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趙煦(1076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6年—1100年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傭,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立他為太子,元豐八年,神宗死,趙煦登基為皇帝,是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歲。謚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葬于今天河南鞏縣的永泰陵。
姓名 | 趙煦 |
---|---|
廟號 | 哲宗 |
謚號 |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 |
陵墓 | 永泰陵 |
政權 | 北宋 |
在世 | 1076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 |
在位 | 1085年—1100年 |
年號 | 元祐:1086年—1094年四月
|
宋哲宗-基本簡介
宋哲宗趙煦(一○七六~一一○○),神宗第六子。元豐五年(一○八二)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聽政。元祐八年(一○九三),太后去世,親政。在位十六年,建元元祐、紹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廟號哲宗,葬永泰陵。事見《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紀》。哲宗登基時,只有10歲,由高太后執(zhí)政。高太后執(zhí)政后,任用頑固派大官司馬光為宰相。司馬光一上臺,就把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全部廢止。宋哲宗對于司馬光與高太后的執(zhí)政與壓制感到不滿。到了元佑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親政。哲宗親政后表明紹述,追貶司馬光,并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于嶺南(今廣西一帶),接著重用革新派如章敦、曾布等,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紹圣”,并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1100年)1月病逝于汴京(今河南開封)。
宋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在宋哲宗當政期間激化,種下了北宋滅亡的遠因。
宋哲宗-太子登基
元豐八年二月, 宋神宗病情日趨惡化,不能處理朝政。 王趙傭為皇儲,由皇太后高氏暫時聽政,神宗表示同意。 高太后出身尊貴,其曾祖是宋初名將高瓊,母親為北宋開國元勛曹彬的孫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幼年時,高太后與英宗都住在宮中,曹皇后視她如親生女兒。后來,仁宗和曹皇后親自為兩人主持婚禮,當時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說,這種世家與皇室之間的聯(lián)姻無疑有助于鞏固高氏在宮中的地位。高太后經歷了仁、英、神三朝中發(fā)生的仁宗立儲、英宗濮議風波和神宗熙豐變法等事,政治經驗很豐富,她在保證哲宗繼承皇位一事上起了重大作用。
神宗生病時,他年齡最大的兒子延安郡王趙傭才10歲,而兩個同母弟弟卻年富力強,雍王趙顥36歲,曹王趙頵30歲,論聲望、地位和出身,兩人中的任何一個都有資格做皇帝。當時,大臣蔡確和邢恕也有策立二王之意,他們曾想通過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繪和高公紀達到目的。邢恕以賞花為名將二人邀請到自己府中,對他們說神宗的病情已無回天之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賢明,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高公繪大驚,明確表示,這是邢恕想陷害他們全家,急忙與高公紀一起離開邢府。蔡確和邢恕見陰謀難以得逞,便決定擁立趙傭,以奪策立之功,并趁機除掉與蔡確有矛盾的王珪。蔡確在與王珪同去探望神宗時,問王珪對立儲之事有何看法,暗中卻派開封知府蔡京率殺手埋伏在暗處,只要王珪稍有異議,就將他殺死。王珪膽小怕事,是出了名的“三旨宰相”(他上殿奏事稱“取圣旨”,皇帝裁決后,他稱“領圣旨”,傳達旨意是“已得圣旨”)。見蔡確相問,王珪便慢吞吞地回答:“皇上有子。”言下之意是要立趙傭。王珪這一次卻很有主張,蔡確無法,便只好四處張揚,說他自己有策立大功,卻反誣高太后和王珪有廢立趙傭之意,此事在后來給他招來大禍。
不僅朝中大臣另有打算,趙顥和趙頵也極為關注選立皇儲一事。他們時常去皇宮探視神宗病情,看過神宗后,趙顥還徑直去高太后處,試圖探聽或是談論些什么。神宗只能“怒目視之”,似乎也察覺到弟弟們的意圖。到了神宗彌留之際,趙顥甚至還請求留在神宗身邊侍寢。高太后見兩位親王居心叵測,為防萬一,便命人關閉宮門,禁止二王出入神宗寢宮,實際上是要他們斷了念頭。同時,加快了立趙傭為儲的步伐,還暗中叫人秘密趕制了一件10歲孩童穿的黃袍,以備不時之需。
米芾書于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
這年三月,在大臣們前來覲見時,高太后當眾夸贊皇子趙傭性格穩(wěn)重,聰明伶俐,自神宗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經,為神宗祈福,頗是孝順,還將趙傭所抄佛經傳給大臣們看。大臣們齊聲稱賀,高太后立即命人抱出趙傭,宣讀神宗詔書,立趙傭為皇太子,改名趙煦,皇儲之爭總算平靜下來。數(shù)日后,神宗去世,皇太子趙煦即位,改元元祐。從此,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掌握大權達8年之久。
宋哲宗-太后垂簾
高太后被后人譽為“女中堯舜”,但她在政治上卻極為盲目和固執(zhí)。神宗時代,高太后就是變法的主要反對者之一,她曾與仁宗曹皇后一起在神宗面前哭訴王安石新法敗壞祖宗家法,害苦天下百姓。高太后垂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對變法最堅決的司馬光。司馬光在神宗變法時隱居洛陽達15年之久,百姓都知道他日后可能復出,稱他為“司馬相公”,而許多賦閑在家的反變法官員也很欽佩他,這些人是司馬光執(zhí)政后更化的主要力量。司馬光被召回朝廷后,立即打出“以母改子”的旗號(以神宗母高太后的名義來變更神宗朝的政治措施),全面廢除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司馬光廢除新法之徹底,不能不說他帶進了自己10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個人情緒的影響。然而,高太后卻不僅一味信任司馬光,委以重任,還在司馬光死后,將其反對變法的措施執(zhí)行到底,并起用大批反對派官員如文彥博、呂公著、范純仁和呂大防等人,又將支持變法的官員呂惠卿、章惇和蔡確等人逐出朝廷,從而激化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斗爭。
米芾《篋中帖》(又稱《致景文隰公閣下尺牘》、《天機筆妙帖》) 行草書。紙本。信札一則。約書于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
高太后在哲宗即位時,一再表示她性本好靜,垂簾聽政是出于無奈,但她卻絲毫不放松手中的權力。在高太后垂簾時期,軍國大事都由她與幾位大臣處理,年少的哲宗對朝政幾乎沒有發(fā)言權。大臣們也以為哲宗年幼,凡事都取決于高太后。朝堂上,哲宗的御座與高太后座位相對,大臣們向來是向太后奏事,背朝哲宗,也不轉身向哲宗稟報,以致哲宗親政后在談及垂簾時說,他只能看朝中官員的臀部和背部。到了哲宗17歲時,高太后本應該還政,但她卻仍然積極地聽政。而此時,眾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諭必聽太后之言,也不勸太后撤簾。高太后和大臣們的這種態(tài)度惹惱了哲宗,哲宗心中很是怨恨他們,這也是哲宗親政后大力貶斥元祐大臣的一個原因。
宋哲宗-成長教育
盡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簾時沒有考慮哲宗的感受,但他們并不放松對哲宗的教育。高太后任呂公著、范純仁、蘇軾和范祖禹等人擔任哲宗的侍讀大臣,想通過教育使哲宗成為一個恪守祖宗法度、通曉經義的皇帝,尤其是讓哲宗仰慕仁宗,而不是銳意進取的宋神宗,因為仁宗創(chuàng)下了為士大夫津津樂道的清平盛世。
此外,高太后在生活上對哲宗的管教也很嚴格。為避免哲宗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20個年長的宮嬪照顧他的起居,又常令哲宗晚上在自己榻前閣樓中就寢,相當于限制了他自由活動的空間。但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民間卻傳出宮中尋找乳母之事。大臣劉安世得知后大驚,哲宗此時才14歲,后宮竟然尋找乳母,是否是皇帝沉溺聲色?劉安世上奏章,告誡哲宗自重。另一大臣范祖禹直接上疏高太后,言辭極為激烈。高太后對外解釋說,是神宗遺留下的幾個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顧,但私下卻將哲宗身邊的宮女一一喚去審問。哲宗后來回憶說那些宮女們個個紅腫著眼,臉色慘白,他心里很害怕,后來才知道是劉、范暗中告了狀,而自己卻渾然不知。高太后的這些做法雖然目的是為了照顧和保護哲宗,但卻使得哲宗感到窒息,無形中增強了他的逆反心理。
宋哲宗-政治斗爭
更讓哲宗難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對待其生母朱德妃也過于嚴格,甚至是苛刻?;蛟S是她有著某種隱憂,擔心哲宗母子聯(lián)合起來,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朱德妃出身寒微,幼時遭遇極坎坷,其生父早逝,她隨母親改嫁后,卻為繼父不喜,只得在親戚家長大。朱德妃入宮后,初為神宗侍女,后來生了哲宗、蔡王趙似和徐國長公主,直到元豐七年才封為德妃。朱德妃溫柔恭順,對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一向都畢恭畢敬。元豐八年十一月,朱德妃護送神宗的靈柩(jiù)前往永裕陵,途經永安。當時,大臣韓絳任河南知府,親自往永安迎接靈柩。朱德妃走在后面,韓絳也去迎接。高太后知道了此事,竟勃然大怒:“韓某乃先朝大臣,你怎能受他的大禮?”嚇得朱德妃淌著眼淚謝罪。哲宗即位后,向皇后被尊為皇太后,朱德妃卻不能母以子貴,只被尊為太妃,也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在如何對待朱太妃問題上,朝廷中曾有不少意見。有人想趁機拍高太后馬屁,欲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級,以凸顯垂簾的太皇太后。有人想著將來終究是哲宗掌權,主張尊崇朱太妃,以顯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后卻另有打算,想壓制一下朱太妃,直到元祐三年秋天,才允許朱太妃的輿蓋、儀衛(wèi)、服冠可與皇后相同。哲宗親政后,立即下令母親的待遇完全與皇太后向氏相同。從哲宗生母的待遇問題上,可以看出其間夾雜著復雜的政治斗爭背景。
高太后和元祐大臣們所做的一切,對于哲宗來說,負面影響非常大。哲宗早慧,八九歲時便能背誦7卷《論語》,字也寫得很漂亮,頗得父親神宗的喜愛。元豐七年三月,神宗在宮中宴請群臣,時年9歲的趙傭隨同。趙傭雖然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場面,但卻表現(xiàn)得極為得體,得到父親的夸贊。哲宗即位后,遼朝派使者來參加神宗的吊唁活動,宰相蔡確因兩國服飾不同,怕年幼的哲宗害怕,便反復給哲宗講契丹人的衣著禮儀。哲宗先是沉默不語,待蔡確絮絮叨叨講完,忽然正色問道:“遼朝使者是人嗎?”蔡確一愣:“當然是人,但是夷狄。”哲宗道:“既是人,怕他做甚?”言辭極鋒銳,蔡確無言以對,惶恐退下。
少年老成的哲宗面對不將自己放在眼中的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也會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反抗。每次大臣向哲宗和高太后奏報時,哲宗都沉默不語。有次高太后問哲宗為何不表達自己的看法,哲宗回道:“娘娘已處分,還要我說什么?”弦外之音就是自己無非是一個擺設而已。哲宗常使用一個舊桌子,高太后令人換掉,但哲宗又派人搬了回來。高太后問為何,哲宗答:“是爹爹(神宗)用過的。”高太后心中大驚,知道他將來必會對自己的措施不滿。大臣劉摯曾上疏,讓高太后教導哲宗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太后說:“我常與孫子說這些,但他并不以為然。”高太后由此愈加擔心,當然更不敢放下權力。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改元紹圣,大力打擊元祐大臣,甚至在章惇等人挑撥下,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國”,欲追廢其太后稱號及待遇。也許在最初,哲宗對父親神宗的理解只是出于崇敬,但元祐時期被冷落和忽視的經歷加劇了他對元祐政治的不滿,便極力推崇神宗??梢姡谡茏诘恼伪ж撝?,有著濃厚的個人感情因素,使得他的人生多了些悲劇色彩,也使得朝野上下的分野益發(fā)清晰。
宋哲宗-變法黨爭
哲宗朝,無論是元祐時期,還是哲宗親政后,最活躍的似乎都是朝中的大臣們。由于變法與反變法矛盾的延續(xù)以及哲宗與高太后的沖突,使得當時支持變法的大臣(新黨)與反對變法的大臣(舊黨)都無可避免地卷入激烈的黨爭,成為其中的主角,也就演出一幕幕令人嘆息的悲劇。
在高太后垂簾的8年中,舊黨不僅控制了整個朝廷,對新黨的打擊和傾軋也始終如一,從未放松過。舊黨劉摯、王巖叟、朱光庭等人甚至竭力搜尋新黨章惇、蔡確的傳聞軼事,任意加以穿鑿附會,對其進行詆毀,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車蓋亭詩案。
蔡確,字持正,泉州晉江人。神宗變法時,王安石見蔡確頗有些才能,便推薦他做三班院主簿。但蔡確長于見風使舵和陰謀詭計,當他見到神宗有疏遠王安石之意時,竟不顧知遇之恩,上書參劾王安石。蔡確為了謀取高官,制造了多起冤獄。他自知制誥升至御史中丞、參知政事,均靠制造冤獄奪別人官位后得到。很多大臣都看不起他,而蔡確卻自以為本事了得。神宗病危時,蔡確與邢恕欲立神宗同母弟雍王顥和曹王頵不成,反過來誣陷高太后和王珪有廢哲宗之意,自謂有策立功。
高太后垂簾后,新黨勢力被排擠,蔡確也被貶出朝廷。元祐元年,蔡確罷相,出知陳州。次年,蔡確再貶安州。在安州游車蓋亭時,蔡確寫下了《夏日游車蓋亭》十首絕句,詩被與蔡確有過節(jié)的吳處厚所得。吳處厚曾在蔡確手下為官,希望他推薦自己,但被蔡確拒絕了,由此怨恨不已。終于,吳處厚等來了報復的機會,他將蔡確的詩上呈朝廷,說其中“內五篇皆涉譏訕,而二篇譏訕尤甚,上及君親”。詩中有“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jié)上元間”之句。郝甑山,安州人,唐高宗時的忠直之士。唐高宗曾想讓位給皇后武則天,郝甑山上奏反對。吳處厚曲解詩意,說此處是將高太后比做武則天。而舊黨梁燾、朱光庭和劉安世等人立即加以發(fā)揮,肆意攻擊,并以“邢恕極論蔡確有策立(哲宗)功,真社稷臣”的言論相彈劾,高太后怒不可遏,將蔡確貶到新州。呂大防和劉摯曾以蔡確母親年老,嶺南路遠,主張改遷他處,高太后卻說:“山可移,此州不可移。”在當時,被貶往嶺南,實際上如同被判了死刑。蘇軾曾有詩云:“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這是當時嶺南實際情況的真實寫照。蔡確被貶時,范純仁對呂大防說:“嶺南之路長滿荊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開,日后我們難免有此下場。”他還請哲宗向高太后求情,但哲宗依舊以沉默相抗議。哲宗親政后便把大批元祐大臣貶至嶺南,印證了范純仁當日的憂慮。
留下詩文千百篇,筆跡墨存百余首。北宋哲宗皇帝感激茅山道士為其母治病,親賜“玉印、玉圭、玉符、哈硯”等八件珍品,被定為鎮(zhèn)山之寶。
宋哲宗-政治動蕩
車蓋亭詩案是北宋開國以來朋黨之爭中以文字打擊政敵面最廣、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文字獄,舊黨利用高太后對蔡確等人的不滿,捕風捉影,對整個新黨集團進行一次次斬草除根式的清算。在蔡確被貶新州時,舊黨將司馬光、范純仁和韓維譽為“三賢”,而將蔡確、章惇和韓縝斥為“三奸”。他們將王安石和蔡確親黨名單張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時對元祐元年被司馬光斥逐的新黨人員章惇、韓縝、李清臣和張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貶,又鏟除在朝的新黨,如李德芻、吳安詩和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貶斥。司馬光的同僚及追隨者們在高太后的支持下,欲給新黨以毀滅性的打擊,來鞏固自己的勢力。
宋哲宗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蘇東坡被貶為瓊州別駕。他先住在儋州官舍里,后被上司逐出
但是,隨著高太后的衰老和哲宗的成長,不僅舊黨成員,連高太后也感到山雨欲來、新黨復起的政治氣氛。元祐八年八月,高太后垂危時,她告誡范純仁和呂大防等人:“老身歿后,必多有調戲官家者,宜勿聽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別用一番人。”實際上是已經預感到哲宗準備起用一批新人,要他們提前準備,盡早退出朝廷,以保全身家性命。后來事實證明,哲宗親政后,凡是高太后垂簾時彈劾新黨和罷免新法的官員幾乎無一人幸免于報復。
哲宗親政后,召回章惇、蔡卞、黃履和張商英等人。章惇等人曾是神宗變法時的重要人物,但在經歷了元祐時期舊黨的殘酷傾軋后,他們的政治性格在黨同伐異過程中遭到嚴重扭曲。當他們復出時,他們與親政的哲宗一樣,都有著強烈的報復心理,而章惇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章惇,字子厚,浦城人。他博學善文,考進士時,其名次在侄子章衡之下,深以為恥,在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居然再次參考。一次,章惇與蘇軾外出游玩,走到一個深潭邊,見潭下臨萬仞絕壁,有根木頭橫在上面。章惇請?zhí)K軾到絕壁上去題字,蘇軾見絕壁下深不見底,當即搖頭,連說不敢。章惇卻從容地吊下繩索攀著樹下去,在壁上大書:“蘇軾章惇來。”上來后竟然是面不改色,神采依舊。蘇軾拍拍他的肩膀說:“君他日必能殺人。”章惇問為什么,蘇軾說:“能自判命者,能殺人也。”章惇聽罷,哈哈大笑。
熙寧初,章惇得王安石賞識,被委以要職。后來,高太后和司馬光廢除新法,章惇與他們的沖突就越來越激烈,甚至還與司馬光在高太后簾前爭論,言辭極為尖銳。高太后大怒,劉摯、朱光庭和王巖叟等人趁機上奏指責章惇,章惇被貶出朝廷。
汝窯瓷器的使用,大約在北宋哲宗到徽宗(1086-1106)的二十年之間。時間雖短,卻在作品中流露出跨國界的交流意象。蓮花式溫碗
章惇返回朝廷后,不忘劉摯和王巖叟等人對新黨的攻擊,變本加厲地對他們進行報復。紹圣元年(1094),章惇在哲宗的支持下,將舊黨的主要人物呂大防、劉摯、蘇軾、梁燾等人貶到嶺南。章惇還利用哲宗不滿當年劉安世和范祖禹諫宮中尋找乳母一事,將兩人也貶到嶺南。紹圣四年,章惇等人頻頻上奏,哲宗又開始對元祐大臣進行新一輪的打擊。已故的司馬光和呂公著等人均被追貶和削奪恩封,哲宗甚至還要掘兩人墳墓,由于大臣以“發(fā)人之墓,非盛德事”相諫才作罷,但兩人后代都被牽連遭貶。仍在世的元祐大臣,均被貶出朝廷,后來幾乎都相繼到了嶺南。
哲宗像章惇對舊黨還采取了一個極嚴厲的措施,即編類元祐臣僚章疏,也就是把元豐八年四月以后所有攻擊新黨和新法的章、疏都予以排比分類,再給上章、疏的人依次定罪,此活動一直到哲宗去世時仍在進行。此外,章惇在貶逐元祐黨人時,還以被貶者的姓名來定貶所。蘇軾貶儋州,是因為蘇軾字子瞻,“瞻”類似“儋”。劉摯貶新州,因為“新”字音近似劉摯字莘老之“莘”。黃庭堅貶宜州,因為“宜”字似其字魯直之“直”字。而劉安世貶逐時,有人說劉安世曾算過命,說他命極好,章惇就在昭州上一指,說:“劉某命好,讓他去昭州試試。”竟將人的生死視為兒戲,不幸為蘇軾所言中。
新黨對舊黨的報復性打擊與哲宗的鼎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哲宗不滿司馬光的“以母改子”,不滿元祐舊臣早年對他的冷落,更不滿高太后對他的種種壓抑,因此,對舊黨的仇恨心理不亞于元祐時被打擊的新黨。紹圣初,逢郊祀大禮,朝廷要頒布大赦詔令,通常連死囚都免去死刑。有大臣請示哲宗,可否赦免貶謫的舊黨官員,哲宗回答得極為干脆,說決不可以。紹圣四年(1097),有人建議讓謫居嶺南的劉摯等人“稍徙善地”,以“感召和氣”,哲宗卻說:“劉摯等安可徙!”連在嶺南附近做些調動也不允許。而對于王巖叟,哲宗指責他當初貶蔡確時,實際上是將矛頭對準自己,用心極險惡,也就更加痛恨他。哲宗的這些言行相當于宣判了舊黨人政治上的死刑,至少在哲宗統(tǒng)治時期,他們永無翻身之日。
事實上,在哲宗初年,新黨和舊黨在變法的態(tài)度上都有所轉變(司馬光除外)。如蘇軾在給朋友的信中就表露出對神宗變法初期他的一些偏激言行的反思和自責,認為新法是有一定效果的。新黨中章惇等人也曾指出新法中有許多弊端需要改正。兩派都看到了新法的利和弊,假如執(zhí)政者能調和兩派矛盾,消弭沖突,因勢利導,北宋的政治或許會有轉機。但很不幸的是,高太后的垂簾和司馬光的上臺使得黨爭激烈化,導致了紹圣后哲宗和新黨的反撲,甚至連哲宗的孟皇后也不能幸免,成為黨爭的犧牲品。
宋哲宗-皇后孟氏
賢淑溫婉。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歲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選出了端莊嫻雅的孟氏為皇后。哲宗專寵容貌俏麗的劉婕妤,劉婕妤恃寵成驕,經常冒犯皇后。
皇后的福慶公主病重,孟皇后的姐姐懂醫(yī)道,前來醫(yī)治,便將道家符水拿來,替公主治病。皇后見了,立即禁止。一天,皇后主動把這事告訴了哲宗,哲宗也不介意,劉婕妤抓住這件事不放說孟皇后搞符咒厭魅。過了些天,劉婕妤又巧立名目和哲宗說:"皇后搬神弄鬼。"哲宗一聽立派內侍押班梁從政等人審查。他們逮捕宦官、宮女三十余人,嚴刑拷打,而后又偽造供詞,哲宗以皇后"旁惑邪言,陰挾媚道“廢居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沖真。”
劉婕妤斗敗了孟皇后,進升為賢妃。三年后,生了皇子,立為皇后。不久,皇子和哲宗先后死去。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向太后垂簾聽政,迎回孟氏,尊為"元佑皇后".向太后死后,劉皇后逼徽宗下詔廢去孟后。公元1102年,孟皇后重回瑤華宮,瑤華宮失火,她移居延寧宮,延寧宮又毀于火,她只得住進弟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將微、欽二帝和六宮有號位者盡被擄北上。孟皇后因住在民居,竟免于難。公元1127年趙構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為宋高宗,史稱南宋。高宗尊孟氏為"元佑太后".為了避其祖父孟元之諱,改稱"隆佑太后".高宗不敢抗金,從南京逃到揚州,又逃到鎮(zhèn)江,最后跑到臨安(杭州)。
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曾任太學正的大詞人周邦彥,被貶溧水縣令。帶著一腔憤懣和滿身疲憊,周邦彥向溧水走來。
公元1129年三月,護衛(wèi)統(tǒng)制苗傅、劉正彥發(fā)動政變,擁立三歲的皇太子趙囗(fu敷)為帝,企圖讓孟太后聽政,被孟太后拒絕。不久,韓世忠、張浚等平息兵變。
公元1135年春,孟太后患了風疾。死于越州行宮,終年五十九歲。謚號"昭慈圣獻皇太后",葬于宋六陵。
宋哲宗-家庭成員
夫妻:
昭慈圣獻皇后孟氏
昭懷皇后劉氏
子:獻愍太子趙茂,昭懷皇后劉氏為賢妃時所生
女:鄧國公主,早殤。 陳國公主 秦國康懿長公主 揚國公主,早殤。
宋哲宗-死因
宋徽宗趙佶是宋哲宗趙煦的異母弟,哲宗生于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十二月,徽宗生于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五月,兄弟二人年齡相差不到6歲。
在正常情況下,徽宗斷無繼承哲宗皇位的可能?;兆诶^位有一線希望,是由于哲宗剛滿23歲便死去。
哲宗的病情對外公開的說法是:“故冬以來,數(shù)冒大寒,浸以成疾,藥石弗效,遂至彌留。”(卷7《元符遺制》)所幸,知樞密院事曾布的日記《曾公遺錄》部分保存至今。從中可知,哲宗并非因傷風感冒而死,而是死于性生理疾病。
兩宋帝王患性生理與性心理病者,除哲宗而外,至少還有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金軍襲擊揚州,高宗夜半倉皇渡江而逃,“矍然警惕,遂病熏腐”,從此患下性無能癥。其后果是喪失生育能力,“后宮皆不孕”。
哲宗的病情及后果都比高宗嚴重得多。其癥狀為“精液不禁,又多滑泄”(卷九),是致命的。其病因則是極度性放縱。哲宗宮中美女如云,宰相呂大防的夫人親眼看見:哲宗“前后宮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惟四人一樣妝梳,衣服之類無少異。”“其服飾珠翠之盛,信天下所未睹。”
哲宗9歲做皇帝,其管教者既有祖母英宗高皇后,又有嫡母神宗向皇后、生母神宗朱德妃。其中,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后高氏是位女強人,她對哲宗管束頗為嚴厲。哲宗年紀漸大,依然身不由己。
宋哲宗對其祖母“甚銜之”(卷127《哲宗朝》),但在行動上不敢為所欲為。當時人說:哲宗“天顏穆然,敬奉二宮,有不邇聲色之意”,大體屬實。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大權在握,再也不受管束。他立即反彈,不僅在政治上一反高太后所為,排斥舊黨、廢止舊法,起用新黨、推行新法,而且在生活上肆無忌憚,縱欲無度。
“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筆者注)造紫金石硯”(圖6)。紹圣系北宋哲宗趙煦時期第二次改元年號的最后一年。這個時期,正值米芾...
中書侍郎范百祿曾兼任侍讀,很了解哲宗,對其健康狀況深表關切。他在出知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zhèn))時,為此專門上疏哲宗。奏疏引用孔子所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告誡哲宗應注重“養(yǎng)生身之道”、“福壽康寧之術”。(卷5)對于這類忠告,哲宗置若罔聞。加之宦官“起哲宗侈心”,(卷63)于是哲宗變本加厲。
“明艷冠后庭”的御侍劉氏“有盛寵”(卷243《哲宗昭懷劉皇后傳》),與高太后所立孟皇后爭寵。哲宗不顧大臣反對,斷然將孟皇后廢黜。劉氏取而代之,正位中宮。哲宗與劉氏如膠似漆,因此得下性生理疾病。御醫(yī)秦□、孔元、耿愚束手無策,“深以為憂”。(卷9)哲宗一病不起,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十二日深夜病故。
元符二年八月,當時位號為賢妃的劉皇后雖然為哲宗生下一皇子,即所謂鄧王,但兩月后便夭折。哲宗撒手人寰,膝下無傳宗繼位之人。外界早知哲宗性命難保,他本人則對病情估計不足。哲宗短命,并未留下遺囑。于是峰回路轉,當時被封為端王的徽宗趙佶繼位出現(xiàn)一線希望。
宰相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歲。陜州夏縣(現(xiàn)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xiāng)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蘇頌蘇頌(1020年—1101年),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屬福建)人。官至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晚年入閣拜相。是宋朝著名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
蘇頌-個人簡介
中國宋代天文學家、藥物學家。字子容,福建泉州南安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進士。先任地方官,后改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等職九年,得以博覽皇家藏書。宋哲宗登位后,先任刑部尚書,后任吏部尚書,晚年入閣拜相,以制作水運儀象臺聞名于世。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蘇頌奉命檢驗當時太史局等使用的各架渾儀(見渾儀和渾象)。因此想到應有表演的儀器和渾儀配合使用。先前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張思訓曾創(chuàng)造水運渾象“太平渾儀”,后因機繩斷壞,無人知其制法。蘇頌訪知吏部守當官韓公廉精通數(shù)學、天文學,告以張衡、梁令瓚、張思訓儀器法式大綱。韓公廉寫出《九章鉤股測驗渾天書》一卷,并造成機輪木樣一座。后由蘇頌和韓公廉于元祐三年集合一批工人制造,元祐七年竣工。這是一座把渾儀、渾象和報時裝置三組器件合在一起的高臺建筑,整個儀器用水力推動運轉,后稱水運儀象臺,其中有許多突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水運儀象臺完成后,蘇頌于紹圣初年(約公元1094~1096年間)把水運儀象臺的總體和各部件繪圖加以說明,著成《新儀象法要》一書。
蘇頌為了能更直觀地理解星宿的昏曉出沒和中天,又提出設計一種人能進入渾天象內部來觀察的儀器,即假天儀。具體設計仍由韓公廉推算完成。它是用竹木制成,形如球狀竹籠,外面糊紙。按天上星宿的位置,在紙上開孔。人進入球內觀看,外面的光從孔中射入,呈現(xiàn)出大小不同的亮點,好象夜空中的星星一般。人懸坐球內扳動樞軸,使球體轉動,就可以更形象地看到星宿的出沒運行。這架儀器是近代天文館中星空演示的先驅。
蘇頌在藥物學方面,曾組織增補《開寶本草》(1057年),著有《本草圖經》(1062年)。
蘇頌-地方任職
慶歷二年(1042年)蘇頌中進士,為宿州觀察推官。次年任江寧知縣。三年任滿,正趕上父親蘇紳病逝。他葬父京口,從此移居潤州丹陽?;实v五年(1053年)改任館閣???。嘉祐六年(1061年)出知潁州。嘉祐八年召為開封府界提點諸縣鎮(zhèn)公事。治平二年(1065年)遷三司度支判官。熙寧四年(1071年)任婺州知州。熙寧六年,轉毫州知州,八年,知應天府,九年知杭州,熙寧十年又調朝廷修史。
元豐元年(1078年)知開封府。二年,改知濠州,三年,知滄州,四年,召回吏部任職。元祐八年(1093年)知揚州,再次出任地方官。
在任地方官時,蘇頌盡其所能,為民造福。如開封府界提點諸縣鎮(zhèn)公事時,他“建請浚自盟、白溝、圭、刀四河,以疏畿內積水”,興修水利,保田防災。元豐四年(1081年)知滄州時,黃河泛濫。他又上奏指出只修堤防不注意疏通海口的危險性,并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提出較好的解決辦法:“臣竊見滄州東北有三堂泊,縱廣百余里,下連海道,地名黑龍港。……其西與御河破藏口及范橋鎮(zhèn)相去不過三五十里,可以分引河流,東注泊內。既滿溢則由黑龍港以入海,其勢甚易。”在杭州任內,他把鳳凰山的泉水引入市區(qū),做自來水用,造福于百姓。
在淮南轉運使任內,他見到因饑荒造成哀鴻遍野,災民嗷嗷待哺的慘景,于是立即上書,為百姓請求救濟:“臣竊聞近日甚有近北災傷人民流移往鄰路州逐熟,……今并淮諸郡,雖稍登稔,若食口既多,必致物價騰踴。萬一將來秋成失望,漂泊之民,未有歸業(yè)之期。坐食貴谷,便見所失。彼時須煩縣官賑救,為惠差遲,則其敝益甚矣。臣以為存恤之法,莫若先平物價,若物貨之平,則莫若為糶給,使之常食賤價之物,則不覺轉移流徙之為患也。”他不僅想到荒年中對災民的賑濟,而且想到賑救后物價如何保持平穩(wěn),流民如何歸業(yè)安居等等。他想的是很周到和長遠的。
當時各地爭修寺院,皇帝也濫賜匾額,極大地加重了百姓經濟負擔。蘇頌又挺身而出為百姓請命:“臣欲乞朝廷明立條約,今后不許特創(chuàng)寺院宮觀。”對違法而建的寺院“并令州縣檢括指揮一切毀拆,許諸色人收買請射,永為己業(yè)”。
蘇頌關心民瘼,體恤百姓,深為皇帝所知。熙寧九年(1076年)正月,蘇杭地區(qū)再次鬧災。在選任地方長官時,神宗稱“蘇頌仁厚,必能拊安吳人。”
蘇頌-朝中任職
蘇頌于皇祐五年任館閣??保_始了他校正和整理古籍的生涯。不久遷大理寺丞,至和元年(1054年)同知太常禮院,嘉祐二年(1057年)改任集賢校理、校正醫(yī)書官,四年,兼任殿試復考官,五年,遷太常博士,仍兼校正醫(yī)書官等職。六年,出知潁州。這是他第一次在朝廷任職,主要是編校古籍,歷時九載。
熙寧元年(1068年)任知制誥,二年,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同知審官院。三年,權同知貢舉,因拒絕草詔李定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而被神宗撤職,這是他第二次在朝廷任職,主要是做文秘工作。
熙寧十年,由杭州召回,修撰仁宗、英宗實錄,兼提舉中太一宮和集禧觀,僅一年又改任地方官。
元豐四年(1081年)又被召回吏部,詳定官制。五年,進尚書左丞,七年,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即宰相),掌握了全國行政大權。
蘇頌在朝廷任職期間,第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是校正編撰古籍,由此他廣泛接觸有關文獻資料,為他成為一個淵博的學者創(chuàng)造了條件。
蘇頌在朝廷任職的第二件大事是“李定事件”。拒絕草詔任命李定為太子中允、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他三次拒絕起草詔書,神宗憤怒地斥責說:“輕侮詔命,翻復若此,國法豈容!”于是將蘇頌撤職。但蘇頌幾次拒絕草詔,都有自己的理由:第一是破格提拔李定違背以前的法令,而官吏的任命必須依法而行。第二是李定不夠破格提拔的標準,他“素無聲稱”,不能因偶有奏對稱心,就破格提拔。第三是先做一般提拔,放在皇帝身邊考察,果有奇謀碩畫,再破格提拔也不遲。蘇頌的這些意見是十分誠懇的。
蘇頌在朝中任職的第三件事是參與改革。元豐年間改革官制,是神宗與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之一。元豐四年,他被召回吏部詳定官制。他積極參加了官制改革,在革除宋代官、職和差遣的弊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宋代元豐以前,官用來定品階俸祿;職為殿閣、文學之士及待制等,以示尊寵。唯差遣為實職,可行使權力。這樣造成了官稱與實職不符,機構混亂,冗員過多等弊病。蘇頌在這方面提過許多有益意見。
在《奏乞將常平倉等公事付逐路轉運司其提舉官改差充本司勾當公事》中,他提出把發(fā)放青苗錢的提舉常平司歸各路轉運使管轄,這樣,不致政出兩門,使州縣長官不知所從。這也是他為當時機構改革所提出的很好的建議。
蘇頌所處的時代,朝中派系斗爭席卷了整個政治舞臺。他卻能始終不立黨援,不入派系,這正說明了他的堅定和穩(wěn)健,也表明他確實是個成熟的政治家。
蘇頌-科技工作
蘇頌第一次領導科技工作是從嘉祐二年(1057年)任校正醫(yī)書官開始的。最初他參與編撰《嘉祐本草》,后來又領導《圖經本草》(也稱《本草圖經》)的編寫工作。他在領導這一工作時采用了發(fā)動廣大醫(yī)師和藥農呈送標本和藥圖,并寫出詳細說明的方法,改變了以往從書本到書本的脫離實物的弊病,從而為糾正藥物的混亂與錯訛作出了重大貢獻。
蘇頌做科技工作時,不但指導全局,而且親自動手,不憚繁巨,不畏勞苦?!秷D經本草》的標本、藥圖和說明文字來自四面八方,“今天下所上,繪事千名……事有詳略,言多鄙俚。向非專一整比,緣飾以文,則前后不倫,披尋難曉”。為整理這堆積如山、其亂如麻的原始材料,他提出了六項原則。蘇頌的前三項原則是想盡一切辦法把問題研究明白;后三項原則是實事求是,既不輕易舍棄來自基層的資料,也不急于作出判斷,而是兩說并存或存疑待考。這也是他的工作能取得重大成就并經受住時間考驗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于采取上述原則,蘇頌經過統(tǒng)一整理,重加撰述,終于在嘉祐六年(1061年)完成了流傳至今的第一部有圖的本草書。李時珍贊揚《圖經本草》:“考證詳明,頗有發(fā)揮”,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蘇頌第二次領導科技工作是元祐元年(1086年)十一月受詔定奪新舊渾儀。他于元祐二年八月請求“置局差官”,于是組成了“詳定制造水運渾儀所”。這個機構的組成人員都是經過他的尋訪調查或親自考核,而確定下來的。
蘇頌接受這項科技工作后,首先是四出走訪,尋覓人才。他發(fā)現(xiàn)了吏部令史韓公廉通《九章算術》,且曉天文、歷法,立即奏請調來專門從事水運儀象臺的研制工作。接著,他走出汴京到外地查訪,發(fā)現(xiàn)了在儀器制造方面學有專長的壽州州學教授王沇之,奏調他“專監(jiān)造作,兼管收支官物”。然后,又考核太史局和天文機構的原工作人員,選出“夏官正周日嚴,秋官正于太古,冬官正張仲宣等”,協(xié)助韓公廉工作,“同充制度官”。
蘇頌發(fā)現(xiàn)人才后,還進一步放在實踐中加以考察。例如調來韓公廉后,他經常與韓公廉討論天文、歷法和儀器制造,“因說與張衡、一行、梁令瓚、張思訓法式大綱,問其可以尋究依仿制造否。”韓公廉回答說:“若據(jù)算術,案器象,亦可成就。”于是,蘇頌讓韓公廉寫出書面材料。不久,韓公廉寫出《九章勾股測驗渾天書》1卷。蘇頌詳閱后,命韓公廉研制模型。韓公廉又造出木樣機輪一座。蘇頌對這個木樣機輪進行嚴格實驗,然后奏報皇帝說:“臣觀其器范,雖不盡如古人之說,然激水運輪,亦有巧思,若令造作,必有可取。遂具奏陳乞先創(chuàng)木樣進呈。”
蘇頌對研制工作是慎之又慎的。他認為,有了書,做了模型還不一定可靠,還必須做實際的天文觀測,“差官實驗,如候天有準”,才能進一步向前推進,以免浪費國家資財。經過多次實驗證明韓公廉的設計“候天有準”,于是在元祐三年五月造成小木樣呈進皇帝,并赴都堂呈驗。宋哲宗指派翰林學士許將等進行試驗和鑒定。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許將向朝廷報告,“詳定元祐渾天儀象所先被旨制造水渾木樣,如實驗候天不差,即別造銅器。今臣等晝夜校驗,與天道已參合不差。”這時蘇頌才開始正式用銅制造新儀。經過三年零四個月的工作,終于制成了有世界性貢獻的水運儀象臺。
蘇頌領導科技工作的一大特點是能深入鉆研業(yè)務,力求精通他主管的工作。嘉祐初年領導編寫醫(yī)書時,他研讀了從《內經》到《外臺秘要》的歷代醫(yī)藥著作,并親自校訂了《神農本草經》等多種典籍,使自己通曉了本草醫(yī)藥知識。他領導研制水運儀象臺期間,對兩漢、南北朝、唐、宋各代的天文著作和儀器也作了研讀與考察。他還勤于向自己的下屬學習,如向韓公廉請教歷算,與局生親量圭尺,和學生躬察漏儀。由此,他從一個對天文儀器、機械設計、本草醫(yī)藥知之不多的外行,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專家。
蘇頌-擔任使節(jié)
治平四年(1067年),蘇頌任遼朝使臣的伴送使。當蘇頌一行行至恩州時,突遇驛館起火。由于他遇事鎮(zhèn)定,舉措得當,沒有發(fā)生混亂,遼朝使者也沒有受到大的驚擾,因此很得英宗的贊賞。熙寧元年(1068年)他任賀遼太后生辰使,出使遼朝。二年又任遼朝賀生辰伴使。十年再任賀遼主生辰使。元豐五年(1082年)他又一次任遼賀正館伴使。
蘇頌十分注意遼朝的政治制度、經濟實力、軍事設施、山川地理、風俗民情、外交禮儀等,并向朝廷反映了遼的實際情況。
兩次使遼,他寫下《前使遼詩》和《后使遼詩》,記錄出使的路線和所見所聞。元豐四年(1081年)八月神宗命他編寫一本與遼朝往來有關各種禮儀和文件程式的書籍。元豐六年(1083年)此書編成,神宗親自賜名《魯衛(wèi)信錄》,其中保存了大量宋遼間的交往史料。
蘇頌-科技貢獻
蘇頌在科技方面的貢獻,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點。
水運儀象臺的研制
蘇頌所研制的水運儀象臺是一座高12米,寬7米,像三層樓房一樣的巨型天文儀器。蘇頌在說明中說:“兼采諸家之說,備存儀象之器,共置一臺中。臺有二隔,置渾儀于上,而渾象置于下,樞機輪軸隱于中,鐘鼓時刻司辰運于輪上,……以水激輪,輪轉而儀象皆動。”水運儀象臺的上層是觀測天體的渾儀,中層是演示天象的渾象,下層是使渾儀、渾象隨天體運動而報時的機械裝置。它兼有觀測天體運行,演示天象變化,以及隨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動敲鐘、擊鼓、搖鈴,準確報時的三種功用。它不僅在國內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而且在三個方面為人類作出了貢獻,使許多中外科技史專家為之嘆服。
首先,置于水運儀象臺上層觀測用的渾儀,通過“天運單環(huán)”與“樞輪”相聯(lián),使渾儀能隨樞輪運轉。這與現(xiàn)代天文臺轉儀鐘控制天體望遠鏡隨天體運動的原理是一樣的。因此,可以說水運儀象臺的這套裝置是現(xiàn)代天文臺跟蹤機械——轉儀鐘的遠祖。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對這一點給以高度評價:“蘇頌把時鐘機械和觀察用渾儀結合起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因此可以說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了六個世紀,比方和斐先行了七個半世紀。”
其次,水運儀象臺頂部設有九塊活動的屋板,雨雪時可以防止對儀器的侵蝕,觀測時可以自由拆開。水運儀象臺的活動屋頂是現(xiàn)代天文臺圓頂?shù)淖嫦取K?,蘇頌與韓公廉又是世界上最早設計和使用天文臺觀測室自由啟閉屋頂?shù)娜恕?
第三,水運儀象臺的原動輪叫樞輪,是一個直徑1丈1尺,由72根木輻,挾持著36個水斗和36個勾狀鐵撥子組成的水輪。樞輪頂部設有一組叫“天衡”、“天關”、“天權”、“左右天鎖”的杠桿裝置,樞輪靠銅壺滴漏的水推動。當漏壺的水滴滿一個樞輪水斗時,“樞權”失去平衡,“格叉”下傾,樞權揚起,輪邊鐵撥子撥開“關舌”,拉動“天衡”,“天關”上啟,樞輪下轉。由于“左右天鎖”的擒縱抵拒作用,使樞輪只能轉過一輻,以次循環(huán)往復,等時運轉。天衡系統(tǒng)對樞輪杠桿的這種擒縱控制與現(xiàn)代鐘表的關鍵機件——錨狀擒縱機構(俗稱卡子),具有基本上相同的作用。所以說水運儀象臺的天衡系統(tǒng)是現(xiàn)代鐘表的先驅。
藥物學成就
嘉祐初年,蘇頌受詔校定與編撰醫(yī)書。嘉祐二年(1057),與掌禹錫、林億等一起編寫了《嘉祐補注神農本草》(簡稱《嘉祐本草》)。為了改變本草書中混亂和錯訛狀況,他建議:“諸路州縣應將產藥去處,并令識別人仔細辨認根、莖、苗、葉、花、實,形色、大小,并蟲、魚、鳥、獸、玉石等堪入藥用者,逐件畫圖,并一一開說著花、結果、收采時月及所用功效。其番夷所采藥,即令詢問榷場、市舶、商客,亦依此供析,并取逐味各一二兩或一二枚,封角,因入京人差赍送當所投納,以昭憑證。畫成本草圖,并別撰圖經,所冀與今本草并行,使后人用藥知所依據(jù)。”
朝廷采納了蘇頌的建議,并委任他編撰《圖經本草》。經過四年的艱苦努力,在嘉祐六年(1061年),蘇頌編撰完成了《圖經本草》21卷。
《圖經本草》在藥物學上有重大價值。唐《新修本草》的藥圖和《天寶單方藥圖》都已散佚殆盡,韓保升《蜀本草》的藥圖也已不存?!秷D經本草》在這種情況下誕生,其意義更加重大。它不僅對藥性配方提供了依據(jù),而且對歷代本草的糾謬訂訛作出了新貢獻,特別是使過去無法辨認的藥物可以確認無誤。如牛膝,《神農本草經集注》說:“其莖有似牛膝,故以為名。乃云有雌雄,雄者莖紫色而節(jié)大為勝爾。”以此很難判斷出是什么植物?!秷D經本草》則寫得十分具體:“春生苗,莖高二三尺,青紫色。有節(jié)如鶴膝,又如牛膝狀,以此名之。葉尖圓如匙,兩兩相對于節(jié)上,生花作穗,秋結實甚細。”我們可以根據(jù)匙形對生葉,細實穗狀花,節(jié)部結牛膝三大特征,斷定為莧科植物懷牛膝。
為編寫《圖經本草》而進行的全國性普查,其另一重要意義是擴大了藥源。如菟絲過去從朝鮮進口,現(xiàn)知冤句(山東荷澤)也產此藥。奚毒原知只有河南嵩山少室出產,而從提供分析的樣品中知道四川也有,等等。
《圖經本草》在生物學上也有較大貢獻。如它對動植物形態(tài)進行了準確生動的描述:烏賊魚,“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輕虛而白。又有兩須如帶,可以自纜,故別名纜魚。”真切地反映了頭足綱烏賊科動物的特點。
《圖經本草》在礦物學與冶金技術方面也有一定貢獻。如它記載了丹砂、空青、曾青等105種礦物藥。丹砂條的描述說:“丹砂生符陵山谷。今出辰州、宜州、階州,而辰州者最勝,謂之辰砂。生深山石崖間,土人采之,穴地數(shù)十尺,始見其苗,乃白石耳,謂之朱砂床。砂生石上,其塊大者如雞子,小者如石榴子……又似云母片可析者,真辰砂也,無石者彌佳。過此皆淘土石中得之,非生于石床者。”這里不僅說明了丹砂這種礦物藥的產地和特點,而且簡要介紹了丹砂礦的開采過程。
《圖經本草》中關于冶金技術也有許多記載,如關于鋼鐵冶煉的工藝過程:“初煉去礦,用以鑄瀉器物者,為生鐵;再三銷拍,可做鍱者,為鑐鐵,亦為之熟鐵;以生柔相雜和,用以做刀劍鋒刃者,為鋼鐵。”這簡要描述了宋代三種鋼鐵的冶煉方法及其不同功用。又如對煉銀的方法記述說:“銀在礦中與銅相雜,土人采得,以鉛再三煎煉方成。”對灰吹法煉銀的工藝說:“其初采礦時,銀銅相雜,先以鉛同煎煉,銀隨鉛出。又采山木葉燒灰,開地作爐,填灰其中,謂之灰池。置鉛銀于灰上,更加火大煅,鉛滲灰下,銀住灰上,罷火,候冷出銀。”這是關于灰吹法煉銀的最早最詳盡的記載?!秷D經本草》的科學貢獻是多方面的,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地研究和發(fā)掘。
蘇頌在《新儀象法要》中繪制了有關天文儀器和機械傳動的全圖、分圖、零件圖50多幅,繪制機械零件150多種,其中多為透視圖和示意圖,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最完整的機械圖紙。正是根據(jù)這些圖紙,王振鐸、李約瑟等先生,才能較準確地復原出水運儀象臺的全貌。例如從這些圖紙和說明文字中可以知道,水運儀象臺樞輪的運轉規(guī)律是齒輪系從6個齒到600個齒的傳動;每25秒落水一斗,每刻鐘轉一周,一晝夜轉96周,而晝夜機輪、渾象、渾儀也轉一周,這與地球運動是大致相應的。又如,通過這些圖紙,我們知道水運儀象臺第一層木閣內是晝夜鐘鼓輪,有不等高的三層小立柱,可以拉動三個木人的撥子,以關撥作用拉動本人的手臂,到一刻鐘時,木人出而擊鼓,時初搖鈴,時正敲鐘。而第二層木閣內是晝夜時初正輪,第三層木閣內是報刻司辰輪,第四層木閣內是夜漏金鉦輪,第五層木閣內是夜漏司辰輪。要是沒有這些珍貴的圖紙,我們就難以弄清木閣內的機械木人是如何按時擊鼓、搖鈴和敲鐘的。因此,《新儀象法要》中所附機械圖是了解蘇頌天文著作及其成就的關鍵,同時也是進而釋讀張衡、一行、張思訓等同類著作的鑰匙。
星圖繪制上的新貢獻
蘇頌在《新儀象法要》中還繪有多種星圖,如“渾象紫微垣星圖”、“渾象東北方中外官星圖”、“渾象西南方中外官星圖”、“渾象北極星圖”、“渾象南極星圖”、“四時昏曉加臨中星圖”、“春分昏中星圖”、“春分曉中星圖”、“夏至昏中星圖”、“夏至曉中星圖”、“秋分昏中星圖”、“秋分曉中星圖”、“冬至昏中星圖”、“冬至曉中星圖”等,計14幅。
這14幅星圖中,最有價值的是前五幅。其中“渾象東北方中外官星圖”是從角宿到壁宿的星官,“渾象西南方中外官星圖”是從奎宿到軫宿的星官,“渾象紫微垣星圖”,是以北斗七星為主的布列于渾象之北上規(guī)的183顆星,“渾象南極星圖”和“渾象北極星圖”則是以天球赤道為最外界大圓的南天星圖和北天星圖。蘇頌為了星圖繪制精確,采取了圓橫結合的畫法。橫圖分成兩段:東北方中外官星圖是從秋分到春分,西南方中外官星圖是從春分到秋分。另外,在把球面上的星辰繪制到平面上時,蘇頌發(fā)現(xiàn)了失真問題,于是他采用了把天球循赤道一分為二,再分別以北極和南極為中心畫兩個圓圖的方法,從而減少了失真,這是星圖繪制中的一項新成就。
蘇頌星圖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全天星圖中保存在國內的最早星圖。保存至今的唐代敦煌星圖,在時間上比蘇頌星圖要早,但被斯坦因盜走,現(xiàn)存?zhèn)惗夭涣蓄嵅┪镳^。但是,蘇頌星圖比敦煌星圖更細致和更準確。如敦煌星圖繪星1350顆,蘇頌星圖繪星1464顆;敦煌星圖主要依據(jù)《禮記·月令》的資料,并非實測;而蘇頌星圖則是根據(jù)元豐年間的實測繪制;敦煌星圖是從玄枵(子)開始,按十二次的順序作不連續(xù)排列,中間夾以說明文字,有關分野問題也不科學,蘇頌星圖則從角宿開始,按二十八宿順序,作連續(xù)排列,并完全去掉了有關分野等不科學成分。
就所列星的數(shù)目而言,蘇頌星圖的貢獻也是值得稱道的。如歐洲到14世紀文藝復興以前,觀測的星數(shù)是1022顆,要比蘇頌星圖少422顆,因此,西方的科技史家蒂勒、布朗和薩頓等甚至認為:“從中世紀直到14世紀末,除中國的星圖以外,再也舉不出別的星圖了。”
科學上的開拓精神
蘇頌在天文儀器、本草醫(yī)藥、機械圖紙、星圖繪制方面,都能站在時代的前列,這有諸多原因。例如他善于集中群眾的智慧,組織集體攻關;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并大膽地提拔任用人才;勤于實驗,設計多種方案,反復進行實驗;勇于實踐,大膽地進行全國性藥物普查;尊重科學,實事求是,一時研究不通的問題,寧可存疑,決不附會。而最重要的一條莫過于他在科學上的開拓進取和創(chuàng)新精神。
他的開拓精神是以全面掌握前人的科學成就為基礎的。在天文儀器制造方面,他曾詳盡地研究了前代天文學家張衡、一行、張思訓等取得的成就。他在《進儀象狀》中說:“臣謹案歷代天文之器,制范頗多,法亦小異……故張衡渾天云置秘室中,以漏水轉之,令司之者閉戶唱之,以告靈臺之觀者。璇璣所加,某星始見,某星已中,某星今沒,皆如符合。”由此可知他確曾仔細研讀過張衡的著作,并繼承和發(fā)展了張衡劃時代的創(chuàng)造,如在渾象上安裝一套齒輪系機械傳動裝置,利用漏壺流水的穩(wěn)定性推動渾象均勻地繞極軸旋轉。
蘇頌又說:“唐開元中,詔浮屠一行與率府兵曹梁令瓚及諸術士,再造鑄銅渾,為之圓天之象。具列宿及周天度數(shù),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別置二輪絡在天外,綴以日月令得運行。……又立二木偶人于地平之前,置鐘鼓,使木人自然撞擊,以候辰刻。”張衡之后,一行和梁令瓚在天文儀器制造方面,又有了新進展。他們使水運儀象受漏壺控制又能逼真反映天球旋轉,創(chuàng)用了反映時間流逝的新裝置。蘇頌則仔細研究了一行等的新實驗,并牢牢地掌握了這一新方向,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新設計的儀器中去。
蘇頌接著說:“張思訓渾儀為樓數(shù)層、高丈余,中有輪軸關柱,激水以運輪,又有值神搖鈴、扣鐘、擊鼓。每一晝夜,周而復始。又有十二神各值一時,時至則自執(zhí)牌循環(huán)而出報。”張思訓在一行的基礎上又有所前進,創(chuàng)造了樓閣式鐘、鼓、鈴齊備的報時裝置。蘇頌仔細研究了這臺儀器,繼承了它“成于自然,尤為精妙”的成就。
蘇頌在掌握張衡、一行、張思訓等的科技成果之后所作出的新創(chuàng)造,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他所研制的水運儀象臺上,例如他把張衡開創(chuàng)的用漏壺流水穩(wěn)定性來控制齒輪系機械傳動,發(fā)展成了使水運儀象臺望筒隨天體旋轉的最初的轉儀鐘,并且還設計調整到使太陽經常在望筒的視場中。這樣,只要在黃昏把望筒對準了太陽,日落星現(xiàn)后,就可以直接測讀出太陽和恒星之間的赤經差或似黃經差。在歐洲直到1685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卡西尼才利用時鐘機械推動望遠鏡隨天體旋轉,但這已是蘇頌之后600年的事了。
蘇頌把一行、張思訓等開始實踐的反映天球旋轉的齒輪系機械作為一種代表時間流逝的新裝置,發(fā)展為世界上最早的水運鐘表的擒縱機構。它向全世界證明了鐘表的發(fā)明權不是屬于歐洲而是屬于中國。李約瑟在評價這一點時說:“蘇頌的時鐘是最重要最令人矚目的。它的重要性是使人認識到第一個擒縱器是中國發(fā)明的,那恰好是在歐洲人知道它以前六百年。”
蘇頌和韓公廉在完成水運儀象臺之后,又研制了一臺單獨的水力推動的渾天象。人鉆入天球內觀看,在天球上鑿孔為星,十分逼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架有明確記載的假天儀,它的創(chuàng)造性也是前無古人的。
蘇頌于嘉祐二年與林億等編撰《嘉祐本草》,把唐《新修本草》與宋初《開寶本草》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但他并不滿足一般的推進,而是要在用藥領域有新的開拓,并徹底解決本草從書本到書本,陳陳相因,以訛傳訛的弊病。他發(fā)動全國的醫(yī)生和藥農采集標本,繪制藥圖,填寫說明,終于完成了圖文結合的《圖經本草》,使它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流傳至今的第一部有圖的本草書。李約瑟對《圖經本草》給以極高的評價:“作為大詩人蘇東坡詩友的蘇頌,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藥物學家,他在1061年撰寫了《圖經本草》,這是附有木刻標本說明圖的藥物史上的杰作之一。在歐洲把野外可能采集到的動植物加以如此精確地木刻并印刷出來,這是直到15世紀才出現(xiàn)的大事。
姓名:蘇轍
別名:蘇子由、穎濱遺老、小蘇、蘇文定
生辰:1039年
民族:漢
祭日:1112年
籍貫:眉州眉山
地區(qū):四川眉山
國家:北宋
職業(yè):散文家
蘇轍(1039~1112)北宋散文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時因“奏乞養(yǎng)親”,未任官職,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寧三年(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jiān)筠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當政,他被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哲宗元佑四年(1089)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后任御史中丞。元佑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zhí)掌朝政。元佑八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紹圣元年(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后又貶循州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筑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后追復端明殿學士,謚文定。
蘇轍-文學成就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上)說“當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亂而不至于危,紀綱粗立而不舉,無急變而有緩病”,分析當時政局,頗能一針見血。《上皇帝書》說“今世之患,莫急于無財”,亦切中肯綮。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六國論》評論齊、楚、燕、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團結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后方安樂腐敗的現(xiàn)實?!度龂摗穼?/strong>劉備與劉邦相比,評論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也有以古鑒今的寓意。蘇轍在古文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認為“養(yǎng)氣”既在于內心的修養(yǎng),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廣闊的生活閱歷。因此贊揚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他的文章風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氣。例如《黃州快哉亭記》,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于汪洋澹泊之中貫注著不平之氣,鮮明地體現(xiàn)了作者散文的這種風格。
蘇轍的賦也寫得相當出色。例如《墨竹賦》贊美畫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態(tài)寫得細致逼真,富于詩意。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shù)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晚年退居潁川后,對農民生活了解較多,寫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現(xiàn)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閑。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見舊溪山。”意境閑澹,情趣悠遠。蘇轍于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容為衡量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說李白“華而不實”,說“唐人工于為詩而陋于聞道”,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蘇轍著有著有《欒城集》950卷、《欒城后集》924卷、《欒城三集》10卷、《應詔集》912卷、 《詩集傳》、《春秋集解》、《孟子解》、《論語拾遺》、《古史》、《龍川略志》、《道德經解》等,并傳于世。
蘇轍-故事
【改對顯才華】
一天,蘇軾帶著年少的弟弟蘇轍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聽說神童蘇軾光臨,便想當面考考他。老道出了個異字同音對:“無山得似巫山好。”蘇軾不假思索,立即對出下聯(lián):“何葉能如荷葉圓?”老道連連稱好。
誰知,蘇轍在一旁卻說:“兄長的下聯(lián)對得還不甚工穩(wěn),不如改一改。”蘇軾問:“怎么改?”蘇轍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蘇軾和老道一聽,以“水”對“山”更工穩(wěn),齊聲叫好。從此,蘇轍也遠近聞名了。
蘇轍-三蘇
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于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來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蘇轍-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據(jù)查,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這為唐宋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傳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順之的茅坤根據(jù)朱、唐的編法選了八家的文章,輯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之稱遂固定下來。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予當時和后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
蘇轍-眉山三蘇祠
眉山三蘇祠是北宋時期 (960-1127)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城西南隅紗彀行內。元代改宅為祠,祭祀三蘇。明代洪武年間擴建,明末毀于兵火,僅存五碑一鐘,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按明代規(guī)模重建,爾后歷代均有增益補修,現(xiàn)占地面積56800平方米。于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蘇博物館”。
三蘇祠自元代建祠以來,幾興幾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廣大民眾拜祭圣賢的聚集場所,經數(shù)百年的營造,整個祠堂紅墻環(huán)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
三蘇祠總建筑面積有115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正門,前廳,正殿,啟賢堂,來鳳軒,東西廂房,云嶼樓,披風榭,瑞蓮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蘇軒,景蘇樓,綠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彩花舫,南堂,疏竹軒,綠筠軒等。殿堂部分由三進四合院組成,雖按軸線處理,但兩邊卻運用了均衡而不嚴整對稱而有自由變化的手法,有收有放,靈活多致。
園林景觀形成和保持了濃郁的清代四川傳統(tǒng)園林自然,古樸,典雅的顯著特點,屋宇堂廊,布局有序,點線呼應,疏密有致,匾額對聯(lián),繽紛耀彩。整個祠堂具有歷史文化名人故居莊穆典雅氣氛,使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被當代中外文化名人,古典園林專家稱譽為中國四川古典園林的典范。
永泰陵-簡介
永泰陵位于鞏縣芝田鄉(xiāng)八陵村村南,東北距芝田鎮(zhèn)八華里,東南距永裕陵約400米,趙煦患病,不數(shù)日死去,停喪七個月,于八月下葬永泰陵。永泰陵是哲宗趙熙墓,附葬劉后陵。埋葬哲宗趙煦時,路上因遇大雨,久久不停,
而靈車深陷泥澤之中,送葬隊伍只得露宿荒野數(shù)天之久。
北宋亡國后,金兵進駐宋陵,為掠奪也為報復,他們對宋皇陵進行了毀滅性的盜掘。一時間狼煙四起,掘墓開棺,慘絕人寰。陵區(qū)內瞬間尸骨遍地,煙火彌漫,一片狼藉。偏居臨安的南宋皇室聽到祖墳被劫掠的消息,悲痛萬分,宋高宗趙構飭令河南鎮(zhèn)撫使翟興父子及岳飛等大將軍帶兵趕往鞏縣迎戰(zhàn)金軍。金軍被驅趕出宋陵,南宋皇室派人修葺陵寢。但是宋軍一撤,金兵又來,并進行更大的報復。三京淮北宣諭使方庭碩奉旨到鞏縣謁陵,他親眼看到往昔威嚴肅穆的皇陵禁地,如今是亂草叢中野獸出沒,狐鳴狼叫甚是凄涼。他沉痛地寫道:“永昌陵以下皆驚犯,泰陵至暴露,庭碩解衣覆之。”他親眼目睹了這一慘狀,看到永泰陵哲宗的尸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方庭碩也只能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尸骨包裹起來。南宋高宗聽說后憤懣至極,不覺凄然淚下,但是又無可奈何。
永泰陵-墓主平生
趙煦當上皇帝時,只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由其祖母高太后垂簾處理政事。在近九年的時間里,國家大事全由高氏一手決斷。趙煦只能在一旁“隅坐畫諾”(根據(jù)高太后的指示,簽書“可”或“不可”字樣),后來他與大臣談到垂簾時事情時,還頗有怨所地說:“當時朕坐在后面,個子又矮,朝里事情一無所見。只能看見坐在前面的太后的脊背和臀部”。直到1093年高太后病死,他才掌握了權力。在他當政的七年里,國是日非,黨派之爭把國家的政事鬧得一團糟,朝堂上洛黨、蜀黨、朔黨等黨派互相攻訐,爭斗不休。邊陲上,與遼、西夏的戰(zhàn)事又日益吃緊,面對紛紜的國事,趙煦束手無策,無力解決。“要做的事很多,卻不見做出一件”,可見趙煦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北宋政權延續(xù)到這時,已經“政事日敝”,種下了宋亡的禍根。所以明、清時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評論哲宗朝政事說:“無窮之禍,自此貽之”。
永泰陵-修建歷史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修建哲宗的永泰陵時,僅取石材一項就動用工匠4600人,石27600塊。又動用士兵9744人、民
夫500人,把這些石頭從二三十公里之外、崇山峻嶺之中的偃師粟子山(這兒的石頭“巖棱溫潤,罕與為比”,雖日光長久照射也不容易風化)運到陵區(qū)。
公元1100年,哲宗患病,“不數(shù)日死去”。農歷二月初十,采石隊伍集結后抵達工地。為了“七月而葬”,五月十一必須完成采石工作。工程大、工期緊,山陵使等官員督工急如星火。因為勞動條件差,又無飲用水,于是,在風餐露宿的工地上陸續(xù)病倒了1700多人,死者日日不斷。這些死者多被棄尸于荒野亂石之中。據(jù)《采石場碑記》載:“居山土人皆云,至久積陰晦,常聞山中有若聲役事之歌者,意其不幸橫夭者,沉鬼未得解脫,逍遙而然乎。”修建永定陵時,雕刻侍從人物及象、馬等動物的石頭用了62塊,門石用了14塊,皇堂券石用了27377塊。
《采石場碑記》記載說:“居山土人皆云,至久積陰晦,常聞山中有若聲役之歌者,意其不幸橫夭者,沉魂未得解脫逍遙而然乎”?由此可見,座座巍峨陵山,竟是窮人的座座災難之山。
永泰陵-陪葬皇后
陪葬在這個陵區(qū)的,有趙煦極為寵愛的皇后劉氏,劉皇后的陵冢在永泰陵陵臺西北。兩陵陵臺相距不足20米,在永泰陵正西四五十米處,有趙煦第四女楊國公主墓,死時才二歲,亦立大冢。
《宋史》又講,劉皇后自小就父母雙亡,由姥姥養(yǎng)大,擅長“播鼓”,實際上是做小買賣時搖撥浪鼓以招徠客人。“蜀人龔美者,以鍛銀為業(yè),攜之入京師。”正史中這句更有貓膩,銀匠龔美為何把劉氏這么個少女帶入京師做買賣呢,實際上,是劉氏家窮,十二、三歲即賣給了龔銀匠做老婆,當壚播鼓,招徠顧客。時為襄王的宋真宗微服行于街上,看見這位川妹子貌美如花,很快就勾引到手,給老實頭龔美不少金銀,把劉氏弄入自己的襄王府中藏嬌。別人沒說什么,同是勞動人民出身的宋真宗乳母王氏不干,認為劉氏出身太微賤,向宋太宗告狀。太宗不滿,時為太子的宋真宗不得不忍痛割愛,把劉氏小姑娘“斥去”,其實,是把她送到與自己關系不錯的張耆家中躲避。宋真宗即位,馬上把劉氏迎入宮中立為美人,后又進為德妃,最后封為皇后。
劉皇后不僅僅是漂亮,“性警悟,曉書史,聞朝廷事,能記其本末。真宗退朝,閱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劉皇)后皆預聞。宮闈中有事,輒傅以故實相對。”可見,劉皇后雖沒受過什么系統(tǒng)教育,卻冰雪聰明,不是那種只有漂亮臉蛋子的無腦美女。
永泰陵-構造
北宋各皇陵的規(guī)模和建制基本相同,皆坐北朝南,每個陵區(qū)都由上宮、下宮和皇后陵及祔葬王室子孫墓組成。上
宮是陵園的主體部分,從南至北依次建有鵲臺、乳臺、神道和陵臺。陵臺就是墓冢,位于宮城的中部,陵臺分三層呈覆斗梯形,上邊種植郁郁蔥蔥的翠柏,四季常青。陵臺下稱地宮,是埋葬皇帝尸骨的地方。地宮規(guī)模甚為宏大,一般深達30米,由青磚砌成,仿照地面宮殿建筑結構,墻壁上還繪有大型彩色壁畫。下宮也叫陵寢,位于上宮的西北部,是停放皇帝棺木和送葬官員居住的地方。圍繞上宮和下宮,筑有十多米高的神墻,稱宮城。宮城一般占地一百多畝,四面開有神門,神門外各有石獅一對,防御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者。
神道是通往宮城的通道,神道兩側是對稱排列的石刻造像,自南向北,有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瑞、馬與控馬官、虎、羊、客使、武將、文臣、鎮(zhèn)陵將軍和宮人等。各陵石雕內容和數(shù)量基本相同,一般為58件,但體
積和雕刻技法則迥然不同。整個陵園,包括袝葬的后妃陵墓在內,統(tǒng)稱“兆域”,兆域內廣種松柏和枳橘,一到傍晚松濤陣陣,充滿蒼涼與肅穆。
宋代皇帝一般在死后才開始營陵,葬前均殯于汴京宮中。與此同時,朝廷投入數(shù)萬名兵役開始采石建陵和制作明器。等皇陵建成后,皇帝棺柩由東京起靈,途經中牟、鄭州、滎陽、氾水、鞏縣、偃師等地,繞道陵區(qū)之西北經平原而折東進入高原。送葬隊伍選擇這樣一條平坦而無險阻的路線,大約是因為儀衛(wèi)隊伍過于龐大,柩輿又極重的緣故。從東京到陵區(qū)一般約走十天方可到達,如遇特殊情況,則需要更久的時間。
永泰陵-歷經風霜
盡管山陵修建得如此宏大、堅牢,仍然免不了歷史的劫運。1130年,金朝的傀儡政權“大齊”統(tǒng)治中原,對墳陵
進行了大肆破壞和盜掘,北宋陵寢無一幸免,陵上建筑被破壞殆盡,陵內珍寶文物也被洗劫一空。南宋建立后,有人曾在杭州市場上出賣一只水晶制作的注子,后為皇室購得,高宗見到注子不禁流淚,說:“此是先帝哲廟陵寢上物,如今零落各地,叫人痛心!”1139年,岳家軍收復宋陵(岳家軍與金軍激戰(zhàn)的青龍山、愛華山、青獅山,就是宋陵東北面的山峰),曾對宋陵進行修茸。但不久,岳家軍在投降派秦檜等的逼迫下南撤,宋陵又淪入金軍之手。此后,秘書少監(jiān)(掌文秘工作的官員)鄭剛中去陜西出差,途中曾繞道至宋陵巡看,在他所著《西行道里紀》中記敘說:各陵上的建筑物已“顛毀大半”,有的則已被兵火焚盡,只剩下“林木枯丘”。
1139年底,南宋權吏部尚書(破格擔任最高人事部門的長官)張燾和判大宗正(管理皇族事務的付長官)士裊曾乘宋金議和之機奉命赴鞏縣祭掃山陵,于五月到達,他們進入“柏城”之后,即開始“披鋤荊棘,隨所茸治”。回朝后向皇帝報告說:“山陵遭到最嚴重的破壞,望皇帝陛下萬世不忘此賊,早日發(fā)兵誅討,雪此恥,復此仇”,宋高宗聽了流淚不止,1148年南宋太常寺少卿(負責祭祀禮儀的官員)方庭碩,乘出使金朝的機會,到宋陵進行察看,此時的宋陵已荒廢不
堪,舉目所見,一片凄涼,各陵均被掘開,千孔百瘡,宋哲宗的尸骨竟露擲在永泰陵外,在封建社會里,被開墓挖墳是最痛心的事之一。這位臣子見此慘象心中不忍,就脫下身上的袍服,將趙煦的尸骨包裹起來,重新置放陵中。后人曾有詩記述此事道:“先帝侍臣空灑淚,泰陵春望已模糊”。元朝初年,此陵再次遭劫,所以今日的永泰陵只剩下一個光禿禿的土丘了。
現(xiàn)在的永泰陵陵臺尚有17米高,底邊每邊長約50米,陵臺正北有一段神墻殘存,高約4米,是現(xiàn)今宋陵僅存的神墻遺跡。陵前石刻雕像還有11件保存完好,僅缺“象奴”一件(完整的為12件),這群雕刻中,以“象”的刻制最為生動完美,當?shù)厝罕娪?#8220;東陵獅子、西陵象”的說法。“西陵”就是指的永泰陵,因為它在西邊,與東邊的永裕陵相對。
永泰陵-石雕特點
永泰陵走獅長腿壯身,悲容滿面,雕刻技法達到宋陵石雕獅子的藝術頂峰。永泰陵石象眼眶的皺紋等細節(jié)刻劃都非常細膩,連轡勒形成的皮膚凹陷都有生動的表現(xiàn),使大象溫馴樸厚的性情更為突出。杰出的工匠師們征服了頑硬的石頭,賦予作品以強烈的生命力。瑞禽浮雕姿態(tài)多變,疏密交錯,給人以整個都在動的感覺,并打破碑形外
框的平直,在直線中具有曲線美,尤為宋陵浮雕中的珍品。文臣的身軀在全部宋陵石雕中特別顯得修長苗條,臉型不胖不瘦而俊秀,表情刻劃沒有停留在哀戚的程式上,而著重刻劃大臣的深謀遠慮,或者風度瀟灑,飄飄閑雅,強調內心精神狀態(tài)的刻劃,這些都達到一定的深度。
在刻劃人物面部時,額丘、眉弓、額骨、下額等解剖結構點都能準確把握。且圍腰玉帶的細部都透雕刻出精致的人物花紋。鎮(zhèn)陵將軍的形象肥胖豐滿,而宮人則表現(xiàn)的眉清目秀,亭亭玉立,端莊而俊美??褪?/strong>雕刻也能突破前代,獲得杰出成就。永泰陵的客使,頭戴毛氈翻沿尖頭高冠,上裝下沿呈弧形如今所見“西裝”,袍服下垂如裙而多褶紋,形象極為寫實。另一客使,兩手拱于胸前,腰圍布帶。衣紋處理不用平刀法的直線條,而是自由圓轉,貼身,衣紋與形體的關系,表現(xiàn)極為寫實,有絲綢的柔滑感覺,這種技藝尤為他處所不及。
這些大臣將軍、使者以及內侍、宮人,猶如在宮廷之中,各就各位,既表現(xiàn)了各個個體的形貌特征,又能體現(xiàn)整體的統(tǒng)一和相互的精神聯(lián)系。整個說來,象是對宋陵石雕作一總結,已經達到形神兼?zhèn)涞木车亓?。如果說還有缺點的話,則晚期宋陵石雕在達到藝術形式的完美之后,早期的壯建宏雄豪邁氣勢卻顯得淡薄了,不過這也是時代精神的反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