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哲學素養(yǎng)
哲學是一門需要生活經驗來配合的學問。所謂“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為了提升哲學素養(yǎng),我們要提出四個基本觀點:培養(yǎng)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確立價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培養(yǎng)思考習慣
一般人通常沒有思考的習慣,因此發(fā)生事情時都憑著本能的感覺立即反應,并且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正因為如此,這些反應往往缺乏一致性與連貫性,譬如,有些人的心情受天氣影響,天氣好的時候心情也好,看什么事情都覺得沒有問題;相反地,如果天氣不好,心情就差了,不管任何人遇到他都要倒霉。如此一來,這個人對自己生命的主宰性就喪失了。有些人則是受到個人情緒的左右,你一看他的臉色就知道他心情好不好。這是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喜怒哀樂都充分表現在臉上。這些都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結果。
若是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遇到任何事情發(fā)生時,就會先冷靜下來,想清楚:“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這是怎么一回事?”這一點非常重要。至于別人對這件事如何反應則是另一回事,因為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而這件事情與你有什么關系,在別人看起來,可能也會和你自己的看法不盡相同。
那么如何培養(yǎng)思考習慣?就是“要在不疑處有疑”,在沒有任何懷疑的地方產生懷疑。舉例來說,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一顆蘋果掉下來打在他的頭上,于是他開始思考:“為什么蘋果是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飛?”最后發(fā)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牛頓因為喜歡思考,因此他會在別人沒有懷疑的地方懷疑:“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然后發(fā)現了新的規(guī)律。
念書時也應該有這種態(tài)度,讀到一段話時,不要立刻信以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視為理所當然,就無法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如果對任何狀況都能夠加以思考,就會發(fā)現,雖然有很多事情現在如此,但它沒有必要一定是如此,也有可能是別的樣子。這樣一來,就可以在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可能性。
掌握整體觀點
柏拉圖的代表作是《對話錄》。對話代表兩個人在交談,你說你看到的,我說我看到的,我們看到的東西雖然一樣,但是觀點與角度卻不同,由此產生不同的結果。彼此在交談的過程中互相溝通,最后能夠增加雙方的見解。
對任何事情的看法,有正方就會有反方。我們平常和別人交談時,不喜歡聽到反面的意見,譬如開會時,我提議某種方案,如果有人與我意見相左,我會覺得他故意找麻煩,而忽略了他可能看到某些我所忽略的部分。
其實所謂的掌握整體觀點,就是對任何事情都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見,思想也將更為圓融。當然,我們年輕的時候未必喜歡圓融,甚至覺得那樣好像沒有什么個性,說任何話都四平八穩(wěn),想要面面俱到。然而,年齡與經驗增加之后就會發(fā)現,人生很多問題的確應該從各方面來考慮,才不至于鉆牛角尖。
確立價值取向
“取向”的英文是 orientation,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或為人處世的風格,不過,經由學習與成長,我們可以進行修正及調整(定位),然后選擇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方向),這就叫作價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舉例來說,柏拉圖年輕的時候是一位文藝青年,喜歡作詩,并且寫過希臘悲劇。他二十歲時遇到蘇格拉底,聽到蘇格拉底的一段話之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所寫的詩和劇本全部燒掉,因為他發(fā)現了自己應該走的路,并選擇終身奉獻于哲學思考的世界。
每個人都必須作選擇,那是對自己人生的期許。不過,許多年輕人只是希望自己能夠跟偶像交換生命,相信如果自己是某某人,就會死而無憾,這種想法有很大的問題。
西方有一句話說:“仆人眼中沒有偉人?!碑斎?,我們也可以說“司機眼中沒有偉人”。如果你是美國總統(tǒng)的司機,就不會覺得他特別偉大,因為你看到了他平凡的一面,甚至是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久而久之當你看到總統(tǒng)受到萬人歡呼時,心里可能會偷笑:“總統(tǒng)也沒什么了不起嘛!”的確,總統(tǒng)本來就沒什么了不起,他只不過是被現實社會的價值觀塑造成很了不起的樣子。事實上,真正的偉人不是要讓別人歡呼,而是要讓自己滿意。
所以,每個人必須了解自己對人生的期許,找到自己的價值取向,而非一味地把他人的價值觀加諸自己身上。
既然人生是一個不斷作選擇的過程,那么在選擇的過程中要往哪里走?開始的時候也許需要設定一個偶像。很多人覺得青少年崇拜偶像并非好事,其實未必如此。一個人會崇拜什么樣的偶像,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反映出他內心的一種需求。思考社會上各種事情時,不能光看表面,還必須自己衡量、判斷,試著從其中的某個角度,掌握某些因素。借由這種方式,可以進行自我訓練。
價值取向既然是一種選擇,就一定要有所取舍,亦即,如果我選擇了某些價值,那么勢必要放棄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選擇價值時是需要勇氣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討好每一個人。
人活在世間最可惜的,就是變成鄉(xiāng)愿,有一次子貢請教孔子:“一個人在鄉(xiāng)里中,好人喜歡他,壞人也喜歡他,那這個人應該不錯吧?”孔子回答:“不對。應該是好人喜歡他,壞人討厭他?!边@里所強調的就是一種價值取向。相反的,如果是壞人喜歡你,好人討厭你,那就大有問題了,因為這代表你屬于壞人這一邊。然而,好與壞都還算是價值取向,最怕的就是有些人認為“喜歡自己的就是好人,討厭自己的就是壞人”,這樣一來就無法談任何問題了。
人生經由不斷的抉擇,而塑造出自己的風格。風格是指,一個人的言談和行為有一定的原則,并且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說,不會輕易受到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
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夠堅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價,也無怨無悔。這是因為內心深深相信,自己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即使為它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相反地,如果要他放棄自己的價值觀而快樂地活著,則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就是價值取向的真義。
力求知行合一
所謂“知行合一”的“知”,其實是指一個廣大的世界。莊子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知識的范圍是無限的,但是生命的時間卻是有限的,想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實在是一點希望都沒有。
知識宛若一片汪洋大海,人一生所能學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如果你學了一些知識,卻不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上,那么就算學得再多又有什么意義呢?因此,我們學習知識之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會貫通才是“知”、“行”合一。
西方哲學家懷特海說:“一定要等到你課本都丟了,筆記都燒了,為了準備考試而記在心中的各種細目全部忘記時,剩下的東西,才是你所學到的?!?span lang="EN-US">
希望每個人都能養(yǎng)成一種習慣,要多去學習與思考,掌握整體的觀點,建立自己的價值取向,再努力把心得印證于生活之中。
摘自傅佩榮《哲學與人生》(東方出版社2012年5月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