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一、有感情的誦讀詩歌并背誦詩中第二自然段。
二、欣賞詩歌中運用描寫音樂的語言。
三、品味詩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賞析詩中的音樂描寫。教學的難點是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主旨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了解作者處境并熟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美。引導學生在讀懂詩歌的同時體味詩歌的意境,賞析詩中描寫音樂的語言
三、通過分析琵琶女形象,讓學生從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劇美的陶冶,從而認識到封建社會(壓制人才)的黑暗,體味到作者的感情。
四、方法:誦讀感悟 探究 鑒賞
五、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一、有感情的誦讀詩歌,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詩結構特點。
二、鑒賞詩中高超的音樂描寫。
【自學引導】
一、重點字詞:
1、字音
嘈雜(cáo) 嘲哳(zh?。?nbsp; 賈人(gǔ) 憔悴(qiáo)荻花(dí) 江渚(zhǔ)
湓浦口(pén) 六玄(yāo) 錚錚然(zhēng) 荻花(dí) 蝦蟆陵(há) 嘔?。▂?。?div style="height:15px;">
2、詞類活用
歌以贈之(名詞活用為動詞,作詩)
二、《琵琶行》中的名句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三、文學常識。
“歌”“行”“吟”是古代詩歌體裁,三者無嚴格區(qū)別,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夢游天姥吟留別》等?!杜眯小吩鳌杜靡?。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雖名稱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常統(tǒng)稱“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簽》說,“歌”是曲的總稱,“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辭。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四、有疑問的字詞句:
【閱讀探討】
一、賞讀詩中小序。
1、教師提問:詩中講述了什么故事?小序交代哪些內容?
《琵琶行》主要敘述了詩人與一飄泊江湖的長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聲和凄苦身世感動的故事。
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jīng)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二、聽配樂朗誦,整理詩歌結構。
學生誦讀詩歌,概括每段內容,教師歸納:
1)江頭送客聞琵琶
2)江上聆聽琵琶曲
① 邀見歌女
② 演奏名曲
③ 聽者陶醉
3)歌女傾訴身世苦,少年歡樂晚年淪落悲苦心境
4)同病相憐傷遷謫
5)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誦讀詩歌,鑒賞詩歌中的音樂描寫。
教師提問:全詩寫琵琶女演奏寫了幾次?
三次: 第一次:“主人忘歸客不發(fā)”——驚異(暗寫、略寫)
第二次:“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醉(明寫、詳寫)
第三次:“滿座重聞皆掩泣”、“江州司馬青衫濕”——傷悲(明寫、略寫)
[第一曲:悲涼、傷感]:
思考:寫琵琶聲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寫的?
作用: 1、引出琵琶女,開啟下文;
2、激發(fā)詩人好奇感,為下文詩人的“邀見”做鋪墊,寫出了主客由“悲”而“喜”的心情。
方法:(以人襯聲、以景托聲) 間接描寫、虛寫
[第二曲:雄渾、激昂、大氣]
江心聆聽琵琶曲,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
思考:結合文章第三段內容我們能否發(fā)現(xiàn)琵琶女曲調的起伏變化,從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教師點撥:“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琵琶聲歡快明朗,清脆悅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春時代?!拔辶昴晟贍幚p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年輕的她色藝超群,名噪京華;“間關鶯語花底滑”至“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長色衰,又值社會動亂,“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婦,“轉徙于江湖間”;“銀瓶乍破水漿迸”至“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高漲,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jié)奏表達琵琶女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輕別離”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也是對不公平社會現(xiàn)實的憤怒控訴!
拓展:
《明湖居聽書》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寫白妞開始(唱)的情景:“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薄杜眯小穼懸魳罚獠辉趯懸魳范趯懭?,在慨嘆琵琶女身世凄涼和抒發(fā)自己的不滿?!睹骱勇爼分徊贿^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無弦外之音。兩者相較,我以為《琵琶行》勝過一籌。
[第三曲:凄涼、悲傷]
思考:本節(jié)描寫琵琶女的演奏技藝時,用了哪些手法?
正面描寫:描寫其演奏過程。
1)運用比喻、通感、博喻
A、形容樂聲急驟粗重 B、形容樂聲急切清細
C、形容樂聲清脆圓滑 D、形容樂聲宛轉流利
E、形容樂聲低回不暢 F、形容樂聲低沉停頓
G、形容樂聲激越雄壯 H、形容樂聲戛然而止
2)描摹聲音:“嘈嘈、切切、間關”等。更增加了語言的音樂感。
3)敘議結合,妙語點睛,曲中帶情。
側面描寫: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通過聽眾的反映、環(huán)境氣氛來襯托琵琶聲強烈的藝術魅力。
詩人與琵琶女雖不是一個階層的人,但是兩人遭遇的感覺相似,同是盛極而哀的“天涯淪落人”,兩人雖是偶遇卻似知已。詩人在第四段細述潯陽城的環(huán)境特點,雖未指斥朝政,卻語語不滿,字字牢騷,如此來表達郁悶悲憤的心情,這恰好說明了為何詩人能夠深悟琵琶女所談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淪落人,詩人同情她,她亦憐惜詩人,兩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彈一曲”,“凄凄不似像前聲”,溶進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憤懣之情,而詩人聽曲如聽訴自身遭遇,在極富感染力的樂曲中,他淚濕青衫,任情奔溢。
四、關于課文結構,我的問題與思考。
【文苑尋寶】
一、關于白居易:
1、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為官曾于晚年擔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賜謚號為“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
白居易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盞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問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zhèn)靜,不急于處理,并且借機大肆攻擊、中傷白居易,白居易終因此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獲罪的根本原因還是那些針砭時弊的諷喻詩。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打擊,也就是在這一年,白居易寫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但當朝大臣間爭權奪利,穆宗不聽勸諫,于是極力請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后任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他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并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逝世時,時年75歲。葬于龍門山。他去世后,唐宣宗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div style="height:15px;">
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反對“嘲風雪,弄花草”、別無寄托、無病呻吟的作品,認為詩歌應該反映人民疾苦,倡導“新樂府運動”,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白居易詩作通俗易懂,明麗流暢。文學史流傳“老嫗解詩”的佳話。與同年元稹酬詠,號元白。與劉禹錫酬詠,號劉白。著有《白氏長慶集》。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擁兵割據(jù)的藩鎮(zhèn)吳元濟有勾結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長安城頓時一片混亂。白居易當時任東宮贊善大夫,是個陪侍太子的閑職,不能過問朝政,但他壓抑不住自己的憤怒,上書請求緝捕兇手,終以越職言事的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五年后,憲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調回長安。
10、此時無聲勝有聲——“別有幽怨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北緛碇笡]有聲音比有聲音更能表現(xiàn)內心深處的愁怨,后來引申為更能表現(xiàn)內心深處的感情,或比喻某種高尚行為給予人們的深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