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胤然《格律詩詞創(chuàng)作與鑒賞》第二講
編者按:本文是中國詩歌學(xué)會會員、臻諦書院山長、文創(chuàng)師黃胤然詩創(chuàng)系列傳統(tǒng)文化國學(xué)經(jīng)典課:《格律詩詞創(chuàng)作與鑒賞》20講之第二講的視頻節(jié)目文字稿。
大家好,我是黃胤然,現(xiàn)在開始我們《格律詩詞創(chuàng)作與鑒賞》課程的第二講,繼續(xù)講一些詩詞創(chuàng)意相關(guān)的重要知識點。
講詩詞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漢字。我們說漢字它是一種單音節(jié)、全息的——也就是音、形、意三位一體的特殊的符號系統(tǒng)。我們漢語語系和印歐語系在很多維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聲調(diào):我們有四聲,荒黃恍晃四聲,那么他們是沒有聲調(diào)的。我們大多是單音節(jié),他們是多音節(jié),比如說美麗的美,我們就一個字、一個發(fā)音——美,就行了,而他們比如說英語的美——beautiful,則是三個音節(jié)。
再說形態(tài),我們是沒有形態(tài)變化的,而他們的語言是有形態(tài)變化的。這個形態(tài)變化主要指名詞、形容詞、動詞的性數(shù)、格、時間、時態(tài)、人稱等一些變化。比如說一個動詞:去,我們昨天的去也是去,今天的去也是去,明天我將要去還是去,對吧?英文就不是了,比如說去——go,如果是昨天,那么就變成went,這個形態(tài)要變了;現(xiàn)在我正在去——I’m going;如果是明天我將要去——I will go,對吧?它是有形態(tài)變化的。所以申小龍先生總結(jié)說:西方的句子就如同西方幾何形的焦點透視的繪畫法一樣,它一定是一種焦點透視語言,它的謂語必然是由限定動詞來充當?shù)?,并且還要在人稱上和數(shù)上與主語保持高度的一致。
但是我們漢語句子認知心理不是焦點式的,我們是散點式的。比如說馬致遠著名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前三句沒有一個動詞,它是并列的、散點式的,但是在中文里面它不叫個病句,它是成立的。而且特殊的語境下,它還非常美——在特殊的詩境里面,這是中文漢語的特點。所以季羨林也認同我們漢語的句子:由此就形成了獨特的這種散點流水句的一種格局,這個也很像中國畫的透視特點。說詩詞也要說一說咱們?nèi)A夏語言文化的所謂的模糊性。
霍爾1972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總結(jié)出來兩個概念:一個是高語境文化,一個是低語境文化。在高語境文化中,人們在交際時更多的信息量是由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情景來傳遞的,或者是內(nèi)化于交際者的這種思維記憶深處,藉由顯性的語言代碼所負載的信息量相對較少,這是高語境文化。
低語境文化正好相反,它交流的信息量主要由顯性的語言代碼來負載。高語境文化的代表,比如說中日韓三國,低語境的,比如說德國、瑞士、美國……
高語境文化可謂是一種暗碼。它是靠意會。那么低語境文化它是明碼,它主要靠言傳。所以季羨林先生說我們漢語是模糊之中特別模糊者。但是這個模糊可謂是打引號的,我們說這個語境其實是沒有優(yōu)缺點之分的,只有適應(yīng)的場合之分。漢語的模糊性用在詩詞創(chuàng)意上,用在詩思理解上,反而是一個強項了、反而是一個長處了。這種長處我們隨后要講,現(xiàn)在還是體驗一下漢語與漢文化的這種模糊性。比如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是孔子說的。他后面接著的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但是如果你依據(jù)句讀的不同,居然可以有三種解釋。你比如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第一種,對吧?第二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么第三種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光是逗點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釋,可見咱們漢語言文化的這種模糊性。
針對中國文字、文化的這種模糊性、打引號的不靠譜,季羨林先生后來總結(jié)說:為何作詩與參禪如此密切?那么原因之一其實就是:漢字的模糊性。學(xué)禪需要悟禪境,學(xué)詩需要悟詩境,學(xué)禪和學(xué)詩、參禪和參詩,共同的點在悟上,或者在妙悟上。悟得的東西,第一層次的是無,高層次的就是空了。
樓宇烈老先生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面的語言也總結(jié)說: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就是講詩經(jīng)里面它沒有一個確定的、共同的、統(tǒng)一的、權(quán)威的解釋,應(yīng)由每個人自己去體會。欣賞者體會到自己想要體會的那種東西,這個是無需要百分之百還原作者原意的。創(chuàng)作者有創(chuàng)作,欣賞者同樣還有創(chuàng)作,就是雙重的創(chuàng)作。
樓宇烈進而又借用三國時期魏國玄學(xué)家王弼的語言總結(jié)說: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這里面有三個概念:意、象、言。大致可以這樣理解,這個意,就是指靈魂、意境,究竟。這個象,指意象、象征。言,就是語言文字了。
那么這個“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也就是說這個語言是用來表達象的,你得到了象了,那么就可以把語言忘掉了?!跋笳咚源嬉猓靡舛蟆?,那么象是用來表達意境的。一旦你得到意境了,那么你就可以把表達意境的這種工具——象忘掉了?!笆枪蚀嫜哉?,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樓老又進一步總結(jié)說:這種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思想,是魏晉玄學(xué)在周易學(xué)上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一點,也是整個中國文化的特征,是整個中國思維方式的精髓之所在。中國后來的藝術(shù)樣式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什么呢?就是重視意而不重視象行了。由強調(diào)象轉(zhuǎn)而強調(diào)意,玄學(xué)也就隨之產(chǎn)生,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zhuǎn)折。
所以我們說:有足夠的智慧和自信去得意忘言,這是華夏文化不同于東洋文化和西洋文化的特質(zhì)之一。在更古老的經(jīng)典里面,比如說金剛經(jīng),佛陀就借著手指月亮的比喻,說道: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其實說的都是同一個意境。所以漢代的獨尊儒家,它只是在治國的理念和制定國家制度方面,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儒家從漢末以后就逐漸被玄學(xué)、道家和佛禪取代了。
真正自己會創(chuàng)作古典詩詞的高手講詩詞
元好問曾經(jīng)說: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其實我們可以把這個論斷廣而論之,就是:藝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藝家切玉刀。然后在傳統(tǒng)雅文化領(lǐng)域,我們說最保險的夸獎術(shù)就是往禪字上點贊,這個是最安全,也是最高的境界。
說到中國的文化,說到中國的詩詞,有個三境界說大家都得要知道。最明確的一個說法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面首次提出來的。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第一種: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這個時候因為還沒有入門,還不知道走哪條路,所以登樓望路,望盡天涯路,正在選擇。
第二個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找到了一條路了,每天廢寢忘食地為之奮斗,哪怕人為此變得非常憔悴和消瘦,也終不改悔,這就是第二境界。
那么第三境界、最高的境界: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個境界是不是很有禪意?我們再看六祖的法嗣、唐代的青原行思禪師,他曾經(jīng)總結(jié)自己參禪的過程,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第三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又回來了。
金蔚老師在他的《琴度》這本書里面總結(jié)前人的思想,也說得非常好:“藝之道,由形意并簡至并繁,最后至形簡意繁”。什么意思呢?藝之道初級境界,最開始肯定是形式和意境都非常的簡單,并簡,對吧?第二境界:并繁,就是形式和內(nèi)容、意境都非常繁瑣豐富了。比如說開始是小學(xué)生寫這個詩歌,沒有一個難字,大家都認識,這叫并簡。更高一層就是博士生或者教授寫詩,這里面甚至有很多生字你都不認識,他這個意象、意境、內(nèi)容可能就非常的豐富了。但是這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什么呢?形簡意繁,就是你把這個形式簡化下來,讓大家人人看得懂,但是它的內(nèi)容、意境不減,還是在非常高的層次,這叫形簡意繁,這叫最高境界。
打個比方,方文山的歌詞都是中國風(fēng)的,對吧?《菊花臺》《青花瓷》都是周杰倫譜曲,他作詞的。如果非要說高下,我們認為《菊花臺》是形簡意繁的一個代表了,《青花瓷》可謂是形意并繁。因為做文字的我們可能都知道,《青花瓷》它可能還是稍微有點拽詞的意味在里面,還沒有做到形簡意繁。
所以我們:說底層境界都是用來超越的,但是最高境界是用來打破的。經(jīng)常有學(xué)員問我,黃老師,最高境界為什么不是用來超越的呢?其實你仔細想一下,但凡可以超越的,它其實就不是最高境界。
比如說你爬一個山,看起來這個山最高,你爬上去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背后還有一個更高的山。那么你原來認為它是一個最高的山、最高的境界,其實它是假象,它是可超越的,真正到了最高的境界,它是用來打破的,就是最高境界破了,你也破了。你們倆同時都破了,都是不二如如了。
既然要講詩詞寫作,那么什么樣的詩才算真正的好詩呢?季羨林引用古老的印度文藝理論說得非常好:古印度人他們認為詞匯有三重功能、有三重意義,分別是表示意,指示意,暗示意。這個表示意,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指示意是引申意,也就是轉(zhuǎn)意。暗示意全是領(lǐng)會意。
這種暗示就是印度古人所說的韻,而韻,是詩歌的靈魂。由此根據(jù)這套理論,印度人就把詩分成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真正的好詩,它是以沒有說出來的東西,也就是暗示的東西為主的。那么第二層就是次一等的詩,沒有說出來的只占次要地位。而最沒有價值的詩,就是一切重點都放在華麗的語言的、雕琢堆砌的這種詩歌。
最后季羨林老先生總結(jié)說:印度的文藝理論——韻論,同中國的神韻論如出一轍,但是在歐洲則很難找到那種主張只有沒有說出來的東西、只有暗示的東西才是詩歌的靈魂的說法。
我們現(xiàn)在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古詩十九首里面的兩句: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那么這里面它有三重意,所謂重意指詩句的多重意境。唐代的詩僧皎然認為兩重意以上皆文外旨了。比如說這一句它有三重意境,那么我們總結(jié)一下:
第一重意就是句中的本意,這個不用解釋了??吹诙匾?,李善注在《文選》里面曾經(jīng)提供了一種解釋:浮云之蔽白日,以喻邪佞之毀忠良,故游子之行不顧返也。好,在第二重解釋里面,浮云比喻什么呢?奸佞,對吧?白日比喻什么呢?就是君王、皇帝,對吧?這個游子比喻誰呢?就是忠良,對吧?
好,再看第三重意境。季羨林在《佛教與美學(xué)》里面這樣解釋的:當人之皎皎如白日的本心被世俗之風(fēng)塵、云翳所遮蔽的時候,人就不能返璞歸真了。那么在第三重意境里面,浮云、游子、白日,這三種意象又都變了,它們分別指代什么呢?同學(xué)們課后可以自己去品味一下。
王國維在他的名著《人間詞話》里面提出來幾個很有價值的概念:意境,還有情語、景語。什么叫意境呢?就是指文藝作品借助形象傳達出來的意蘊和境界,這個叫意境。
什么叫情語呢?情語就是主觀的抒情之語,景語就是客觀的寫景之語。那么真正有意境的作品,它是情與景會、意與象通的。王國維在給出了情語和景語的定義之后,還二分了境界的高下。其中:有我之境,這是情語;無我之境,這是景語,所以后者高于前者,也就是景語的境界比情語要更高。好,我們看一個例子,還是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這是情語,對吧?典型的抒情之語。那么景語:況屬高風(fēng)晚,山山黃葉飛。這是典型的景語了,因為它是客觀的寫景之語。
好,我們再來看一個更典型的景語的例子,就是: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這也可謂一個廣融全情的無我之境。為什么這么說?我們把景語植入到不同的語境里、植入到不同的詩境下,那么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景語不但能天衣無縫地和情語融合,還能使那個語境、那個詩境下的情語和情感,得到更加的渲染、更加的放大,可謂既是百搭又是放大,而且很多情況下,間接的景語的造境的能力和效果,往往比直接的情語來得更好。好,我們來看四個不同的語境下的例子。
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地見牛羊——情深意更長!
這是指一對熱戀的情人,對吧?非常好吧?
好,再把語境換一下,換成革命戰(zhàn)士:
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現(xiàn)牛羊——戰(zhàn)士保邊疆!
對吧?看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fā)了革命戰(zhàn)士保家衛(wèi)國的斗志,也非常的形象和貼切,對吧?好,我們再看一個古代的案例,比如說韓愈他因為寫《諫迎佛骨表》得罪了皇上,然后被貶南方,那么我們不把它往南方貶,比如說往北疆貶。他從京城一路往北疆走,那么到了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報君直無望!
怎么樣?用在這里也非常地融洽和生動,對吧?
好,我們再看一個極端的例子,比如說古代一個土匪犯了事了被官軍追捕,那么他一路跑官軍一路追,最后追到了邊疆,追不上了。逃犯或者土匪一看:
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老子作山王!
這么多肥牛肥羊——老子坐山王,那么用在這種語境下,你會發(fā)現(xiàn)它是不是也挺合適的,沒有任何問題,對吧?所以我們總結(jié)一下,景語它有點像弓箭的張弓搭箭,它是隱而不發(fā)。雖然我不射,但是我這個弦上的箭是不是可以往任何方向上去射,對吧?所以這個就叫意蓋八荒。這種隱而不發(fā)的箭,它其實可以跟任何方向都產(chǎn)生某種意義上的關(guān)聯(lián)了,對吧?而情語正好相反,它是離弦之箭、箭射一方,因為它已經(jīng)射出去了,所以射出去的箭只跟這個方向上的情感產(chǎn)生了關(guān)聯(lián),而和其他方向上的情感關(guān)系就不大,對吧?
好,講到最后了,可能很多學(xué)員就會把之前講到的很多知識點都會融會貫通了,對吧?注意看這張圖。第一層景語,第二層情語,第三層景語,是不是很有點像青原行思禪師的參禪三境界,對吧?這第三層的景語其實是飽含了或者說覆蓋了豐富的第二層的情語的境界在里面。
我們說雖然第一層的景語和第三層的景語都是景語,但是它的意境、韻味、內(nèi)涵、高度,完全不一樣了。我們說不是文字高手,不是造境大師,不懂得通過微妙的文字搭配、意象建構(gòu),是造不出第三層的景語之境界的。我們說第三層的景語,它有點像子母彈,表面上他的母彈景語,爆炸之后炸出來了子彈,兒子的子,子彈,也就是情語,它還能進行第二輪的爆炸,凸顯一種更具殺傷力的語言的張力,這是第三層的警語。這個就有點神似“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
所以最后王國維也總結(jié)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儒之境界就是有我之境,這是情語。無我之境也是莊之境界,這是景語,它能達到忘我而物我渾然一體的狀態(tài)——把最高境界打破了,你破了它也破了,你們倆就如如不二了。所以我們有的美學(xué)研究者得出結(jié)論說:西方的藝術(shù)文字,它只出現(xiàn)了一種詩美的類型,就是有我之境——情語,而中國出現(xiàn)了兩種: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就是情語和景語??偟膩碚f,中國古典抒情詩美學(xué)的成就超過了西方。
好,蒼云迷過客,圓月照歸人,這一堂課我們就講到這里,下一堂課再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