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尋處,惟有少年心
——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柳暗花明春事深。
小闌紅芍藥,已抽簪。
雨余風軟碎鳴禽。
遲日,猶帶一分陰。
往事莫沉吟。
身閑時序好,且登臨。
舊游無處不堪尋。
無尋處,惟有少年心。
【作者】
章良能(?-1214)字達之,麗水(今屬浙江)人。淳熙五年(1178)進士。累除著作佐郎。歷官樞密院編修、起居舍人、宗正少卿等。嘉定元年(1208),試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御史中丞。二年,同知樞密院事。官至參知政事。有《嘉林集》百卷,不傳。《全宋詞》存其詞一首。
【注釋】:
簪:此處用以比喻花蕾。
碎鳴禽:杜荀鶴詩:“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時序:此指節(jié)令。
【今譯】
柳暗花明春光無限多迷人,
看春的腳步已經(jīng)慢慢遠遁。
花圃欄桿里的芍藥已抽芽,
雨后和風輕柔鳥兒在啼鳴,
春日夾帶幾分陰霾在緩行。
莫要悲嘆往事獨自暗沉吟,
趁春色拋開煩惱休要掛心,
登山臨水去尋歡欣賞佳景。
即便是舊時賞玩游樂之地,
總能找到新奇景致來怡情。
嘆只嘆唯有一事難以找尋,
那就是不可再得的少年心。
【賞析】
周密《齊東野語》云:“外大父文莊章公……間作小詞,極有思致。”與其他詠春之作相較,本詞寫得自具一格,既非“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的及時行樂,亦有異于“坐看落花空嘆息,羅袂濕斑紅淚滿”的深閨傷春,且與一般文士那種“愿花更不謝,春且長住,只恐花飛又春去”的惜春之意也不一致。全詞對景遣懷,筆調紆徐起伏、韻味深長而又有所寄托,可以說是“極有思致”了。
首句著眼于“春事深”三字,吳文英詞有“燕來晚。飛入西城,似說春事遲暮。”“深”和“遲暮”意思接近;“柳暗花明”是實寫春深景色,“柳暗”指出眼前已是“綠暗長亭,歸夢趨風絮”的暮春季節(jié),“花明”形容花朵盛放時的光采和色澤,接下去便是描繪“春事深”的幾個特寫鏡頭。
“小闌”兩句,畫出那小闌干圍著的花圃,紅芍藥長得枝葉繁茂,花兒已經(jīng)含苞,好似一支支玉簪,這亦即是晁補之筆下所描寫的春末夏初的景象,“春回常恨尋無路,試向我、小園徐步。一欄紅藥,倚風含露,春自未曾歸去。”(《金鳳鉤》)
“雨余”句寫風聲,鳥鳴聲,用杜荀鶴《春宮怨》詩意:“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正當雨后初晴,風軟煙淡,空氣溫潤和暖。“碎鳴禽”即鳥鳴之聲細碎,秦觀詞亦有“花影亂,鶯聲碎”之句。鳴聲隨暖風送入耳際,似挽留、似惋惜,真是“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這里寫出春將逝去而光陰猶足可流連。
“遲遲日”兩句,點明季節(jié)特征,是白晝漸長,日影闌珊,即所謂“春欲盡,日遲遲。”“一分陰”,言偶有浮云,瞬即消逝。“猶帶”兩字,使語氣顯得宛轉,對春欲盡不無悵觸而情調并不低沉。
換頭“往事”兩句,作者感慨平生,但不用直抒而故作頓挫。周密記其“一日,大書素屏云,‘陳蕃不事一室而欲掃除天下,吾知其無能為矣,’識者知其不凡。”可見其襟抱脫俗。曹操《短歌行》有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詩中流露渴慕賢才之意??梢?#8220;沉吟”暗寓著對明時和賢才的企求,也即對國事的關懷,這里從眼前光景猶可流連,亦即“時序好”、自己又“身閑”,而擬且莫沉吟,要想登臨攬勝,一快胸襟。
“舊游”三句,語意忽又一轉,寫登臨以后觸景傷神,心情轉向惆悵。劉過《唐多令》結末有云:“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是說美景當前,載酒泛舟江上,但已無法回復到昔日同舟游樂的心情,李攀龍云其“因黃鶴樓再游而追憶故人不在,遂舉目有江上之感,詞意何等凄愴。”與之相較,本詞末尾雖亦寫今昔之感,卻不用直敘而用深一層寫法,先說舊地風光,歷歷可尋,但仍悵然若有所失,自己所尋求的究竟是什么呢?“惟有”兩字一轉指出縱使風景不殊,但年少登臨時那種豪情壯懷,卻已隨流光而消逝,無從尋覓。放眼四望,春光將盡,不禁百感交集,如今國事日非,雖欲有所作為而不可能。詞意至此,顯得起伏搖曳,感慨無已,不僅是在嘆息歲月催人老,而且還含有抱負未伸的隱恨。(潘君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