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
無意中看到了一段視頻,讓我回味了好幾天。
一個僅有四五歲大的小女孩,對著鏡子練習演講:
“人們不需要喜歡你,不需要愛你,他們甚至不需要尊重你?!?/p>
“但是當你照鏡子時,你要愛你看到的一切?!?/p>
“感謝那些批評我的人,謝謝你們?!?/p>
看著小女孩渾身散發(fā)的自信、驕傲,以及雄視一切的氣勢,我的內(nèi)心被深深觸動了。
正如網(wǎng)友評論的那樣:
“不索取別人的喜歡,不索取別人的尊重,甚至還要感謝那些批評自己的人,擁有這樣的心態(tài),沒有人能阻擋這個孩子的茁壯成長?!?/p>
深表贊同。
一個內(nèi)心有力量、有彈性、有光亮的孩子,將來無論經(jīng)歷什么,都不會被輕易打敗。
記得《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也曾說過:
“萬事萬物對外呈現(xiàn)三種狀態(tài):脆弱態(tài),強韌態(tài),反脆弱態(tài)。”
比如:
一個水晶球掉在地上很容易摔碎,那么它是脆弱的;
一個鐵球掉在地上完好無損,它是強韌的;
但是一個雪球扔在地上,它反而會越滾越大,它就是反脆弱的。
一個人是否足夠優(yōu)秀與強大,不在于起點高低,而要看他是否擁有“反脆弱”體質(zhì)。
“脆弱”體質(zhì)與“反脆弱”體質(zhì)的孩子
差別有多大?
在網(wǎng)上看到過這樣的新聞:
9歲娃因為算不出“1+0=?”被姑姑打罵后跳樓。
12歲女孩因為學習成績的事被父母說了幾句,跳樓身亡。
9歲男孩因為撞碎學校的玻璃,擔心被懲罰,留下遺書后跳樓身亡。
…………
對于這些孩子的輕生行為,確實有不少父母不能理解:為什么這樣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變成了孩子“過不去的坎兒”?
其實,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
“人類可以憑借改變內(nèi)在的心態(tài)來改變他們外在的生活?!?/p>
也就是說:
壓垮孩子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孩子對它的看法。
他們面對糟糕狀況時的心態(tài)不同,導(dǎo)致的結(jié)果也不同。
一名成都男孩因為名字里帶“坤”字,經(jīng)常被同學調(diào)侃,以至于厭學,甚至抑郁自殘。
與之對比的是一名16歲的女孩。
她因眾籌50萬登珠峰,不斷地受到網(wǎng)絡(luò)暴力攻擊。
但是,女孩并沒有因此而陷入自我懷疑,反而平和且清醒地對記者說:
“我已經(jīng)16歲了,也是應(yīng)該承擔責任的年紀。眾籌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理應(yīng)承擔后來的事情。如果聽著世界的聲音去活,那每個人可能都活不下去?!?/p>
她用云淡風輕的理智和坦蕩,給那些網(wǎng)暴她的人一個漂亮的反擊。
我表弟在初二那年,因為一場意外失去了兩根手指。
自此之后,表弟就變得敏感暴躁,他不敢去上學,不敢跟人接觸,動不動就朝著家人大發(fā)脾氣。
而跟他一樣身有殘疾的西藏女孩熊婉晴,卻大不相同。
熊婉晴天生左手缺失,卻從不避諱,也不自卑。
她像每一個普通的孩子一樣生活,甚至還會做家務(wù),包餃子、縫襪子、照顧妹妹……
有天真的小妹妹問她:
“姐姐,你的手怎么了?”
她大方坦然地回答說:
“這是天生的。”
遇到別人的異樣眼光和惡意嘲諷,她會在心里開解自己:
“我們管不住別人的嘴,我們可以強大自己的心。大家會做的我也會,大家不會的我還會?!?/p>
王朔曾對自己的女兒說過:“內(nèi)心強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事實確實如此。
一個內(nèi)心強大、擁有“反脆弱”體質(zhì)的孩子,會坦然接受生活里的一切不如意。他們不會自暴自棄,不會限制自我,不會讓自己的生活被陰影籠罩,更不會走極端。
他們身上的樂觀和從容、自信和勇敢,會幫助他們無論身處何種逆境,都能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反脆弱”體質(zhì)
英國一位心理學家通過長期實驗發(fā)現(xiàn):
“每個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心理彈性潛能,并且可以通過后天去習得和提升?!?/p>
也就是說:
一個人能否擁有“反脆弱”體質(zhì),跟家庭教育息息相關(guān)。
1. 把成長型思維刻進孩子的骨子里
很多國外的幼兒園和小學里,都掛著這樣兩張圖。
第一張圖上畫著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他們總是這樣看待問題:
我總是能比現(xiàn)在做得更好。
遇到困難,我能堅持。
我能從錯誤中學習。
我能去學任何我想學的東西。
別人的成功能給我?guī)韱l(fā)。
我喜歡挑戰(zhàn)。
另一張圖上則畫著一個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他們面對問題是這樣想的:
我不想讓人覺得我是個失敗者。
我要么擅長一件事,要么就不會。
遇到困難我會選擇放棄。
我不喜歡聽批評。
我不喜歡挑戰(zhàn)現(xiàn)有的能力界限。
失敗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別人的成功會讓我感到威脅。
對比之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樂觀、努力、能堅持;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消極、故步自封、不相信努力和堅持的意義。
有句話說:心態(tài)決定命運。
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采取的行動不同,獲得的結(jié)果也會截然不同。
思維導(dǎo)圖之父尼伯贊上大二的時候,學習阻力很大。
他想要找到如何高效利用大腦的方法,翻遍了圖書館也沒有找到。
他很沮喪,但他轉(zhuǎn)念一想:既然沒有書介紹如何使用大腦,那這個領(lǐng)域就有研究潛力。
于是他開始學習各種跟大腦有關(guān)的知識,終于找到了突破性解決方法——模擬大腦的發(fā)散結(jié)構(gòu),繪制思維導(dǎo)圖。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成長型思維刻進孩子的骨子里。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才能像尼伯贊一樣永遠不會被困難嚇倒,永遠敢于迎接新的挑戰(zhàn),化危機為轉(zhuǎn)機。
2. 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生活中經(jīng)??吹揭恍┻@樣的場景:
孩子的鞋帶開了,父母趕緊蹲下幫孩子系上;
孩子跟別的小朋友發(fā)生了沖突,父母不問緣由,直接干涉調(diào)解;
孩子想要刷碗,父母擔心孩子洗不干凈或者把碗摔了,趕緊攔下。
父母總是喜歡替孩子解決問題,掃清障礙。殊不知,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并無益處。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顯示:
“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問題,更多地取決于他的經(jīng)歷而非聰明程度?!?/p>
父母的包辦和保護,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和能力。
想起曾經(jīng)看過的一個泰國廣告片。
一位賣菠蘿的媽媽沒有上過學,不知道該怎么教好自己的女兒。
她唯一為女兒做的就是讓女兒從生活中學習。
女兒不會切菠蘿,她就演示給女兒看,讓女兒試著自己切。
女兒想吃冰激凌,她沒有錢買,就幫女兒制作了一個菠蘿冰淇淋。
女兒沒有把菠蘿冰激凌賣出去,她就讓女兒去菜市場學習如何賣菠蘿。
女兒開心且滿足地笑著,媽媽也欣慰地看著女兒從經(jīng)驗中學會了獨立解決問題。
兒童心理學家舒爾博士在他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
“那些解決問題能力強的孩子,當事情不如愿時,更不容易發(fā)脾氣,更快地主動思考找到解決辦法,并且也更關(guān)心他人,更愿意分享,更遵守規(guī)則,也更能夠交到朋友?!?/p>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遠比父母想象的還要多。
如果父母總是替孩子解決問題,孩子永遠會有層出不窮需要解決的問題。
只有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他們才能打消自己的依賴心理,不斷獨立,強大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
3. 常帶孩子去爬山,去徒步,參加競技比賽
比爾·蓋茨曾對自己的女兒說過一句話:
“不論遇到先天的缺陷還是后天的挫折,都不要憐惜自己,而要咬緊牙關(guān)挺住,像獅子一樣勇猛向前?!?/p>
遺憾的是,舒適的環(huán)境和愉悅的生活,很難讓孩子長出堅強的意志。
如果想要磨練孩子的意志,不如多帶孩子去爬山、徒步,多參加一些競技比賽,讓孩子在吃苦和挑戰(zhàn)中感受苦痛,學會如何克服恐懼、如何堅持、如何拼搏、如何體面地輸和贏。
80后爸爸張偉曾帶著12歲的兒子圖圖,耗時50天徒步1700公里的川藏線。
圖圖在自己的日記中自豪地寫道:
“從海拔4200米到600米,雪山、草地、雨林、瀑布、溪流、藍天、白云,只有勇者能享受這一切?!?/p>
NBA球員詹金斯曾在采訪中說過:
“我們必須學會從比賽中變得更好,逆境會激發(fā)出我們最好的一面?!?/p>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楊霞老師在《不搶跑也能超越》里說道:
“孩子不想做作業(yè),讓他去爬山。
“孩子遇到挫折了,讓他去爬山。
“爬山不僅能夠讓腦力得到休息,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鍛煉孩子的自控能力,還能調(diào)節(jié)孩子的情緒。
“最重要的,爬山可以給孩子一個可視化的目標,待爬到山頂后,那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讓孩子收獲的成就感、目標感,對自我肯定的價值觀是無可替代的?!?/p>
一次磨練勝過10000次說教。
只有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踏踏實實地突破,孩子才能不斷強大內(nèi)心,擁有戰(zhàn)勝一切的信心和勇氣。
4. 父母要正確定義成功和失敗
賀嶺峰老師做了一件讓我特別佩服的事。
有一次,他的女兒數(shù)學考了59分,需要家長簽字。
女兒不敢把成績拿給媽媽看,就用手捂著成績,讓賀嶺峰老師簽字。
賀嶺峰老師一眼就看穿了女兒的心思,但他沒有強迫女兒把手拿開,而是溫柔地跟女兒商量:
“這樣吧,不管你的分數(shù)有多難看,爸爸保證不說你。”
女兒把手拿開后,賀嶺峰老師一看59分,深吸一口氣后,平靜地問女兒:
“成績最好的同學考了多少分?”
“100分?!?/p>
“有多少個100分?”
“好多個?!?/p>
聽完女兒的話,賀嶺峰老師沒有責問女兒“為什么你只考這么點分數(shù)”,也沒有罵女兒“不爭氣”,而是溫和地給女兒做客觀分析:
“考試分為選拔測驗和診斷測驗。中高考是選拔性測驗,平時的考試都是診斷性測驗。
“那些考100分的同學根本沒有必要參加診斷性測驗,因為他們沒有診斷出任何問題。你就不一樣了,你診斷出了41分的問題,你把這41分的問題找到,你就是這次考試最大的受益者。”
賀嶺峰老師的話讓我受益匪淺。
其實,父母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tài)度,就是孩子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tài)度。
父母一味地逼孩子成功,把成績看得比努力重要,把成功看得比成長重要,孩子就會害怕失敗,害怕挑戰(zhàn)。
但如果父母先接受孩子的暫時失敗,并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失敗,引導(dǎo)孩子把這次失敗轉(zhuǎn)化為前進的動力,孩子就能在失敗后擁有站起來的勇氣和走向成功的動力。
寫在最后
稻盛和夫曾經(jīng)說過:
“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只有毫厘之差。關(guān)鍵在于,當遭遇前所未見、如同絕壁一般的巨大障礙時,在那一瞬間,能不能對自己說'一定能跨越’,并走出第一步?!?/p>
孩子的成長路,難免會有一些曲折和崎嶇險阻。
如何面對這些曲折,決定了孩子未來人生的成敗。
趁早培養(yǎng)孩子的“反脆弱”體質(zhì),讓孩子學會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xiàn)在,樂觀的面對未來,才能幫助他們真正地立于不敗之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