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三部六病協(xié)調療法與整體病的治療
機體的整體性表現(xiàn)在氣血上,通過氣血的循行,達成機體的統(tǒng)一。人體與疾病的斗爭過程中如形成對抗性的矛盾,須采用對抗性的方法,即糾偏療法;如形成非抗性的矛盾,虛實并見,寒熱錯雜,須采用協(xié)調療法,發(fā)揮機體的自然療能來進行雙向調控。本篇介紹協(xié)調療法以及其在整體病中的運用。
一、協(xié)調療法與協(xié)調基方
人體整體氣血失調普遍存在,成為許多疾病的病因。協(xié)調療法模擬飲食物進入人體后消化、吸收、利用的過程,通過人體自身自然療能的恢復,來誘導發(fā)揮機體內部的調控機制。
協(xié)調療法的理論依據(jù)來源于《傷寒論》第148條,此條具有“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大便硬、脈細”等癥狀,該條文所描述的病證既非表證,也非里證,而為半表半里證,既非陽證,也非陰證,而為寒熱錯雜證,張仲景獨具匠心,使用小柴胡湯治療此證,協(xié)調整體,和解表里陰陽,通調三焦氣機。
人體以胸為至陽,統(tǒng)攝一身之陽,腹為至陰,統(tǒng)攝一身之陰,二者既是新陳代謝過程中兩大物質(氧氣和飲食物)攝取和轉化利用的場所,又是五臟六腑的所在,通過三焦氣化相互溝通,完成機體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小柴胡湯中柴胡、黃芩開發(fā)胸陽(即樞陽),半夏、生姜、人參、大棗溫補里陰,甘草調和諸藥,七藥伍用,可使三焦得通,氣機得暢,營衛(wèi)得調,陰陽得和,從而達到整體協(xié)調的目的。
協(xié)調方劑的選擇要能夠適應各種病理反應的需要,具備寒、熱,補、泄,升、降,收、散四個方面八種性質的基本屬性,眾多方劑中只有小柴胡湯在配伍上具備了這一系列條件。半夏辛溫有毒,不利久服,經(jīng)過長期的臨床實踐,逐漸以蘇子代替半夏,蘇子降而下氣,利膈寬腸,可除半夏之燥弊。在非嘔非惡疾病中,以川椒代生姜,川椒除濕散寒,解郁溫中,熱而不傷津液,并有解痙緩急止痛之用。這樣既不失原方劑的組方精神和臨床療效,又使得方劑更加平和。小柴胡湯既已更藥,故改稱為“協(xié)調基方”。
協(xié)調基方:柴胡15g、黃芩15g、黨參30g、蘇子30g、川椒10g、炙甘草10g、大棗10枚。
方中柴胡主升,蘇子主降,黃芩主清,川椒主溫,柴胡主疏泄,黨參、甘草、大棗主補益。七藥相互制約,協(xié)調共濟,共同組成和解大法。
在臨床上,整體氣機不調,表里陰陽不和,并非像第148條那樣各證俱顯,往往只有一證或數(shù)證。針對這種寒熱虛實難辨,表里定位不明的情況,即凡人體疾病矛盾雙方,呈現(xiàn)非對抗性的矛盾,不出現(xiàn)大熱、大寒、大虛、大實的表現(xiàn),都可采用協(xié)調方協(xié)調整體,進行雙向調控以發(fā)揮機體的自然療能,最終達到宣通表里,疏調三焦,充津液而使五臟戴澤,和氣血而使生機衡常。
二、整體病的治療
氣血長期運行障礙可以形成一系列整體病,表現(xiàn)為血涌于上、血郁于胸、氣滯于中、寒凝于下四種形式。變見于寸口則形成溢、紊、聚、覆四脈,四脈既是整體辨證的診斷依據(jù),也是評估整體病療效的標準。治療整體病需依據(jù)四脈,結合定證、定方、定療程的原則進行論治。
1.調神平亢湯:協(xié)調基方加石膏30 g、牡蠣30 g、桂枝10 g、大黃10 g、車前子30 g。
本方主治血涌于上的溢脈證,由《傷寒論》第107條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去鉛丹,以石膏代龍骨,車前子代茯苓化裁而來,全方寒熱并用、升降并舉、收散兼施、補瀉共濟,四方同調、八面共治,相反相成,適用于由交感神經(jīng)亢奮所導致的各類病證,可治療癔病、精神分裂癥、癲癇、共濟失調、脊髓空洞癥、美尼耳氏綜合癥、高血壓、嚴重失眠見溢脈者。
[醫(yī)案舉例]
梁某,女,36歲。無明顯原因出現(xiàn)右手顫抖,情緒激動時更甚,一月后又加不自主搖頭,某醫(yī)院神經(jīng)科診為“震顫性麻痹”。1973年3月來所門診,其脈弦而上魚際,舌苔少而質紅。方用調神湯加雞子黃一枚,攪令相得。藥17劑,震顫搖頭明顯減輕,至75劑癥狀基本消失。囑其續(xù)服20劑以作善后。(馬文輝.劉紹武三部六病傳講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317.)
2.調心寬胸湯:協(xié)調基方加百合30 g、烏藥10 g、丹參30 g、郁金15 g、瓜萎30 g、五味子15 g、牡蠣30 g。
本方主治血郁于胸的紊脈證,由瓜蔞薤白湯合時方百合烏藥湯化裁而來,具有強心健腦、寬胸宣肺、疏肝建中、安神止悸之功效,可治療高血壓、低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心血管神經(jīng)官能癥、肝脾腫大、月經(jīng)不調、不孕癥見澀脈者。
[醫(yī)案舉例]
張某,女,42歲。1972年春,患者由于長期繁重的工作壓力和精神緊張,漸至胸痛、氣短,甚至呼吸困難,血壓忽高忽低,多方檢查,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由于久治乏效,漸漸肝脾腫大,心悸氣短愈發(fā)明顯,心絞痛的發(fā)作時間日見頻繁,住院月余,未見好轉,遂來門診,評脈見澀脈,處以調心湯,療程定在3個月,矚其依法服用,藥服1月癥狀明顯減輕,心悸、睡眠好轉,繼服2月,查體,心電圖恢復正常,肝脾B超檢查已恢復原位,心絞痛未再發(fā)作。(馬文輝.劉紹武三部六病傳講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212.)
3.調胃舒郁湯:協(xié)調基方加陳皮30 g、白芍30 g、大黃10 g。
本方主治氣滯于中的聚脈證,由《傷寒論》第103條大柴胡湯以陳皮代枳實,加黨參、甘草化裁而來,具有平復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解除平滑肌痙攣,幫助消化,加強胃腸蠕動,推陳出新之功效,適用于由迷走神經(jīng)亢奮所導致的各類病證,可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梅核氣、食道炎、食道憩室、賁門痙攣、慢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胃扭轉、消化道腫瘤、膽石癥見聚脈者。
[醫(yī)案舉例]
劉某,男,43歲。年來納食則胃脘脹痛,胸部痞滿,并食減寐少,身疲乏力。先后經(jīng)省內外六個醫(yī)院檢查皆斷為“胃扭轉”?;颊卟辉甘中g,服藥治療半年少效。于1971年11月來所門診。視其面容憔悴,形體羸弱,脈象聚而弦細,舌苔薄白。處以調胃湯加桃仁30g、王不留30g。藥后食納漸增,脘痛漸減。200劑痛止,睡眠安穩(wěn),精神已佳,復至北京復查:“胃扭轉好轉”?;颊咝判暮艽?,必至痊愈而后已,續(xù)服百劑,已一如常人,經(jīng)復查:胃位置正常。(馬文輝.劉紹武三部六病傳講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317.)
4.調腸解凝湯:協(xié)調基方加陳皮30g、白芍30g、川楝子15g、小茴香10g、大黃10g。
本方主治寒凝于下的覆脈證,由調胃舒郁湯加川楝子、小茴香化裁而成,溫中散寒、蕩滌腸胃,使積聚之黏液可除,可治療十二指腸炎、慢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癥、慢性闌尾炎、前列腺炎、附件炎見覆脈者。
[醫(yī)案舉例]
王某,女,37歲。1972年3月,因患卵巢囊腫而行手術治療,術后三月,出現(xiàn)腹持續(xù)痛,且不時甚劇。五日不大便,亦不矢氣,并惡心,嘔吐、腹脹。至某醫(yī)院診為“粘連性腸梗阻”,行剝離手術。二次手術后兩月,又見腹痛不大便,癥狀如前?;颊卟辉冈俅问中g,遂來改求中醫(yī)。時已一周不大便,腹脹滿而痛甚。脈沉弦而覆,苔薄白。以調腸解凝湯加五靈脂15g、王不留30g、蘆薈3g、威靈仙10g。第一次服后,約六小時便下結糞甚多,腹痛頓減。3劑后痛止,連服20劑,痛再未作。(馬文輝.劉紹武三部六病傳講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318.)
思考題:
1.協(xié)調基方的組成是什么?是由哪個方劑演變而來的?
2.四個協(xié)調方劑各自的組成是什么?分別是針對哪個脈證提出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