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喉痹秘方
喉痹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之急性、慢性咽炎、喉炎、咽喉炎、咽峽炎、會厭炎等病,臨床較為常見。
12.1 清咽解毒湯
【來源】易玉泉,《易氏經(jīng)驗方》
【組成】潤玄參、凈連翹各9克,牛蒡子、金銀花各12克,白僵蠶(姜制)、苦桔梗、淡黃芩、山梔子、山豆根各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解】咽喉為肺氣出入之門戶,喉痹等證亦多因肺熱熏蒸所致。故方中用黃芩、梔子、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玄參滋陰降火、涼血解毒;牛蒡子疏熱透表、清咽消腫;白僵蠶祛風化痰、利咽排膿;山豆根清熱解毒;桔梗宣肺祛痰、消腫止痛、善治咽喉疾??;甘草解毒、調(diào)和諸藥。全方重在清熱解毒、力專效宏,對于咽喉各種炎癥(實熱證),均有較為滿意的療效。
【主治】風熱喉痹、乳蛾、喉風等。可用于急性咽喉炎癥。
【加減】有畏寒發(fā)熱表證者,酌加荊芥穗、薄荷葉:邪熱熾盛者,加川黃連、生石膏;痰涎壅盛者,加嫩射干、全瓜蔞、浙貝母;紅腫疼痛者,加牡丹皮、赤芍療效頗著、板藍根;有糜爛現(xiàn)象,加馬勃;大便秘結(jié),加生大黃;小便短黃,加木通、茯苓。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12.2 清咽透表湯
【來源】程爵棠,《中醫(yī)喉科精義》
【組成】荊芥、薄荷(后下)、連翹各9克,金銀花15~30克,山豆根、浙貝母、牛蒡子各9克,桔梗、甘草各6克,生石膏15~30克(先煎)、硼砂1.5克(研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利咽。
【方解】咽喉之病,屬火毒所致者為多。然病有久暫,證有輕重。凡病之初起、多是風熱犯肺、上蒸咽喉,或因風熱之初起,風熱相搏,上迫咽喉所致。此時雖肺胃素有積熱,尚不能為患,皆因復(fù)感風熱而誘發(fā)所致,且風熱偏盛觸犯而起。治宜辛涼透表、清熱利咽。方中用荊芥、薄荷、連翹、金銀花、石膏等大隊辛涼透表之品以疏解風熱之毒邪,從表而解;輔以山豆根、金銀花、連翹、生甘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浙貝母、牛蒡子、桔梗清熱化痰、宣肺利咽;佐以硼砂消炎防腐,甘草調(diào)和諸藥,甘草配桔梗利咽止咳,且桔梗引藥力上行、直達病所,故兼之為使。諸藥配伍,共奏辛涼透表,清熱利咽之功。
【主治】一切急性咽喉病,證見咽喉紅腫疼痛,吞咽尤劇,甚則吞咽困難、頭痛、發(fā)熱、微惡風寒,自汗或無汗,或鼻塞流涕,或口渴欲飲,或聲音嘶啞。脈浮數(shù)、苔薄白或薄黃。證屬風熱者。可用于喉痹,乳娥等咽喉諸疾。
【加減】若肺胃熱毒盛者,重用金銀花、生石膏、山豆根,或再加大青葉9克,板藍根30克,桑白皮25克,黃芩9克;口渴唇干者,加鮮石斛、鮮蘆根各30克;頭痛甚者,加杭菊花9克,香白芷6克;咳嗽甚者,加前胡、桑白皮、馬兜鈴各9克;鼻塞、咽痛甚者,重用山豆根,加魚腥草15克,辛夷花9克;咽喉紅腫化膿者,重用桔梗,加皂角刺、穿山甲、魚腥草、桑白皮各9克;大便秘結(jié),加生大黃6~9克;小便短赤者,加木通;聲音嘶啞者,加蟬衣、木蝴蝶各9克。
【療效】三十多年來,用本方治療風熱型急性咽喉疾病甚多,無不立驗。據(jù)臨床觀察,有效率達100%。
【附記】本方為程氏祖?zhèn)髅胤?。本方藥性平和,使用廣泛,療效顯著,且無不良反應(yīng)。是治療急性咽喉病(風熱型)的首選良方,為筆者所常用。治療期間,忌食一切發(fā)物和辛熱之品。
12.3 新定三黃涼膈散
【來源】程爵棠,《中醫(yī)喉科精義》
【組成】黃芩9克,黃連6克,大黃6~15克,金銀花、生石膏各15~30克,黑山梔、大青葉各9~15克,連翹、川貝母、玄參各9克,芒硝6~9克,薄荷(后下)、桔梗、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重2劑),日服3~6次。
【功用】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消腫利咽。
【方解】凡咽喉急癥,多由熱毒內(nèi)熾,上擾咽喉所致,腑結(jié)不通、其證尤重。其因有二:一因飲食不節(jié)或過食辛熱之物,致熱毒蘊結(jié)于胃腑;二因風熱久蘊不解,內(nèi)傳肺胃。熱毒蘊結(jié),腑氣不通、故使熱毒不得下泄而上逆、沖擊咽喉所致。此病每有頃刻之變,其證較重。遵“急則治其標”之旨,所以治宜釜底抽薪,以頓挫病勢。每可轉(zhuǎn)危為安。本方系從黃連解毒湯和涼膈散加減化裁,幾經(jīng)修訂而定。故名:“新定三黃涼膈散”。故方中用大黃、芒硝瀉火通便,急折上沖之火毒。腑氣一通能使上沖之熱毒蕩滌而下、揚湯不如抽薪、其去痰清火之力亦非他藥可比。輔以黃連解毒湯清熱解毒,加生石膏、金銀花、大青葉清熱解毒、助硝黃以增強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之功。佐以連翹、薄荷辛涼透表以清泄在表之風熱;玄參入肺胃腎、能養(yǎng)陰、清熱、解毒、散結(jié)、為喉科要藥、引諸藥直達病所、直折上沖之火毒。川貝母、桔梗、甘草清熱化痰、且甘草解毒和中;桔梗宣肺利咽、引藥上行,直達病所,故兼之為使。諸藥協(xié)同、共奏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消腫利咽之功。本方力專效宏、解毒瀉火作用甚強、故收效頗捷。
【主治】一切急性咽喉、口腔諸病。證見咽喉紅腫疼痛、吞咽困難,或牙齦紅腫疼痛,或口腔紅腫疼痛、糜爛、口渴引飲、大便秘結(jié)不通、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證屬實證,熱證者均宜。
【加減】若熱甚動風者,加羚羊角粉0.9~1.5克(分3次沖服)、鉤藤15克,土牛膝根9~15克;小便短赤者、加木通6克,生地、淡竹葉各9克;咳嗽痰多而稠黃者、加夏枯草、天竹黃、白茯苓各15克;口渴咽干者,加麥冬、天花粉各9克,鮮蘆根15~30克;大便已通或不結(jié)者去芒硝,大黃改用3克。
【療效】據(jù)臨床觀察,凡一切急性咽喉、口腔諸病、癥屬熱毒蘊結(jié)而見大便秘結(jié)者,用之無不立驗。一般連用2~5劑必效。二十多年來,治驗甚多,總有效率達100%。且奏效快、療效高、且無不良反應(yīng)。是筆者臨床治療急性咽喉、口腔諸病常用得意之良方。
12.4 咽喉消腫八味湯
【來源】倪合也《遼寧中醫(yī)雜志》(3)1983年
【組成】前胡、牛蒡子、炙僵蠶、光杏仁各9克,生甘草3克,野菊花9~15克,鮮蘆根30克,土牛膝根9~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重2劑),日服3~6次。
【功用】清肺化痰、解毒消腫、利咽止痛。
【方解】方中用前胡、牛蒡子宣散風熱、降氣化痰利咽;蘆根清肺胃熱、祛痰排膿,性不滋膩、生津止渴,而不戀邪;甘草清熱解毒甘緩利咽;土牛膝根、野菊花、炙僵蠶,清熱瀉火、消腫解毒、化痰散結(jié)、清利咽喉,現(xiàn)代藥理證實,土牛膝根、野菊花對金葡菌、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及流感病毒都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杏仁入肺、大腸經(jīng)具有降氣定喘止咳、潤腸通便之功。諸藥協(xié)同,共奏清肺化痰、解毒消腫、利咽止痛之功。
【主治】急性會厭炎(與中醫(yī)的“緊喉風”相似)。
【加減】兼表證,加荊芥、薄荷等;發(fā)熱或里熱盛者,加赤芍、丹皮、黃芩、金銀花等;痰涎壅盛、咳痰不爽者,加桔梗、地枯蘿、象貝母,或重用土牛膝根等;膿腫形成或腫脹難以消退,加桔梗、花粉、皂角刺、穿山甲、芙蓉花等:體質(zhì)衰弱、陰虛火旺者,加元參、花粉等;小便赤少、覺熱,加淡竹葉等;大便干結(jié)難解,加瓜蔞皮仁、火麻仁、郁李仁等。
【療效】治療40例,辨證屬風熱、痰熱兩型。結(jié)果痊愈33例,無效7例,治愈率為82.5%。
12.5 玄麥甘橘湯
【來源】李旭蕃,《百病中醫(yī)集驗高效良方》
【組成】玄參15~30克,麥冬6~12克,甘草6~9克,桔梗6~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或代茶飲服。
【功用】滋陰瀉火、祛痰排膿。
【主治】急、慢性咽喉炎。
【加減】兼風熱表證者,加薄荷、桑葉;熱毒甚,加金銀花、連翹、黃芩;咽喉腫痛甚者,加山豆根、射干;兼氣陰兩虛者,加藏青果、沙參、黨參、雞蛋清(沖服);咽外傷或骨頭刺傷,上方?jīng)_蜜糖100~150毫升。
【療效】治療急性,慢性咽炎,喉炎,急、慢性扁桃體炎,咽部膿腫(喉癰)及喉部刺傷等病證160余例,均獲良效。
【附記】注意事項:注意下列各點,對預(yù)防愈后復(fù)發(fā)是有一定作用的。即:A.忌食一切急爆、油炸、煎炒及辛辣刺激食物;B.避免高聲談唱;C.預(yù)防感冒;D.早、晚用淡鹽水漱口等。
12.6 利咽解毒湯
【來源】彭述憲,《廣西中醫(yī)藥》(2)1980年
【組成】桔梗15克,甘草4.5克,馬勃9克,金銀花、生石膏(先煎)各18克,貝母6克,蟬衣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火解毒、疏風化痰,消腫利咽。
【方解】咽喉為肺胃之通道。肺胃積熱,上攻咽喉,因而腫痛。方用甘橘湯清火利咽;石膏清肺胃火毒;馬勃清肺散熱,利咽消腫;金銀花清熱解毒;貝母化痰,蟬衣輕宣透達、疏散風熱。因而用之效佳。
【主治】急性喉痹、喉蛾、喉痛。
【加減】伴有寒熱頭痛、加薄荷、連翹;高熱,加山梔9克,大青葉15克;血熱、舌絳,加丹皮、玄參各9克;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6克(后下);有濕熱、苔黃滑,加佩蘭9克,苡仁12克;陰虧、舌紅無津、脈細數(shù),加生地、麥冬、石斛各12克:聲嘶、加玉蝴蝶3克,胖大海9克。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連服3~5劑即愈。
12.7 丹梔射郁湯
【來源】耿鑒庭,《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牡丹花瓣、梔子花、射干、郁金、連翹各10克,七葉一枝花12克,甘草6克,枇杷葉、陳蘿卜纓各12克。
【用法】每日1劑,上藥先用冷水浸泡后煎服,煎時以水量淹沒全藥為度,文火煎煮2次,首煎30分鐘,二煎15分鐘,取汁為300毫升,分2次服用。
【功用】通經(jīng)絡(luò)、活血脈、行水理氣、解毒利咽。
【方解】此方以丹皮、梔子為主,重在入心包與三焦,但需用紅色牡丹花瓣與梔子花。如一時無著,可用丹皮與梔子。取其涼血、清熱,瀉火之用;取射干、郁金為輔,主在散結(jié)開郁;射干取金黃色長桿者為佳,郁金則需用川郁金;連翹、七葉一枝花為佐,連翹入心,長于清熱敗毒,七葉一枝花入肝、但以去膿、解毒為優(yōu);甘草,枇杷葉、陳蘿卜纓為使,甘草和中,調(diào)和諸藥;枇杷葉走陽明入太陰,止嘔下氣,定咳消痰;陳蘿卜纓、經(jīng)特殊泡制后亦能下氣消痰。數(shù)者配合,可起散腫解結(jié)清理食道之作用。若一時不能解,可先用金鎖銀開,漱喉、通血脈、消水腫。亦可加前胡、馬勃之類,以通竅散結(jié)。此方本非耿家所制,乃來自東阿劉氏,每年春夏之交,受當?shù)貏⒗厢t(yī)家指定,采此藥數(shù)種及紅牡丹花瓣、梔子花、射干(金桿蝴蝶花根)、陳蘿卜纓等。知之既久,乃以秘不傳人之法,告其先始祖,即丹梔射郁湯之來源。但不固定,直至其先伯祖始固定成為這一形勢,畢竟能生卓效。
本方之有效適應(yīng)證為:凡急病而不腫者,其腫必在關(guān)下,水谷難于吞咽,即是輕者也有爬坡之感,重者則不能下咽。
【主治】急性關(guān)下喉痹(急性會厭炎)。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卓著。
12.8 養(yǎng)陰利咽湯
【來源】張贊臣,《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大白芍9克,川百合、南沙參、北沙參各10克,天花粉9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2.5克,嫩射干4.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滋養(yǎng)肺胃、清熱利咽。
【方解】咽喉是肺胃之門戶,肺胃陰虛往往引起喉痹,出現(xiàn)咽部異物梗阻感,咽紅干燥作痛、音啞等證候,乃是陰虛喉痹,亦即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所謂“慢性咽喉炎”相近似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故方中以南北沙參、川百合、天花粉滋養(yǎng)肺胃陰液,故為主藥;而桔梗、甘草、射干乃治咽喉部位之要藥以清熱、利咽;方中白芍一味,雖不入肺胃二經(jīng),而其味苦酸,與甘潤之品相配,可增加斂陰養(yǎng)津之力。此外,治療陰虛喉痹,要避免使用辛燥傷陰、耗津之品,益氣不可升陽,健脾不用溫燥,這對素體陰虛者,尤應(yīng)注意,故用藥總在甘寒清潤、酸甘斂陰、養(yǎng)胃生津的范圍,以緩緩圖功。
【主治】陰虛喉痹(慢性咽喉炎)。
【加減】如喉頭無痰,而音啞者,加玉蝴蝶、鳳凰衣、藏青果潤肺開音;頭暈?zāi)垦U?,加穞豆衣、嫩鉤藤、杭菊花以平肝益陰;兩目紅絲纏繞者,加粉丹皮、杭菊花涼肝明目;失眠者,酌加炙遠志、淮小麥、合歡花、忘憂草,養(yǎng)心安神;胸悶者,加廣郁金、麩炒枳殼、野薔薇花理氣解郁開胸;痰黏喉頭,加川貝粉、地枯蘿以清化痰熱;納少腹痛者,加廣木香、土炒白術(shù)、臺烏藥理氣健脾和中;腎虛遺尿者,加益智仁、制首烏、山萸肉益腎養(yǎng)陰;大便干燥者,選加瓜蔞仁、制首烏、桑椹子滋陰潤腸通便;咽部嫩紅、赤脈紋粗而色紅者,加粉丹皮、赤芍、清熱涼血,并配制珠黃青吹口散:珍珠、牛黃、薄荷葉、尿浸石膏(煅、水飛),人中白(水飛)、老月石、天竹黃、川黃連、西瓜霜、冰片、飛青黛、生甘草,諸藥適量,共研極細末,備用。吹喉。咽底壁結(jié)節(jié)色淡而肥厚者,加生苡仁、茯苓、澤瀉等淡滲利濕;對陰虛喉痹恢復(fù)期患者,常用珠兒參、白桔梗、生甘草、嫩射干等藥適量,以開水泡代茶常飲之,以鞏固其療效。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顯著。
12.9 參梅含片
【來源】干祖望,《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沙參、元參、烏梅、生地、天花粉各100克,薄荷60克,甘草30克。
【用法】方中除烏梅、甘草之外,可用不同方法提煉,制成片劑,約150片左右,瓶貯待用。雖無明確失效期,但最好不超過1年。此藥為含化劑,每次含1片,隨它化為水液、慢慢吞咽,每天6~10片。
【功用】養(yǎng)陰生津,潤咽止痛。
【方解】此方源于《溫病條辨》的增液湯,取其滋養(yǎng)肺腎,生津增液。但原方僅僅有利于急性病的“劫津”,對慢性病的“耗液”作用不大。于是輔以烏梅,其味酸,能強力收斂生津,此正補“耗液”的需要。而且還有抗菌、抗過敏作用,更適合于慢性咽炎。喉科曾有“鹽梅”一方,方中加以改進以適今用。取用元參清燥熱而利咽,薄荷疏風熱而利咽,花粉消痰結(jié)而利咽、甘草調(diào)味而利咽。諸藥合用,直達病所,相得益彰。
【主治】慢性咽炎及干燥綜合征。
【加減】本方不宜加減而又難適合慢性咽炎之不同證型,故好在食藥同源,在用藥的同時,佐以食療法來彌補。屬腎虧者,可吃核桃,每天3個,臨睡前生吃;肺虛者,可吃百合湯或白木耳;脾虛者,用山藥粉與白術(shù)以1∶3比例煮粥吃,甜、咸均可;五志之火者,可吃綠豆粥或綠豆湯。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顯著。
【附記】又廣東名醫(yī)鄧鐵濤教授之治慢性咽喉炎方;五爪龍30克(如缺,可用太子參15克代),玄參15克,千層紙6克,桔梗10克,烏梅、甘草各6克。每日1劑,水煎服。主治慢性咽喉炎。功能益氣養(yǎng)陰、利咽止痛。故用之效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