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白露,秋天的第三個節(jié)氣。全年第十五個節(jié)氣。白露,說明草木開始有露水了。今天推薦的這首詩比較長,《月夜憶舍弟》,唐,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我們知道,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一個朝代,也是在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一個朝代。到現(xiàn)在,國外華人集中居住的地方,還叫“唐人街”。唐朝那才叫地大物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土面積要比現(xiàn)在大很多。唐代從盛到衰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杜甫很不幸,就生活在這個轉折點上。一場七年多的安史之亂,人口銳減,財富耗盡,一個國強民富的盛唐,就這么迅速沒落。對老百姓來說,死掉的尸橫遍野、陰陽相隔,活著的骨肉離散、民不聊生。
這首詩寫的就是杜甫在白露節(jié)氣,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對兄弟的思念。前面兩句,需要解釋一下,“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關上有用來防衛(wèi)的瞭望樓,叫戍樓,戍樓上響起鼓聲,就禁止行人進出了——宵禁之后,安靜下來的城市,只能聽到大雁孤獨的哀鳴。插一句,宵禁,是古代城市管理的一個常態(tài),晚上城門關閉,大街上是禁止行人的。宵禁之后,再在大街上亂晃,叫“犯夜”,那是一種犯罪,是會受到處罰的。如果城市是在邊關附近,或者國家處在戰(zhàn)亂階段,比如安史之亂中,宵禁的制度會更加嚴格。
第三第四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露水從這天開始就變白了,溫度降低,有冷的感覺了。月是故鄉(xiāng)明,月亮其實在哪里都是一樣明的,只要沒有空氣污染,但每一個人都覺得是自己故鄉(xiāng)的月亮更明亮,更好看,這顯然是感情的因素在起作用。
后面就比較好理解,“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因為戰(zhàn)爭,杜甫幾個兄弟就這么分散開來,互相沒有辦法聯(lián)系,也不知道是死是活?!凹臅L不達,況乃未休兵”,寄信也總是寄不到,因為戰(zhàn)爭還沒有結束。秋天,戰(zhàn)爭,兄弟分散,無家可歸……白露節(jié)氣,確實要注意調養(yǎng)自己的身心了。
入秋以來,蟬的聲音一直很響亮,這是他們最后的狂歡。過了白露,蟬就變了,成了寒蟬。寒蟬是一個很詩意的名詞。與蟬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在詩中所代表高潔的意思不同,寒蟬通常表達悲戚之情,用于離別的感傷。
表示高潔的意思,以下面這首《蟬》最有名。
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飲清露: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藉(jiè):憑借、依賴。
到了白露之后,天氣冷了,蟬也不知不覺成為“寒蟬”。寒蟬衰柳常常結合在一起,表達悲秋的意境。比如下面這首《柳》:
柳
(唐)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晚唐李商隱這首《柳》,充滿著說不清的凄涼感傷。對照初唐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的青春明媚,時代精神真是徹底變了。大唐璀璨的光輝已然在詩歌中提前謝幕。
到了宋代,寒蟬,就更加的冷徹心肺了。
雨霖鈴·寒蟬凄切
(宋)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寒蟬之后,蟬慢慢消失,告別了這個世界,剩下的只是薄薄的一層蟬蛻,掛在了樹干上,讓你想象曾經有的生命和喧囂。
(上海新聞廣播AM990、FM93.4首播18:30-19:00,重播21:30-22:00。如果只想聽大仙講詩歌,那就從42秒開始)
以當代情懷,看古代詩詞;以“美詩+美圖+美文”為特色重新發(fā)現(xiàn)經典,帶孩子和父母念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