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傷寒論原文整理

傷寒論原文

0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02、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03、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倶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14、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15、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

16、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

20、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1、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4、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汗出必解。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但若脈微弱,則不可大發(fā)其汗。

28、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得之者,回逆湯主之。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服麻黃湯后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大青龍湯主之。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1、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

42、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44、太陽病,外證未解者,雖有陽明內實之證不可下。欲解外者,宜桂枝湯。外已解而有內實之證者,乃可攻之。

46、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麻黃湯主之。服湯后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

48、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xù)自微汗出,不惡寒。如此可小發(fā)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不得越,其人短氣但坐,更發(fā)汗則愈。

55、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62、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63、發(fā)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4、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65、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66、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67、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宜真武湯。金匱要略云: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傷寒,吐下后發(fā)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jīng)脈動惕者,久而成痿,苓桂術甘湯主之。

68、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69、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70、發(fā)汗后,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71、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73、傷寒,汗出而渴,脈浮數(shù),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汗出而不渴,脈浮數(shù),小便不利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74、太陽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五苓散主之。

76、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心下軟弱者,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77、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79、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80、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81、下之后,復發(fā)汗,晝日煩躁夜而安靜,不得眠,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82、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91、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99、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100、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102、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103、太陽病,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104、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106、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107、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112、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114、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必清血,名為火邪。

117、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118、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123、太陽病,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124、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當湯主之。

125、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抵當湯主之。

126、傷寒有熱,小腹?jié)M,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當下之,宜抵當丸。

131、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134、太陽病,脈浮而動數(shù),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shù)變遲,膈內拒痛,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fā)黃。

135、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136、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137、太陽病,重發(fā)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138、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141、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小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若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白散。

144、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146、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147、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148、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152、太陽中風,下利嘔逆,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十棗湯主之。

153、太陽病,醫(yī)發(fā)汗,遂發(fā)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按之濡,其脈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7、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158、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甘草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所載: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不欲飲食,惡聞食臭,甘草瀉心湯主之。

159、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不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161、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163、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166、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當吐之,宜瓜蒂散。

168、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69、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70、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72、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173、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174、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175、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176、傷寒,脈浮滑,白虎湯主之。

177、傷寒解而后,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180、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185、本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傷寒發(fā)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191、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必大便初硬后溏。

208、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者,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

209、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小承氣湯。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fā)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212、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譫語者,大承氣湯

213、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 XE "小承氣湯" \y "xiao3cheng2qi4tang1" 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214、陽明病,譫語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

219、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發(fā)汗則譫語甚,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

221、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若發(fā)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者宜調胃承氣湯。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者宜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22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229、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柴胡湯。

230、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癥者,與麻黃湯。

233、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 XE "蜜煎" \y "mi4jian1" 導而通之。若土瓜根 XE "土瓜根" \y "tu3gua1gen1" 及大豬膽汁 XE "大豬膽汁" \y "da4zhu1dan3zhi1" ,皆可為導。

236、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

237、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243、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248、太陽病三日,發(fā)汗不解,蒸蒸發(fā)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252、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60、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261、傷寒,身黃發(fā)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262、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26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265、傷寒脈弦細,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胃和則愈。

266、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

273、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276、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

279、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281、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282、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

301、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302、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水之為病,其脈沉小者,宜麻黃附子甘草湯。

303、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304、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附子湯主之。

305、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309、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310、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311、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312、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半夏苦酒湯主之。

313、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314、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315、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316、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317、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318、少陰病,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9、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320、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321、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322、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323、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324、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不可下也,當吐之,宜瓜蒂散。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326、厥陰之為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甚者食則吐,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

338、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藏厥非為蛔厥也,不治。令病者靜,而復時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其人常自吐蛔,此蛔厥也,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50、傷寒,脈滑而手足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351、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

353、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355、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356、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359、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371、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372、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378、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385、吐利,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吐利,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8、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390、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主之。

393、大病差后,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394、傷寒差已后,更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宜桂枝湯。脈沉實者,以下解之,宜調胃承氣湯。

395、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宜理中丸。

397、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傷寒論、金匱要略自學課程錄(76)——太少合病之柴胡桂枝湯方證
[卷三] 百節(jié)疼痛
【少白中醫(yī)】傷寒論發(fā)熱
柴胡系方劑(2)柴胡桂枝湯
傷寒論解讀(連載十)
注解傷寒論——成無己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