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主要主要說了職場斗爭中的自保策略,包括三大斗爭寶典和手段。今天繼續(xù)說一說職場中主動斗爭的策略及手段。多數(shù)人都是被動斗爭的,但有少數(shù)人是主動進行斗爭的。在主動出擊之下,要想保證斗爭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可以從以下三個寶典(手段)出發(fā),具體如下:與天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斗爭對于一些人來講是充滿快樂的。在職場中,主動發(fā)起斗爭的人在暗,被斗爭的對象在明,在這一點上是占優(yōu)的,但如果沒能深入了解你的斗爭對象,也有可能失敗,甚至是慘敗。了解你的斗爭對象,這就需要你細心的觀察,看對象的社會背景,看對象在主要領導的地位,看對象的朋友,看對象的敵人……只有對他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出手,比如如果他是領導又紅又專的人,你去斗他就是找死;如果他的社會背景很強大,你去斗他也是找死。所以,只有了解清楚斗爭對象的基本盤,才可以決定是否斗。別稀里糊涂的亂斗,否則死的只能是你。對象可斗,才去斗,不可斗就要忍,甚至是去交結。對于斗爭,領導有時候是喜聞樂見的,只要不超出自己的控制圈子,不給自己帶來不利影響,他甚至會鼓勵下屬間的斗爭,因為有斗爭才會暴露問題,領導才能更容易管控下屬。比如你犯錯,他違規(guī),一斗爭就瞞不住領導了,領導更容易抓住小辮子,更加容易控制下屬。同時,要認識到良性的斗爭會激發(fā)斗志,激勵業(yè)績的上升,比如企業(yè)經(jīng)常開展勞動競賽、開展“比超敢拼”等活動,其實就是激發(fā)大家的斗爭意識,在相互斗爭比較中,把業(yè)績坐上去。甚至聰明的領導會主動打破一團和氣的職場環(huán)境,故意將關系好的人拆散,調進幾個關系一般甚至敵視的人,然后通過各種事情刺激,讓下面斗成一片。道理就是,如果底下的人關系都很好,很多信息就直接在下屬間屏蔽了,領導成了兩眼一抹黑的瞎子。清朝時期,康熙故意讓明珠和索額圖斗、乾隆故意讓和珅與紀曉嵐等人斗,目的就是利用他們之間的斗爭來治理國家、來實現(xiàn)自己的個人私利等。但無論怎么斗,都要在領導的控制范圍內斗,都要在領導的需求內斗,誰超出這個界限,誰就會被打壓,同時也要謹防形勢變化后被領導清算。比如唐朝時期,武則天為了穩(wěn)定自己的權力,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就放手來俊臣等酷吏大斗朝中大臣,借機清理反對勢力,但當朝局穩(wěn)定后,來俊臣等人被卸磨殺驢、被清算。斗爭就是一種利益洗牌,你要時刻關注著斗爭的動向,對于發(fā)現(xiàn)有利于自己的地方,要把握時機,主動去斗,爭取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在東漢末年,漢靈帝去世,中央政權又陷入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與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內斗,雙方暫時誰也無法斗掉誰,這時袁紹嗅到了自己崛起的機會,建議何進宣召董卓入京除掉十常侍。結果,何進聽了袁紹的餿主意,引董卓入京,導致權力移交到董卓手里,關外的天下勤王兵馬紛紛觸動,全國亂成一團,掀開三國的序幕。為什么袁紹要引董卓入京?因為董卓是袁家的門生故吏,袁紹想借董卓的手控盤東漢政權,可是沒想到董卓沒把他放在眼里。不過,袁紹還是離開中央,一度成為最有實力的地方諸侯。這就是袁紹借助宦官和外戚之間的斗爭,試圖謀取個人最大利益的一次借勢、借力斗爭,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對我們斗爭還是很有借鑒利益。也就是,要挑選有利于自己的形勢,主動斗,這樣勝算才大。當然,斗爭要文斗,不要武斗,武斗是沒水平、沒涵養(yǎng)的表現(xiàn),領導最喜歡斗而不破,最恨的就是武斗,因為武斗的后果是牽涉大、影響大,會顯得領導管理沒水平,所以領導一般都會毫不猶豫將發(fā)動武斗和參與武斗的人掃地出門。總結一句話,斗爭是自然規(guī)律,不可避免,而且隨時隨地都可能發(fā)生,有時哪怕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斗爭,但不要怕,也不要回避,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正視斗爭,以個人利益為前提,采取對自己有利的斗爭手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