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儀禮》的文集,其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主要內容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據傳,《禮記》一書由西漢禮學家戴德、戴圣編定。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xù),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注,成為此書通行本,至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入宋則被列入“十三經”,成為士人必讀之書?!抖Y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鄭玄(127年—200年),字康成,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嘗受業(yè)太學,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之學。復從張公祖學《周禮》、《左氏春秋》、《古文尚書》。后事馬融,則博通群經。鄭玄注群經,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說,自成一家,號為“鄭學”,影響深廣。《禮記》乃其所注群經之一。
國家圖書館收藏的這部《禮記》專家判定為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撫州公使庫刻咸淳九年高夢炎重修本。元岳?!犊沤浫齻餮馗锢分^:“今以家塾所藏唐石刻本、晉天福銅版本……潭州舊本、撫州舊本……合二十三本,專屬本經名士反復參訂,始命良工入梓?!逼渲杏靡詤⑿5摹皳嶂菖f本”,即為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刻印的九經,此為撫州本九經之一。
此本有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顧廣圻跋,跋稱:“此撫州公使庫刻本《禮記》,是南宋淳熙四年官書,于今日為最古矣。末有名銜一紙,裝匠誤分入《釋文》首,不知者輒認為舊監(jiān)本,非也。”又謂“近張古余太尊開工重雕行世,嘉惠學子兼成先從兄收藏此書之志,良可感也……澗蘋并記?!比淮藝鴪D藏本《釋文》及名銜均已不見。另一書號有同版本之《禮記釋文》或為一書流傳中散于兩處。顧廣圻跋文稱張古余(古余即乾隆進士張敦仁)重刻此本時名銜具存,故其影刻之本有這紙名銜,其內容:“撫州公使庫新刊注《禮記》二十卷并《釋文》四卷;福州鄉(xiāng)貢士陳寅校正;修職郎司戶參軍教授趙善璿……淳熙四年二月某日?!?/p> 《黃氏日抄》卷九十一《修撫州六經跋》,稱:“六經官板,舊惟江西撫州、興國軍稱善本。己未,虜騎偷渡,興國板已毀于火,獨撫州板尚存。咸淳七年,某叨恩假守,取而讀之,漫滅已甚,因用國子監(jiān)本參對整之。凡換新板再刊者一百一十二,計字五萬六千一十八;因舊板整刊者九百六十二,計字一十一萬五千七百五十二……任其事者友人將仕馀姚高夢炎。咸淳九年二月?!?/p> 此本鈐有“徐健庵”、“乾學”、“顧汝修印”、“思適齋”、“汪士鐘曾讀”、“以增之印”、“四經四室之齋”、“聊城楊氏宋存書室珍藏”、“楊紹和藏書”、“楊氏彥合”等印,表明此本迭經季振宜、徐乾學、汪士鐘、楊氏海源閣等名家遞藏,流傳有緒。南宋淳熙刻本《禮記》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名錄:00263號)。
作者:陳紅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