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貴有恥——恥之于人大矣
資料來源:汗青網(wǎng) 作者: 胡不歸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羞恥心”也應該人皆有之。人有了“愛美之心”就會去妝飾;人有了“羞恥心”就會有所顧忌。
“恥”一直是傳統(tǒng)文化中傳之久遠、根深蒂固的行為準則之一。古代的先哲圣賢,歷來把明恥作為修身做人的一個較高的境界??鬃釉鴺伺e“行己有恥”、“有恥且格”等行為,以為教導學生修身的標準。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恥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為一切悖禮犯法行為的根源。不僅如此,古人還把明恥與治國相聯(lián)系,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治國要領(lǐng),并說如果“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何等警策的危言!可見,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歷來都繼承著重恥的傳統(tǒng),把明恥視作知人論世的準則,而無恥則是使人無地自容的唾罵之辭。大之可治國平天下,小之于修身齊家,“恥”幾乎已是衡量是非、忠奸、曲直的一個標尺。
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存之則進于圣賢,失之則入于禽獸?!币馑际钦f一個沒有羞恥之心的人跟禽獸沒有什么區(qū)別。從心理學上說,“羞恥心”是人們在人格、行為等方面有心理控制能力的體現(xiàn),“羞恥心”會約束自己的言行。一個人連羞恥都不顧及,還談得上遵守法紀?因此,“羞恥心”是人們遵紀守法的底線。
人貴有“恥”,即人貴在有羞恥心。“羞恥心”歷來被視為“立人之大節(jié)”、“治世之大端”。人知恥方能改過,知恥則是上進的開始,所以《禮記·中庸》曰“知恥近乎勇”。一個人的言行美與丑,善與惡,不是小節(jié)之事,因為小節(jié)不保,大節(jié)易失。試看一些罪犯,大都是“不慮于微”,而逐步墜入深淵的。
明恥是一種覺悟。有了這種覺悟,就能分清善與惡,美與丑,廉與恥,而自覺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抵制假丑惡的不良誘惑,在世俗面前保持一份難得的清醒。明恥是一種勇氣。知己恥,才能圖強上進,正直人生,使自我修養(yǎng)進入新的境界。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對孟子“恥之于人大矣”一句作了發(fā)揮,說“存之則進于圣賢,失之則入于禽獸”。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夸張,但細想一下,還真是有這么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是非顛倒,追腥逐臭,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連起碼的羞恥之心都沒有,又與禽獸有何區(qū)別?
在國民中加強羞恥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羞恥感可以通過是非觀、榮譽感和責任心等方面加以培養(yǎng),是自尊心的表現(xiàn),是抵御不良誘惑的精神力量,是道德教育的起點,是提高國民素質(zhì)的良方之一?! ?/p>
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一個依法治國、崇尚法治的國家,必然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國家;一個富有理性、胸襟寬廣的民族,必然是一個受人尊重的民族。人人履行道德規(guī)范,胸懷“羞恥”之心,認真遵紀守法,我們的和諧社會就能更加美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