后人留下了自己的記憶。2002年8月,張允和去了,深愛她的夫君周有光一直陪在她身邊,雙手緊緊相握。
四姐妹中兆和的命運最為坎坷。1949年后,沈從文被剝奪了寫作的權(quán)利,放下筆后的沈從文感到無所適從,他選擇了一種最激烈的抗爭方式:1949年3月28日,他用那雙曾寫下《邊城》、《長河》等曼妙文字的手割破頸子,又喝了一些煤油。后來雖然被搶救過來了,但從此脖子上卻留下了“刀割的痕跡”。此后,每一場政治運動都沒有放過這個來自湘西的“鄉(xiāng)下人”, 1988年5月10日,飽經(jīng)滄桑的沈從文安詳離世,回到了他魂牽夢繞的湘西。
沈從文去世后,張兆和對兩人之間的婚姻做了一個總結(jié):“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xiàn)在。過去不知道的,現(xiàn)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xiàn)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p>
如今,張家姐妹唯一在世的張充和已整整一百歲了,百歲生日那天紐約昆曲社以一臺昆曲為她祝壽。充和仍然穿旗袍,花白的頭發(fā)盤在后頸,繞成一個松松的圓髻,舊式的發(fā)型描述出往日的滄桑。
生活原來還可以這樣典雅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