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底至1944年中,作為抗日戰(zhàn)爭大后方的成都平原上到處沸沸揚揚、人潮涌動,數十萬民眾盡心竭力、披星戴月,幾乎全憑肩挑背扛在短短半年內修建了四個大型軍用機場、擴建了三個軍用機場,為中國“抗戰(zhàn)”的最后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居功至偉! 這七個機場是:新津機場、雙流機場、邛崍機場、彭縣機場、成都鳳凰山機場、廣漢機場和彭山機場。其中新津機場還是美國援華空軍指揮部所在地。
據資料介紹,機場跑道標準要求長2600米,寬60米,厚1米。因為沒有現代運輸工具和筑路機械,修建這些機場是極其艱難的。大量的土方砂石,除用架子車、獨輪車運送外,都靠籮筐扁擔挑。最難的是沒有壓路機,只能靠人力。一個個重達幾噸、十幾噸的混凝土碾子,需要幾十甚至上百人才能拉動。制造混凝土碾子的“洋灰”(水泥)是通過“駝峰航線”(2)空運到現場的。
有了這些機場,數百架美國盟軍的轟炸機、驅逐機、運輸機(1)迅速從印度基地飛抵成都及周邊,并立即部署對日作戰(zhàn)。自1944年6月15日始,美軍的B-29遠程重型轟炸機由這些機場起飛,多次轟炸日本本土的多個軍事工業(yè)中心及中國東北、華中淪陷區(qū)的工廠和軍事基地,給予日本法西斯以極大的打擊和震撼,大快人心。曾經多次遭日本飛機狂轟濫炸的成都市,居民們從此有了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再也不用“跑警報”(3)了。
下圖:這是一張非常有名的照片。這么多民工拉著沉重的混凝土碾子正在修筑新津機場跑道。朗朗天空中一架美軍雙引擎飛機正在降落(起飛?)。
上圖:拉動混凝土碾子的隊伍浩浩蕩蕩。遠處停著一架飛機。很可能是P-61驅逐機。
成都大邑縣安仁鎮(zhèn)建川博物館收藏的混凝土碾子,國家一級文物。
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國家空軍博物館收藏的混凝土碾子,2002年自中國云南呈貢老機場空運到大洋彼岸。
下圖:婦女們在新津河灘上為修筑機場跑道砸碎石塊。
下圖:小孩子也參加修建新津機場,感人場景。
上圖:廣漢機場的美軍人員在買水果,幾個小孩子站在一旁。遠處是一片軍用帳篷。
下圖:修建新津機場的宏大場面。除有少量人力車外,基本上都是挑夫。
下圖:第一架B-29轟炸機飛抵新津機場。這是由美國波音飛機公司制造的當時最先進的遠程重型轟炸機,又稱“超級空中堡壘”。其載彈量達九噸,續(xù)航能力超過六千公里。它的威力令日軍聞風喪膽。
上圖:白布裹頭的“農二哥”們正在就餐。他們身后是一架巨大的“超級空中堡壘”。
下圖:彭山機場上的B-29轟炸機。
下圖:新津機場的美軍指揮所。
上圖:美軍餐廳。
下圖:新津機場的露天民工廚房。
上圖:這也是一張非常有名的照片:一位美國軍人(很可能是機場修建的技術指導)正與修建新津機場的民工領班交談。后者和左邊站著的一個中國人都頭戴“瓜皮帽”,其他民工纏白布包頭的居多。
上圖:邛崍機場的建設者們。攝于1944年5月15日。
上圖:新津機場鳥瞰。
駐扎在新津機場的三個美軍士兵在吉普車前,身后是架著兩挺自衛(wèi)機槍的B-29轟炸機尾部。照片下方應該是前面三個士兵的名字:林奇、霍克和戈登。他們還活著嗎?
上圖:1944年,美軍在新津機場維修B-29轟炸機。
左上圖:從新津機場起飛前往轟炸中國東北日軍軍事及工業(yè)目標的B-29轟炸機群。
右上圖:保衛(wèi)新津機場的P-61 驅逐機,英文名Black Widow,直譯“黑寡婦”,是一種毒蜘蛛的名字。 上圖:1944年,美國陸軍第20航空隊先后出動約900架次B-29轟炸機,從成都周邊機場起飛轟炸日本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八幡制鐵所和佐世保海軍基地。
上圖:一架B-29正在日本港口上空投彈轟炸,另一架在其上空照相,以便評估轟炸效果。
下圖:飛臨日本富士山上空的美軍轟炸機。
上圖:轟炸鞍山日軍鋼鐵廠后返航的B-29轟炸機(編號42-6351 )在新津機場附近墜毀。
上圖:墜毀在新津韋陀堂的42-6288號B-29轟炸機機尾。飛機墜毀多因長途奔襲油料耗盡或被敵擊傷所致。
上圖:資料:2005年8月19日,十二名曾經參加過當年“抗戰(zhàn)”時期援華作戰(zhàn)的美國老兵和他們的家屬共五十一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之際聚首新津機場,回憶往昔。八十二歲的布朗從跑道上撿起一塊小石頭,放入口袋,然后舉目凝視著已雜草叢生的跑道,淚光閃爍?!盎丶伊?,感覺真好!”布朗又摸了摸放在胸口的小石塊,哽咽道,“我要把它帶回美國。”
注:
1、據資料介紹,“二戰(zhàn)”期間,美國共生產各種飛機二十多萬架,包括轟炸機六萬多架,其中1943年后生產的B-29重型遠程轟炸機四千多架。而日本的飛機總產量大概是美國的四分之一。到1943年春,美國月產飛機約九千架,是日本的六倍。1943年,在美日之間進行的太平洋臘包爾海空戰(zhàn)中,日軍損失的飛機即超過七千架。這些數據大得難以想象。由此可以明白當年美軍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對日作戰(zhàn)是何等驚人的規(guī)模,而當年貧窮落后的中國面對強敵堅持抗戰(zhàn)又是何等的艱難,那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哪里象中國大陸那些抗日影視劇中描繪的那般輕飄飄如兒戲,仿佛挖幾條地道、埋幾個地雷就能將蠢得不能再蠢的日本鬼子打得找不著北。
另:“抗戰(zhàn)”開始時,中國空軍有作戰(zhàn)飛機六百余架,其中僅一半能正常飛行,且很快就在對日作戰(zhàn)中損失殆盡。此后中國空軍得到蘇聯、美國的援助并協(xié)同作戰(zhàn),一直堅持到抗戰(zhàn)勝利。據資料介紹,中國空軍在抗戰(zhàn)期間損失的飛機在兩千架以上。
2、“駝峰航線”:“二戰(zhàn)”時期中國和盟國之間一條主要的空中運輸線。1942年,日軍切斷滇緬公路,盟國的援華物資無法經緬甸運入中國,這對中國的抗戰(zhàn)是沉重打擊,因此不得不冒險開辟此空中通道?!榜劮搴骄€”西起印度阿薩姆邦,向東橫跨喜馬拉雅山脈、高黎貢山、橫斷山,進入中國的云南省和四川省。該航線沿途山峰重疊起伏,酷似駝峰,故而得名。當時的飛機要在海拔四、五千米甚至高達七千米的山峰間穿行,極其危險。變化莫測的惡劣氣候更是嚴重威脅。因而美、中飛機和人員在“駝峰航線”上損失慘重,僅美國空軍墜毀的飛機就超過500架,整個“駝峰航線”上犧牲的美國和中國機組人員超過1,500人。有當年的飛行員回憶說,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完全可以沿著墜機碎片的反光飛行。他們還給這些撒著飛機殘骸的山谷取了個金屬般冰冷的名字“鋁谷”。至今仍有當年的美、中飛行員還長眠在無人知曉的崇山峻嶺之中。
“駝峰航線”上的美軍運輸機。
2008年,建川博物館人員在海拔3970米的四川汶川縣寶頂山上搜尋到1944年11月7日墜毀于此的一架美國援華空軍C87運輸機(編號為44-39287),并將起落架運回博物館展覽。見下圖(網絡圖片):
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與美國駐成都領事館高大偉領事在懸掛C87運輸機起落架的“飛V”紀念亭揭幕儀式上發(fā)言。
“飛V”紀念亭前,樊建川館長、高大偉領事等與曾經和援華美軍并肩作戰(zhàn)的抗戰(zhàn)老兵代表合影。
3、空襲警報發(fā)出后,民眾躲進防空洞或跑離人員密集的城區(qū),成都人稱“躲警報”或“跑警報”。據四川博物館資料,日機僅兩次轟炸成都就造成如下損失:
1939年6月11日,日軍出動飛機27架,投彈111枚,傷432人,死226人,毀房屋4709間;1941年7月27日,日軍出動飛機108架,投彈446枚,傷905人,死698人,毀房屋3303間。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致謝新津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巴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