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29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里,第2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典禮的頒獎儀式,如期舉行。
在番茄君看來,這可能是金像獎歷史上最華麗、最精彩、也是最星光熠熠,神仙打架的一屆。
梁朝偉、吳鎮(zhèn)宇、梁家輝、周潤發(fā)、劉德華五人角逐影帝。
不僅如此,那屆金像獎,還有很多其他光環(huán)。
當(dāng)年的影帝梁朝偉同時也是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影帝,這是那個年代屬于華人的最高電影成就。
而2000年的時候,全世界折服在港片腳下,《花樣年華》征服了歐洲,《臥虎藏龍》征服了北美。
而第20屆提名的這五位男演員,個個都是影帝,如果只算金像獎、戛納電影節(jié),僅這五個人就拿下了25座影帝獎杯。
那是華語電影真正的巔峰,也是香港電影在之后20年里,無法企及的成就。
最近,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名單放出,對比20年前的頒獎禮,番茄君唏噓不已。
此前,面對“港片已死”的論調(diào),我總是不愿意承認(rèn)。但每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名單的放出,又再一次次提醒港片已經(jīng)衰落的不爭事實。
這份第40屆提名名單,去年在《怒火重案》中表現(xiàn)很好的謝霆鋒和在《拆彈專家2》中貢獻優(yōu)秀演技的劉德華,都沒有被提名,林家棟則因為《手卷煙》和《智齒》被提名兩次。
林家棟被提名,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港味最濃的兩部商業(yè)電影在表演類獎項上掛0,既說明了香港電影注定在小圈子狂歡的不爭事實,也說明了港片正走在“自己玩兒死自己”的最終宿命。
一、什么是“港片”
在年輕觀眾心里,“港片”可能是懷舊的代名詞,但在70、80甚至90后心中,港片就是一座電影豐碑。
在我心里,關(guān)于港片有兩個明顯的關(guān)鍵詞。
第一個,叫定義。
港片定義了很多東西,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定義了華語電影的邊界。
就拿開頭的第20屆金像獎來說,當(dāng)年香港電影叱咤風(fēng)云,在全世界刮起了一股“港片”旋風(fēng)。
80到90年代的動作電影席卷歐美,催生了李小龍,成龍這樣的國際動作影星,當(dāng)年的港片潮流就像今天的韓流一樣,喜歡韓國整容、韓國女團和韓國明星的小年輕們不知道,那些年在韓國最流行的,是港片。
《請回答1988》里,成德善的兩個閨蜜,一個叫祖賢,一個叫曼玉。
電視劇里播放著張國榮的電影,劇中角色口口相傳的,是《英雄本色》里周潤發(fā)小馬哥的情節(jié)。
那時候,韓國夸一個女孩好看,最標(biāo)準(zhǔn)的話叫“長得像王祖賢”?!杜P虎藏龍》橫掃奧斯卡,《花樣年華》征服歐洲觀眾,華語電影在香港這顆“東方明珠”的璀璨光輝下,迎來自己的最高峰。
其次,香港電影定義的,還有審美。
80到90年代的香港女星,美得千姿百態(tài),不可方物。
林青霞的英氣,王祖賢的風(fēng)情,關(guān)之琳的美艷,邱淑貞的性感,張敏的嫵媚,李嘉欣的貴氣,朱茵的靈動,李綺紅的甜心……
我們不喜歡當(dāng)下五官相似,毫無辨識度的網(wǎng)紅臉,就是因為我們從小時候,就被港片中的女性塑造了關(guān)于“美”的認(rèn)知。
美是自然不是人工,美是嬌艷不是媚俗,美是各有特色,不是千篇一律。
這種對審美的重塑,與香港電影重塑華語電影暗暗相合,其實進入新千年,香港電影已經(jīng)開始日漸式微,但20屆金像獎那幾年,的確是港片最后的巔峰。
而金像獎作為港片的狂歡,那時候百家爭鳴,包容性十足。
你能看到優(yōu)秀的文藝電影,也能見到票房冠軍,你能看到不同的題材,也能找到商業(yè)大片。
1986年,《英雄本色》拿到金像獎最佳電影,同時以3465萬港元拿下當(dāng)年的華語電影票房冠軍。
1993年,《新不了情》拿下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dǎo)演、影后等六項大獎,同時以3115萬票房,成為最賣座的文藝電影。
2001年,《少林足球》11提7中,周星馳成為唯一一個主演導(dǎo)演同時獲獎的香港影人,同時其香港票房突破6074萬,奪下2001年度香港最賣座華語電影冠軍。
2004年,一部《功夫》16提6中,摘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等6項大獎,同時以6128萬的香港票房冠軍、1.05億美元的全球票房以及中1.73億人民幣的2004年度票房冠軍的成績,創(chuàng)造了港片的票房神話。
那時候,金像獎的宗旨,就是選出香港乃至華語電影里最好的電影,無論它賣座與否。
如今,金像獎到了第40屆,變得更好了嗎?不見得。
二、當(dāng)謝霆鋒和劉德華都入圍不了影帝提名,則意味著港片的“真正衰落”
在金像獎最賣座的10部電影里,有四部是劉德華的作品:《桃姐》《投名狀》《寒戰(zhàn)》《無間道》。
可以這么說,那時候的劉德華,完美兼顧了藝術(shù)性和商業(yè)性,其影片既有港片的風(fēng)味,又有過人的演技,也符合金像獎的評獎標(biāo)準(zhǔn)。
反觀這次的提名名單,其實能看到端倪。
在這些提名中,有三部內(nèi)陸觀眾甚至都不熟悉,是典型的文藝片。
《媽媽的神奇小子》逆襲《怒火·重案》,拿到了香港暑期檔冠軍,事實證明,這種講述香港風(fēng)華的小眾文藝電影,也只有在當(dāng)?shù)刭u的出去,而本片在內(nèi)陸的票房,僅有可憐的1776萬。
《濁水漂流》的票房香港本地僅有650萬港幣,《手卷煙》也僅有735萬港幣入賬。
口碑上來說,比起《怒火·重案》的7.2分和《拆彈專家2》的7.5分,《媽媽的神奇小子》僅有6.9分,《手卷煙》也僅有7.1分。
不過,相比來說,《怒火·重案》香港票房2638萬和《拆彈專家2》的1939萬,似乎對香港本地來說不過爾爾。
但相較而言,《梅艷芳》在內(nèi)陸也僅有8000萬票房,相對于電影乏善可陳的質(zhì)量和流水賬一般的劇情,這8000萬還是吃了“梅艷芳”的情懷。
而《拆彈專家》票房則高達(dá)13.1億,《怒火重案》更是達(dá)到了13.28億。
看到這里,大家應(yīng)該明白番茄君在說什么了。
香港電影金像獎,正在慢慢陷入一個自毀的窠臼,如今的提名和評獎,有兩個頗為明顯的問題。
第一,是沒有了巔峰時期的包容性。
為什么這么說,從影帝的提名中就能看出來。
《手卷煙》和《智齒》中,林家棟的表演確實可圈可點,可完全沒有必要一人提名兩個影帝,玩兒左右互搏的把戲。
《媽媽的神奇小子》中的演員梁仲恒,表演雖然可圈可點,但番茄君了解過這部電影的質(zhì)量,要說作為“金像獎”這樣重量級獎項的影帝提名,還差點意思。
更讓人意難平的是,《怒火·重案》中邪魅狂狷,演技大爆發(fā)的謝霆鋒,最后連個提名也沒撈著。
拋卻“陳木勝導(dǎo)演遺作”這樣的光環(huán),《怒火·重案》是近些年少有的港味純正的電影,是優(yōu)秀的港產(chǎn)商業(yè)類型片,謝霆鋒的演技也沒有任何問題,但卻被組委會忽視。
其次,《拆彈專家2》中貢獻了優(yōu)秀演技的華仔劉德華,這次沒被提名,也是滑天下之大稽。
劉德華60歲,14次提名金像獎影帝,拋開這一層光環(huán)不說,光在《拆彈專家2》中對潘乘風(fēng)這個角色的兩面性塑造,得一個提名應(yīng)該沒有任何問題。
番茄君認(rèn)為,最終誰獲獎不好說,要看主辦方評委的主觀認(rèn)定和口味,但謝霆鋒和劉德華入圍不了影帝提名,則代表著港片的真正衰落。
劉德華這樣的影帝,這樣的演員,能給金像獎帶去多少關(guān)注度,能讓多少人打開金像獎的頒獎典禮,這些評獎委員會顯然都沒有考慮過。
于劉德華來說,14次提名,3次獲獎,他并不需要金像獎來證明什么??稍絹碓剿ノ⒌慕鹣癃?,則真正需要劉德華來吸引關(guān)注,至少給港片保留一絲希望。
第二,是金像獎如今的評獎機制,對本港小眾文藝片的狂熱追捧,和對港味商業(yè)類型片的集體忽視。
翻看影帝、影后和最佳影片的提名,幾乎是清一色的小眾文藝電影。提名名單是小眾文藝片,這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是評獎的時候,是否帶著對港產(chǎn)商業(yè)類型片的偏見和忽視。
無論是《怒火·重案》還是《拆彈專家2》,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商業(yè)類型片。
如果金像獎的傳統(tǒng),就是像戛納、銀熊、金獅那樣偏愛文藝片,我們倒還可以理解和接受。
但細(xì)數(shù)香港金像獎的傳統(tǒng),從來都不是偏愛文藝片的。在金像獎歷史上,可以找到很多賣座到爆的電影,也能找到不少經(jīng)典的商業(yè)類型片。
可如今,所謂的金像獎,已經(jīng)完全陷入了小眾圈子的狂歡。
當(dāng)一件事物越來越小眾,它的發(fā)展必然會被阻礙,因為小眾意味著話語權(quán)的搶奪,而金像獎從來都不是一場頒獎禮那么簡單,它是香港電影的風(fēng)向標(biāo),是港片的方向。
如今,方向變成了小眾的、文藝的、只偏好情懷的,那港片因何崛起?又能怎樣煥發(fā)生機呢?
三、“港片已死”夸大了,但港片確實走在“衰落”的路上
有人說港片已死,我說不對。
港片還沒死,至少還沒咽氣。
這些年,我們見過不少優(yōu)秀的港產(chǎn)電影和港味電影,《追龍》《無雙》《怒火·重案》《拆彈專家2》都是。
可轉(zhuǎn)念一想,我能想到的優(yōu)秀港片,也就這么幾部了。
曾經(jīng)香港電影繁榮的時候,香港的影星和優(yōu)秀的港片,兩只手都數(shù)不過來,張口就能來十幾部。
哪怕隨便找一個吳宇森、陳木勝、徐克、程小東、杜琪峰、劉鎮(zhèn)偉、王家衛(wèi)、林嶺東……任何一位的作品,全部說一遍,也都是好港片。
可如今,港片成了什么樣?
《倩女幽魂》重映,《甜蜜蜜》重映,《大話西游》重映,《英雄本色》重映,《阿飛正傳》重映……
香港導(dǎo)演要么出國,要么到內(nèi)陸,王晶成了爛片的代名詞,徐克不再拍自己擅長的風(fēng)格,劉鎮(zhèn)偉開始炒冷飯,杜琪峰更是放下了導(dǎo)筒……
當(dāng)一個人開始懷舊,就說明這個人老了。
當(dāng)港片開始重復(fù)90年代的經(jīng)典靠情懷圈錢,不也說明了港片在走向死亡?
從某種意義上說,“港片將死”不無道理。
特別是看完本屆金像獎,至少港片的“衰落”,有自己不愛惜自己的成分在里面。
倘若港片還堅持走在這條看不見希望的小道上,那可能五年或者十年后的今天,“港片已死”的最終宿命將真正到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