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fēng)光(146)紹興鑒湖
“鑒湖”之名,目前可以肯定是在北宋時才開始出現(xiàn)的。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載:“會稽鑒湖,今避廟諱,本謂鏡湖耳。”古代有避諱的習(xí)俗,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父親名趙敬,“敬”、“鏡”同音,遂將“鏡湖”改名為“鑒湖”,也有改稱“照湖”的,宋嘉泰《會稽志》載,紹興偏門外照水坊,乃“以湖名”,但因“照”不及“鏡”有韻味,宋以后便很少再有“照湖”的說法。“鑒湖”成了通行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在“鑒湖”這一名稱出現(xiàn)之前,鑒湖有過“慶湖”、“賀家湖”、“鏡湖”、“賀監(jiān)湖”、“南湖”、“長湖”、“大湖”、“帶湖”等別稱,這些名稱也都有其來歷。
最早出現(xiàn)的是“慶湖”。據(jù)三國時吳謝承《會稽先賢傳》記載:“賀,本慶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吳,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禍。王子慶忌挺身奔衛(wèi),妻子并渡漸水,隱居會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泊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慶氏’,名其湖曰‘慶湖’。”春秋時吳國王僚末年的公子光之禍,發(fā)生在公元前515年,早于馬臻建成鑒湖655年。“慶湖”,應(yīng)該是鑒湖建成前自然形成的一個天然湖泊。
東漢安帝劉祜(在位106-125)時,“慶湖”改名為“賀家湖”,原因是劉祜的父親名劉清,“慶”、“清”同音,為避其諱,慶姓改為賀姓,湖名也就相應(yīng)而改。這在謝承《會稽先賢傳》中也有記載。
“鏡湖”之名,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孔靈符的《會稽記》:“永和五年,馬臻為會稽太守,創(chuàng)立鏡湖。”但為何命名“鏡湖”,原因卻說不清楚,流傳較廣的說法是兩種:一是黃帝磨鏡說,南北朝任昉《述異記》載:“鏡湖,世傳軒轅氏磨鏡湖邊。因得名。”二是“鏡中游”說35sk.com,謂鑒湖湖面寬闊,水勢浩淼,泛舟其中,近處碧波映照,遠(yuǎn)處青山重疊,有在“鏡中游”之感,晉王羲之“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為其本。一般以為,鑒湖建成前,已有一些自然湖泊,其中之一可能名“鏡湖”,并有黃帝磨鏡湖邊的傳說,人工湖建成后,原鏡湖歸入新湖,“鏡湖”之名因其形象而有來歷,便為人所接受而沿用了下來。
“賀監(jiān)湖”之名與唐代詩人賀知章有關(guān)。賀知章在京為官五十多年,八十多歲告老還鄉(xiāng)。唐玄宗賜他“鏡湖剡川一曲”。賀知章官至秘書監(jiān),“鏡湖”因而亦名“賀監(jiān)湖”。嘉慶《山陰縣志》載:“唐明皇賜賀知章‘鑒湖一曲’,故亦名賀監(jiān)湖。”后來也有稱“賀鑒湖”的,也有與“賀家湖”相混的,謬也。
“南湖”、“長湖”、“大湖”、“帶湖”,大約是民間的稱謂法,經(jīng)文人記錄而流傳??滴酢稌尽份d:“鏡湖,在縣二里,故南湖也,一名長湖,一名大湖……《輿地志》曰:35sk.com‘南湖在城南百步許,東西二十里,南北數(shù)里,縈帶郊郭’。”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浙江又東得長湖口,湖廣五里,東西百三十里,沿湖開水門六十九所,下溉田萬頃。”又記鑒湖邊石帆山:“北臨大湖,水深不測,傳與海通。”由此基本可以推斷,“南湖”之名,乃因其方位所得;“長湖”之名,則因其形狀而得;“大湖”之名,當(dāng)因其面積所得;“帶湖”之名,蓋因湖“縈帶郊郭”而來。這些名稱,基本流行在唐朝以前,那時雖已有“鏡湖”的稱謂,但不見統(tǒng)一,唐之后,則很少用這些稱謂了。(文字來源于: 呂東坡語文教學(xué)網(wǎn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