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責任的邊界
文/老莊友華
許多父母愛兒女,是可以勝過愛自己的。人生所能感受的最真誠的愛、最強烈的快樂,總是與生兒育女的行為存在關聯(lián)……正是因為這些深植于遺傳基因的天性,人類才得以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中國父母對兒女,似乎寄托了關于未來生活的太多期盼、過高要求,諸如傳宗接代、養(yǎng)兒防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為了兒女的教育,人們往往能夠傾注極高的熱情,付出極大的犧牲。很多家長都為兒女專職陪讀,有些母親還是中年,還屬于人生的巔峰期,就舍棄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工作,前往某個陌生城市的出租屋,全身心服務于兒女的學業(yè)。
然而莘莘學子,是否都要靠家長陪讀方能成才,不然就可能廢掉?再說,即使陪讀確實大有好處、很有必要。那么,這些子女成年以后,是不是“很有必要”再去陪讀下一代,要不要一代代延續(xù)下去、直至此“陪”綿綿無絕期?
父母不是不該為兒女做出犧牲,問題是這些做法有沒有過度、是不是有用?
養(yǎng)育兒女不能是人生的全部。每代人,每個人,也還應該擁有自己的生活事業(yè)、愛情友情、興趣樂趣……如果每代人只是為了兒女活著,也就等于每個人都不能為自己而活,這樣是不是迷失了自我、走入了生活的誤區(qū)?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孩子“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备改冈浇缣婧⒆幼鲋鳎o孩子只能帶來壓力、困擾以至逆反心理,實際上會障礙孩子的成長。有兩篇文章,標題就很犀利:《科學家證實:中國父母的付出,其實99%都沒用》,《超半數(shù)中學生極度討厭父母!十年的良好親子關系為何突然毀于一旦?》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親所能給於孩子最可怕的禮物?!?/span>
02
很多人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卻很容易忽視:并非人人都是讀書的材料。
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基因系統(tǒng),對他智力體能等方面的決定性影響,恐怕怎樣高估都不會過分。至圣先師孔子,就曾將人分作四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后學、困而不學。還指出第四類“民斯為下矣”。老先生倡導有教無類,仍不免感嘆“朽木不可雕”,并且有句很決絕的名言:“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幸好,成功并不是全靠讀書。劉項原來不讀書,卻是功蓋千古。學霸成功的比例不算高。許多出類拔萃的標桿性人物,并不是出自名校高學歷。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表現(xiàn)也在不同方面。生活已反復證明:條條大路通羅馬。
而且,成功不等于就能幸福。即使競爭的勝利者,也不意味著就會生活幸福,就有好家庭、好身體、好心情。況且競技場上,永遠是追逐者眾,成功者寡,絕大多數(shù)只能歸于平淡。有人感嘆:父母為了孩子成功,確已竭盡全力。孩子能不能成功尚不確定,當下的痛苦卻是實實在在的。
人生最值得追求的,大概還是快樂幸福。一個和睦的家庭,一份平實的日子,做點自己愛做的事情,未嘗不算一種幸福的人生。很多年前,我記住了一位未來學家的說法:人人都望子成龍,但沒有人可以證明,聰明比愚笨更加幸福。
父母有責任盡可能讓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但主要任務,應當還是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很多家長或該轉換一下思維:不必苛求兒女成龍成鳳,別拿子女的成功當自己的勝利,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用計較兒女對家庭的貢獻,別指望“養(yǎng)兒防老”之類的反哺回報……
降低對兒女的要求,既是放過孩子,也是放過自己。一位諾貝爾經(jīng)濟獎得主的“快樂方程式”如是說:人的欲望越大,快樂就越小。
03
中國父母愛子女是沒有邊界的。這愛子心切延續(xù)到兒女成年,就會形成認知的誤區(qū)、行為的越界,進而產(chǎn)生困擾家庭生活的代際沖突。
我認為人與人之間缺乏界限感,與普遍不清楚、不重視自由的概念,有很大的關系。個人自由的邊界,乃是不能妨礙、干預別人的自由。只有人人都尊重規(guī)則,才能讓每個人都享有自由。
父母理當關心成年的兒女,對于兒女的婚戀、工作等大事,還應坦誠地說清看法、表明意見。長輩有責任和義務,為兒女提供自己的知識與經(jīng)驗。但聽或不聽這些意見,那是兒女的自由和權力。父母如果強求兒女,關愛一旦過頭,就會變成不當干預,就超過了自己的權力邊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沒有人能夠包辦代替。成年人獨立的人格,自主選擇生活的權力,親情之間也不能視若烏有。父母不存在無限的權力,即使認為兒女的某些行為不當,可以表明不認同不支持,但無權強行介入,干預阻止,剝奪屬于兒女的自由與權力。
況且老人的認知,有些可能已脫離現(xiàn)實,并不一定正確。在我的印象里,兩千多年前,尊長們就在嘆息青年墮落、世風日下。結果呢,當然是世界不斷走向文明。
隨著老邁的逼近,父母更要明白:自身的體能智力都處于下降趨勢,對兒女需要調整心態(tài)。無來由的愛嘮叨、好管事,正是老來討人嫌的重要原因。
紀伯倫有一首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可看作對親子關系的一種劃界: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04
現(xiàn)時很多道德紛爭,問題都出在對人高標準,對己低標準。大量的中國父母,卻是自我要求太高,對于成年兒女,仍然樂意將無限責任承擔到底。
有些父母為了幫助子女到更好的地方、買更高級的房子,不惜賣掉自己的住所,老兩口蝸居到又老又小的陋室。有的父母已經(jīng)退休,自愿全身心投入,去為子女做全職保姆,自我?guī)缀跏チ俗杂芍涞臅r間……
諸如此類,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老人將給予后代的慷慨奉獻,看作理所當然,并且樂在其中。這樣的父母,無疑值得尊敬。
這類現(xiàn)象,卻也不是沒有疑問:人到了老年,是否應該繼續(xù)以兒孫為重心,不惜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受助的年輕人,是否應該比施助的老年人享有更好的生活條件?大概,父母對兒女的付出不應是無限的,也要有一個合理的邊界。
父母盡好養(yǎng)育義務,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健康快樂地長大成人,這是不是父母對兒女責任的邊界?
父母對成年兒女的生活困難予以幫助,盡可能保障他們正常的生活需求,這算不算一種父母關愛的底線?
親情之間也該理解:兒女成年以后,父母再給予幫助,不是責任義務,而是關愛奉獻。這些付出是“我愿意”,大不同于“我應該”。但為人父母,也不能只要守住了責任底線,就自以為功德圓滿了,也還可以給予兒女更多的關愛,甚至于大愛無疆。
每個人都可以將對于親情的付出,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不該缺失的德行。在關愛子女、贍養(yǎng)老人、以至幫人救急解難等方面,不僅盡心盡力,而且沒有居高臨下的傲慢、希望回報的意圖……
每個人也還應當明白:道德的高標準,只可以要求自己,絕不能勉強他人。
05
人在走向老邁的路上,除了關愛兒女,不免也要想想:我們還應該、還能夠為自己做些什么?
我希望為自己保留一點尊嚴。
古人早有警言:“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今人也有調侃:斗地主一手好牌如果早早打完,留張小三插底,從此就不由自主了。
國內外都曾爆出很多兒女的大不孝,美國也有老年華人發(fā)聲:父母從望子成龍、養(yǎng)兒防老的愿望,變成拔苗助長、龍頭蛇尾的結局,最終落得房財兩空、累苦終老……
曹雪芹很悲觀:“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趙樸初蠻執(zhí)拗:“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從來不是父母的家?!?/span>
但我的生活經(jīng)驗還是支持:孝順兒女并不少。
老人對兒女,我以為最好是充分信任,而不完全依賴。爭取老年財務獨立,不單是減少兒女的麻煩。如果衣食住行都要靠伸手,尊嚴又從何而來?但只有經(jīng)濟獨立,恐怕并不夠??傄獰o大愧于家庭兒女,還有點為父為母的人樣子,老來才好意思說點尊嚴罷。
我還想為自己留下一點自由。
人到了退休年齡,按現(xiàn)有平均壽命,就只剩下不到二十年了。網(wǎng)上可見不少長者都有同感: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還是在六十到七十多歲。年輕時為別人而活,老了多為自己而活吧——珍惜現(xiàn)時,享受余生!
家庭兒女,天倫之樂,對老年人尤為珍貴。不過也該適度兼顧:有點自己的時間,獨立的空間,才能有點真自由。想做的,想看的,想吃想喝的……隨興之所至,去抓緊體驗吧!人生的真諦,不就是少留遺憾么?
很多朋友并不這樣看,都會強調健康才是第一,其他都是零。
我深信自由快樂更重要,為此不僅多次大費口舌,而且早已付諸筆墨——盡可能活的自由快樂,對于提高生活品質、實現(xiàn)健康長壽,都不止是先決條件,更該是終極目標。
原作:2012-4-12 修定:2021-9-22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