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說:“你想得到什么,你必須先付出什么,進而將得到你奉獻的東西。”人際交往中,有這樣一句話:你想要別人怎樣對你,你先這樣對待別人。
教育孩子同理可得,你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就是孩子對待你的態(tài)度。
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如果每天被非打即罵地對待,那么他長大以后也不會聽父母的話,處事簡單粗暴,甚至會將父母對他的這一套還回去。
觀念的最初形成,是別人怎樣對待他。神經(jīng)語言學的解釋為:良性的神經(jīng)信息輸入形成人的良性觀念;而惡性的信息輸入則形成惡性觀念。
一個人關于人世間一切事情的理解:愛、同情、感動、寬容,都是在別人對待他的行為中形成的。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自我觀念的形成,最多的是來自家庭教育中最親近的父母家人的看法。
孩子在一歲左右時對你說:媽媽我要吃飯,我餓了,我要喝水,我想出去玩……
你是怎么回應的呢?
你看都不看一眼,便冰冷地回道:“別吵了,我忙著呢,快走開。”還是停下手中的事,柔聲細語地和孩子解釋:“寶貝,等一下可以嗎?媽媽現(xiàn)在有點忙?!?/p>
盧梭說:“人對別人的態(tài)度最初的形成是別人怎么待我。”
當你很煩躁地拒絕“不行!”“不可以!”“走開!”時,他就從中學會了簡單粗暴,學會了自私自利,學會了妄自尊大。
當你很有耐心地回應“寶貝,等一下?!睍r,他學會了講道理,學會了等待,學會了理解和溝通。
常有家長困惑,這么大孩子了,怎么一點都不懂事呢?家長單方面地問責背后,有沒有想過,在孩子還小時,你耐心地教給他事理了嗎?你有好的言傳身教嗎?你有用心陪伴嗎?
如果孩子說話,你根本不聽,“小孩子家家的,自己一邊兒玩去?!薄澳氵@個太幼稚啦!”時間長了,你對他的態(tài)度,就是他對你的態(tài)度。從他和你對話的過程中,他學會了別人說話是可以不聽的。
如果一個孩子一歲時,剛學會說話,他叫你,你認真聽他說什么,你認真對待他;以后,當你對他說話時,他百分之百會注意力集中。如果他學會了注意力集中,老師說話他怎么可能不集中聽呢?
所以,孩子在學校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早年的成長中,被關注度不夠。他和你說話,你沒在意:“去,去,去,我忙著呢!”這樣的家長有很多吧,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每時每刻都能認真回應孩子呢?
不要小看孩子的心思,更不要覺得他們還小好糊弄。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
孩子一切最初的觀念形成是別人怎樣對待他。
最初的,是媽媽帶來的,媽媽不需要一味地滿足孩子的要求,要保留說“不”的權利,并且學會說“不”,任他哭鬧,就是不要搭理。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又哭又鬧時,媽媽總是習慣性地上前去哄,哄一哄,不行,脾氣就上來了,什么給臉不要臉了,什么蹬鼻子上臉了之類的,聲音分貝立馬上去。這是極端的做法,孩子懂什么“臉”呢?他那會兒就是有情緒。
其實媽媽對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他不按你要求,你就不搭理他,一會兒就不哭鬧了。這是最簡單的方法。
孩子的天性是什么?是只要你確認他,表揚他,他馬上就自信了起來;如果你不搭理他,沒有表揚、確認,他馬上就蔫了。這在家庭互動中最為明顯,為什么?因為表面看起來心再硬的孩子,內(nèi)心都是很在乎爸爸媽媽的,他們愛爸爸媽媽,永遠渴望親近。
如果你看到這里,也認可這一點,那么從這一刻起,多給孩子一些溫暖回應吧。
如此一生,我們和孩子都將是被世界溫柔以待的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