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太平御覽卷571-卷580

 龍的傳人

太平御覽卷571-卷580

(2012-09-06 07:55:19)

太平御覽卷571-卷580

【宋】李  昉  等奉敕撰

 

    ●卷五百七十一 ◎樂部九

 

  ○歌二

  《家語》曰:孔子厄於匡,謂子路曰:"汝歌,予和汝。"子路彈劍,孔子和之。曲終,匡人解甲。

  又曰:孔子相魯,齊人患其將霸,欲敗其政,乃選好女子八十人,衣以文錦而舞容璣,及文馬四十。季桓子受女樂,君臣淫荒,三日不聽國(guó)政,郊至又不致膰(祭肉名也。)俎於大夫??鬃铀煨?,作歌曰:"彼婦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人之謁,可以死敗。優(yōu)哉游哉,聊以卒歲。"

  《呂氏春秋》曰:管子得於魯,魯束縛而檻之,使役人載而送之。齊皆謳歌而引。管子恐魯之止而殺己也,欲速至齊,因謂役人曰:"我為汝歌,汝為我和。"其和適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遠(yuǎn)。管子可謂能因矣,役人得其所欲,己亦得其所欲。以此術(shù)也,是用萬乘之國(guó),其霸猶少。

  又曰:周申喜亡其母,聞乞人歌於門下而悲之,動(dòng)於顏色,自見而問焉何故。而乞與之語,乃是其母也。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體而分,得同血?dú)馀c而異息。若莽草之華實(shí),樹木之有根心,離處而通,憂思相感也。

  又曰:禹年三十未娶。有行涂山,恐時(shí)日暮。吾娶必有應(yīng)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其證也。"涂山人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家成室,我都彼昌。"禹因娶涂山女。

  《吳越春秋》曰:《采葛》,越之婦人傷越王用心,乃作《若何之歌》,辭曰:"嘗膽不苦味如飴,令我采葛以作絲。"

  又曰:越王入?yún)?,與諸大夫別於浙江,遂登船徑去,終不反顧。越王夫人乃據(jù)船而哭,顧烏鵲啄江渚之蝦,飛去復(fù)來??抻?,即承之以歌,其辭曰:"仰飛鳥兮烏鳶,何居食兮江湖。水中蟲子曰蝦,去復(fù)反兮嗚呼。始事君兮去家,終我命兮君都。終來遇兮何辜?離我國(guó)兮入?yún)?,妻為婢兮夫?yàn)榕?。歲遙遙兮難極,冤痛悲兮心惻,嗚呼哀兮忘食。"

  《越絕書》曰:伍子胥走,至吳江上,見漁者,曰:"來渡我。"漁者知其非恒人也,欲往渡之,恐眾人知之,即歌而往過之曰:"日炤炤侵以施,與子期甫蘆之石奇。"子胥從。復(fù)歌曰:"心中悲,曰巳施,子可渡何不出為?"船到即載,入船即伏。

  《戰(zhàn)國(guó)策》曰:齊人馮諼屬孟嘗君,愿寄食門下,孟嘗君笑而受之。有頃,倚柱彈其劍鋏,歌曰:"長(zhǎng)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復(fù)彈其劍鋏,歌曰:"長(zhǎng)鋏歸來乎,出無車。"又彈其劍鋏,歌曰:"長(zhǎng)鋏歸來乎,無以為家。"

  《魏氏春秋》曰:阮籍少時(shí)游蘇門山,有隱者,籍對(duì)之長(zhǎng)嘯,蘇門生莞爾而笑。籍既降,蘇門生亦嘯,若鸞鳳之音。籍乃假蘇門生之論,以寄所懷。歌曰:"日沒不周西,月出丹淵中。陽精蔽不見,陰光代為雄。富貴俯仰間,貧賤何必終。"又歌曰:"天地解兮六合開,星辰霣兮日月頹,我騰而上將何懷。"

  《帝王世紀(jì)》曰:舜恭已無為,歌《南風(fēng)之詩》,詩曰:"南風(fēng)之時(shí)兮,可以阜吾人之財(cái)兮。南風(fēng)之薰兮,可以解吾人之慍兮。"

  《尚書大傳》曰:維五祀奏鍾石,論人聲,(始欲改堯樂。)及乃鳥獸咸變於前。(百獸率舞之屬。)秋養(yǎng)耆老而春食孤子,乃浡然《招》樂,興於大麓之野。報(bào)事還歸二年,讠熒然乃作《大唐之歌》。(讠熒猶灼也。大唐之歌,美堯之禪也。)歌者三年,昭然乃知乎王世,明有不世之義?!墩小窞橘e客而《雍》為主人。(招、雍皆樂音名也。賓人奏招,主人入奏雍也。)始奏《肆夏》,納以《孝成》。(始謂尺入時(shí)也。納謂薦賢時(shí)也。肆夏、考成皆樂章名也。)舜為賓客而禹為主人,(舜既使禹攝天子之事,於祭祀避之,居賓客之位。獻(xiàn)之以酒則為亞賢也矣。)樂正道贊曰:"尚考太室之義,唐為虞賓,(尚考猶言古考,謂往時(shí)也。太室,明堂之中央室也。義當(dāng)為儀。儀,禮也。謂祭大室禮,先為舜,賓之也。)至今衍於四海。(衍猶溢也。言舜之禪天下至於今,其德義溢滿四海也。)成禹之變,垂於萬世之后。"帝乃唱之曰:"卿云爛兮,(和氣之明者也。)禮縵縵兮,(教化廣遠(yuǎn)。)日月光華,旦復(fù)旦兮。"(言明明相代。)八伯咸進(jìn)稽首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於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shí)從經(jīng),萬姓允誠。施于論樂,配天之靈。遷於賢圣,莫不咸聽,鼚乎鼓之,軒乎舞之,精華已竭,褰裳去之。"於時(shí)八風(fēng)循涌,卿云叢叢。蟠龍僨信於其藏,蛟魚躍踴於其淵。魚{敝龜}咸出于其穴,遷虞而事夏也。

  《孔叢子》曰:叔孫氏之車子鉏商,樵於野而獲麟焉,眾莫之識(shí),以為之不祥,棄之五父之衢。冉有告曰:"麋而肉角,豈天之妖乎?"夫子曰:"今何在?吾將觀焉。"遂泣曰:"予之於人猶麟,仁獸出而死,吾道窮矣。"歌曰:"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shí)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

  又曰:哀公使以幣如衛(wèi)迎夫子,而卒不能官,故夫子而作《丘陵之歌》,曰:"登彼丘陵,山施其阪。仁道在邇,求之若遠(yuǎn)。迷而不復(fù),自嬰屯蹇!"

  又曰:楚王使奉金帛聘夫子。宰予、冉有曰:"夫子之道於是行矣。"遂請(qǐng)見,問夫子曰:"太公勤身苦志,七十而遇文王,孰與許由之賢?"夫子曰:"許由,獨(dú)善身者也;太公、兼天下者也。然今世無文王之君,雖有太公,孰識(shí)之哉?"乃歌曰:"大道隱兮禮有基,賢人竄兮將待時(shí),天下如一兮欲何之?"

  《說苑》曰:曾子耘瓜而誤斬其根,曾晳怒,援大杖擊之。曾子仆地,有頃乃蘇,蹶然而起,進(jìn)曰:"曩者參得罪於大人,大人得無疾乎?"退屏鼓琴而歌,令曾晳聽其歌聲而和。

  《莊子》曰: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藿羹不糝,顏色甚憊,而歌於室不輟。

  又曰:子桑戶、孟子反、禽張三人相與友。有間而子桑戶死,相和而歌。子貢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二子相視而笑:"是惡知乎禮意也。"

  又曰:莊子妻死,惠子吊之,箕踞鼓盆而歌?;葑釉唬?不哭亦足矣,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人且偃然寢乎巨室,而我哭之,是不通乎命,故止也。"

  又曰:曾子居衛(wèi),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曳履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

  夏侯玄《辨樂論》曰:昔伏羲氏因時(shí)興利,教民田漁,天下歸之,時(shí)則有《網(wǎng)罟之歌》。神農(nóng)繼之,教民食穀,時(shí)則有《豐年之詠》。黃帝備物,始垂衣裳,時(shí)則有《龍袞之頌》。

  《古今樂錄》曰:周文王時(shí),鳳凰銜書而至,文王乃作歌。

  又曰:堯郊天地祭神在座上有響,誨堯曰:"水方至,為宮,命子救之。"堯乃作歌。

  又黃帝、堯之世,民樂無事,擊壤之歡,慶云之瑞,因以作歌。

  又曰:《白日落西山歌》者,沈攸之發(fā)荊州,未敗之前,思?xì)w京師所作歌也。

  又曰:《莫愁樂》者,亦因《石城樂》而有此歌。石城西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且石城樂和,中有忘愁聲,因有此歌。

  又曰:秦始皇祠水群,有黑頭公從河中出,呼始皇曰:"來受天寶。"乃與群臣作歌。

  又曰:昔炎帝時(shí),有娥之覆以玉筐,少選視之,燕遺二卵五色,北飛,逐之不及。二女作歌,始作北音。夏孔甲田於東陽,迷入民室。主人方乳,曰:"后來大吉。"或曰:"不勝之子必有殃。"孔甲取其子歸,曰:"為余子,誰敢殃之?"及成人,幕動(dòng)折斧,被斬足,孔甲為作《斧斤之歌》,始為東音。周昭王征荊,辛余靡長(zhǎng)且多力,為王右。涉漢梁敗,王及祭公殞於漢中。辛余靡振王北濟(jì),又反振祭公。周公候之于西翟,實(shí)為長(zhǎng)公。殷慗甲從宅西河,追思故處,始作西音,長(zhǎng)公繼是音以處西山。此蓋四方之歌也。

  又曰: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士也。堯時(shí),為布衣,徒步,不與遠(yuǎn)方交通,衣食財(cái)?shù)米宰?。夏則巢居,冬則穴處。無杯杅,每以手捧水而飲之。人有見其飲無杯,以瓢遺之,許由受以操,飲畢輒掛於樹枝。風(fēng)吹樹,瓢搖動(dòng),歷歷有聲。許由尚以為繁擾,取而棄之。以清節(jié)約聞於堯。堯大其志,乃遣使以符璽禪為天子。於是許由喟然嘆曰:"匹夫結(jié)志,固如盤石。采山飲河,所以養(yǎng)性,非以求祿位也。放發(fā)一優(yōu)游,所以安已不懼,非以貪天下也。"使者有愧,還以狀報(bào)堯。堯知許由不可動(dòng),亦已矣夫。於是許由以使者言為不善,乃臨河洗耳。樊堅(jiān)見由方且洗耳,問之:"耳有垢乎?"由曰:"無垢,聞惡語耳。"堅(jiān)曰:"何等語者?"由曰:"堯聘吾為天子。"堅(jiān)曰:"尊位何為惡之?"由曰:"吾志在青云,何乃劣劣當(dāng)作九州伍長(zhǎng)乎?"於是樊堅(jiān)方且飲牛,聞其言而去,恥飲子之下流,於是許由名布四海。堯既殂落,乃作《箕山之歌》曰:"登彼箕山兮瞻望天下,山川麗崎,萬物還普。日月運(yùn)照,靡不記睹。游放其間,何所卻慮。嘆彼唐堯,獨(dú)自愁苦,勞心九州,憂勤后土。謂余欽明,傳禪易祖,我樂如何,蓋不盼顧。河水流兮緣高山,甘瓜施兮棄綿蠻,高林肅兮相錯(cuò)連,居此之處傲堯君。"其后許由死,遂葬于箕山。

  又曰:周太伯者,周太王古公之長(zhǎng)子也。古公有子三人,長(zhǎng)者太伯,次者虞仲,少者季歷。季歷之子名昌,昌即文王也。古公寢疾將死,國(guó)當(dāng)有傳,心欲以傳季歷,乃呼三子謂曰:"我不起此病,繼體興者,其在昌乎?"太伯見太王傳季歷,於是太伯與虞仲俱去。被發(fā)文身以變形,托為王采藥。后聞古公卒,乃還奔喪,哭於門外,示夷狄之人不得入王庭。於是季歷謂:"太伯長(zhǎng)子也,伯當(dāng)立,何不就?"太伯曰:"吾生不供養(yǎng),死不飯含,哭不臨棺。不孝之子,焉得繼父乎?斷發(fā)文身,刑馀之人也,戎狄之民也。三者除焉,何可為君矣?"季歷垂涕而留之,終不肯止。遂委而去,到江海之涯,吟詠優(yōu)游,仰覽俯觀,求膏腴之處,遂適于吳。率以仁義,化以道德。荊越之人,移風(fēng)易俗,成集韶夏,取象中國(guó),乃太伯之化也。是后,季歷作哀慕之歌章曰:"先王即徂,長(zhǎng)霣賢異都。哀喪腹心,未寫中懷。追念伯仲,季我何如?栝桐萋萋,生於道周。宮館徘徊,臺(tái)閣既除。何為遠(yuǎn)去,使此空虛。支骨離別,垂思南隅,瞻望荊越,涕淚交流。伯兮仲兮,逝肯來游,自非二人,誰訴此憂?"

  又曰:拘羑里者,謂紂拘文王於羑里也。文王未能政,候時(shí)修道德,百姓親附。文王有子,其二子皆圣。是時(shí)崇侯虎與文王列為諸侯,德不及文王,常疾之。乃譖文王於紂曰:"西伯昌,圣人也。長(zhǎng)子發(fā),仲子旦,皆圣。三圣合謀,將不利於君。君宜慮之。"紂曰:"冠雖敝,宜加於上;履雖新,宜處於下。文王雖圣,安可克我?"崇侯譖文王至十,紂用其言,乃徙文王於羑里,欲殺之。於是文王四臣太顛、宏夭、散宜生、南宮適之屬,往見文王。文王為矉:反目者,紂之好色也;拊桴其腹者,言欲得奇寶也;蹀躞其足者,使疾迅也。於是乃周流海內(nèi),經(jīng)歷豐土,得美女二人,水中太寶,白馬朱鬛,以獻(xiàn)於紂,陳其中庭。紂見之,仰天而嘆曰:"嘻哉!此誰寶?"散宜生趨而進(jìn)曰:"是西伯之寶,以贖刑罪。"紂曰:"於寡人何其厚也。"立出西伯。紂謂宜生:"譖岐侯者,長(zhǎng)鼻決耳也。"宜生還,以狀告文王,乃知崇侯虎譖之。文王在羑里時(shí),演八卦以為六十四,作郁尼之辭。據(jù)於石,困於蒺藜,乃申憤以作歌章曰:"殷道溷溷,浸濁煩兮。丹紫相合,不分別兮。迷亂聲色,信諛言兮。<門滔>々之虎,使我蹇兮。幽閑牢獄,誰其言兮?無辜桎梏,誰所宣兮?遘我四人,皆憂勤兮。得此珍玩,且解大患兮。倉皇迄命,遺后昆兮。作此象變,兆在昌兮。欽承祖命,天不喪兮。遂臨下土,在圣明兮。討暴除亂,誅逆王兮。"

  又曰:莊周者,齊人也。明篤學(xué)術(shù),多所博達(dá)。進(jìn)準(zhǔn)見,方來卻睹未發(fā)。是時(shí)齊涽王好為兵事,習(xí)用干戈。莊周儒士,不合於時(shí)。自以不用,行欲避亂,自隱於山岳。后有達(dá)莊周於涽王,遣使赍金百鎰以聘相位,周不就。使者曰:"金,至寶;相,尊官,何辭之為?"周曰:"君不見夫郊祀之牛,衣之以朱采,食之以禾粟,非不樂也。及其用時(shí),鼎鑊在前,刀俎列后,當(dāng)此之時(shí),雖欲還就孤犢,寧可得乎?周所以饑不求食,渴不求飲者,便欲全身遠(yuǎn)害耳。"於是重謝,使者不得已而去。后引聲歌曰:"天地之道,近在胸臆;呼噏精神,以養(yǎng)九德。渴不求飲,饑不索食;避世俟道,志潔如玉。卿相之位,難可宜當(dāng)。巖巖之石,幽而清涼,枕塊寢處,樂在其央,寒涼回固,可以久長(zhǎng)。"

  楊泉《物理論》曰:始皇起驪山之冢,使蒙恬筑長(zhǎng)城,死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晡。不見長(zhǎng)城下,尸骸相支柱。"

  《世說》曰: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歌》,汝頗能不?"皓正飲酒,因舉觴勸帝而言曰:"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帝悔之。

  《琴操》曰:王昭君,齊國(guó)王襄漢元帝時(shí)獻(xiàn)入后宮。帝以妻單于,昭君心念鄉(xiāng)土,乃作怨曠之歌曰:"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爰止,集于苞桑。既得升云,游倚惟房。志念幽沉,不得頡頑。我獨(dú)伊何,改往變常。翩翩之燕,遠(yuǎn)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卷五百七十二 ◎樂部十

 

  ○歌三

  《山海經(jīng)》曰:夏后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辨》與《九歌》以下焉。開始歌《九招》於天穆之野。(上美人於天帝,得天樂下也。)帝俊八子,是始為歌。(帝俊即帝舜也。)

  《太元真經(jīng)·茅盈內(nèi)記》曰:秦始皇三十年九月庚子,盈曾祖於華山之中,乘云駕龍,白日升天。是時(shí),其邑謠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清,時(shí)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xué)之臘嘉平。"始皇聞謠歌,乃有尋仙之志,因改臘曰嘉平。

  《楚詞》曰:《九歌》者,屈平之所作。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敬鬼神。于夜必作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見俗人祭祀之禮,其辭鄙陋,為作《九歌》之曲。

  《風(fēng)俗通》曰:張仲春,武帝時(shí)人也。善雅歌,與李延年并侍。每奏新歌,莫不稱善。然不知休息,終至于敗亡。以論人之進(jìn)退,當(dāng)有節(jié)奏。

  又曰:百里奚為秦相,堂上作樂。所賃浣婦自言知音,呼之援琴,撫弦而歌曰:"百里奚,初娶我時(shí)五羊皮,臨當(dāng)別行烹乳雞,今適富貴忘我為?"因?qū)栔?,乃其妻?br>
  《世說》曰:王曇孫年十四五便歌,諸妓向謝公稱嘆王郎能歌,謝公甚欲聞之。而王既名家年少,無由得聞。諸妓又具向王說謝公意。后出東府土山上作伎。王時(shí)作兩丸髻,著袴褶,騎馬住土山下庾家墓林中,作一曲歌。于時(shí)秋月,王因舉頭看北林,卒曲便去。土山上,妓白謝公曰:"此是王郎歌也。"

  《說苑》曰: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履蹻舄,立乎流水上。楚大夫莊辛過而說之曰:"臣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然作色而不言。莊辛遷延而稱曰:"君獨(dú)不聞夫鄂君方乘青翰之舟,張翠蓋,會(huì)鍾鼓之音,越人擁楫而歌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洲流,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山有樹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乃舉繡被而覆之。"

  《三輔決錄》曰:梁鴻東出關(guān),過京師,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邙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宮闕崔嵬兮,噫!民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肅宗聞而悲之,求鴻不得。

  劉向《別錄》曰:漢興已來善歌者,魯人虞公,發(fā)聲清哀,蓋動(dòng)梁塵。受學(xué)者莫能及也。

  石崇《楚妃歌辭序》曰:《楚妃嘆》莫知所由。楚之賢妃能立德著勛垂名於后世者,惟楚姬焉。故為歌辭。

  《襄陽耆舊傳》曰:宋玉識(shí)音而善文,襄王好樂而愛賦,既美其才而憎其似屈原也。乃謂之曰:"子盍從楚之俗,使楚人貴子之德乎?"對(duì)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聞歟?始而曰《下俚巴人》,國(guó)中唱而和之者數(shù)萬人。中而曰《陽阿》、《采菱》,國(guó)中唱而和之者數(shù)百人。既而曰《陽春白雪》、朝日《魚麗》,含商吐角,絕節(jié)赴曲,國(guó)中唱而和之者,不過數(shù)人。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穆天子傳》曰: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歌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yuǎn),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fù)來?"天子答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fù)而野。"

  又曰:天子?xùn)|游於黃澤,宿於曲洛,(洛水曲也。)使宮樂謠曰:"黃之池,其馬噴沙;(音普悶反。)黃之澤,其馬噴玉。"

  《漢武內(nèi)傳》曰:西王母降,命侍女安法嬰歌《玄云曲》曰:"大象雖云寥,我把天地戶。披云泛靈輿,悠忽適下土。泰真靈中唱,始知風(fēng)塵苦。頤神三田中,約精六闕下。"上元夫人自彈云林之璈,鳴弦駭洞,清音零朗。乃奏《步玄曲》,其辭曰:"黃陟真道騰,步玄登天霞。負(fù)笈造天關(guān),借問太上家。忽遇紫微圃,真人列如麻。流星清飚起,云蓋映朱葩,蘭房辟林闕,碧室啟瓊沙,丹臺(tái)結(jié)空構(gòu),曄曄生露華。誰言終有終,扶桑不為查。"王母命侍女田四非答歌,其辭曰:"晨登太霞宮,挹此玉水蘭。夕入玄圃闕,采蕊掇瑯玕。濯足匏瓜河,織女立津盤。吐納抱景云,味之當(dāng)一餐。朝發(fā)漫汗府,暮宿鉤陳垣。莫與世人說,行尸言此難。"

  《列女傳》曰:趙簡(jiǎn)子南擊楚,津吏醉臥,不能渡。召欲殺之,津吏女娟持楫而前曰:"昔父聞君東渡不測(cè)之水,恐風(fēng)波之起,故禱九江三淮之神,不勝巫祝杯酒飲,沉醉至於此矣。妾愿鄙軀易父之死。"簡(jiǎn)子將渡,用楫少一人,娟愿?jìng)鋯T用楫,遂與渡。中流,奏《河激之歌》,歌曰:"升彼阿兮西觀,清水揚(yáng)波兮杳冥,禱求福兮醉不醒,誅將加兮妾心驚。蛟龍助兮主將歸,呼來掉兮行勿疑。"簡(jiǎn)子大悅,立為夫人。

  《文士傳》曰:太祖雅聞阮瑀,辟之不應(yīng)。連見逼,乃逃入山中。使人焚山得瑀,送至,召入。太祖時(shí)征長(zhǎng)安,大延賓客,怒瑀,不與言,使就伎入列。瑀善解音,能鼓琴,撫弦而歌曰:"弈奕天門開,大魏應(yīng)期運(yùn)。青蓋巡九州,在東西人怨。士為知已死,女為悅者玩。恩義茍潛暢,他人焉能亂。"為曲既捷,音聲殊妙,太祖大悅。

  《淮南子》曰:歌《采菱》,發(fā)《陽阿》,鄙人聽之,不若《延露》、《陵陽》。非歌拙也,聽各異也。

  又曰:寧戚欲干齊桓公,困窮無以自達(dá)。為商旅,將任車(任,載也。毛詩曰:我任我輦也。)以商於齊,暮宿於郭門之外?;腹加?,夜開門。寧戚飯牛車下,望見桓公而悲擊牛角,而疾商歌,歌曰:"南山粲,白石爛,短褐單衣長(zhǎng)止骭。生不逢堯與舜禪,終日飼牛至夜半,長(zhǎng)夜漫漫何時(shí)旦。"桓公聞之,撫其仆之手,曰:"異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車載之。

  又曰:易道良馬使人欲馳,飲酒而樂使人欲歌。

  《燕丹子》曰:荊軻入秦,不擇日而發(fā)。太子與知謀者,皆素衣冠,送之於易水之上。荊軻起為壽,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高漸離擊筑,宋意和之。

  《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哉!"

  《韓子》曰:宋王筑武宮,謳癸倡,行者止觀,筑者不倦。王召賜之,對(duì)曰:"臣師射稽之謳賢於臣。"召使之謳,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怪問,對(duì)曰:"王試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其堅(jiān);癸五寸,射稽二寸。

  《列子》曰:林類年且百歲,拾遺穗於故畦,并歌并進(jìn)??鬃舆m衛(wèi),望之於野,顧謂弟子曰:"彼可與言者,試往訊之。"子貢請(qǐng)行,逆之垅端,面而嘆曰:"先生曾不悔乎?行歌拾穗。"林類行不留,歌不輟。

  《逸士傳》曰:堯時(shí)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

  《列女傳》曰:魯陶嬰妻者,夫死守志不二。作歌詩曰:"悲夫,黃鵠之早寡,七年不雙。宛勁獨(dú)宿,不與眾同。夜半悲鳴,想其故雄。天命早寡,獨(dú)宿何傷?寡婦念此,泣下數(shù)行。嗚呼悲哉,死者不可忘,飛鳴尚然,況於貞良。雖有賢雄,終不可重行。"

  韋昭《洞歷記》曰:紂無道,比干知極諫必死,作《秣馬金闕》之歌。

  《西京雜記》曰:高帝令戚夫人歌《出塞望歸》之曲,侍婢數(shù)百皆為之,后宮齊唱,聲入云霄。

  又曰:賈佩蘭說在宮中時(shí),常以弦管歌舞相娛,競(jìng)為妖服以趨良時(shí),十月十五共入靈女廟,吹笛擊筑,歌《上云》之曲,而相連臂踏地為節(jié),歌赤鳳來也。

  《洞冥記》曰:漢武帝使董謁乘浪霞之輦以升壇,侯王母。王母至,與宴,歌奏《春歸》之樂。謁乃聞王母歌聲,而不見其形。歌聲繞梁三匝乃上,旁梁草樹枝葉皆動(dòng),歌之感也。

  張華《博物志》曰:薛談學(xué)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而辭歸。青餞於郊,乃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談乃謝,求返歸。

  辛氏《三秦記》曰:隴右西開,其阪九回,不知高幾里。欲上者七日越,高處可容百馀家,下處數(shù)十萬戶,上有清水四注流下。俗歌曰:"隴頭流水,鳴聲幽噎。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黃閞《武陵記》曰:有綠羅山,側(cè)巖垂水懸蘿,百里許,得明月池,碧潭鏡澈,百尺見底。素岸若雪,松如插翠。流風(fēng)叩阿,有絲桐之韻。土人為之歌曰:"仰茲山兮迢迢,層石構(gòu)兮,峨峨。朝日麗兮陽巖,落景梁兮陰阿。彰壑兮生音,吟籟兮相和。敷芳兮緣林,恬淡兮潤(rùn)波。樂茲潭兮安流,緩爾擢兮詠歌。"

  《宜都山川記》曰:峽中猿鳴清,山谷傳其響,冷冷不絕。行者歌之曰:"巴東三峽猿鳴悲,猿鳴三聲淚沾衣。"

  鄭緝之《東陽記》曰:歌山在吳寧縣,故老相傳云:昔有乘船從下過,見一女子,汲乃登此山,負(fù)水行歌甚妍,而莫之所由,故名歌山。

  劉欣期《交州記》曰:俗好鼓琴,牧豎於野澤乘牛唱遼遼之歌,(歌曲說牛力強(qiáng)弱,耕具輕重也。)僮隸於月下?lián)嵴瓢l(fā)烈謠。

  魏大山《秦州記》曰:隴西郡隴山,其上懸吐溜於中嶺泉亭,因名萬石泉。泉溢漫散而下,涓澮皆注。有人升此而歌。

  紀(jì)義《宣城記》曰:臨城縣南三十里有蓋山。登百許步,有舒姑泉。俗傳云有舒氏女,未適人,與其父析薪於此。女坐泉處,牽挽不動(dòng),遽告家。比還,惟見清泉湛然。母云:女好音樂。乃作弦歌,泉涌回流,雙鯉赴節(jié)。

  盛弘之《荊州記》曰:臨賀馮乘縣有歌父山。傳云有老人不娶室而善歌,聞?wù)吣粸⑵?。年八十馀而聲逾妙,及病將困,命鄉(xiāng)里六七人與上山穴中。鄰人辭歸,老人歌而送之。聲振林木,響遏行云,馀音傳林,數(shù)日不絕。

 

   卷五百七十三 ◎樂部十一

 

  ○歌四

  司馬相如《琴歌》曰:鳳兮鳳兮歸故鄉(xiāng),遨游四海索我皇。時(shí)來通遇無所將,何悟今夕升斯堂。有艷淑女在此房,室邇?nèi)隋诙疚夷c,何緣交接為鴛鴦?

  崔琦《四皓頌》曰:昔南山四皓者,蓋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東園公是也。秦之博士,遭世闇昧,道滅德消,坑黜儒術(shù),《詩》《書》是焚。於是四公退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滅哉。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yuǎn),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

  《樂志》:曹植嘗為琴調(diào)歌曰:"于嗟此轉(zhuǎn)達(dá),夙夜無休閑。東西經(jīng)七陌,南北越七阡。愿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石靡>滅豈不庸,愿與株葉連。"

  司馬相如《美人賦》曰:有女獨(dú)處,婉然在床。奇葩逸麗,素姿艷光。睹臣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國(guó)之君子,無乃遠(yuǎn)乎?"遂設(shè)旨酒,進(jìn)鳴琴,玉釵掛臣冠,羅袖拂臣衣,撫弦而為幽蘭之曲。女乃歌曰:"獨(dú)處室兮郎無依,思佳人兮情傷悲。彼君子兮來何遲?日將暮兮華發(fā)衰。"

  魏文帝《答繁欽書》曰:守宮王孫世有女曰璅,姑年九歲,夢(mèng)與神通,寤而悲吟,哀聲激切,體若飛仙,于今十五。是日戊午,祖于北園,博延眾賓,迭奏名倡。世女須臾而至,厥狀甚美。於是振袂徐進(jìn),揚(yáng)蛾微眺,眾倡騰逝,群賓失席。然后修容飾妝,改曲變席。激清角,揚(yáng)白雪,接孤聲,赴危節(jié)。於是商風(fēng)振條,飛霧成霜??芍^聲協(xié)鍾石,氣應(yīng)風(fēng)律,網(wǎng)羅《韶護(hù)》,囊括《鄭》、《衛(wèi)》者也。

  繁欽箋與魏文帝曰:都尉薛訪車子年始十四,能喉囀引聲,與笳同音。白上呈見,果如其言。即日故共觀試,乃知天壤之所生,誠有自然之妙物也。潛氣內(nèi)囀,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細(xì)不幽散,聲悲舊笳,曲美常均。

  《國(guó)史補(bǔ)》曰:李袞善歌於江外而名動(dòng)京師。崔昭入朝,密載而至。乃邀致賓客,請(qǐng)弟一部樂及京師之名倡,以為盛會(huì)。紿言表弟,請(qǐng)登末座。令袞披衣而出,滿座皆笑。少頃,命酒。昭曰:"請(qǐng)表弟歌。"座中又笑。及喉囀一發(fā),樂人皆大驚,曰:"是李八郎也。"乃羅拜之。

  《樂府雜錄》曰:踏搖娘者,生於隋末。河內(nèi)有人丑貌而好酒,常自號(hào)郎中,醉歸必毆其妻。妻色美善歌,乃自歌為怨苦之詞。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管弦,因?qū)懫浞蚱拗?。妻悲訴每搖其身,故號(hào)踏搖娘。近代優(yōu)人頗改其制度,非舊旨也。

  又曰:開元中,有人許和子者,本吉州永新縣樂家女也。開元末,進(jìn)入宮,因以永新名之,籍於宜春院。既美且惠,善歌,能變新聲。韓娥、李延年歿后,千載曠其人,至永新始繼其能。遇高秋朗月,臺(tái)殿清虛,喉囀一聲,響傳九陌。明皇嘗獨(dú)召李謀吹笛,逐其歌,曲終管裂,其妙如此。一日,賜大酺於勤政樓,觀者數(shù)十萬眾,喧嘩聚語,莫得聞魚龍百戲之音。上怒,欲罷宴。中官力士奏請(qǐng)命永新出樓,歌一曲必可止喧,上從之。永新乃撩鬢舉袂,直奏慢聲。至是,廣場(chǎng)寂寂,若無一人。義者聞之血涌,愁者聞之腸絕。洎漁陽之亂,六宮星散,永新為一士人所得。韋青避地廣陵,因月夜憑欄於小河上。忽聞舟中唱《水調(diào)》者,曰:"此永新故歌也。"乃登舟省之,因與永新對(duì)泣久之。青始晦其事,后士人卒與其母之京師,終於狹斜間。

  又曰:古之能者,即有韓娥、李延年、莫愁。(莫愁者,女子也?!稑犯姟吩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棹,催送莫愁來。")善歌者,必先調(diào)其氣,氤氳自臍間發(fā)至喉,乃憶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shù),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

  又曰:大歷初,有才人張紅者,本與父唱歌丐於衢路,因過將軍韋青所居。(在昭國(guó)坊南門也。)青於看街窗中聞其歌喉寥亮,仍有美色,即納為姬。其父亦舍於后戶,優(yōu)給之。乃自傳其藝,穎悟絕倫。常有樂工自撰一曲,即古曲《長(zhǎng)命西河女》也。加減其節(jié)奏,頗有新聲。未進(jìn)間,先印可於青。青潛令紅於屏風(fēng)后聽之,紅乃以小豆數(shù)合以記其節(jié)拍。樂工歌罷,青因入問紅何如。紅曰:"巳唱得矣。"青出給云:"某有女弟子久曾唱,非新曲也。"即令隔屏唱之,一聲不失。樂工大驚異,遂請(qǐng)相見,嘆伏不已。兼云:"此曲先有一聲不穩(wěn),今已正矣。"尋達(dá)上聽。翌日,召入宜春院,寵澤隆異。宮中號(hào)為記曲娘子。尋為才人。一日,內(nèi)史奏韋青卒。上告紅,紅乃於上前嗚咽,奏云:"妾本風(fēng)塵丐者,一旦老父死有所歸,致身入內(nèi),皆自韋青,妾不忍忘其恩。"因一慟而絕。上嘉嘆久之,即贈(zèng)昭儀。

  又曰:韋青,本士人也。嘗自為詩云:"三代掌綸誥,一身能唱歌。"青官至金吾將軍。

  《明皇雜錄》曰:唐玄宗自巴蜀回,因夜闌登勤政樓,憑欄南望,煙月滿目。上因自歌曰:"庭前琪樹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還。"蓋盧思道之詞也。歌歇,上問:"有舊人乎?逮明為我訪來。"翌日,力士潛求於里中,因召與同至,則果梨園子弟也。其夜上復(fù)與乘月登樓,左右惟力士及貴妃侍者紅桃在焉。遂命歌《涼州詞》,貴妃所制。上親御玉笛為之倚曲,曲罷相睹,無不掩泣。上因廣其曲。今《涼州》傳於人間者,益加怨切焉。

  又曰:樂工李龜年恃恩,寓於東都,大起第宅,僣侈之制,逾於公侯。宅在東都通遠(yuǎn)里,中堂制度甲於都下。(今裴晉公移於定鼎門南別墅,號(hào)綠野堂。)其后龜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勝景,常為人歌數(shù)闋。座客聞之,莫不掩泣而罷。

  劉叔敬《異苑》曰:臨川聶包死數(shù)年,忽詣南豐相沈道襲共飲,其歌笑甚有倫次。每歌云:"花盈盈,正聞行當(dāng)歸,不聞死復(fù)生。"

  祖臺(tái)《志怪》曰:建康小吏曹著見廬山夫人,夫人命女婉出與著相見。婉見著欣悅,命婢瓊林令取琴出,婉撫琴歌曰:"登廬山兮郁嵯峨,晞陽風(fēng)兮拂紫霞。招若人兮濯靈波,欣良運(yùn)兮暢云柯。彈鳴琴兮樂莫過,云龍會(huì)兮樂太和。"歌畢,婉便還去。

  《搜神記》曰:淮南王安設(shè)廚宰,以俟賓客。正月上午,有八老公詣門求見,王曰:"郡蛾子復(fù)來也。"公知不見,乃更形為八童子。王驚,見之,盛禮設(shè)樂以享八公,援琴而弦歌曰:"明明上天照四海兮,知我好之公來下兮;公將與余生羽毛兮,升騰青云蹈梁甫兮;觀見三光過北斗兮,驅(qū)乘風(fēng)云使玉女兮。"今所謂《淮南操》是也。

  《幽明錄》曰:勾章人至東野還,暮不至門,見路旁有小屋燈火,因投寄宿止。宿有一小女,不欲與丈夫共宿。呼鄰家女自伴,夜共彈琴箜篌。至?xí)裕巳酥x去,問其姓字,女不答,彈弦而歌曰:"連綿葛上藤,一援復(fù)一縆。欲知我姓名,姓陳名阿登。"

  又曰:吳縣費(fèi)升為九里亭吏,向暮見一女從郭中來,素衣哭入埭,向一新??蕖T荒翰坏萌腴T,便寄亭宿。升作酒食,至夜,升彈琵琶令歌,女云:"有喪儀,勿笑人也。"歌音甚媚。云:"精氣感冥昧,所降若有緣。嗟我遘良契,寄忻宵夢(mèng)間。"中曲云:"成公從義起,蘭香降張磧。茍?jiān)期し纸Y(jié),纏綿在今夕。"下曲云:"佇我風(fēng)云會(huì),正俟今夕游。神交雖未久,中心已綢繆。"寢處向明,升去,顧謂曰:"且至御亭。"女便驚怖。獵人至,群狗入屋,於床咬死,成大貍。

  《搜神記》曰:吳王夫差小女名玉,悅童子韓重。韓重乃學(xué)於齊魯之間。臨去,屬其父求婚。王怒不與,女玉結(jié)氣亡,葬閶門之外。重三年歸,聞其死,哀慟。至玉墓所,玉忽見,重與言,乃左顧宛頸而歌曰:"南山有鳥,北山張羅。志欲從君,讒言孔多。悲結(jié)生疾,歿命黃壚。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長(zhǎng),名為鳳凰。一日失雄,三年感傷。故見鄙姿,逢君輝光。身遠(yuǎn)心近,何嘗暫忘。"

  又曰:太康末,京洛始為《折楊柳》之歌,有兵車辛苦之辭。后楊駿被誅,太后幽死,折楊柳之應(yīng)也。

  《續(xù)搜神記》曰:廬江杜謙為諸暨令,縣西山下有一鬼,長(zhǎng)三丈,著赭布褲布褶,在草中相張。又脫褶擲草上,作《懊惱歌》,百姓皆看之。

  《古樂志》曰: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艷,淫歌曰哇。歌語裥清歌、高歌、安歌、緩歌、長(zhǎng)歌、浩歌、雅歌、酣歌、怨歌、勞歌。(《韓詩》曰:饑者歌食,勞者歌事。)振旅而歌曰凱歌,堂上奏樂而歌曰登歌,亦曰升歌。古之善歌者,有咸黑、(帝唐時(shí)善歌者,見《呂氏春秋》。)秦青、(響遏行云,聲振林木。)薛談、(秦青弟子。)韓娥、(齊人馀響,繞梁三日以上。三人見《列子》。)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高堂而齊右,善歌。)瓠梁、(見《淮南子》。)魯人虞公、(見劉向《別錄》。)李延年。(見《漢書》。)古歌曲有《陽陵》、《白霞》、《朝日》、《魚麗》、《白水》、《白云》、《江南》、《陽春》、《淮南》、《駕辨》、《綠水》、《陽阿》、《采菱》、《下俚巴人》、(并見《襄陽耆舊傳》及梁元帝《纂要》。)《八闋》、(葛天氏之歌,見《呂氏春秋》也。)《唐歌》、(帝嚳之歌。)《南風(fēng)》、《卿云》、(并虞舜歌。)《晨露》。(湯歌。并見《呂氏春秋》。)漢歌曲有《大風(fēng)》、(高祖所作。)《芝房》、《白麟》、《朱雁》、《交門》、《天馬》、《房中》、(已上并郊廟歌,見《漢書》也。)《盛唐》、《樅陽》、(武帝歌,見《漢書》。)《瓠子》、(武帝觀決河所作歌。)《玄云》、《步云》。(西王母歌,見《漢武內(nèi)傳》。)古樂府有歌行,《艷歌行》、《長(zhǎng)歌行》、《短歌行》、(魏武帝作。)《朝歌行》、《怨歌行》、《前緩聲歌行》、《后緩聲歌行》、《棹歌行》、《鞠歌行》、《放歌行》、《蔡歌行》、《陳歌行》。

  又《古今樂錄》:晉宋已后,歌曲有《淫豫歌》、《楊叛兒歌》、(南齊有楊昊母為師入官,童謠呼為楊婆兒。婆轉(zhuǎn)為叛。)《扶風(fēng)歌》、(晉劉琨作。)《百年歌》、(晉王道沖陸機(jī)并作。)《白日歌》、(宋沈攸之所作,亦曰"日落歌"。其歌曰:"白日落西山。")《九曲歌》、(宋何承天作。)《采葛婦歌》、(古越人作。)《桃葉歌》、(晉王獻(xiàn)之所作。)《同聲歌》、(漢張衡作。)《碧玉歌》、(晉孫綽作。)《四時(shí)歌》、(出於子夜。)《子夜歌》、(古有女名子夜,造此歌。)《上聲歌》、(亦名捉,哀悲之古曲。)《白纻歌》、(起於吳孫皓時(shí)作。)《襄陽白銅鞮歌》、《前溪歌》、(晉車騎將軍沈玩所作。)《嘆聞歌》、(晉穆帝初歌畢,輒呼歡聞,因以為名。)、《團(tuán)扇歌》。晉中書令王珉與<女更>婢芳姿有私愛,甚篤。苦捶撻之。婢素善歌而珉之好捉白團(tuán)扇,因見珉之歌曰:"白團(tuán)扇,顦悴非昔容。羞與郎相見,愿得隨郎手,因風(fēng)從方便。"后人因歌之?!抖《阶o(hù)歌》,彭城內(nèi)史徐逵之為魯軌所殺,府內(nèi)都護(hù)丁旿收殯斂之。逵之妻晉公主呼問事,每問輒嘆息曰:"丁督護(hù)。"其聲哀切,后人因?yàn)榍??!栋脨栏琛?,崇安初,人間訛謠之曲。又云石崇為綠珠作。古有《絲布澀難》縫一曲而已,宋太祖謂之《中朝曲》也。

 

   卷五百七十四 ◎樂部十二

 

  ○舞

  《毛詩·甫田·賓之初筵》曰:舍其坐遷,屢舞仙仙。側(cè)弁之俄,屢舞傞傞。

  又《宛丘·東門之枌》:刺幽公也。風(fēng)化之所行,男女棄其舊業(yè),歌舞於市井爾。

  《尚書》曰:苗民逆命,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于兩階。干,楯;羽翳也。皆舞者之所執(zhí)也。

  又《顧命》曰:胤之舞衣在西房。(孔安國(guó)曰:胤國(guó)所為,舞者衣中法制。)

  《尚書大傳》曰:惟丙午,王建師,及鼓噪,前歌后舞。

  《禮記》曰: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yuǎn)。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民勞則德薄,酂相去遠(yuǎn),舞人少也。民逸則德盛,酂相去近,舞人多也。)

  又曰:天子宮懸四面,舞行八佾。諸侯軒懸三面,舞行六佾。大夫判懸二面,舞行四佾。士特懸一面,舞行二佾。

  又曰: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衤昜而舞大夏。

  又曰:夫樂者,象成者也。(象成功而為樂者也。)總干而山立,(總持干楯,山立不動(dòng)也。)武王之事也。發(fā)揚(yáng)蹈厲,太公之志也。(志在鷹揚(yáng)。)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武亂,武之理也。皆坐,以象其人舞事。)且夫武始而北出,(象觀兵盟津時(shí)也。)再成而滅商,(成猶奏也。再奏象克殷時(shí)。)三成而南,(誅紂已而南也。)四成而南國(guó)是疆,(有南國(guó)疆界也。)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分陜東西而理。)六成而復(fù)綴以崇。(六奏象兵還振旅也。復(fù)綴,反位止也。崇,充也。凡六奏以充武樂。)天子夾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國(guó)也。(夾振之者,王將夾舞者,振木鐸以為節(jié)也。武舞,戰(zhàn)也。象四伐者,伐四方也。每奏四伐,一擊一刺為一伐。)

  《周禮地官》曰:舞師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忮舞,(忮者拂。)帥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皇舞,帥而舞旱之事。(四方祭祀謂四望也。旱之事謂雩也。,炎熱氣也。)

  《春官》:樂師,掌教國(guó)子小舞。(謂以幼少時(shí)教之舞?!秲?nèi)則》曰:"十三舞籥,成童舞象大夏也。")凡舞,有帗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幹舞,有人舞。(鄭眾云:帗舞者,金羽,舞者折羽也?;饰枵?,以羽忄冒覆頭上,衣飾翡翠之羽。旄舞者,旄牛之尾。干舞者,兵舞也。人舞也。社稷以帗,宗廟以羽,四方以皇,辟雍以旄,兵事以干,星辰以人舞,子持之是也。皇雜五彩雜羽,如鳳皇色,持以舞也。人舞所執(zhí),以手袖為威儀也。)凡四方之舞,仕者屬焉。凡祭祀,賓客舞其燕樂。龠師,掌教國(guó)子舞羽吹龠,(文舞有籌耩吹龠舞者,所謂籥舞?!段耐跏雷印吩唬憾瑢W(xué)羽籥?!对姟吩唬鹤笫謭?zhí)籥,右手秉翟也。)祭祀則鼓羽籥之舞,(鼓之者,拍拍為之節(jié)。)賓饗則亦如之。

  又《地官》曰:旄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散樂,野人為樂之善者也。夷樂,四夷之樂也。)

  《左傳·隱公》曰:舞所以節(jié)八音而行八風(fēng)也。

  又《莊公》曰:王子頹樂及遍舞。

  又《襄十六》曰:晉侯與諸侯宴於溫,使諸大夫舞,曰:"歌詩必類。"齊高厚之詩不類。使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歸。

  又《隱公》曰:考仲子之宮將萬焉,公問羽舞數(shù)於眾仲,對(duì)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jié)八音而行八風(fēng)也,故自八已下。"公從之。

  又《莊公》曰: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于宮側(cè),而振萬焉。夫人聞,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xí)戎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於未亡人之側(cè),不亦異乎?"

  《論語·八佾》曰: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家語》曰:子路戎服見孔子,拔劍而舞,曰:"古之君子固以劍自衛(wèi)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zhì),仁以為衛(wèi)。"

  《史記》曰:沛公見羽鴻門。項(xiàng)莊入曰:"軍中無以為樂,請(qǐng)以劍舞。"拔劍起舞,項(xiàng)伯亦起舞,以身翼蔽沛公。

  又曰:長(zhǎng)沙定王發(fā),以其母微無寵,故王卑濕貧國(guó)。景帝后三年,諸王來日,有詔更前稱壽歌舞。定王但張袖,小舉手,左右笑其拙。上怪問之,對(duì)曰:"臣國(guó)小地狹,不足回旋。"帝以武陵、桂陽屬焉。

  又曰:師經(jīng)撫琴,魏文侯耽之,起舞。經(jīng)怒,以琴撞文侯。文侯大怒,經(jīng)曰:"臣撞桀紂之主,不撞堯舜之君。"文侯悅,掛琴於室為戒。

  又曰:孝景皇帝元年,制詔御史:蓋聞歌者所以發(fā)德,舞者所以明德。高廟始奏文始、五行之舞。

  《漢書》曰:李陵在匈奴,置酒與蘇武別,曰:"異域之人,一別長(zhǎng)絕。"陵起舞屬之。

  又曰: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段涞隆?、《舞》者,象天下樂已行武以除亂也?!段氖嘉琛氛?,本舜《韶舞》也,高祖更名曰《文始》,示不相襲也。

  又曰:孝武李夫人本以倡進(jìn),兄延年知音,善歌舞。延年侍上,起舞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dú)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guó),寧不知傾城與傾國(guó),佳人難再得。"上嘆息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因言延年女弟。上召見,實(shí)妙麗善舞。由是幸,生昌邑哀王。

  又曰:趙飛燕體輕,能掌上舞。

  又曰:平恩侯許伯入第,丞相已下皆賀。酒酣樂作,少府檀長(zhǎng)卿起舞,為沐猴與狗斗,一坐皆笑。蓋寬饒劾之:"長(zhǎng)卿為列卿而為沐猴舞,失禮。"許伯為謝,乃解。

  《后漢書》曰:光武平隴蜀,增廣郊祀,高皇帝配食,樂奏《清陽》、《朱明》、《西皓》、《玄冥》及《云翹》、《育命》舞。北郊及祀明堂并奏樂,如南郊,迎時(shí)氣。五郊,春歌《青陽》,夏歌《朱明》,并舞《云翹》之舞;秋歌《西皓》,冬歌《玄冥》,并舞《育命》之舞;季夏歌《朱明》,兼舞二舞。

  又曰:蔡邕坐上章事徙,及歸,將就還路,五原太守智餞之。酒酣,智起舞屬邕,邕不為報(bào)。智者,中常侍王甫之弟。智銜之,密告邕怨於囚放,謗訕朝廷。邕慮卒不免禍,乃亡命江海,遠(yuǎn)跡吳會(huì)。

  《魏志》曰:舞師馮肅曉知先代舞名。

  《吳書》曰:凌統(tǒng)怨甘寧殺其父操。寧常避統(tǒng),不與相見。權(quán)亦命統(tǒng)不得仇之。嘗於呂蒙舍會(huì),酒酣,乃以刃舞。寧起曰:"寧能雙戟舞。"蒙曰:"寧雖能,未若蒙上之也。"因操刃持盾,以身蔽之。后權(quán)知統(tǒng)意,因令寧將兵徙屯中洲。

  又曰:陸遜破曹休。上與群僚大會(huì),酒酣,命遜舞,解所著白鼯子裘賜之。

  又曰:陶謙為舒令,郡守張磐謙恥為之屈,磐舞屬謙,謙不為起;強(qiáng)之,乃舞,舞不轉(zhuǎn)。磐曰:"不當(dāng)轉(zhuǎn)耶?"曰:"轉(zhuǎn)則勝人。"

  《宋書·樂志》曰:鞞舞,未詳所起,然漢代已於燕享用之矣。故曹植有鞞舞歌。漢靈帝時(shí),有李堅(jiān)者,善鞞舞,遭亂播遷。帝聞其舊伎,召之。堅(jiān)既中廢,兼古曲多謬,故知異代之文未必相襲也。

  《后魏書》曰:奚康生性氣粗武,元叉憚之??瞪?,亦懼不安。肅宗朝靈太后於西林園,文武坐,酒酣,迭舞。次至康生,乃為力士舞。及於折旋,每顧視太后,舉手踏足,瞋目頷首,為殺縛之勢(shì)。太后解其意而不敢言。

  《唐書》:馮定為太常少卿。文宗每聽樂,鄙鄭、衛(wèi)聲。詔奉常習(xí)開元中《霓裳羽衣舞》,以《云韶樂》和之。舞曲成,定總樂工閱於庭。定立於其間,文宗以端凝若植,問其姓氏。翰林學(xué)士李玨對(duì)曰:"此馮定也。"太宗喜問曰:"豈非能為古章句者耶?"乃召升階,文宗自吟定《送客西江詩》,吟罷益喜,因賜禁中瑞錦,仍令大錄所著古體詩以獻(xiàn)。

  《晉中興書》曰:殷融弘遠(yuǎn)為司徒左西屬,飲酒喜舞,終日嘯詠,未嘗以事務(wù)為懷。

  《齊書》永明中,舞人冠幘并簪筆。武帝曰:"筆笏蓋以記事受言,舞不受言,何事簪筆?豈有服朝衣而足綦燕履?"於是去筆。

  《江表傳》曰:孫權(quán)請(qǐng)顧雍父子及孫譚,時(shí)為選曹尚書,見任貴重。是日,孫權(quán)極忻,譚醉酒三起舞,舞又不知止,雍內(nèi)怒之。明日,召譚訶責(zé)之:"君王以含垢為德,臣下以恭謹(jǐn)為節(jié),何有舞不復(fù)知止?雖為酒后,亦為恃恩。謙虛不足,損吾家者必汝也。"

  何承天《三代樂序》云:正德大悅舞,蓋出於三容樂,然則其聲節(jié),有古之遺音也。

  《魏名臣奏·王朗表》曰:凡音樂以舞為主。自黃帝《云門》至周《大武》,皆太廟舞。樂,所以樂君臣之德;舞,所以象君之功。

  《淮南子》曰:令鼓舞者,繞身若環(huán),曾繞摩以宣地,扶于阿那,動(dòng)容轉(zhuǎn)面,(轉(zhuǎn),更也?;鼐垢鼮橐?。)便娟擬神,若秋藥被風(fēng),(藥,白芷,香草也。被風(fēng)言其弱。)發(fā)若結(jié)旌,(卷而復(fù)舒。)騁馳若驚。

  《周穆王傳》曰:有偃師者,縛草作人,以五采衣之使舞。王與美人觀之,草人以手招美人,王怒。

  《國(guó)史補(bǔ)》曰:于司空因韋太尉奉圣樂,亦撰順圣樂以進(jìn)。每宴必使奏之。其曲將半,行綴皆伏,而一人舞於中央幕中。韋綬笑曰:"何用窮兵獨(dú)舞。"雖詼諧必有為也。

  《山海經(jīng)》曰:形天與帝爭(zhēng)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齊為口,操干戚以舞。

  又曰:帝俊八子始為舞。

  《五經(jīng)通義》曰:王者之樂,有先后者,各尚其德也。以文得之,先文樂,籌耩毛而舞。以武得之,先武樂,持朱干玉戚,所以增威武也。戚,斧;干,楯也;玉取其仁明當(dāng)尚德行仁以斷斬也。

  又曰:東夷之樂持矛舞,助時(shí)生也。南夷之樂籌耩舞,助時(shí)養(yǎng)也。西夷之樂持鉞舞,助時(shí)殺也。北夷之樂持干舞,助時(shí)藏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天子省風(fēng)以作樂舞,所以節(jié)八音而行八風(fēng)。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佾,列也。每佾八人,每服冕而執(zhí)戚,有俯仰張翕之容,行綴長(zhǎng)短。佾八人之制,所以受命而歌王者之功也。人之動(dòng)而有節(jié)者,莫若舞肆,所以因陽氣而達(dá)物也。

  《續(xù)搜神記》曰:滎陽人姓何,忘其名,有名聞士也。荊州辟為別駕,不就,隱遁養(yǎng)志。嘗至田舍收獲在場(chǎng)上,忽有一人長(zhǎng)一丈,黃疏單衣角巾來詣之。翩翻舉其兩手并舞而來,語何云:"君嘗見韶舞不?此是韶舞。"且舞且去,尋逐徑向山。山有穴裁容人,即入穴,何亦隨之。見有良田數(shù)十頃,何遂墾作以為世業(yè),子孫于今賴之。

  《搜神記》曰:太康中,天下為"晉世寧"之舞。其舞抑手以執(zhí)杯盤而反覆之。反覆,至危也。杯盤,酒食器也。而名"晉世寧"者,言時(shí)人茍且酒食之間,而其智不及遠(yuǎn),如器在手也。

  《英雄記》曰:建安中,曹操於南皮攻袁譚,斬之。操作鼓吹,自稱萬歲,於馬上舞。十二年,攻烏桓蹹頓,一戰(zhàn)斬蹹頓首,系馬鞍,于馬上抃舞。

  《三巴記》曰:關(guān)中有渝水賨民,銳氣喜舞,高祖樂其猛銳,數(shù)觀其舞,使樂人習(xí)之。故名巴渝解。

  《韓子曰》:長(zhǎng)袖善舞,多錢善賈。

  王子年《拾遺錄》曰:燕昭王即位二年,廣延國(guó)來獻(xiàn)善舞者二人,一名旋波,一名提漢,并玉質(zhì)凝膚,體輕氣馥,綽婉妙絕,曠古無倫?;蛐袩o跡影,或經(jīng)年不饑。昭王處以單綃華幄,飲以瑞珉之膏,飴以丹泉之粟。王登崇霞之臺(tái),乃召二人在側(cè)。時(shí)香風(fēng)欻起,二人徘徊翔轉(zhuǎn),殆不自支。王以纓綏屬拂之,二人皆舞,容冶妖麗,靡若鸞翔,而歌聲輕下。乃使伶人代唱其曲,清響流韻,雖繞梁動(dòng)木未足加焉。其舞曲一名"縈塵",言體輕與塵霧相亂也。次曰"集羽",言婉轉(zhuǎn)若羽毛之從風(fēng)也。末曲"游懷",言支體緬曼若入懷袖也。

  《晏子春秋》曰:晉欲攻齊,使范昭往觀。景公觴之,范昭請(qǐng)公之棄酌,公曰:"諾。"告侍者酌樽進(jìn)之。《晏子》曰:"撤樽更之。"范昭起舞,太師曰:"我不習(xí)。"昭曰:"調(diào)成周之樂,吾為之舞。"太師曰:"瞑臣不習(xí)。"范昭趨而出。公問晏子,晏子曰:"昭非不知禮也,欲慚吾君臣。"公問太師,太師曰:"成周之樂,天子樂。范昭人臣而舞之,臣故不為。"昭歸報(bào)晉平公曰:"齊未可伐也。吾欲慚其君,欲犯其禮,而太師識(shí)之。"

  《呂氏春秋》曰:陶唐氏陽多滯伏,民氣壅閼,故為舞以宣導(dǎo)之。

  《樂苑》曰:羽調(diào)有《柘枝曲》,商調(diào)有《掘柘枝》,此舞因曲為名。用二女童,鮮衣帽,帽施金鈴,抃轉(zhuǎn)有聲。其來也,於二蓮花之中藏之,花坼而后見。對(duì)舞中之雅妙者也。

  《明皇雜錄》曰:開元二年,上於梨園自教法曲,必盡其妙,謂之皇帝梨園弟子。明皇在位,嘗令教舞馬四百匹,分為左右部,目為某家寵,某家嬌。時(shí)塞外亦以善馬來貢者,上俾之教習(xí),無不曲盡其妙。因命衣以文繡,絡(luò)以金鈴,飾其鬛間,雜以珠玉。其曲謂之傾杯樂者,數(shù)十曲。奮首鼓尾,縱橫應(yīng)節(jié)。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抃轉(zhuǎn)如飛?;蛎鼔咽颗e一榻,馬舞於榻上,樂工數(shù)十人立於左右前后,皆衣以淡黃衫文玉帶,必求少年而姿貌美秀者。每千秋節(jié),常命舞於勤政樓下。其后明皇既幸蜀,舞馬亦散在人間。祿山嘗睹其舞而心愛之,自是因以數(shù)十匹置於范陽。其后轉(zhuǎn)為田承嗣所得,而承嗣不知,雜於戰(zhàn)馬,置之外棧。忽一日,軍中大享士,樂作,馬舞不能自止。廝養(yǎng)輩謂其為妖,擁帚以擊之。馬謂其舞不中節(jié),抑揚(yáng)頓挫尚存故態(tài)。廄吏遂以為怪,白承嗣,承嗣命箠之,甚酷,馬舞益整而鞭撻愈加,終斃於櫪下。時(shí)人亦有知其舞馬者,懼曰暴逆而終不敢言。

  又曰:至德中,明皇復(fù)幸華清宮,父老奉迎,壺漿塞路。時(shí)上春秋已高,常乘步輦。父老進(jìn)曰:"前時(shí)上皇過此,常馳逐從禽,今何不為?"上曰:"吾老矣,豈復(fù)堪此?"父老士女聞之,莫不悲泣。新豐市有女伶曰謝阿蠻,善舞《凌波曲》,常出入宮中。楊貴妃遇之甚厚,亦游於國(guó)忠及諸姨宅。上至華清宮,復(fù)令召焉。舞罷,阿蠻因出金粟裝臂環(huán),云:"此貴妃所與。"上持之,凄怨出涕,左右莫不嗚咽。

  又曰:舞者,樂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蛳篌@鴻,或如飛燕。婆娑,舞態(tài)也。曼延,舞綴也。古之能者,不可勝記。開元中,有公孫大娘善舞劍,僧懷素見之,草書遂長(zhǎng)。蓋壯其頓挫勢(shì)也。

  又曰:開成末,有樂人崇胡子能軟舞,其腰支不異女郎也。

  《古今樂錄》曰:白纻舞,案:辭有巾袍之言。纻本吳地所出,宜是吳舞也。晉徘徊歌曰:"交交白緒,節(jié)節(jié)為雙。"吳音呼緒為纻。疑白緒即白纻也。

  釋智匠《古今樂錄》曰:大壯之舞曰武舞,大觀之舞曰文舞。

  《通禮義纂》曰:漢儀,拜陵食舉,《奏文始》、《五行》之舞。唐制,皇帝親行奠獻(xiàn),及薦服玩,禮畢再拜,辭退而已。拜陵奏舞,漢代禮也。

  又曰:古者臣於其君有拜手、稽首之禮。自后魏已來,臣受恩,皆以手舞足蹈以為歡喜之極也。

  《唐會(huì)要》:韋萬石曰:武舞,貞觀禮。及今禮,但郊廟祭享奏武舞之樂,即用之。凡有六變,一變象龍興參野,二變象克靜開中,三變象冬夏賓伏,四變象江淮寧謐,五變象獫狁詟伏,六變象位崇還振旅。

  又曰:龍朔元年三月一日,上召李勣、任雅、許國(guó)師、張延師、蘇定方、阿史那忠、于闐王伏阇雄、上官儀等宴于城門,觀屯營(yíng)新教之舞,名之"一戎大定樂",皆親征遼東,以象用武之勢(shì)也。

  又曰:調(diào)露二年正月二十一日,上御洛城南樓,賜宴。太常奏六合還淳之舞。

  又曰: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敕新造上元之舞,先令太祠享皆將陳設(shè)。自今已后,圓丘、方澤、太廟祠享然后用此舞,馀祭并停。

  又曰:大定元年,天后幸京師。同州刺史蘇瑰進(jìn)圣主還京樂舞,上御行宮樓觀之,賜以束帛,令編於樂府。

  《沈志》曰:江左初有拂舞。舊云拂舞,吳舞。檢其歌,非吳辭也。皆陳於殿庭。賜泓拂舞序曰:"自江南見曰符舞。或言白亮鳩。"沈曰:"有此來數(shù)十年,察其辭旨,乃是吳人患孫皓虐政也。"

  又曰:公莫舞,今布舞也。相傳云項(xiàng)莊舞劍,項(xiàng)伯以袖隔之。古人相呼曰:公伯語莊云公莫害漢王。今之用巾,蓋像項(xiàng)伯衣袖之遺也。

  曹植《鞞歌舞序》曰:漢靈帝西園鼓吹有李堅(jiān)者,善鞞舞,遭亂,西隨段煨。先帝聞其舊伎,召之。堅(jiān)既中廢,兼古曲多謬誤,異代之文未必相襲,故依前曲改作新歌五篇,不敢充之黃門,近以成下國(guó)之陋樂焉。晉鞞舞歌亦五篇,人鐸舞歌一篇,幡舞歌一篇,鼓舞伎六曲,兼陳於元會(huì)。今幡鼓舞歌辭猶存,舞并闕。鞞舞即今鞞扇舞也。今謂巴渝是地名,鞞扇是器名也。

  曹植《鞞舞歌序》曰:晉初,有杯槃舞、公莫舞。史臣案:杯槃舞,今之齊世寧也。

  張衡《舞賦》云:歷七槃而縱躡。

  王粲《七釋》云:七槃陳於廣庭。

  宋世文士顏延之云:遞間閞於槃扇。鮑昭云:七槃舞,長(zhǎng)袖,皆以七槃為舞也。

 

   卷五百七十五 ◎樂部十三

 

  ○鍾

  《釋名》曰:鍾,空也。空內(nèi),受氣多,故聲大。

  《說文》曰:鍾,秋分之音,物鍾成也。

  《易通卦驗(yàn)》曰:人主冬至日,縱八能之士,擊黃鍾之宮,則人主敬善,公卿大夫誠信。

  《禮記》曰: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diào)侍,鼓鍾。杜蕢自外來,聞鍾聲曰:"安在?"曰:"在寢。"杜蕢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diào)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

  又《樂記》曰:鍾聲鏗鏗以立,號(hào)號(hào)以立,橫橫以立。武君聽鍾聲則思武臣。

  《周禮·冬官·鳧氏》曰:鳧氏為鍾镈,薄厚之所震動(dòng),清濁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興。有說,(說猶意。)鍾已厚則石,(太厚則聲不發(fā)。)已薄則播,(大薄則聲散。)侈則柞,(柞讀為咋咋然之咋,聲大外也。)弇則郁,(聲不舒揚(yáng)。)長(zhǎng)甬則震。(鍾掉則聲不正。)鍾大而短,則聲疾而短聞;(淺則躁,躁易竭也。)鍾小而長(zhǎng),則其聲舒而遠(yuǎn)聞。(深則安,安難息。)

  又曰:鳧氏為鍾,兩欒謂之銑。

  又曰:磬師掌教擊編鍾。

  又《春官》曰:鍾師掌教金奏。(擊金以為奏節(jié)。金謂鍾镈也。)

  《左傳·襄二》曰:莒人伐我東鄙,圍臺(tái)。季武子救臺(tái),遂入鄆,取其鍾以為公盤。

  又襄六年曰:吳公子札自衛(wèi)如晉,將宿於戚,(戚,孫文子之邑。)聞鍾聲曰:"異哉!吾聞之辨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獲罪於其君,以在此也,懼猶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於幕上也。君又在殯,而可以樂乎?"(獻(xiàn)公卒,未葬也。)

  又曰:鄭伯有嗜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鍾焉,朝至而未己。

  又曰:鄭人賂晉侯歌鍾二肆。注曰:肆,列也。懸鍾十六為一肆,二肆,三十二枚。

  又《昭二十一》曰:天王將鑄無射,(周景王無射,鍾名,律中無射。)泠州鳩曰:"樂,天子之職。夫音,樂之輿也,而鍾,音之器也。天子省風(fēng)以作樂,器以鍾之,(鍾,聚也,以器聚音。)輿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槬。窕則不咸,(不充滿人心也。)槬則不容。(心不堪容也。)心是以感,感實(shí)生疾。今鍾槬矣,王心不堪,其能久乎?

  又曰:宋左師每食擊鍾。

  又曰:鄭伯始朝于楚,楚子賜之金。既而悔,與之盟曰:"無以鑄兵。"故以鑄三鍾。

  《爾雅》大鍾曰鏞,其中謂之剽,(音瓢。)其小者謂之棧。(音醆。郭璞:醆曰鏞,一曰镈。)

  《國(guó)語》曰:晉克潞之役,魏顆以身卻退秦于輔氏,親止杜回,其勛銘于景鍾。

  又曰:周景王二十三年,鑄無射而為之大林。鍾成,伶人告和。王謂伶州鳩曰:"鍾果和矣。"對(duì)曰:"上作器,民樂之,則為和。今民莫不怨恨。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臣不知其和。"(賈逵曰:大林,無射副也。)

  《漢書》曰:高祖廟有十鍾,受千石。撞之,聲聞百里。

  《后漢書》鄭司農(nóng)曰:于鍾唇之上祛也,鼓所擊處也。舞縣謂之旋,旋蟲謂之幹。旋屬鍾柄,所以懸之。

  《魏志》曰:初,漢鑄鍾,銅工柴玉巧意多所造作。杜夔令工鑄鍾,其聲清濁多不如法,數(shù)毀改作。玉甚厭之,白太祖。太祖取所鑄鍾雜錯(cuò)更試,然后知夔為精而玉之妄也。

  《晉書》裴頠令荀藩終父勖之志,鑄鍾鑿磬,以備郊廟。

  《宋書》曰:漢中城固縣漢水崖際有聲如雷,俄頃崖崩,有銅鍾十二。

  《趙書》曰:將軍張珍領(lǐng)郡縣民丁萬人徙洛陽六鍾:猛虡、九龍、翁仲、銅駝、飛廉,鍾一沒盟津中。

  蕭子顯《齊書》曰:張瑰字祖逸,吳郡吳人。父永右光祿大夫,曉音律。宋孝武問永以太極殿前鍾聲嘶。永答曰:"鍾有銅滓。"乃扣鍾,求其處,鑿而去之。聲遂清越。"

  《十六國(guó)春秋》曰:石勒耕,輒聞鍾鐸之音或在前后。懼以問翼伽,伽曰:"作勞耳鳴,無不祥也。"勒至平原,常在平人師驩家為奴,有老父謂勒曰:"君龍魚發(fā)際,際四道已成。當(dāng)貴為人主。甲戌之歲,王彭祖可圖。"勒曰:"若如公言,不敢忘德。"忽然不見。每耕又聞鼓角之聲,勒又告諸奴。又聞之,因曰:"吾初在家,恒聞如是。"諸奴白驩,驩奇而免之。至是眾歸焉。

  《莊子》曰:"梓慶削木為鐻,見者驚猶鬼神。魯侯問其術(shù),對(duì)曰:"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齊七日,忘吾四支,然后入山林,觀天性區(qū)別,見成鐻,然后加手。"鐻似夾鍾也。

  《管子》曰:黃帝作五聲以正五鍾,一曰青鍾大音,二曰赤鍾重心,三曰黃鍾灑光,四曰景鍾昧其明,五曰黑鍾隱其常。五聲既調(diào),然后作五行。

  《尸子》曰:鄭公謂子產(chǎn)曰:"飲酒之不樂,鍾鼓不鳴,寡人之性也。國(guó)家之不乂,朝廷之不理,與諸侯交之不得志也,子之任也。子無入寡人之樂,寡人無入子之朝。"自是以來,子產(chǎn)理鄭,城門不閉,國(guó)無盜賊,道無餓人??鬃釉唬?若鄭公之好樂也,雖抱鍾而朝可也。"

  戴延之《西征記》曰:陜縣城西北二面帶河。河中對(duì)城西北角,水涌起銅鍾,翁仲頭發(fā)常出水上,漲減恒與水齊。晉軍當(dāng)至,發(fā)不復(fù)出,惟見水異,嗟嗟有聲,聲聞數(shù)里。翁仲本在城內(nèi)大司馬門外,為賊所徙,當(dāng)西入關(guān),至此而沒。

  《呂氏春秋》曰:晉平公鑄為鍾,使工聽之,皆以為調(diào)矣。師曠曰:"不調(diào)。請(qǐng)更鑄之。"公曰:"吾皆以為調(diào)矣。"師曠曰:"后世有知音者,知鍾不調(diào)也,臣竊恥之。"至于師涓而果知鍾之不調(diào)也。

  《慎子》曰:魯莊公鑄大鍾,曹翙入見,曰:"今國(guó)褊小而鍾大,君何不圖之。"

  《鬻子》曰:大禹治天下也,以五聲聽之政。曰:"教寡人以義者,擊之鍾。"

  《韓子》曰:叔孫相魯,有子曰孟丙,豎牛妒之。叔孫為丙鑄鍾。鍾成,丙不敢擊,使豎牛請(qǐng)之叔孫。豎牛不為之請(qǐng),又欺之曰:"吾已為爾請(qǐng)之矣。使?fàn)枔糁?叔孫聞之曰:"丙不請(qǐng)而擅擊鍾。"遂怒之,丙出奔齊。

  《尸子》曰:鍾鼓之聲,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喜而擊之則樂。其意變,其聲亦變。意誠感之達(dá)於金石,而況人乎?

  《晏子》曰:景公為大鍾,將懸之。仲尼、伯常騫、晏子三人俱朝,曰:"鍾將毀之。"撞之,果毀。公見三子問之,晏子對(duì)曰:"鍾大不以禮,故曰將毀。"仲尼曰:"鍾大懸,下氣上薄,故曰將毀。"伯常騫曰:"今日庚申,雷日也。陰莫?jiǎng)凫独祝试粚А?

  《韓子》曰:智伯欲伐仇由而道難不通,鑄大鍾遺之,方車二軌。仇由大悅,除涂將內(nèi)之。赤章曼支諫曰:"此小所以事大也,今以大事小,兵必隨之。"仇由君不聽,曼支因斷轂而馳至齊。十月,仇由亡。

  《淮南子》曰:闔閭伐楚,破九龍之鍾。(許慎注曰:刻虡為九龍懸鍾也。賈子云:毀十龍之鍾。)

  又曰:齊景公族鑄大鍾,撞之於庭下,郊雉皆雊。許慎注曰:族,聚也。鍾聲如雷震,雉皆應(yīng)之。"

  又曰:孟秋之日,西舒御好白色,白彩撞白鍾,故處西宮。

  又曰:鍾之與磬也,近之則鍾音亮,遠(yuǎn)之則磬音彰。(磬,石也。音清明,遠(yuǎn)聞而彰著。)物固有近不若遠(yuǎn),遠(yuǎn)不若近者。

  《山海經(jīng)》云:豐山者有鍾,霜降則鳴。

  又曰:炎帝之孫伯峻。伯崚生鼓延,是為鍾。

  《呂氏春秋》曰:黃帝又命伶?zhèn)愯T十二鍾,和五音。始奏之,曰咸池。

  《東方朔傳》曰:漢武帝未央宮殿前鍾無故自鳴,三日三夜不止。大怪之,召待詔王朔問之,朔對(duì)曰:"有兵氣。"上更問東方朔,朔對(duì)曰:"王知其一,不知其二。臣昔聞:銅,土之子。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匡裥崩弛者,故鍾先鳴。《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上曰:"應(yīng)在幾日?"朔曰:"在五日內(nèi)。"居三日,南郡太守言有山崩,延袤二十馀里。上大笑,賜帛三十匹。

  郭緣生《述征記》曰:洛陽太極殿前大鍾六枚。父老云:曾有欲移此鍾者,聚百數(shù)長(zhǎng)縆挽之,鍾聲震地,咸懼,不敢復(fù)犯。

  陸翙《鄴中記》:大面廣外一丈二尺,小面廣七尺。或作蛟龍,或作鳥獸,繞其上。

  何法盛《晉中興書》曰:義熙十一年,霍山崩毀,出銅鍾六枚,上有文古科斗書,人莫能識(shí)。

  晉潘岳《關(guān)中記》曰:漢昭帝平陵、宣帝杜陵,二陵鍾在長(zhǎng)安。夏侯征西,欲徙詣洛陽,重不能致,懸在清明門門里道南。其西者,平陵鍾;東者,杜陵鍾也。

  王子年《拾遺記》曰:帝顓頊居位,文德者則錫以鍾磬,武德者錫以干戈。

  戴延之《西征記》曰:鍾大者三十二,博山頭形瑰紐作獅子頭。鍾大者三十二,博山頭二丈,厚八尺,大面廣一丈二尺,小面七尺?;蜃黩札?,或作鳥獸,周繞其外。

  《唐雜制》曰:凡私家不設(shè)鍾磬。三品已上,女樂五人。五品已上,不過三人也。

  虞喜《志林》曰:吳時(shí)於江水中得鍾,有百馀字,募求讀者,并無人曉。

  《樂什圖征》曰:君子鑠金為鍾,四時(shí)九乳,是以撞鍾以知君,鍾調(diào)則君道得。宋均注曰:"九乳法九州。"

  又曰:圣王往承天定爵祿,人者不過其能,尊卑有位,位有物,物有宜,功成者賞,功敗者罰,故里衩鍾。宋均注曰:"不過能,謂量能授爵也。有罪,鳴鍾以攻之也。

  《白虎通》曰:鍾之為言動(dòng)也。陰氣用事,萬物動(dòng)成。鍾為氣,用金聲也。镈者,時(shí)之聲也,節(jié)度之所生也。有節(jié)度則萬物昌,無節(jié)度則萬物亡。

  《異苑》曰:魏時(shí),殿前鍾忽鳴。張華曰:"蜀銅山崩。"

  《說苑》曰:鼓法天,鍾法地。秦始皇建千石之鍾,立萬石之虡。

  傅玄《歌辭》曰:雷師鳴鍾鼓,風(fēng)伯吹笙簧。西母出穴聽,王父吟東廂。

  《三禮圖》曰:凡鍾十六枚,同為一筍,虡為編鍾。特懸者謂之镈。又曰:镈,鍾之大者也。形如鍾,但大耳。其在虡,亦一枚而已。

  《三輔黃圖》曰:如皇虡高三丈,鍾小者千石。

  《通禮義纂》曰:鍾磬半為堵,全為肆。軒懸三面,歌鍾三肆。判憑懸兩面,歌鍾二肆。特懸一面,惟磬而已。

  又曰:圓鍾,夾鍾也。於位在卯,氣生於房心、為宮,天帝之明堂。故奏樂先奏圓鍾,為宮。

  又曰:駕入,撞蕤賓之鍾。左五鍾皆應(yīng)者。案:蕤賓位居午,午主陽,陽主動(dòng),象王自外動(dòng)而入,方居之始,故先作之。而東廂應(yīng)者,東為陽,陽主動(dòng),明以靜主動(dòng),使之相應(yīng)也。駕出,撞黃鍾,右五鍾皆應(yīng)。黃鍾位居子,子為陽,陽主動(dòng),象王自內(nèi)動(dòng)而出,方行之始,故先作之。而西廂應(yīng)者,西為陰,陰主靜,明以動(dòng)告靜,使之相和也。

  《廣古今五行記》曰:會(huì)稽人陳清於井中得小鍾,長(zhǎng)七寸二分,上有古文十八字,其四字可識(shí),云:會(huì)稽岳命。郭璞云:愍懷喪覆,元帝中興之應(yīng),自宣帝至恭帝數(shù)十八。

  又曰:陜州黃河有銅鍾在水,水大小恒自浮出。每晦朔陰雨之日,輒鳴,聲響悲亮。行客聞之,莫不愴然。

  又曰:晉中朝,有人懸銅為盤,晨夕恒鳴,如人扣打。以白張華,華曰:"此盤與洛鍾宮商相諧,故聲相應(yīng)。可錯(cuò)令輕,則韻乖自止。"

  《古今樂錄》曰:高廟中四鍾皆秦。時(shí)廟鍾也,重千二百斤。明帝徙二鍾在南宮。

  張衡《東京賦》曰:發(fā)鯨魚,鏗華鍾。薛綜注曰:天子出則鳴蒲牢。海中大魚名鯨,海島中語裥大獸名蒲牢,畏鯨魚。鯨魚一擊,蒲牢輒大鳴呼。凡鍾欲令大鳴,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擊之者鯨魚。有篆刻文,故曰華鍾也。

  戴延之《西征記》曰:洛陽太極殿前左右各三銅鍾相對(duì)。鍾大者三十二圍,小者二十五圍。

  《唐書》曰:唐太宗召張文收於太常,令與少卿祖孝孫參定雅樂。有古鍾十二,近代惟用其七。馀有五鍾,俗號(hào)啞鍾,莫能通者。文收吹律調(diào)之,聲皆響徹。時(shí)人咸服其妙。

  ○錞于

  《周禮》曰:以金錞和鼓。

  《宋史》云:廣漢什邡人段祖以錞于獻(xiàn)始興王鑒。其器高三尺六寸,圍二尺四寸,圓如筩,色黑如漆,甚薄,上有銅馬,以繩懸馬,令去地尺馀,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於下,以芒當(dāng)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則其聲如雷,清響良久乃絕。

  《后周書》:斛斯徵遷太常卿。里裥錞于者,近代絕無此器?;蛴凶允竦弥阅R(shí)。徵見之曰:"此錞于也。"眾弗之信。徵遂引干寶《周禮注》,以芒筒捋之,其聲極振,眾乃嘆服。徵乃取以合樂焉。

  《樂書》曰:錞于者,以銅為之。其銅像鍾,頂大,腹扌絜口弇,上以伏獸為鼻,內(nèi)懸子鈴銅舌。凡作樂,振而鳴之,與鼓相和。

  又曰:凡金為樂器有六,皆鍾之類也。曰鍾,曰镈,曰錞,曰鐲,(音濁)曰鐃,(奴交切。)曰鐸。(大各切。)镈如鍾而大。錞于也,圓如椎;頭,上大下小,所謂"金錞和鼓"。鐲,鉦也,形如小鍾,軍行為鼓節(jié)。鐃,鈴而無舌,有柄而執(zhí)之。鐸如大鈴。

 

   卷五百七十六 ◎樂部十四

 

  ○磬

  《說文》曰:磬,樂石也。古者毋句氏作磬。

  《爾雅》曰:大磬謂之毊,徒鼓磬謂之蹇。郭璞曰:"毊音囂,以玉飾之。"

  《禮記·明堂位》曰:垂之和鍾,叔之離磬。

  又曰:諸侯之宮懸,祭以白牡,擊玉磬,諸侯之僣禮也。

  《周禮·春官》眂瞭,掌擊頌磬、笙磬。(磬在東方曰笙,生也。在西方曰頌,或作庸功也。)磬師,掌教擊磬。

  又曰:鳧氏為磬也。

  《毛詩·商頌》曰:既和且平,依我磬聲。

  《左傳》曰: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jì)甗玉磬。

  《尚書》曰:徐州泗濱浮磬。孔安國(guó)注曰:泗水涯水中見石,可以為磬。

  《論語》曰:擊磬襄入于海。

  又曰:子擊磬於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子擊磬者樂也。蕢,草器也。荷此器,賢人避世也。有心哉,善其音有所病於世。)

  《國(guó)語》曰:魯餓,臧文仲以玉磬如齊以糴。

  《東觀漢記》曰:王阜為重泉令。鸞集學(xué)宮,阜擊磬,鸞應(yīng)磬而舞焉。

  《魏志》曰:武帝至漢中,得杜夔說舊法,始復(fù)設(shè)擊軒懸磬。于今用之,受之於杜夔也。

  《陳書》曰:吳明徹自壽陽入朝,輿駕幸其第,賜鍾磬一部。

  《三禮圖》曰:膠廣長(zhǎng)三寸,長(zhǎng)尺三寸半,十六枚同一筍虡,謂之編磬。在東方曰笙磬,在西方曰頌磬。

  《山海經(jīng)》曰:鳥危之山,其陽多磬。

  又曰:小華之山,其陰多磬石。高山,涇水出焉,其中多磬。

  《白虎通》曰:磬者,夷則之氣,萬物之成,其氣磬,故曰磬有貴賤焉,有親疏焉,有長(zhǎng)幼焉。此三者行,然后王道得;王道得,然后萬物成,天下樂之,故里衩磬也。

  王子年《拾遺記》曰:浮瀛即瀛洲也。上有青石可為磬,長(zhǎng)一丈而輕若鴻毛。

  《洞冥記》曰:漢武帝起招仙靈閣於甘泉宮西,其上懸浮金輕玉之磬也。

  王韶之《始興記》曰:縣下流有石室,內(nèi)有懸石,扣之,聲若磬,響十馀里。

  《淮南子》曰:孟冬之月,北宮御女黑色,衣黑彩,擊磬石。

  又曰:禹以五音聽政,懸鍾鼓磬鐸,置鞀,以待四方之士,為號(hào)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喻寡人以義者擊鍾,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

  《五經(jīng)要義》曰:磬,立秋之樂也。

  《呂氏春秋》曰:堯命夔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舞百獸。代本云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又曰:無句作磬?!蹲笫房肌吩唬簣驎r(shí)人。)

  《周禮·冬官·考工記》: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必先度一矩為句,一矩為股,而求其弦。既而以一矩有半觸其弦,則磬之倨句也。磬之制有大小,此假矩以定倨句,非用其度也。)其博為一,(博謂股博。博,廣也。)股為二,鼓為三。三分其股博,去一以為鼓博,三分其鼓博,以其一為之厚。(鄭眾云:股磬之上者也。鼓其下小者所當(dāng)擊也。鄭玄謂股外面,鼓內(nèi)面也。假令磬股廣四寸半者,股長(zhǎng)九寸,股廣三寸,長(zhǎng)尺三寸半,厚一寸。)已上則摩其旁,(鄭玄云:磬聲太上則摩鑢其旁也。鄭玄謂太上聲清也。薄而廣則濁也。)已下則摩其端。(太上,聲濁也。短而厚則清。)

  又曰:磬師,掌教擊磬,(教,教視瞭磬,亦編於鍾也。)教縵樂宴樂之鍾磬。(鄭玄云:縵謂雜聲之和樂者?!秾W(xué)記》曰:不學(xué)操縵,不能安纟玄宴。謂房中之樂。所謂陰聲二樂,皆教其鍾磬。)

  《通禮義纂》曰:晉賀脩奏:登歌之虡,采玉造小磬。宗廟殿用玉,郊丘用石,本法堂上樂,以歌為,故名歌鍾歌磬。唐制設(shè)磬於壇土之西,歌鍾於東近南北向,至匏竹立於壇下。

  又曰:黃帝使伶?zhèn)愒祉唷?br>
  又曰:天地尚質(zhì),用石磬。宗廟殿庭尚文,用玉磬。必用之者,聲清正者,陰陽之察,主於金石也。

  又曰:唐禮:皇后享先蠶,設(shè)十二磬於辰位,陰陽之察,主於清濁。是用磬而不用鍾也。

  ○瑟

  《白虎通》曰:瑟者,閉也。所以懲忿窒欲,正人之德也。故曰瑟有君父之節(jié)。臣子之法商角,則君父有節(jié),臣子有義,然后四時(shí)和,然后萬物生,故謂之瑟。大瑟謂之灑,長(zhǎng)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七弦。

  《爾雅》曰:徒鼓瑟謂之步。

  《三禮圖》曰:雅瑟長(zhǎng)八尺一寸,廣二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其馀四弦,謂之蕃羸也。頌瑟七尺二寸,廣尺八寸,二十五弦盡用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瑟前其柱則清,卻其柱則濁。

  《毛詩·鹿鳴》篇曰: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又《車鄰》曰:既見君子,并坐鼓瑟。

  《禮記》曰: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嘆,有遺音者也。此雅淡之樂也。言至和不在于音,故不須縆弦促柱以慆人心也。

  《論語》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

  《陽貨》曰: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又曰:仲尼問曾晳曰:"點(diǎn),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周書》曰:師曠見太子晉。師曠束躅其足,曰:"善哉!善哉!"王子曰:"太師乎,何舉足驟?"師曠曰:"天寒之躅,是以數(shù)舉也。"王子曰:"請(qǐng)入坐。"遂敷席注瑟。師曠曰:"歌無射。"曰:"國(guó)誠寧矣,遠(yuǎn)人來觀,修義經(jīng)矣,好樂無荒。"乃注瑟於王子。

  《漢書》曰:萬石君石奮,其父趙人,姊能鼓瑟。高祖曰:"若能從我乎?"曰:"愿盡力。"於是高祖召其姊為美人。

  又楊惲《報(bào)孫會(huì)宗書》曰:惲本秦人,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

  又曰:莽何羅及走趨臥內(nèi),顧入行,觸寶瑟僵仆,金日磾?shù)帽Ш瘟_,因呼曰:"何羅反!"

  《呂氏春秋》曰:古朱襄氏之治天下,多風(fēng),陽氣畜積,果實(shí)不成,故王建作為五弦之瑟以來陰,以定群。瞽瞍制五弦之瑟,作十五之弦舞,益以八弦為二十三弦。(高誘曰:王建,朱襄之臣。)

  《慎子》曰:公輸子巧用材也,不能以檀為瑟。

  《韓詩外傳》曰:趙王使人於楚,鼓瑟遣之曰:"無失吾言。"使者受命,伏而不起,曰:"大王鼓瑟,未嘗若今日之悲也。"王曰:"然。鼓瑟者,固方調(diào)也。"使者曰:"調(diào)則可記其柱。"王曰:"不可,天有燥濕,絲有緩急,柱有推移,不可記也。"使者曰:"臣請(qǐng)此以諭,楚之去趙千有馀里,亦有吉兇之變,兇則吊之,吉?jiǎng)t賀之,猶柱之有推移,不可記。

  《典略》曰:百里奚,虞大夫。晉君以女為秦穆夫人,用奚為媵。奚亡走宛,楚人執(zhí)之。秦穆公知其賢,欲厚貨以求之,恐楚不與,乃以羖羊皮贖之,號(hào)五羖大夫。秦遂以霸。奚相秦,其妻傭浣入宮,見瑟者之自言能鼓瑟,歌曰:"百里奚,母已死,葬南溪,墳已覆以紫。春莫黎,扼伏雞,西入秦,五羖皮,今日富貴捐我為?"百里奚乃識(shí)之。

  《尸子》曰:夫瑟二十五弦,其仆人鼓之,則為笑。賢者以其義鼓之,欲樂則樂,欲悲則悲,雖有暴君,為之立變。

  《世本》曰:庖羲氏作瑟。瑟,潔也,一使人精潔於心,淳一於行也。

  王子年《拾遺錄》:白圓山,其形圓也。有木林,疾風(fēng)震地而林木不動(dòng)。以其木為瑟,故曰靜瑟也。黃帝使素女鼓庖羲氏之瑟,滿席悲不能已。后破為七尺二寸,二十五弦。

  《韓子》曰:齊宣王問巨倩曰:"儒者鼓瑟乎?"對(duì)曰:"不也。瑟者也,以小弦為大聲,以大弦為小聲,是細(xì)大以易序,貴賤易位,儒者為害義,故不能。"宣王曰:"善。"

  ○箏

  《說文》曰:箏,鼓弦筑身樂也。

  《風(fēng)俗通》曰:謹(jǐn)按《禮樂記》箏,五弦筑身也。今并、涼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按京房制五音,惟加瑟十三弦,此乃箏也。今雅樂,箏十二弦,他樂皆十三弦。如箏稍小曰云和,樂府不用。

  《史記》曰:秦逐客,李斯上書曰:"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使快耳者,真秦之聲。"

  《晉書》曰:謝安婿王國(guó)寶,專利無檢行。安惡其人,每抑之。武帝末年嗜酒,而會(huì)稽王道子昏醟尤甚。於是國(guó)寶讒諛之計(jì)稍行於王相之間,而好利險(xiǎn)陂之徒,以安功名盛極,構(gòu)之,嫌隙遂成。帝召桓尹飲宴,謝安侍坐。帝令伊吹笛,伊神色無注,即吹為一弄,乃放笛云:"臣於箏分乃不及笛,然自以韻合歌管,請(qǐng)箏歌并請(qǐng)吹笛人。"帝善其調(diào)達(dá),乃敕御府,對(duì)曰:"御府於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彌賞其放率,乃許召之。奴既吹笛,伊便撫箏而歌曰:"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dú)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其聲慷慨,俯仰可觀。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須曰:"使君於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梁書》曰:羊侃字祖忻。身長(zhǎng)七尺八寸,雅愛文史、及《孫吳兵法》。姬妾列侍,窮極奢靡。有彈箏人陸太喜,著鹿角爪,長(zhǎng)七寸。舞人張凈琬腰圍一尺六寸,時(shí)人咸云能掌上舞。

  《俗說》曰:謝仁祖為豫州主簿,在桓溫閣下,聞其善彈箏,便呼之。既至,取箏與令彈。謝即理弦撫箏,因歌曰:"秋風(fēng)意殊道。"桓大以此知之,取謝引詣府。

  《襄沔記》曰:辛居士名宣仲,隴西人。大明末,寓居襄陽縣西六里,多植松竹,棲遲其下,靜嘿不交塵俗。林中起一草廬,容膝而已。善彈箏。與淮南胡陶、京兆駱惠度同志為友,常共燕集此林。陶能吹笛,惠度工歌,拾林下弦管道韻,時(shí)人謂之三公樂。宋邵陵王休若為南雍州刺史,躬往造焉。宣仲正在林中彈箏,了不回顧,逡巡致箏於席,延邵陵與語,才述寒溫而已。時(shí)邵陵客有述其旨者,授箏令彈,再三固請(qǐng),答曰:"幸非王門伶人,何事見逼?所勝於君者,正舉止自由。若聞君鞠躬,復(fù)與君何異?"占對(duì)詳雅,眾不能屈。齊文惠臨州,吳興沈約奉教聘引,并不降志,約乃共論文章,宣仲輒言莊老。既各言其志,不能相屈。建武中,遇疾卒,惠度及陶并不知所終。

  《英雄記》曰:呂布詣袁紹,紹患之,布不自安。固求還洛陽,紹聽之。丞制使領(lǐng)司隸校尉遣壯士送布而陰殺之。布疑其圖己,乃使人鼓箏於帳中,潛自遁出。夜中兵起,而布已亡。紹聞,懼為患,募追之,皆莫敢近。遂復(fù)歸。

  《郭煌實(shí)錄》曰:索丞宗伯夷成善鼓箏,悲歌能使喜者墮淚。改調(diào)易謳,能使戚者起舞。時(shí)人號(hào)曰"雍門周"。

  《魏略》曰:游楚好音樂,乃畜琵琶箏,每行,將以自隨。

  《吳質(zhì)別傳》曰:魏文帝與吳質(zhì)書曰:"斬泗濱之梓以為箏。"

  《傳子》曰:郝素善彈箏,雖伯牙妙手,吳姬奇聲,何以加之!

  傳玄《箏賦序》曰: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圓似地,中空準(zhǔn)六合,弦柱擬十二月。設(shè)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fā)。斯乃智仁之器,豈蒙恬亡國(guó)之臣所能閞思哉?(合清樂箏,并十有二弦也。他樂皆十三弦。軋箏以行竹潤(rùn)其端而軋之。彈箏以骨爪,長(zhǎng)寸馀,以代指也。)

  ○筑

  《樂書》曰:筑者,形如頌琴,施十三弦,頂細(xì),肩圓。品聲按柱,鼓法以左手扼之,右手以竹尺擊之,隨調(diào)應(yīng)律。唐代編入雅樂也。

  《釋名》曰:筑以竹鼓之也。如箏,細(xì)項(xiàng)。(案,今制身長(zhǎng)四尺二寸,項(xiàng)長(zhǎng)三寸,圍四寸五分,項(xiàng)七寸五分,闊七寸五分,下闊六寸五分。)

  《史記》曰:高漸離善擊筑,與荊軻友。見軻刺秦王不中而死,乃變姓名入秦,欲為軻報(bào)仇。市中擊筑而乞,人觀而美,奏之。秦王聞,召之於前擊之。王悅,猶以疑焉。熏其兩目,置於帳中。王耽之,親近於漸離。漸離望秦王嘆息之聲,舉筑以擊,中王膝,王怒之。

  又曰:高祖過沛,大享故人父老,酒酣,高祖擊筑而歌曰:"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yáng),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

  又曰:荊軻之燕,與屠狗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

  ○準(zhǔn)

  《京房》曰:準(zhǔn),竹聲不可以度調(diào),故作準(zhǔn)以定數(shù)。準(zhǔn)之狀如瑟,長(zhǎng)一丈而十三弦。隱間九尺,以應(yīng)黃鍾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書分寸,以為六十律清濁之節(jié)矣。

 

   卷五百七十七 ◎樂部十五

 

  ○琴上

  《說文》曰:琴,禁也。神農(nóng)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

  《毛詩·關(guān)雎》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注曰:宜以琴瑟友樂之。箋云:賢女乃與琴瑟之志同也。)

  又《鄘·柏舟·定之方中》曰: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又《甫田·車轄》曰:四牡騑騑,六轡如琴。(箋云:御群臣使之有禮,如御四馬騑騑然使之均調(diào)緩急和也。)

  又《緇衣·雞鳴》曰: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禮記·曲禮》曰:先生書篋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又《曲禮下》曰:士無故不去琴瑟。

  又《明堂位》曰:拊搏玉磬,揩擊大琴、中琴,四代之樂器也。

  又《檀弓上》曰:子夏既除喪而見,(見於孔子。)與之琴,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里襠人心。)作而曰:"哀未忘也。"子張既除喪而見,與之琴,和之而和,彈之而成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至也。"

  又《檀弓上》曰:顏淵之喪,饋祥肉,孔子出受之,入彈琴而后食之。(彈琴以徹哀也。)

  又曰: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

  又《雜記》曰:下大功至辟琴瑟。

  《周禮》曰:云和之琴,冬至日,於地上圓丘奏之。空桑之琴,夏日至,於澤中方丘奏之。龍門之琴,于宗廟奏之。

  《左傳》曰:初,穆姜使擇美槚,自以為櫬與頌琴。

  又曰: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其族,曰:"伶人也。"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fēng),不忘舊也。"

  又曰:初,衛(wèi)侯有嬖妾,使師曹誨之琴。師曹鞭之,公怒,鞭師曹三百。

  《爾雅》云:大琴曰離,二十弦,或傳此是伏羲所制。

  《周書》曰:鄒忌以鼓琴見齊威王,威王悅之,舍之右室。須臾,王自鼓琴,鄒忌推戶,久曰:"善哉!鼓琴也。"王勃然不悅,去琴按劍,曰:"夫子見之未察,何以知其善?"忌曰:"大弦濁以溫,小弦廉折以清,推之深而釋之舒,均諧以鳴,大小相蓋,回邪而不相害,是知其善。"忌復(fù)曰:"不獨(dú)語音。夫治國(guó)家,弭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悅,曰:"若語五音紀(jì),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治國(guó)家、弭人民、皆在其中,又何為絲桐之間?"忌曰:"大弦急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推之深釋之舒者,刑罰審也。均諧以鳴者,政令一也。大小相蓋、回邪不相害者,上下和鳴,吏民相親也。夫復(fù)而不亂者,所以治昌。連而徑者,所以存亡。故曰琴音調(diào)而天下治。治國(guó)家,弭人民,無若乎五音者矣。"王曰:"善。"忌見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謂忌曰:"髡有愚志,愿陳諸前。"忌曰:"謹(jǐn)受教。"髡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忌曰:"謹(jǐn)受命,請(qǐng)無觀。"髡曰:"狢膏棘軸,所以為猾,然而不能運(yùn)方穿。"忌曰:"謹(jǐn)受命,請(qǐng)事左右。"髡曰:"弓膠臘幹,所以為勢(shì),然而不能傳合疏遠(yuǎn)。"忌曰:"謹(jǐn)受命。請(qǐng)謹(jǐn)自撫附萬民。"髡曰:"狐裘雖弊,不可補(bǔ)以黃犬之皮。"忌曰:"謹(jǐn)受命,謹(jǐn)請(qǐng)擇君子無親小人。"髡曰:"大車無轂不能載常任,琴瑟無軫不能成五音。"忌曰:"謹(jǐn)受命,請(qǐng)謹(jǐn)修法律而督奸吏。"髡說畢,趨出。至門而眄其仆,曰:"是人者,吾語之微言,其應(yīng)我如響之應(yīng)聲,是人封不久矣。"居期年,封于下邳,號(hào)曰成侯。

  《史記》曰:箕子諫紂不聽,而被發(fā)佯狂為奴,隱而鼓琴以自悲。

  又曰:司馬相如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臨邛富人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相如謬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始之臨邛,車騎雍容,閑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恐不得當(dāng)也。

  又曰:荊軻左把秦王,右揕其胸,王乞聽琴而死。召姬人鼓琴,聲曰:"羅縠單衣可裂而絕,八尺屏風(fēng)可超而越,鹿盧之劍可負(fù)而拔。"王奮而去。

  又曰:黃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琴,帝悲不能自禁,破為二十五弦。

  又曰:萬石君奮,年十五,為小吏。侍高祖,與語,愛其恭敬,問曰:"若何有?"對(duì)曰:"獨(dú)有母,不幸失明。姊能鼓琴。"高祖乃召其姊為美人,以奮為中涓,徙其家長(zhǎng)安中戚里。

  《東觀漢記》曰:上嘗問宋弘道通之士,弘薦桓譚。譚善鼓琴,喜鄭聲。上數(shù)聽,悅之。弘聞,坐府上,遣吏召譚,責(zé)問之。譚叩頭良久,乃遣。后上令譚鼓琴,譚為之失次。上召之,弘言其故,故不復(fù)令譚給事。

  《后漢書》曰:初,蔡邕在陳留,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陀袕椙凫镀?,邕在門潛聽之,曰:"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返。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至門而去。"邕素為邦鄉(xiāng)所宗,主人遂自追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見螂螳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蟬也。此豈為殺心而形于聲乎?"邕嘆曰:"此足以當(dāng)之矣。"

  又曰:蔡邕字伯喈,陳留人。性沉審,志好琴道,以嘉平元年入清溪訪鬼谷先生所居。山五曲,曲有幽居靈跡。每一曲制一弄,三年曲成。出呈馬融,王元、董卓等異之。

  《晉書》曰:王敬伯,會(huì)稽馀姚人。洲渚中,升亭而宿。是夜,月華露輕。敬伯鼓琴,感劉惠明亡女之靈,告敬伯,就體如平生,從婢二人。敬伯撫琴而歌曰:"低露下深幕,垂月照孤琴??障乙嫦鼫I,誰憐此夜心。"女乃和之曰:"歌宛轉(zhuǎn),情復(fù)哀,愿為煙與霧,氛氳同共懷。"

  《晉書》曰:阮瞻善彈琴,人聞其能,多往求聽。不問貴賤長(zhǎng)幼,皆為彈之。神氣沖和,不知向人所在。內(nèi)兄潘岳每令鼓琴,終日達(dá)夜,無忤色。

  《晉中興書》曰:戴逵字安道。少有文藝,善鼓琴。太宰武陵王晞聞其能琴,使人召焉。逵對(duì)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晞怒,乃更引其兄述。述亦能樂,聞命忻然操琴而往。逵不樂。當(dāng)世以琴書為娛,不遠(yuǎn)千里。

  《宋書》曰:蕭思話領(lǐng)左衛(wèi)將軍。嘗從太祖登鍾山北嶺,中道有盤石清泉。上使於石上彈琴,因賜以銀鍾酒,謂曰:"相賞有松石間意。"

  又曰:衡陽王義季鎮(zhèn)京口。長(zhǎng)史張邵與戴颙姻通迎來,止黃鵠山,林澗甚美,颙憩于澗。義季亟從之游,颙衣野服,為義季鼓琴,并新聲變曲,皆與世異也。

  又曰:衡陽王義季鎮(zhèn)京口,戴颙為義季鼓琴,并新聲變曲。其三調(diào)《游弦》、廣陵《止息》之流皆與世異。太祖每欲見之。常謂黃門侍郎張敷曰:"當(dāng)燕戴公山也。"以其好音,長(zhǎng)給正聲伎一部。颙合《何嘗》、《白鵠》二聲以為一調(diào),號(hào)為"清曠"。

  又曰:陶潛不解聲音而畜素琴一張,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蕭子顯《齊書》曰:王仲雄善彈琴,當(dāng)時(shí)妙絕。江左有蔡邕焦尾琴,在王衣庫,上敕五日一給仲雄。

  又曰:尚書令柳世隆少立功名,晚專以談義自業(yè),善彈琴,世稱柳公雙璅,為士品第一。常自云:"馬槊第一,清談第二,彈琴第三。"在朝不干世務(wù),垂簾鼓琴,風(fēng)韻清遠(yuǎn),甚獲世譽(yù)。

  《家語》曰:孔子學(xué)琴于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習(xí),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志也。"有間,曰:"已習(xí)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孔子有所繆然深思焉,(繆然,深思貌也。)有所然,高望而遠(yuǎn)眺。(眺,見。)曰:"丘殆得其為人矣,始近黮然黑,(黮,黑貌也。)頎然長(zhǎng),(頎,長(zhǎng)貌也。)曠然如望羊,(曠然,用志曠遠(yuǎn)也。望,遠(yuǎn)也。望羊,視遠(yuǎn)。)奄有四方,(奄同也。文王時(shí),三分天下有其二,后周有四方,文王之功上也。)非文王,其孰能為此?"師襄子避席,葉拱而對(duì)曰:(攝拱,兩手薄心。)"君圣人也。"其傳曰:《文王操》。

  又曰:子路鼓瑟,孔子聞之,謂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聲以為節(jié),流入于南,不歸北。夫南者,生育之鄉(xiāng);北者,殺伐之域也。故君子之音,溫和居中,以養(yǎng)生育之氣,憂愁之感不加乎心,暴厲之動(dòng)不存乎禮。夫然者,乃所以為治安之風(fēng)也。小人之音則不然,亢厲微末以象殺伐之義,中和之感不載乎心,溫和之動(dòng)不存于體。夫然者,乃所以為亂亡之風(fēng)。"

  《家語》曰: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期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蕩蕩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琴,以為世無足為鼓琴者。

  《莊子》曰:孔子窮于陳蔡,七日不食,弦歌鼓琴。

  又曰:孔子游于緇帷之林,休坐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父者下船而來,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歟?"

  《列子》曰:瓠巴鼓琴,鳥舞魚躍。鄭師文聞之,從師襄,三年不成。無幾,見師襄曰:"久得之矣。"於是當(dāng)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呂,涼風(fēng)總至,草木成實(shí)。秋而叩角,溫風(fēng)徐回,草木發(fā)榮。夏而叩羽,霜雪交下,川池暴涸。冬而叩徵,陽光熾烈,堅(jiān)冰立散。將終而四景風(fēng)翔,慶云浮,甘露降,醴泉涌。

  《前秦錄》曰:苻堅(jiān)末年好色,寵幸鮮卑。有趙整者援琴歌曰:"昔聞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清白,是誰亂使?jié)帷?

  又曰:"北園有棗樹,布葉垂重陰。外雖多棘刺,內(nèi)實(shí)有赤心。"

  《世說》曰:王子猷病篤而子敬先亡,猷問左右曰:"何以都不聞消息,此以喪矣。"語時(shí)了不悲,便索轝臨殯。子敬好琴,故以置棺中,因大慟曰:"所謂人琴俱亡。"于是乃絕。

  《風(fēng)俗通》曰:今琴長(zhǎng)四尺五寸者,法四時(shí)五行。七弦者,法七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劉向《列仙傳》曰:子主者,不知何許人也。言寧先生雇我一百馀年,不還,直詣江都王,陳辭:先生居龍首彈琴,是我鄰家九代孫。

  《琴操》曰:伏羲作琴長(zhǎng)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曰巖,池水平也。前廣后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五弦,官也,大弦,君也,寬和而溫;小弦,臣也,清廉不亂。文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

  傅玄《琴賦敘》曰:齊桓有鳴琴曰號(hào)鍾,楚莊王有琴曰繞梁,司馬相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蔡邕焦尾有相如政取古名曰琴耳,無其事也,不異號(hào)鍾。)

  《世說》曰:顧彥先平生好琴,死后置琴床上。張翰直上床彈琴,不與孝子語而去。

  《語林》曰:嵇中散夜燈下彈琴,忽有一人,面甚小,斯須轉(zhuǎn)大,遂長(zhǎng)丈馀,單衣革帶。嵇見之既熟,乃吹燈滅之,曰:"恥與魑魅爭(zhēng)光。"

  阮籍《樂論》曰:漢桓帝聞楚琴,凄愴傷心,倚戶而悲,慷慨長(zhǎng)息,曰:"善哉!為琴若此而足矣。"

  《說苑》曰:應(yīng)侯與賈子坐聞鼓琴聲,應(yīng)侯曰:"今日琴一何悲也?"賈子曰:"夫張急調(diào)下,故使之悲耳。因張者,良材也;調(diào)下者,官卑也。取夫良材而卑之官,安能無悲乎?"應(yīng)侯曰:"善。"

  揚(yáng)雄《琴清英》曰:晉王謂孫息曰:"子鼓琴能令寡人悲乎?"息曰:"今處高臺(tái)邃宇,連屋重戶,藿肉漿酒,倡樂在前,難可使悲者。"乃謂:"少失父母,長(zhǎng)無兄嫂,當(dāng)?shù)廓?dú)坐,暮無所止,如此者乃可悲耳。"乃援琴而鼓之,晉王酸心哀涕,曰:"何子來遲也。"

  蔡邕《女訓(xùn)》曰:舅姑若命之鼓琴,必正坐操琴而奏曲。若問曲名,則舍琴興對(duì)曰某曲。坐若近,則琴聲必聞;若遠(yuǎn),左右必有贊其言者。凡鼓小曲,五終則止;大曲,三終則止。無數(shù)變曲無多少,尊者之聽未厭不敢早止。若顧望視也,則曲終而后止,亦無中曲而息也。琴必常調(diào)。尊者之前,不更調(diào)張。私室若近舅姑,則不敢鼓。獨(dú)若絕遠(yuǎn),聲音不聞,鼓之可也。鼓琴之夜,有姊妹之宴則可也。

  《通禮纂》曰:堯使無勾作琴五弦。

  《江表傳》曰:顧雍少從蔡伯喈學(xué)鼓琴,伯喈貴異之,謂曰:"卿成必早,故以名與卿。"雍、伯喈同名由此。

  蔡邕《月令章句》曰:凡弦急則清,慢則濁。

  《白虎通》曰:琴,禁也,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韓詩外傳》曰:孔子南游適楚,至于阿谷之隧。有處女佩璜而浣,孔子曰:"彼婦人可與言矣。"抽琴去其軫以授子貢,曰:"善為之辭,以觀其語。"子貢曰:"于此有琴而無軫,愿借子以調(diào)其音。"婦人曰:"吾野鄙之人也,僻陋而無心,五音不知,安能調(diào)琴?"子貢致其辭,孔子曰:"丘知之矣。"

  《山海經(jīng)》曰:帝俊生晏龍,始為琴瑟。

  又曰:東海之外大壑,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郭璞曰:孺義未詳也。)

  《蔡琰別傳》曰:"琰字文姬,陳留人,漢左中郎將蔡邕之女。少聰惠秀異,年六歲,邕夜鼓琴弦絕,琰曰:"第二弦。"邕故斷一弦而問之。琰曰:"第四弦。"邕曰:"偶得之耳。"琰曰:"吳札觀風(fēng),知興亡之國(guó);師曠吹律,識(shí)南風(fēng)之不競(jìng)。由此言之,何不足知也。"

  《馬明生別傳》曰:明生隨神女入石室,金床玉幾,時(shí)自彈琴,有弦五音,普奏聞於數(shù)里。

  《幽明錄》曰:劉琮善琴,忽得困病,許遜曰:"近蔣家女鬼相錄在山石間,專使彈琴作樂,匡覃致災(zāi)也。"琮曰:"吾常夢(mèng)見女子將吾宴戲,恐必不免。"遜笑曰:"蔣姑相愛重,恐不能相放耳。以為誄之,今去當(dāng)無患也。"琮漸差。

  《文士傳》曰:嵇康臨死,顏色不變,謂其兄曰:"向以琴來不?"兄曰:"已至。"康取調(diào)之,為《太平引》,曲成,嘆息曰:"《太平引》絕於今日耶!"

  《搜神記》曰:吳人有燒桐以爨者,蔡邕聞其爆聲,曰:"此良桐也。"因請(qǐng)之,削以為琴,而燒不盡,因名燋尾琴,有聲也。

  揚(yáng)雄《琴清英》曰:昔者,神農(nóng)造琴,以定神齊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舜彈五弦之琴,而天下治;堯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也。

 

   卷五百七十八 ◎樂部十六

 

  ○琴中

  《樂府解題》曰:《水仙操》,伯牙學(xué)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專一,尚未能也。成連云:"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俱往。至蓬萊山,留宿伯牙曰:"子居習(xí)之,吾將迎師。"刺船而去,旬時(shí)不返。伯牙近望無人,但聞海水洞滑崩澌之聲,山林窅寞,群鳥悲號(hào),愴然而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終,成連回,刺船,迎之而還。伯牙遂為天下妙矣。

  又曰:《雉朝飛操》者,齊宣王時(shí)處士犢沐子所作也。年七十無妻,出薪於野,見雉雌雄相隨則心悲。乃仰天嘆曰:"圣王在上,恩及草木鳥獸,而我獨(dú)不獲。"援琴而歌以自傷。

  又曰:《思?xì)w引》,衛(wèi)有賢女,邵王聞其賢,請(qǐng)娉之。未至,王薨,太子曰:"吾聞齊桓得衛(wèi)姬霸。今衛(wèi)女賢者,欲留之。"大夫曰:"不可。若賢,必不我聽。聽亦不賢,不足取。"太子不聽,遂留拘深宮。思?xì)w不得歸,援琴而歌,曲終自縊而死。

  揚(yáng)雄《琴清英》曰: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后母譖之,自投江中,衣苔帶藻。忽夢(mèng)見水仙賜其美樂,惟念養(yǎng)親,揚(yáng)聲悲歌。船人聞而學(xué)之。吉甫聞船人之聲,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

  《琴操》曰:商陵牧子娶妻無子,父母將改娶,牧子援琴鼓之,痛恩愛乖離,故曰《別鶴操》。

  揚(yáng)雄《琴清英》曰:《雉朝飛操》者,衛(wèi)女之作也。衛(wèi)侯女嫁於齊太子,至中道,聞太子死,問傅母:"何如?"傅母曰:"且往。"當(dāng)喪畢,不肯歸,終之以死焉。傅母好琴,取女自操琴,於冢上鼓之。忽三雉俱出墓中,傅母撫雌雉曰:"女果為雉耶?"言未卒,俱飛而起,忽而不見。傅母悲痛,援琴作操,曰《雉朝飛》。

  《琴操》曰:古琴曲有歌詩五曲:一曰《鹿鳴》,二曰《伐檀》,三曰《騶虞》,四曰《鵲巢》,五曰《白駒》。語裥十二操:一曰《將歸操》,孔子所作??鬃又w,聞殺鳴犢而歸作此曲也。二曰《倚蘭操》,孔子所作,傷不逢時(shí)。三曰《龜山操》,孔子作。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欲諫不得,退而望魯龜山,作曲喻季氏若龜之蔽魯也。四曰《越裳操》,周公所作。五曰《拘幽操》,文王作。文王拘於羑里,作此曲。六曰《岐山操》,周人為太王所作。七曰《履霜操》,尹吉甫子伯奇無罪見逐,自傷,作此曲。八曰《雉朝飛操》,沐犢子所作。沐犢子七十無妻,見雉雙飛,感之作此曲也。九曰《別鶴操》,商陵牧子所作。取妻五年無子,父母欲改娶,其妻聞之,中夜悲,牧子因之作此曲。十曰《殘形操》,曾子夢(mèng)見一貍,不見其足,而作曲。十一曰《水仙操》,伯牙所作。十二曰《壞陵操》,伯牙所作。語裥九引:一曰《列女引》,楚樊姬所作。二曰《伯姬引》,魯伯姬所作。三曰《貞女引》,魯漆室女所作。四曰《思?xì)w引》,衛(wèi)女所作。五曰《霹靂引》,楚商梁出游九皋之澤,遇風(fēng)雷霹靂,畏懼而歸,作此引。六曰《走馬引》,樗里牧恭所作。牧恭為父報(bào)冤,殺人而亡藏於山林之下。有天馬引之,感作此引。七曰《箜篌引》,霍里子高所作,即《公無渡河曲》。八曰《琴引》,秦時(shí)屠門高所作。九曰《楚引》,楚龍丘子高所作。語裥河間雜歌二十一章。

  《琴歷》曰:琴曲有《蔡氏五弄》、《雙鳳離鸞》、《歸風(fēng)送遠(yuǎn)》、《幽蘭曰雪》、《長(zhǎng)清》、《短清》、《長(zhǎng)側(cè)清調(diào)》、《瑟調(diào)》、《大游》、《小游》、《昭君》、《胡茄》、《廣陵散》、《白魚嘆》、《楚妃嘆》、《風(fēng)入松》、《烏夜啼》、《楚明光》、《石上流泉》、《臨汝侯》、《子安之》、《流漸洄》、《雙燕離》、《陽春弄》、《悅弄》、《連弄》、《悅?cè)伺?、《連珠弄》、《中揮清》、《暢志清》、《看客清》、《僻清》、《婉轉(zhuǎn)清》。

  《大周正樂》曰:師襄子,夫子琴師也。方子春教成連生鼓琴,能化人情者也。成連先生,教伯牙鼓琴者也。鍾子期,善聽知音者。子期死,伯牙終身不鼓琴者也。顏淵聽夫子琴,知周衰者也。涓子操琴,心玉篇者也。禽高以琴養(yǎng)性,求仙於羅浮山中,鼓琴於郢中,奏《陽春白雪》者也。雍門周以琴感孟嘗君,悲者也。鄒忌與齊王言琴事,以方正定德者也。榮啟期對(duì)夫子彈琴,言三樂之事者也。禽孟臨巒戶死,而琴歌者也。應(yīng)侯鼓,賈子對(duì),以取牛婦人者也。子桑饑寒欲死,鼓琴而歌者也。師曠為晉平公操微,感玄鶴二七下舞者也。師滑寫濮上琴聲者也。子夏除喪,曰琴樂,曰不敢不至者也。閔子騫除喪,曰彈琴不成聲者也。宓子賤治單父不下堂,彈琴而邑自理者也。踞轉(zhuǎn)鼓琴,春秋晉大夫張骼輔轢者也。衛(wèi)師曹,衛(wèi)獻(xiàn)公令師曹教公嬖妾,師曹鞭之。公怒之,鞭師曹三百者。

  又曰:寇先生,宋人也。以釣魚為業(yè)。宋景公問道,不告,殺之。后十五年,在宋城門下彈琴者也。已上自堯神人暢至始皇,九十三弄,好士二十七人,并為上石。

  又曰:《杞梁妻》者,齊邑杞梁殖妻之所作也。莊公襲莒,殖戰(zhàn)而死,莊公還遇其妻於路,使使者道吊之。妻曰:"今殖有罪,君何辱命焉?若殖免於罪,賤妾有先人之飏廬,妾不敢受郊吊也。"公乃吊諸室,成禮而去。妻嘆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外無所依,內(nèi)無所倚,將何以立?吾節(jié)豈能更二哉?死而已矣。"於是乃援琴而鼓之。

  又曰:《伐檀操》者,魏國(guó)女之所作也。傷賢者隱弊,素餐在位,閔傷怨曠,失其嘉會(huì)。夫圣主之制,能治人者食於人,不能治人者食於田。今賢者隱退伐木,小人在位食祿,懸珍琦,積百穀,并包有土,德澤不加。百姓傷痛,上之不知,王道之不施。仰天長(zhǎng)嘆,援琴而鼓之。

  又曰:《將歸操》者,孔子之所作也。趙簡(jiǎn)子循執(zhí)玉帛以聘孔子。孔子將往,未至,渡狄水,聞趙殺其賢大夫竇鳴犢,喟然而嘆曰:"夫趙之所以治者,鳴犢之力也。殺鳴犢而聘余,胡丘之往也?夫燔林而田,則麒麟不至,覆巢破卵,則鳳凰不翔,鳥獸尚惡傷類,而況君子哉?"於是援琴而鼓之。

  又曰:《岐山操》者,周大臣之所作也。大王居幽,狄人攻之。仁恩惻隱,不忍流血,選練珍寶、犬馬、皮幣、束帛與之。狄侵不止,問其所欲,欲得土地。大王曰:"土地者,所以養(yǎng)萬民也。吾將委國(guó)而去矣。二三子亦何患無君焉?"遂杖策而出,喻乎梁而邑乎岐山。自傷劣不能化夷狄,為其所侵,喟然嘆息,援琴而鼓之。

  又曰:《三士窮操》者,其思革子之所作也。其思革子、石文子、叔愆子三人相與為友,聞楚成王賢而好士,三子相與俱往見之。至於磝磽嵚巖之間,卒逢飄風(fēng)暴雨,相與俱伏空柳之下。衣寒乏糧,自度不得活,三人相視而嘆曰:"與其饑寒俱死也,豈若并衣糧於一人哉?"二人俱以其思革子為賢,推衣糧與之。革子曰:"死則共之。今二子以賢愚相辭,乃以死讓,孰賢哉?"辭而不受。二子曰:"吾自以相與,猶左右手也。左傷則右救之,右傷則左救之。子不我受,俱死無名於世,不亦痛乎?"於是思革子乃受之,二子遂凍餓而死。其思革子抱二子尸而埋之,號(hào)天哭泣,竭哀而去,往見于楚王。楚王知其賢者,於是旨酒嘉肴,設(shè)鍾鼓樂之。其思革子愴然有憂悲之意,楚王心動(dòng),怪而不悅,乃推樽罷樂,引琴而進(jìn)。其思革子援琴而鼓之,作相與別散之意。王聞曰:"子琴音何苦哀也?"革子推琴離席,長(zhǎng)跪涕流而下,對(duì):"臣友三人石文子、叔愆子,竊慕大王高義,欲俱來謁。至於磝磽嵚巖之間,逢飄風(fēng)暴雨,食寒糧乏,度不能俱活,二子俱不以臣為不肖,推糧與臣。二子逢凍餓死。大王雖陳酒肴設(shè)樂,誠不敢酣樂也。"楚王曰:"嗟乎,乃如是耶!"於是賜其思革子黃金百斤,命左右棺斂收二子而葬之。以其思革子為相,故曰《三士窮》。

  又曰:《鹿鳴操》者,周大臣之所作也。王道衰,君志傾,留心聲色,內(nèi)顧妃后,設(shè)旨酒嘉肴,不能厚養(yǎng)賢者,盡禮極歡,形見於色。大臣昭然獨(dú)見,必知賢士幽隱,小人在位,周道陵遲。自以是始,故彈琴瑟以風(fēng)諫,歌以感之,庶幾可復(fù)。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言禽獸得美甘之食,尚知相呼,傷時(shí)在位之人不能。乃援琴以刺之,故曰《鹿鳴》也。

  又曰:《騶虞操》者,邵國(guó)女之所作也。古有圣王在上,君子在位,役不逾時(shí),不失嘉會(huì),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及周道衰微,禮義廢弛,強(qiáng)凌弱,眾暴寡,萬民騷動(dòng),百姓愁苦,男怨於外,女傷於內(nèi),內(nèi)外無主。內(nèi)迫情性,外迫禮義,嘆傷所說而不逢時(shí),於是援琴而歌。

  又曰:《猗蘭操》者,孔子之所作也??鬃又芰魈煜聭?yīng)聘,諸侯莫能任用。自衛(wèi)反魯,過隱之中見薌蘭之獨(dú)茂也,喟然而嘆曰:"夫蘭,當(dāng)為王者香。今乃獨(dú)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shí),與鄙夫?yàn)閭愐病?憑車撫軾,援琴而鼓之。自傷不逢時(shí)也。

  又曰:《龜山操》者,孔子之所作也。齊人饋女樂,季桓子受之,魯君閉門不聽朝。當(dāng)此之時(shí),季氏專政,上僣天子,下畔大夫,賢圣斥逐,讒邪滿朝。孔子欲諫而不聽,復(fù)退而望魯。魯有龜山蔽之,譬季子於龜山,托勢(shì)位於斧柯,季氏專政道,猶龜山之蔽魯也。傷政道之不用,閔百姓不得其所,欲誅季氏而力不能,於是援琴而歌。

  又曰:《白駒操》者,失朋友之所作也。其友賢,俱仕乎衰亂之世。君無道,不可匡輔,依違微風(fēng),諒不見受,國(guó)士詠而思之,援琴而長(zhǎng)歌。

  又曰:《越嘗操》者,周公之所作也。周公輔相成王,成就文王之道。天下太平,萬國(guó)和會(huì),江黃納貢,越嘗重九譯而來獻(xiàn)白雉,執(zhí)贄曰:"吾君在外國(guó)也。頃無迅風(fēng)暴雨,意者,中國(guó)有圣人乎?故遣臣來。"周公於是仰天而嘆之,援琴而歌。

  又曰:《拘幽操》者,文王之所作也。紂為無道,上逆天文,下變地理,刑無罪,殺不辜,斮朝涉,刳孕婦。百姓怨悲,海內(nèi)同心苦之。文王為西伯,種德修仁,布其恩惠,天下三鳳裥其二。紂大怒其有仁心也,召而朝之,拘于羑里。文王憂愁,援琴而鼓之,故曰《拘幽操》也。

  又曰:《聶政刺韓王》者,聶政之所作也。聶政父為韓王治劍,過時(shí)不成,韓王殺之,時(shí)政未生。及壯,問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殺韓王,乃學(xué)涂入王宮,拔劍刺韓王,不得,走。政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學(xué)鼓琴,漆身為厲,吞炭變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韓國(guó),道逢其妻,妻對(duì)之泣下,對(duì)曰:"夫人何故泣?"妻曰:"聶出游七年不歸,吾常夢(mèng)相思。見君對(duì)妾笑,齒似政齒,故我心悲而泣也。"政曰:"天下人齒盡相似耳,胡為泣乎?"即別去,復(fù)入山中,仰天而嘆曰:"嗟乎,變?nèi)菀咨?,欲為父?bào)仇而為妻所識(shí),父仇當(dāng)何時(shí)復(fù)報(bào)?"援石擊落其齒,留山中三年,習(xí)琴持入韓國(guó),人莫知政。政鼓琴闕下,觀者成行,馬牛止聽,以聞韓王。王召政而見之,使之彈琴。政即援琴而鼓之,內(nèi)刀在琴中,政於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韓王,殺之,曰:"烏有使生者不見其父,可得死乎?"政殺國(guó)君,罪當(dāng)及母,即自犁剝面皮,斷其形體,人莫能識(shí)知。乃梟磔政形體市,懸金其側(cè),有知此人者賜金千斤。遂有一婦人往而哭之,曰:"嗟乎,為父報(bào)仇耶!"顧謂市人曰:"此所謂聶政也。為父報(bào)仇,知當(dāng)及母,乃自屠剝面。何愛一女之身而不揚(yáng)吾子之名哉?"乃抱政尸而哭,冤結(jié)陷塞,遂絕行脈而死。故曰《聶政刺韓王》也。

  又曰:《曾子歸耕》者,曾子之所作也。曾子事孔子十有馀年,眷然念二親年衰,養(yǎng)之不備,欲歸而重嘆之,於是援琴而鼓之。

  又曰:《崔子渡河》者,閔子騫之所作也。崔子早無母,其后母常以其死母名呼之,不應(yīng)者,后母輒笞之。崔子惡與其母同名,欲自殺,恐揚(yáng)父惡,又死母名應(yīng)則逆,非義也。則以能游渡河為辭,系石於腹,入水自沉而死。眾人但以為不能游耳,莫知其故自沉。是以父過不揚(yáng),閔子騫大其能為父隱,傷痛之,故援琴而鼓之,以美其意,故曰《崔子渡河》。

  又曰:《屈原自沉》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楚同姓也。為懷王佐,博聞強(qiáng)識(shí),疏通政事。入則與王議國(guó)計(jì)策,以施號(hào)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duì)諸侯。上官大夫與之爭(zhēng)寵,害其器能,譖之於王,曰:"使屈原每一出,矜伐功,以其非己莫能為。"懷王怒而斥之。屈原自傷懷忠而見疑,憂愁,面目黎黑,臨河而哀思,著《離騷》、《九歌》、《九嘆》、《七諫》之辭,仰天而嘆,援琴而鼓之。

  又曰:《孔子厄》者,孔子之所作也。孔子應(yīng)聘於楚,待禮於陳。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喟然而嘆曰:"歸邪,吾黨之小子狂簡(jiǎn),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於是援琴而鼓之,以自敘其志,故曰《孔子厄》。

  又曰:《霍將軍歌》者,霍去病之所作也。去病為討寇校尉,為人少言,勇而有氣,使擊匈奴,斬首二千。后六出,斬首十馀萬級(jí),益封萬五千戶,袟祿與大將軍等。於是志得意歡,乃援琴而鼓之。

  又曰:《鳳凰來儀》者,周成王之所作也。成王即位,用周召、畢、榮之屬,天下大治,殊方絕域,莫不蒙化。是以越常獻(xiàn)雉,重譯來貢,太平之瑞,同時(shí)而應(yīng),麒麟游苑圃,鳳凰翔舞於庭,頌聲并作,僉然大同。於是成王乃援琴而鼓之。

  又曰:《子安》者,其門離須之作也。其門離須兄弟三人,長(zhǎng)兄從軍,二年不歸。離須坐事被刑,天下昏亂,兵革騷動(dòng),宗族離散。離須當(dāng)遠(yuǎn)往輸,持其小弟往寄所知,分別相去,垂涕而決。其弟覷欷謂離須曰:"吾生不睹母,長(zhǎng)不識(shí)父。遭顛沛擾攘之世,兄從軍不歸,子復(fù)遠(yuǎn)輸,未知反期,一旦是非,使吾無所依。吾聞兄在林梨,欲往從之。"離須止之曰:"兵革交錯(cuò),道路不通,子為我無往,往必不還。令吾兄弟分別死別,不亦痛乎?"喟然不應(yīng),啼泣而別。離須屬其主人曰:"子欲往,慎為我勿遣也。"去數(shù)日,卒夜亡,不知其處。離須來還,分布求之,卒不得。憂思不樂,仰天而嘆,於是援琴而鼓之。

  又曰:《力拔山》者,項(xiàng)羽之所作也。項(xiàng)王為漢所圍於垓下,諸侯兵悉到,圍數(shù)重。項(xiàng)王夜覺,聞漢軍四面楚歌,驚起,坐,仰天而嘆曰:"漢得吾眾,是何楚歌之多?"於是心悲,援琴而鼓之。

  又曰:《禹上會(huì)稽》者,禹之所作也。堯時(shí)洪水滔天,百姓巢居不安,堯乃征禹而使治之。乃決江河,上會(huì)稽山,顧曰:"嗚乎!洪水滔天,下人愁悲,上帝俞咨。三過吾門不入,父子道衰。非欲伐功也,傷君莫知,不欲煩下民。嗟呼!天非欲數(shù)煩下,嗟嗟不欲煩下民。"自是之后,百姓降丘,黎庶乂安,彈琴以自嘆,故曰《禹上會(huì)稽》。

  又曰:《箕子吟》者,箕子之所作也?;?,紂之諸父也。紂為無道,殺比干,醢梅伯,斮朝涉,刳孕婦,奢淫驕恣,不修道德?;硬豢芍G,乃被發(fā)佯狂,痛宗廟之丘墟,喟然援琴而鼓之。

  又曰:《文王思士》者,文王之所作也。文王思得賢士與為治,出田乃援蓍而卜之,卦得,所獲非龍、非麟、非虎、非熊,乃帝王之師也。至渭之陽,果遇呂尚。與語,大悅之,曰:"吾先人太公有言,當(dāng)有圣人適周,子其是耶?"遂載與之俱歸,立以為師,號(hào)曰太公望。文王悅喜,乃援琴而鼓之,自敘思士之意,故曰《文王思士》。

  又曰:《武王伐紂》者,武王之所作也。武王興師伐紂,伯夷、叔齊拔劍扣馬,曰:"父死不葬而爭(zhēng)天下,非孝也。執(zhí)贄而事之,舉兵而伐之,非義也。"武王以告太公望,太公曰:"循大行者不顧細(xì)禮,立大功者不恤后愆。"遂克殷,誅紂於牧野。於是天下晏然,萬民歡忻,武王援琴而鼓之。

 

   卷五百七十九 ◎樂部十七

 

  ○琴下

  《三禮圖》曰:琴第一弦為宮,次為商,次為角,次為徵,次為羽,次為少宮,次為少商。

  《廣雅》曰:伏羲氏琴長(zhǎng)七尺二寸,上有五弦。

  《孫登別傳》曰:孫登字公和,汲郡人。清靜無為,好讀《易》、彈琴,頹然自得。觀其風(fēng)神,若游六合之外者。當(dāng)魏末,居北山中,石窟為宇,編草自覆。阮嗣宗見登被發(fā)端坐巖下,逍遙然鼓琴。嗣宗自下趨進(jìn),冀得與言。嗣宗乃長(zhǎng)嘯與琴音諧會(huì),登因嘯和之,妙響動(dòng)林壑。

  《洞冥記》曰:帝恒夕望東邊有青云,俄見雙白鵠集於臺(tái)上,倏忽變?yōu)槎衽?,舞於樓下。握鳳管之簫,舞落霞之琴,歌《清吳春波》之曲也。

  劉向《別錄》曰:雅琴之意,事皆出龍德諸琴雜事中。趙氏者,渤海趙定人也。宣帝時(shí),元康神爵間,丞相奏能鼓琴者,渤海趙定、梁國(guó)龍德皆召入,見溫室,使鼓琴。時(shí)閑燕為散操,多為之涕泣者。

  《樂府解題》曰:魏武帝宮人有盧女者,故將軍陰叔之姨也。七歲入漢宮,學(xué)鼓琴,琴特鳴異,善為新聲。

  阮籍《樂論》曰:漢帝聞楚琴,倚扆而悲,慷慨長(zhǎng)息,曰:"善哉!為聲若此而足矣。"昔季流向風(fēng)而鼓琴,聽之者淚下。

  《列仙傳》曰:稷丘公,華山道士。漢武帝封禪,公乃冠章甫,擁琴來迎。

  《靈異志》曰:嵇中散神情高邁,任心游憩。嘗行西南,出去洛數(shù)十里,有亭名華陽,投宿,夜了無人,獨(dú)在亭中。此亭由來殺人,宿者多兇。至一更中,操琴先作諸弄,而聞空中稱善聲。中散撫琴而呼之,曰:"君何以不來?"此人便云:"身是古人,幽沒於此數(shù)千年矣。聞君彈琴音曲清和,故來聽耳。而就終殘毀,不宜以接侍君子。"向夜仿佛漸見,以手持其頭,遂與中散共論聲音,其辭清辯。謂中散君試過琴,於是中散以琴授之。既彈,悉作眾曲,亦不出常,惟《廣陵散》絕倫。中散才從受之,半夕悉得,與中散誓,不得教他人,又不得言其姓也。

  《琴書》曰:昔者,至人伏犧氏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遠(yuǎn)取諸物,近取諸身,始畫八卦,削桐為琴。

  又曰:自堯相傳,善琴者八十馀人,有八十馀樣。雖少有差,大體相似,皆長(zhǎng)三尺六寸,法期之?dāng)?shù)也。上圓而斂,象天也;下方相平,法地。十三徽配十二律,馀一象閏也。本五弦,宮、商、角、徵、羽也;加二弦,文、武也。至后漢蔡邕又加二弦,象九星,在人法九竅,其樣有異。傳於代,四所象鳳首、翅、足、尾。南方朱雀,為樂之主也。五分其身,以三為上,以二為下,三天兩地之義也。上廣下狹,尊卑之象也。中翅八寸,象八風(fēng)。腰廣四寸,象四時(shí)。軫圓,象陽轉(zhuǎn)而不窮也。臨樂承露,用棗唇,用梓,未達(dá)先賢深意也。

  又曰:琴高以琴養(yǎng)性,初學(xué)於羅浮山,后游四海?;騻髑莞撸且?。

  又曰:舜彈五弦之琴,以歌南風(fēng)之詩。豈惟道在思親,志兼憂民,養(yǎng)萬物,故感之。

  又曰:潁陽西北界李氏處女,年十五六。天寶八年二月,遘疾,七月不食,魂飛冥冥如升上,景在云霧中,女仙人蘆藕苗間受琴《清風(fēng)弄》等五十曲。至天寶十五載五月,留守悲迥,御史中丞蔣列,驲騎上聞,玄宗度為女道士,賜琴三面,留內(nèi)供奉。琴德弦妙,旁行不流,所感無恒也。

  又曰:師涓,紂之樂官也。善鼓琴,感四馬噓天仰秣?;蛟粠煏?。傳雖二,疑即是一。

  《風(fēng)俗通》曰:琴者,樂之統(tǒng)也。君子所常御,不離於身。非若鍾鼓陳於宗廟,列於虡懸也。以其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發(fā)善心也。

  《琴書》曰:堯大德。堯彈,感天神降聽,儼然言和之至也,故堯制《神人暢》。

  《瑞應(yīng)圖》曰:師曠鼓琴,通於神明,而白鵠翔。

  《竹林七賢傳》曰:嵇康臨死,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袁孝尼嘗從吾學(xué)《廣陵散》,吾無惜固不與,《廣陵散》於是絕矣。"

  司馬相如《美人賦》曰:"上客何國(guó)之公子?所從來無乃遠(yuǎn)乎?"遂設(shè)旨酒,進(jìn)鳴琴,撫弦為《幽閑》之曲。

  張茂樞《響泉記》曰:余家世所寶琴書圖畫,廣明之亂,散失蕩盡。其中二琴,一名響泉,一名韶磬,皆希代之寶也。

  宋玉賦曰:臣嘗行,仆饑馬疲,正值主人門開。主人翁出,獨(dú)有主人女在。欲置臣堂上太高,堂下太卑。乃便為蘭房奧室,止臣其中。其中有鳴琴焉,臣援琴而鼓之,為《秋竹積雪》之曲。

  吳均《續(xù)齊諧記》曰:王彥伯,會(huì)稽馀姚人。善鼓琴,仕為東宮扶侍。赴告還都,行至吳郵亭,維舟中渚,秉燭理琴,見一女子披幃而進(jìn),二女從焉,先施錦席於東床,乃就坐;女取琴調(diào)之,似琴而聲甚哀雅,有類今之登歌。女子曰:"子識(shí)此聲否?"彥伯曰:"所未曾聞。"女曰:"此曲所謂《楚明光》者也。惟嵇叔夜能為此聲,自此以外,傳習(xí)數(shù)人而已。"彥伯欲受之,女曰:"此非艷俗所宜,惟巖棲谷隱可以自娛耳。當(dāng)更為子彈之,幸復(fù)聽之。"乃鼓琴且歌,歌畢,止於東榻。遲明將別,各深怨慕。女取四端錦臥具、繡臂囊一贈(zèng)彥伯為別,彥伯以大籠并玉琴答之而去。

  《說苑》曰: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孟嘗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我悲乎?"周曰:臣烏能令足下悲哉?所能令悲者,先貴而后賤,先富而后貧,不若身才高妙適遭暴亂,不若處之隱絕不及四鄰,屈折擯壓無所告訴,臣一為之徵,操琴則涕零矣。令足下千乘之君,廣廈邃房,下羅帷,來清風(fēng),斗象棋,舞鄭妾,麗色淫目,流聲娛耳。水游則連方舟載旗,野游則馳弋獵,平原廣囿,入則撞鍾擊鼓乎深宮之中。雖有善琴者,固未能使足下悲也。然臣所為足下悲者一也,千秋萬歲之后,宗廟必不血食。高臺(tái)既已壞,曲池既已壍,墳?zāi)辜纫哑?,嬰兒豎子采樵者,躑躅其足而歌其上,曰:"夫以孟嘗君尊貴,乃若是乎?"於是孟嘗君泣焉垂臉,周引琴而鼓之,徐動(dòng)宮徵,拂羽角,孟嘗君涕泣增哀,下而就之,曰:"聞先生鼓琴,立若破國(guó)亡邑之人也。"

  鄭緝之《東陽記》曰:晉中朝時(shí)有王質(zhì)者,常入山伐木,至石室,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zhì)因留,趺斧柯而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zhì),狀如棗核。質(zhì)取而含之,便不復(fù)饑。遂復(fù)少留,亦謂俄頃,童子曰:"汝來已久,何不速去?"質(zhì)諾而起,所坐斧柯爛盡。既歸,計(jì)離家已數(shù)十年矣,舊宅遷移,室宇靡存,遂號(hào)慟而絕。

  《韓子》曰:昔衛(wèi)靈公之晉,於濮水之上宿。夜聞?dòng)泄那俾曊撸瑦傊?,問左右,盡不聞。乃召師涓而告,謂之曰:"有鼓新聲者,子為我聽而寫之。"師涓靜坐撫琴寫之,明日?qǐng)?bào)曰:"臣得之矣。"公遂之晉。晉平公觴之虒祈之臺(tái),靈公召師涓令坐師曠之傍,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曰:"此師延之作。紂為靡靡之樂,及武王伐紂,延?xùn)|走,至於濮水而自投。聞此聲者,必於濮水之上。先聞?wù)咂鋰?guó)削,不可遂此。"平公曰:"此何聲也?"曰:"此所謂《清商》也。"公曰:"《清商》固宜悲乎?"師曠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聞乎?"師曠曰:"不可。古之聽《清徵》者,皆有德義之君。今主君德薄,不足以聽之。"平公曰:愿試聽之。師曠不得已,援琴一奏之,有玄鶴二八南方來,集於郎門之邑;再奏之,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平公大悅,提觴而起,為師曠壽曰:"音莫悲於《清徵》乎?"師曠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聞乎?"師曠曰:"不可。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山之上,駕象車六蛟龍,畢方并轄,蚩尤居前,風(fēng)伯進(jìn)掃,雨師灑道,虎狼前在,蟲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以聽之。"平公曰:"愿試聽之。"師曠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fēng)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室,晉國(guó)大旱赤地。

  《西京雜記》曰:趙后有寶琴曰鳳皇,皆以金玉隱起為龍鳳螭鸞,古賢列女之象,亦為《歸風(fēng)送遠(yuǎn)》之操。

  《淮南子》曰:孟春,東宮御女青色,衣青采,衣鼓琴瑟。

  桓譚《新論》曰:神農(nóng)氏為琴七弦,足以通萬物而考理亂也。

  又曰:八音之中,惟絲最為密,而琴為之首。

  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曰:琴者,樂之與八音并行,君臣以相御也。

  《孔叢子》曰:孔子晝息於室而鼓琴,閔子自外聞之,以告曾子曰:"向子之音清微而和,淪入至道。今也,更為幽沉之聲,幽則欲上所為發(fā)也,沉則貪德之所為施也。夫子何所感一若斯乎?吾從子入而問焉。"曾子曰:"諾。"二子入問孔子,孔子曰:"然如是也,吾有之。向見貍方取鼠,欲其得之,故為音。汝二人者,孰識(shí)諸?"曾子對(duì)以閔子,夫子曰:"可以聽音矣。"

  《家語》曰:孔子游於泰山,見榮啟期行郕之野,鹿裘帶索,抱琴而舞??鬃訂栐唬?先生為樂何也?"對(duì)曰:"天生萬物,惟人為貴,吾既為人,一樂也;男尊女卑,吾既為男,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吾行年九十五歲矣,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又何憂乎?"孔子曰:"善。"

  《呂氏春秋》曰: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琴,以為世無足以鼓琴也。

  《列仙傳》曰:華山毛女獵即見,常居巖彈琴。

  桓譚《新論》曰:神農(nóng)氏繼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焉。

  《琴書》曰:師曠,晉之樂官也。上於琴,能易寒暑,召風(fēng)雨。為晉平公鼓之,感玄鶴六下舞。

  《西京雜記》曰:張安世十五,為成帝侍中,善鼓琴,能為《雙鳳離鸞》之曲。

  《世說》:顧彥先平生好琴,及喪,家人常以琴置靈床上。張季鷹往哭,顧不勝慟,遂徑上床,鼓琴作數(shù)曲而去。

  又曰:會(huì)稽賀思令善彈琴,常夜在月中坐,臨風(fēng)鳴弦。忽有一人,形貌甚偉,著械有慘色,在中庭稱善,便與共語,自云是嵇中散,謂賀云:"卿手下極快,但於古法未備。"因授以《廣陵散》,遂傳之,於今不絕。

  《大周正樂》曰:勝之,逸人也,常挾琴牧羊巨澤。漢王知其賢,將聘焉,委以國(guó)政。勝之曰:"王廢牧羊之任,而委四海之務(wù),是錯(cuò)亂天地,顛倒人倫。"竟逃於陰山之中。

  又曰:琴所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君子所以常御不離於身,非若鍾鼓陳於宗廟,列於虡懸也。以其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發(fā)善心也。

  又曰:瓠巴,六國(guó)時(shí)人也。工琴好古,因夏日俯於池亭鼓之,感魚躍潛藻而聽焉。

  又曰:嵇康,字叔夜。有邁俗之志,為中散大夫?;騻鲿x人,非也。常宿王伯通館,忽有八人云:吾有兄弟為樂人,不勝羈旅,今授君《廣陵散》。甚妙,今代莫測(cè)。

  又曰:凡琴曲和樂而作,命之曰暢。暢者,言其道之美暢從不敢自安也。憂愁而作,命之曰操。操者,言困厄危迫猶不失其操也。

  又曰:清角,黃帝之琴,鳴廉修況藍(lán)脅,自鳴空中。號(hào)鍾,齊桓公琴。繞梁,莊王琴。綠綺,司馬相如琴。焦尾,蔡邕琴。鳳凰,趙飛燕琴。

  又曰:賀韜,吳人也。常夜彈琴,感鬼神見舞數(shù)曲,斯亦妙之至也。

  《十二國(guó)史》曰:周師經(jīng)仕魏文侯,善鼓琴,文侯耽之,起舞。經(jīng)怒,以琴撞文侯。文侯怒,使人曳下殿,將殺之。經(jīng)曰:"乞申一言而死。"文侯曰:"何?"經(jīng)曰:"臣撞桀紂之君,不撞堯舜之主。"文侯曰:"寡人過矣。"乃舍之,懸琴於壁以為戒。

  《晉紀(jì)》曰:孫登字公和,不知何許人。散發(fā)宛地,行吟樂天,居白鹿、蘇門二山。彈一弦琴,善嘯,每感風(fēng)雷。嵇康師事之,三年不言。

  《樂纂》曰:趙耶利居士,唐初天水人也。以琴道見重子海內(nèi),帝王賢貴,靡不欽風(fēng)。舊錯(cuò)謬十五馀弄皆削,凡歸雅無一徵玷不合於古。述《執(zhí)法象》及《胡笳五弄》譜兩卷。弟子達(dá)者三人,并當(dāng)代翹楚。貞觀十年,終於曹,壽七十六。弟子宋孝臻、公孫常,數(shù)百年內(nèi)常傳於馬氏。

  《國(guó)史補(bǔ)》曰:張弘靜少時(shí)會(huì)名客,觀鄭宥彈琴。宥調(diào)二琴至切,各置一榻,動(dòng)宮則宮應(yīng),動(dòng)角則角應(yīng)。稍不切,乃不應(yīng)。宥師董庭蘭,尤善泛聲。

  又曰:李汧公勉雅好琴。常斫桐,又取漆筩為之,多至數(shù)百張,求者與之。有絕代者,一名響泉,一名韻磬,自寶於家。京師又以樊氏、路氏為第一。路氏有房太尉石枕,損之不理。蜀氏斫琴,嘗自品第一。上者以玉,次者以琴瑟,又次以金徽、螺蚌。

  《唐書·樂志》曰:趙師字耶利,天水人也。在隋為知音,至唐貞觀初,獨(dú)步上京,遽入琴苑。疇之嵇氏,累代居曹。遂令曹郡琴者,所修五弄,具列於曹,妙傳濮州司馬氏,琴道不墜於地也。師云:吳聲清宛,若長(zhǎng)江廣流,綿綿徐逝,有國(guó)士之風(fēng)。蜀聲躁急,若擊浪奔雷,亦一時(shí)俊決也。

  《世說》曰:晉戴颙字仲若。父逵高尚不仕。颙年十六遭憂,不忍傳父之琴,與兄勃各造新弄。勃五部,颙十五部。又制長(zhǎng)弄一部,并傳於世。

 

   卷五百八十 ◎樂部十八

 

  ○笛

  《釋名》曰:笛,滌滌然也。

  《史記》曰:黃帝使伶?zhèn)惙ブ耢独ハ?,斬而作笛,吹之作鳳鳴。

  《風(fēng)俗通》曰:笛,漢武帝時(shí)工人丘仲所造也。本出羌中。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也。長(zhǎng)尺四寸,七孔。

  《樂書》曰:笛者,滌也,丘仲所作??梢詼焓幮皻?,出揚(yáng)正聲。是故列和善吹,裁十二之音應(yīng)律。荀勖樞問,依三尺二調(diào)成均,剪云夢(mèng)之霜筠,法龍吟之異韻。三孔為龠,文舞執(zhí)之,邠人吹也。五孔為笛,祴里衩,周師掌之。六孔為笛,羌人吹之。七孔下調(diào),漢部用也。今之七星,古之長(zhǎng)笛。一定為調(diào),合鍾磬之均,各有短長(zhǎng),應(yīng)律呂之度,雅樂部?jī)?nèi)咸用之。

  馬融《自敘》曰:融性好音,能鼓琴吹笛。為督郵,獨(dú)臥郿平陽塢中,有洛客舍逆旅,吹笛相和。融去京師逾年,蹔聞甚悲而樂之。逆慕簫琴皆有頌,而笛獨(dú)無,乃作《笛賦》。

  《晉書》曰:桓伊字叔夏,善音樂,有蔡邕柯亭笛,嘗吹之。王徽之越京,泊舟青溪側(cè)。伊素不相識(shí),於岸上過,徽之便使人謂之曰:"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伊?xí)r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diào)之弄,便上車去??椭鞑唤灰谎?。

  《晉書》向秀作《思舊賦》曰:鄰家有吹笛,發(fā)聲寥亮,追想疇昔游宴之好。

  《晉中興書》曰:帝舅王愷嘗置酒,王遵、王敦俱往。女妓吹笛小失聲,愷意便令黃門毆?dú)⒅蛔娜?,敦神色自若?br>
  沈約《宋書》曰:晉太始十年,中書監(jiān)荀勖、中書令張華令郝生鼓琴,宋同吹笛,以為新引相和。

  《唐書》曰:文宗時(shí),云朝霞以善吹笛進(jìn),上為新聲雅樂,朝霞能承意變聲,頗符上旨,猶是有寵。

  《世說》曰:謝仁祖妾阿紀(jì)有國(guó)色,善吹笛。仁祖死,阿紀(jì)誓死不嫁。郗曇時(shí)為北中郎,設(shè)權(quán)計(jì),遂得阿紀(jì)為妾。阿紀(jì)終身不與曇言。

  《幽明記》曰:永嘉中,泰山巢氏先為相縣令,居在晉陵。家婢采薪,忽有一人隨追,尋隨婢還家,不使人見,見形者惟婢而已。每與婢飲宴,輒吹笛而歌,歌曰:"閑夜寂以清,長(zhǎng)笛亮且鳴。若欲知我者,姓郭名長(zhǎng)生。"

  又曰:代郡界有一亭,常有怪,不可詣止。有諸生壯勇,行歌正宿。鬼吹五孔笛,有一手,都不能得攝笛。諸生不耐,忽便笑,謂:"汝止有一手,那得遍笛?我為汝吹來。"鬼云:"為我少指耶?"乃數(shù)十指出。諸生知其可擊,拔劍斫之,得一老雄雞,從者并雞雛。

  《文士傳》曰:蔡邕告吳人,曰:"吾昔常經(jīng)會(huì)稽高遷亭,見屋椓竹東間第十六可為笛。取用,果有異聲。"

  《古歌辭》曰:長(zhǎng)笛續(xù)矩笛,長(zhǎng)愿陛下保壽無極。

  《傅子傳》曰:列和善吹笛,吳姬之聲,無以加也。

  《西京雜記》曰: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府庫,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尤驚異者,玉笛,長(zhǎng)二尺三寸,六孔,銘曰"昭華之琯"。

  《樂纂》曰:唐玄宗時(shí),樂人孫處秀善吹笛,好作犯聲。當(dāng)時(shí)皆以為新意流美,樂人皆效之。其聲變態(tài)日增,因有犯調(diào)。犯調(diào),即今之所尚也。

  又曰:太和十年,中書監(jiān)荀勖、中書令張華出御府銅竹律二十五具,命太樂郎劉秀等校試其三具,與杜夔及左延年法律同其二十二具。視其銘題尺寸,是笛律也。問協(xié)律中郎將列和,辭:"昔魏明帝時(shí),令和永受笛聲,以作此律。欲使學(xué)者別居一坊,歌詠講習(xí),依此律調(diào)。但識(shí)其尺寸之名,則竹絲歌詠皆得均含。歌聲濁者,用長(zhǎng)笛長(zhǎng)律;歌聲清者,用短笛短律。凡弦歌調(diào)張清濁之制,不依笛尺寸之名,則不可知也。"

  又曰:黃鍾笛,晉時(shí)三尺八寸。元嘉九年,太樂令鍾宗之減為三尺七寸。十四年,治書令史奚縱又減五分,為三尺六寸五分。劉和之東箱長(zhǎng)笛四尺二寸。

  又曰:蕤賓箱笛,晉時(shí)二尺九寸,宗之減為二尺六寸,縱又減二分,為二尺五寸八分。

  又曰:姑洗箱笛,晉時(shí)三尺五寸,宗之減為二尺九寸七分,縱又減五分,為二尺九寸二分。

  又曰:《司馬法》軍中之樂,鼓笛為上,使聞之者壯勇而樂和。細(xì)絲高竹不可用也,慮悲聲感人,士卒思?xì)w之故也。

  又曰:橫笛,小篪也。漢靈帝好胡笛,有胡笛篪出於胡吹,即此也。梁胡歌云:"快馬不須鞭,拗折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路傍兒。"此歌辭元出北國(guó),知橫笛是北國(guó)名。今橫笛皆去義觜,其有觜者,謂之義觜笛。

  《國(guó)史補(bǔ)》曰:李舟好事,嘗得村舍煙竹,截以為笛,堅(jiān)如鐵石,以遺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與舟吹之,溜亮逸發(fā)。俄有客立於岸,呼船請(qǐng)載。既至,請(qǐng)笛而吹,其為精壯,山石可裂,牟平生未嘗見。及入破呼吸盤辟,應(yīng)指粉碎,客散不知所之。舟著記疑其蛟龍也。

  又曰:李牟秋夜吹笛於瓜州,舟楫甚隘,初發(fā)調(diào),群動(dòng)皆息,及數(shù)奏,微風(fēng)然而至。俄頃,舟人賈客有怨嗟悲泣之聲。

  ○篪

  《釋名》曰:篪,啼也。聲從孔出,如嬰兒啼聲也。

  《毛詩》曰:彼何人斯,伯氏吹塤,仲氏吹篪。

  《周官》曰:巫師,掌教吹篪。

  《爾雅》曰:大篪謂之沂。(郭璞曰:篪以竹為之,長(zhǎng)一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翹模,吹之。小者尺二。犍為舍人曰:大篪其聲悲沂鏘然也?!对姟吩疲?仲氏吹篪"也。)

  《廣雅》曰:篪,以竹為之,長(zhǎng)大四寸,有八孔,前有一孔,后有四孔,頭有一孔。

  《月令》:仲夏之月,命樂師調(diào)篪。

  《詩·節(jié)南山》云:伯氏吹塤,仲氏吹篪。(土曰塤,竹曰篪。箋云:伯仲喻兄弟也。我為汝思,如兄如弟;其相應(yīng)和,如塤如篪。言俱為王臣,宜相親愛之。)

  《史記》曰:伍子胥至於江上,無以湖其口。行蒲伏,肉袒吹篪,乞食於吳市。

  《東觀漢記》曰:明帝幸南陽舊宅,召校宮子弟作雅樂,奏《鹿鳴》,上御塤篪和之,以娛嘉賓。

  《齊書》曰:世祖於南康郡內(nèi)作伎,有絲無管,空中聞?dòng)畜?,調(diào)節(jié)相應(yīng)。

  《世本》曰:蘇成公造篪,吹孔有觜,如酸棗。蘇成公,平王時(shí)諸侯也。

  《古史考》曰:古有篪尚矣,蘇成公善篪,而記者因以為作,謬也。

  又曰:暴新公所造。舊志曰:一曰管史臣。案:非也。雖不知暴新公何代人,而非舜前人明矣。舜時(shí),西王母獻(xiàn)管,則是已有器,新公安得造篪?

  《洞冥記》曰:建元二年,帝幸騰充臺(tái),以望四遠(yuǎn)於臺(tái)上。撞磬玉鍾,懸黎離之磬,吹霜條之篪,唱《來云依日》之曲。

  《洛陽伽藍(lán)記》曰:后魏河間王琛有婢朝云,善吹篪,能為《團(tuán)扇歌》、《隴上聲》。琛為秦州刺史,羌叛,屢討不勝。琛令朝云假為貧女,吹篪而乞。羌聞之,皆流涕,相謂曰:"何故舍墳井,在山谷為寇耶?"即相率而降。秦民語曰:"快馬健兒,不如老嫗吹篪。"

  ○管

  蔡邕《章句》曰:管者,形長(zhǎng)一尺,圍寸,有孔無底,其器今亡。

  《風(fēng)俗通》曰:管,漆竹,長(zhǎng)一尺,六孔,十二月之音,象物貫地而牙,故謂之管。

  《爾雅》曰:大管謂之簥,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篎。(郭璞注曰:管長(zhǎng)尺,圍寸,并漆之,有底。賈氏謂之,如篪,六孔。犍為舍人曰:大管者聲高大,故曰篙者高也。中者聲精密,故曰稍{沮}々,密也。小者聲音清妙也。)

  《廣雅》曰:管象篪,長(zhǎng)尺,圍寸,有六孔,無底。

  班固曰:黃帝作律,以玉為管,長(zhǎng)尺,六孔,為十二月音。至舜時(shí),西王母獻(xiàn)白玉管。漢章十二年,零陵文學(xué)奚景于泠道舜祠下得笙一、白玉管,則古者又以玉為管矣。班氏用銅之言外然之義,未為得也。求律所生,大極之?dāng)?shù)。起於一在子,以三乘之得三,在丑。以次至酉,得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篇。黃鍾之母以為法,周十二辰,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黃鍾之子以為實(shí),實(shí)始法而一得則九寸,則諸律也。

  《大戴禮記》曰:舜時(shí),西王母獻(xiàn)白玉琯?!墩f文》: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關(guān)地而牙,故謂之管。從竹,管聲?,g者,古者有玉管焉。

  《樂法圖》曰:次主東律,東律主黃鍾,圣人承天樂,用管。(宋均注曰:管,黃鍾寸管也。)吹管者以知律,管音調(diào)則律歷正。

  《周禮·春官·小師》曰:小師掌教簫、管。(鄭司農(nóng)曰:管如篪,六孔。玄謂管如{遂}而小,并兩而吹之。)

  又曰:孤竹之管於圓丘奏之,孫竹之管於方丘奏之,陰竹之管於宗廟奏之。(鄭玄云:孤竹,竹特生者也。孫竹,竹枝根未生者也。陰竹生山北。)

  ○龠

  《釋名》曰:龠,躍也。氣躍出也。

  《爾雅》曰:大龠謂之產(chǎn),中者曰仲,小者曰箹。(郭璞曰:龠也,笛三孔而短。犍為舍人曰:仲,其聲適仲呂也。小者形聲細(xì)小,曰筠也。)

  《禮記》曰:葦龠,伊祁氏之樂也。龠,春分之音,萬物振躍而出也。

  《周官》:笙師掌教吹龠。龠師教國(guó)子舞羽、吹龠。龠章掌幽龠。(鄭玄曰:卯地之竹也。)

  又曰:龠師掌教國(guó)子,秋冬吹笛龠,歷代文舞之樂,所執(zhí)羽龠。

  《毛詩》曰:左手執(zhí)龠,右手秉翟。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卷五百七十七 ◎樂部十五
韓愈《琴操》十首析論
冊(cè)府元龜(宋)王欽若等 編修-●卷八百五十六◎總錄部·知音
10-沖虛至德真經(jīng)解卷之十
相和歌與琴曲
山堂肆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diǎn)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zhǎ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hào)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hào)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