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光(1329)安陽湯陰羑里城
羑(yǒu)里城是一處蘊含豐富的龍山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位于湯陰縣城北八華里羑、湯兩河之間的空曠原野上,厚達7米的文化層斷面清晰,依稀可見遠古時期人們居住、生活的情景。這里是3000年前殷紂王關(guān)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處,因此當?shù)厝顺7Q它文王廟,是有史可據(jù)、有址可考的吾國歷史上第一座監(jiān)獄。此處也是文王據(jù)伏羲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圣地。
明《河南通志》載:“文王廟在湯陰縣北八里羑里城中,昔文王演易之所,后人因建廟焉。歲時有司致祭,3歲一遣使祭享。清乾隆《湯陰縣志》載:“文王廟在湯陰縣羑里城”。元大德(公元1297-公元1307年)年間,邑人許儀重修。明成化四年(1468年),知縣尚璣、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巡撫魏有本、天啟三年(1623年)知縣楊樸、清順治八年(1651年)知縣楊藻鳳、雍正九年(1731年)知縣楊世達均有修葺。如今大殿及塑像、觀景臺、玩占亭、洗心亭和刻有“文王之聲”的大鐘等均無存。
出入口兼牌坊。
羑( yǒu)里城導游圖。
演易坊,儀門。
該坊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為四柱三門沖天式石牌坊,立柱前后置抱鼓石,通體不飾雕刻,當心間大字板題刻“演易坊”。
儀門前立幾通石碑。一通為大明成化年間陰刻:周文王羑里城。
禹碑,亦名岣嶁碑。原碑在南岳衡山祝融峰。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湯陰知縣張應吉得墨本,刻石于文王廟前,是歌頌大禹治水功績的碑記。
祭文王文,武漢大學哲學教授唐明邦撰。
儀門。琉璃頂,朱紅墻面。磚制枋間板間置柁橔,跳出耍頭。
儀門后是山門,面闊三間。
河圖。
洛書。
大殿。重建于1993年,歇山重檐式建筑。大殿正中是文王鍛銅坐像。
內(nèi)景。金柱穿梁,直至屋頂。
文王銅像,圣哲的內(nèi)心世界溢于言表。
山門和大殿間有四座亭,分別中心甬道兩邊,成八字形。此為文王易碑亭,亭內(nèi)碑刻系明嘉靖二十年(1541)湯陰知縣張應吉所立。碑上所刻為《周易》六十四卦卦象和卦辭,是周易一書的綱領。
演易臺內(nèi)塑像。此處是文王當年拘羑里將伏羲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的地方。
蓍草,此即當年文王演易的工具。上古人以龜、蓍為占筮工具。
羑里井。傳為文王被囚時的水井,井水清冽甘甜。古井曾因廟宇的荒廢而枯竭,又隨羑里的重修而復活。
遠處八角亭為八卦陣所在。
大殿后,中軸線兩側(cè)分別為太公殿和伏羲殿。
太公殿墻上眾神畫面。
魔家四將。原為殷商佳夢關(guān)總兵魔家四將魔禮青、魔禮紅、魔禮海、魔禮壽。他們均掌有魔法,后被姜太公滅掉。死后被封四大天王,就是吾人在寺廟天王殿內(nèi)常見的“風調(diào)雨順”,象征“五谷豐登,天下太平”。
伏羲廟。
廂房展出易學發(fā)展史料。
大明成化五年,重修湯陰縣記。
羑里城遺址在1996年11月20日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