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古濟南府地理
博覽古今天下
>《地理知識》
2014.01.15
關(guān)注
◇
濟南府
東至
青州府
三百二十里,南至
兗州府
三百三十四里,西南至
兗州府濟寧州
三百六十六里,西至
東昌府
三百里,北至
直隸景州
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江南江寧府
一千八百五十里,至
京師
九百里。
《禹貢》青州之域。春秋、戰(zhàn)國并屬齊。秦屬齊郡。漢初屬齊國呂后初,割齊之濟南為呂國,文帝初復故,文帝分置濟南國,景帝改為濟南郡。后漢仍曰濟南國。晉復為郡。劉宋兼置冀州。后魏改為齊州,兼置濟南郡,后齊、后周皆因之。隋初,郡廢州存,煬帝又改齊州為齊郡。唐復為齊州。天寶初年,曰臨淄郡。三載,改曰濟南郡。乾元初年,復曰齊州。宋因之亦曰濟南郡興德軍節(jié)度。政和六年,升為濟南府。金仍舊。元曰濟南路。明初,復改為府,領州四,縣二十六。今亦曰濟南府。府南阻泰山,北襟勃海,擅魚鹽之利,界午道之中,誠肘腋重地也。春秋時,諸侯爭齊,多在歷下。自戰(zhàn)國以迄秦楚之際,歷下多事,則齊境必危。秦兵次歷下,而王建為亡虜。田廣罷歷下戰(zhàn)守備,而韓信得以收齊,其大較也。后漢初,耿攻張步,敗其軍于歷下。光武謂曰: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將軍攻祝阿而發(fā)跡祝阿,見禹城縣,此皆齊之西界,功足相方,蓋其地水陸四通,為三齊都要也。劉宋孝建三年,議移青、冀二州并鎮(zhèn)歷城,言者多不同,垣護之曰:青州北有河濟時青州鎮(zhèn)東陽,又多陂澤,非敵所向,每來寇掠,必繇歷城。歷城北又近河,歸順者易,近息民患,遠申主威,此安邊上計也。議遂定。泰始三年,后魏慕容白曜攻歷城,未下,青州刺史沈文秀偽以東陽請降,魏司馬酈范曰:東陽未可輕也,不若先取歷城,克般陽即淄川縣,下梁鄒,平樂陵宋僑置樂陵郡于故千乘地,在今壽光縣界,然后按兵徐進,不患其不服也。白曜從之,而青、冀皆為所陷。范氏祖禹曰:齊州當四達之衢,南不得齊州,則無以問河、濟;北不得齊州,則不敢窺淮、泗;西不得齊州,則無從得志于臨淄;東不得齊州,則無以爭衡于阿鄄。是故山東有難,齊州嘗為戰(zhàn)守之沖。
歷城縣附郭。齊歷下邑,漢置歷城縣,屬濟南國,后屬濟南郡。晉永嘉后,自東平陵移郡治此,后因之。今編戶四十二里?!饸v下城在府城西,或以為即春秋時齊之鞍邑。成二年,齊、晉戰(zhàn)于鞍,是也。其后謂之歷下。齊王建四十年,秦滅魏,兵次于歷下。漢三年,酈食其說齊王廣,罷歷下戰(zhàn)守備,韓信度平原,襲破齊歷下軍,因入臨淄。后漢建武五年,張步聞漢軍將至,使其黨費邑軍歷下,既而為耿所敗?!度R記》:歷下城南對歷山,城在山下,因名。俗亦呼為子城,其后通謂之歷城。劉宋泰始四年,冀州刺史崔道固守歷城,魏將慕容白曜圍城經(jīng)年,拔其東郭,道固乃降。《城邑考》:府城,唐宋以來舊址也。洪武四年,以磚石,環(huán)城為池,有四門:東曰濟川,西曰濼源,南曰舜田,亦名歷山,北曰會波。成化以后,屢經(jīng)修葺,今城周十二里有奇。
東平陵城府東七十五里,春秋時譚國地。莊十年,齊師滅譚,譚子奔莒。漢置東平陵縣,以右扶風有平陵,故此加東也。濟南郡治焉。后漢靈帝時,濟南賊起,攻東平陵。晉時,移郡治歷城縣,以東平陵屬之。后趙石虎建武八年,濟南平陵城北石虎一,夜中自移于城東,虎以為己瑞也。劉宋曰平陵縣,后魏因之,高齊廢。唐武德二年,復置,并置譚州治焉。貞觀初,州廢,縣屬齊州。十七年,齊州都督齊王據(jù)州叛,土人李君求等據(jù)縣不從,因改曰全節(jié)。元和十年,并入歷城縣。城址猶存,周二十余里。又故譚城,在府東南七十里。杜預曰:譚城在平陵西南。是也。
臺城府東北三十里,漢置臺縣,屬濟南郡。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臺侯。后漢仍之,晉省。劉宋僑置東魏郡。魏收《志》:東魏郡治臺城,后遷歷城。是也?!跺居钣洝罚汉笪盒⒉?,濟南郡移治臺縣。齊天保中,始還歷城,臺縣旋廢。章懷太子曰:故城在平陵縣北。又鮑城,在府東三十里。《志》云:齊大夫鮑叔采邑也,叔牙是其后裔。旁有鮑山,俗傳為管、鮑分金處。巨里城府東七十里,亦曰巨合。漢武封城陽頃王子發(fā)為巨合侯,即此。后漢建武五年,張步將費邑守歷下,分遣其弟敢守巨里。耿進兵,先脅巨里,邑趣救,分兵守巨里,自引精兵上岡阪,乘高合戰(zhàn),臨陣斬邑,城中危懼,遂下巨里?!端?jīng)注》:巨里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耿營?!犊尽罚簹v城有巨里聚,今為龍山鎮(zhèn)。舊有遞運所,今革。龍山馬驛置于此。
○歷山府南五里。俗訛為舜所耕處?;蛞詾榧疵殷巧?,靡與歷相近也。《春秋》:成二年,鞍之戰(zhàn),晉師從齊師至于靡笄之下。一名大佛頭山,山南有危石矗立也,亦名千佛山。又有廟山,在府東十里,以上有舜廟而名。
華不注山府東北十五里?;⒀黎盍ⅲ路逄仄??!蹲髠鳌罚撼啥辏R、晉戰(zhàn)于鞍。齊師敗績,晉逐齊侯三周華不注山。下有華泉,即逢丑父使齊頃公如華泉取飲處也,今涸。司馬貞曰:華不注山,一名靡笄山。又伏琛云:不讀音跗,與《詩》鄂不кк之不同,謂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著于水云。今亦名金輿山。
石固寨山府南五十里。下有渴馬崖,南有瓢峰,鳳凰山,西有丁公嶺,東有虎山。山居其中,頗為險固,昔人置寨于此,因名。今山上有修真觀。又龍洞山,在府東南三十里,山如重甑,上有東西二龍洞:東洞出萬仞絕壁上,中有泉,昔人嘗避兵于此。其峰巖甚奇勝。一名禹登山?!鸷剑诟隙铮刺┥奖甭匆?。一名臥佛山。又В山,在府北十里,童無樹木,有雙峰聳出立如В,因名。
黃山府西南六十里。山周如城,岱陰諸谷之水奔流至山西,匯為池,周數(shù)畝,不溢而伏流,至城西,出為趵突泉。○三平山,在府南五十里,高峻,有三峰壁立,至巔則平如掌。
○大清河府西北四十里,自齊河縣流入界,經(jīng)府北,有聽水自南來入焉。亦曰響河。又東北過華不注山陰,又東徑下濼堰,即濼水,舊合大清河處也。又北入臨邑縣界?!鹦∏搴釉诟潜保礊T水也。《春秋》:桓十八年,公會齊侯于濼。即此?!兜刂尽吩疲簼显匆玻窗l(fā)趵突泉,俗名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也。經(jīng)城北而東,大明湖自城北水門流合焉。又東北經(jīng)華不注山陽,合華泉。又東北入大清河,舊謂之濼口。宋南渡后,濼水分流入章丘縣界,為小清河。明朝永樂以后,漸至堙塞,成化九年,嘗浚治之。自歷城以東,直至樂安,而小清河復治。嘉靖十二年,小清河復塞,歷城西北百里間,積潦盤回,道多梗塞,乃復浚博興以西,達于歷下,幾三百里,小清河復治。久之,故道復淤。今小清河仍自華不注東北入大清河?!吨尽吩疲焊菛|北五里有廣惠閘,在小清河上。天順中,撫臣年富所建。先是,湖水泛溢,浸沒民田,至是,水有蓄泄,大為民利。余見前大川濟水。
大明湖在府城內(nèi)西北隅,源出歷下諸泉,匯而為湖,周十余里,繇北水門出,流注小清河,一名西湖。按《水經(jīng)注》:濼水北為大明湖?!兑唤y(tǒng)志》:湖源出舜泉。今濼水繞城北流而東出,不入城。舜泉在城內(nèi),止成一井,不流。惟北珍珠、濯纓諸泉,則北流入大明湖耳。又舊時湖流浩衍,望華不注峰,如浸水中,今多為居民填塞,治圃環(huán)沼,僅存曲港,可通小舟,而蔬果菱芡、魚蟹之屬,甚為民利?!端问贰罚壕岸ǘ?,李以濟南來降,蒙古攻之,城將陷,乘舟入大明湖,投水中,水淺不得死,為蒙古所殺。然則湖之淺涸,蓋已久矣。
鵲山湖府北二十里,湖北岸有鵲山,因名?!吨尽吩疲簽T水自大明湖東北流,經(jīng)華不注山下,匯為湖。又東北流,入大清河。偽齊劉豫自城北導濼水東行,而鵲山湖涸為平陸。又濯纓湖,在城內(nèi)倚北,合北珍珠、散水泉、濯纓泉、朱砂泉,匯流為湖,周廣數(shù)畝,本名灰泉湖,元人改今名。
巨合水府東七十里?!吨尽吩疲涸闯稣虑鹂h界之雞山,東源曰榆科泉,西源曰江水泉,北流各五里許,而合入小清河,故曰巨合水?!端?jīng)注》:巨合水北經(jīng)巨合故城西。是也。今謂之龍山河。
趵突泉在府城西南,一名爆流,平地涌出,蓋濟水伏流重發(fā)處也。曾鞏曰:泰山之北,與齊東南諸谷之水,西北匯于黑水灣,又西北匯于柏崖灣,而至渴馬崖,水之來也眾。其北折而西,悍疾尤甚,及至崖下,則泊然而止。自崖以北,至歷城之西,蓋五十里,有泉涌出,高或至數(shù)尺,土人名曰趵突,齊人謂嘗有棄糠黑水灣者,而見之于此。蓋泉自渴馬崖潛行地中,至此復出也。其水冬溫,泉旁蔬果,經(jīng)冬長榮,故又謂之溫泉。其注而北,則謂之濼水,達于清河以入海?!鸾鹁€泉,在城西,石方池,泉亂發(fā)其下,東注城濠,澄澈見底,波心南北有金線一道,隱起水面,因名。又珍珠泉,在城中有二:南珍珠近東偏,今塞。北珍珠泉在城東迤北,泉瀑如珍珠,匯流入大明湖。又有舜泉及杜康諸泉,俱在城內(nèi)。曾鞏曰:齊多甘泉,甲于天下,其顯名者以十數(shù),而色味皆同。以予驗之,蓋皆濼水之旁出者也?!兑唤y(tǒng)志》:濟南名泉七十二,趵突為上,金線、珍珠次之,余者不能與三泉侔矣。
孝感泉在城北。相傳昔有孝子居此,泉涌其旁,因名。其水溢為小渠,與四望湖合流入城,歷諸廨署,西入濼水。《寰宇記》:四望湖在歷城縣西二百步,其水分流入城,與孝感水合。
○堰頭鎮(zhèn)府東北二十里,亦曰下濼堰,亦曰濼口。即濼水入大清河處,筑堰以分其流,因曰堰頭。堰南即小清河也,今仍為交流之所,有巡司戍守?!鹱T城驛,在府西北二里,洪武初置。又龍山驛,即故巨里城也,亦洪武初置。見前。
賴亭在府東,近章丘縣界。《后漢志》注:菅縣有賴亭。《左傳》:哀六年,齊侯陽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賴。十年,晉趙鞅伐齊,毀高唐之郭,及賴而還。即此。
章丘縣府東百十里,東北至鄒平縣六十里,東南至長山縣百里。漢為陽丘縣地,屬濟南郡。后漢省。高齊移高唐縣治此。隋開皇十六年,改曰章丘。大業(yè)九年,群賊王薄等攻章丘,齊郡丞張須陀擊敗之。唐初,縣屬譚州。貞觀初,州廢,改屬齊州。宋因之。景德三年,置清平軍。金軍廢,改屬濟南府。今城周六里,編戶百里?!痍柷鸪强h東南十里。漢縣治此,文帝封齊悼惠王子安為侯邑,后漢縣省。又樂盤城,在縣南二十七里樂盤山下。相傳齊孝王為平陵侯時,與陽丘侯餞送處也。又縣北七十里有新城,或以為劉宋大明中僑置,屬高陽郡。后魏因之。高齊廢。
菅城縣西北三十里。漢菅縣,屬濟南國。菅,音奸。景帝封齊悼惠王子罷軍為侯邑。后漢亦為菅縣。晉省。《述征記》:歷城至菅城二十里,自城以東,水彌漫無際,南則迫山,實為險固。隋開皇十六年,亦嘗置菅城縣。大業(yè)初省入章丘。唐武德初,又置。八年,省入平陵?!锻ㄖ尽罚汗瘦殉窃谡虑鹋R濟鎮(zhèn)北。《述征記》似誤。又營平城亦在縣西。漢宣帝封趙充國為營平侯,邑于此?!稘h表》:邑在濟。是也?;蛞暂殉钱斨?,謬矣?!吨尽吩疲狠殉墙衩?。
朝陽城縣西北六十里,漢縣,屬濟南郡。高帝封華寄為侯邑。宣帝時,封廣陵厲王子舜于此。后漢曰東朝陽,以南陽郡有朝陽,故此加東也。晉因之,改屬樂安國。劉宋仍曰朝陽縣,屬濟南郡。后魏因之。齊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十六年,改曰臨濟,又別置朝陽縣。大業(yè)初,復并入臨濟。唐初,置鄒州。武德八年,州廢,縣屬譚州。貞觀初,改屬齊州。宋初因之。咸平中,廢為臨濟鎮(zhèn)。又有崔氏城,杜預曰:在東朝陽縣西北?!蹲髠鳌罚合宥吣?,崔成請老于崔氏。即此。《通志》:崔城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皙V城,亦在縣西,漢置猇縣,屬濟南郡,武帝封趙敬肅王子啟為侯邑,后漢省。蘇林曰:東朝陽有猇亭。是也。猇,音。
亭山城縣西南六十里,漢東平陵縣地。宋元嘉五年,析置衛(wèi)國縣,后魏仍之。隋改曰亭山,屬齊州。唐因之,元和十五年廢。今其地有亭山,蓋隋因以名縣。又《通志》:縣東北三十里有古寧戚城?!痖L白山縣東三十里,跨鄒平、長山、淄川三縣界?!侗阕印罚洪L白乃泰山之副岳,繡江源發(fā)于此,高二千九百丈,周六十里,山中云氣長白,因名。亦名會仙山,孤秀盤郁,獨壓眾山?!逗笪簳ば磷羽鳌罚洪L白山連接三齊,多有盜賊,子馥受使檢覆,因辨山谷要害宜立鎮(zhèn)戍之所。又諸州豪右在山鼓鑄,奸黨多依之,得密造兵仗,于是請破罷諸冶。從之。又建明初,齊州刺史蕭贊為城民趙洛周等所逐,入長白山。隋大業(yè)七年,鄒平民王薄等擁眾據(jù)長白山,攻剽諸郡。九年,賊帥左才相自號博山公,據(jù)長白山。蓋自昔為深險處。○黌山,在縣東二十五里,一名黌堂嶺,達淄川、鄒平二縣界,相傳鄭玄著書處?!对贰垬s傳》:金末,山東群盜蜂起,榮率鄉(xiāng)民據(jù)黌堂嶺拒守處也。龍盤山縣南十八里。山綿亙甚遠,西接歷城界??h西南二十八里曰東陵山,與龍盤山岡脈相接?!肚f子》: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即此。○危山,在縣西南四十里。漢景帝時,齊孝王與吳楚通謀自殺,葬于此山之巔,俗呼為鐵墓。又雞山,在縣西南四十里,下有雙柳泉?!洱R記》:衛(wèi)國縣雞山,巨合水所出也。又女郎山,《志》云:在縣北一里,頂有三陽洞,甚深邃?!度R記》:章亥妾溺死葬此,謂之章丘,縣因以名。
湖山縣南五十里。高深可避兵,俗呼為湖塞。又趙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山有四峰對峙,下可通行,俗名四門山。其相近者曰虎山,積石巖,狀若虎踞,山半有拔注泉。又冶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唐時冶鐵于此,因名。
長城嶺縣南九十里,與萊蕪縣接界。《志》云:嶺間有古長城,昔齊宣王所筑,以御楚寇。西接平陰,東距大海。又分水嶺,在縣東南三十里,其水自嶺上東西分流。又東南四十里曰天倉嶺,旁有趙八洞,虛若斗室,外有井泉,昔樵人趙八居此,因名。○黑牛嶺,在縣南百余里,高峻深遠,多產(chǎn)巨木。又縣南八十里曰龍?zhí)枚矗从卸簴|曰東龍洞,頗高廣。西曰西龍洞,深數(shù)里,中有盆石泉。
○小清河縣北三十里。自歷城縣流入界,會淯河、獺河入鄒平縣境。今故道淤塞,仍自府東北入大清河,惟縣東北三十五里柳塘口以東,為獺河所經(jīng)之道。
漯河縣東北七里。一名獺河,又名楊緒水?!端?jīng)注》所云楊渚溝也。源出長白山之王村谷,西北流,至柳塘口,經(jīng)小清河故道,流入鄒平、長山、新城界,會孝婦河,東流入海。此蓋《齊乘》所載之獺河,非古漯河也。
淯河縣東一里,即繡江也。亦出長白山,合百脈泉及東西二麻灣泉,西北流,匯為白云湖,北流入小清河?!鸸下┖?,在縣西南七里,源出西南百里山峪中,東北至明杜莊之石、泊然而止。土人名其處為滲水灣,夏秋積雨,群峪之水來匯,溢至城南,會于淯河,既霽,則枯涸如故,故曰漏河。又巨合水,在縣西南四十里,俗名雙女泉,北合武原水入濟。武原水即江水泉也。詳見歷城縣。
白云湖縣西北七里。周六十里,俗名劉郎中泊,流合小清河。湖中多魚藕、菱芡、蒲葦之利。洪武中,設河泊所于此,尋革。
百脈泉在縣南三十里明水鎮(zhèn)?!端?jīng)注》:百脈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源方百步,百泉俱發(fā),因名。西北流,徑陽丘縣故城中,又西北出城北,徑黃巾固,東北注于濟。今泉出縣南明水鎮(zhèn),徑縣東關(guān),合于淯河。又分流至濟陽城東北,入大清河。曾鞏云:歷下諸泉,皆岱陰伏流所發(fā),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泉之西北曰凈明泉,流為東麻灣。又西有泉,流為西麻灣,俱北流,入于清河?!瘘S巾固在縣城北。后漢末,黃巾保聚于此,齊人謂壘堡為固。晉太元十二年,后燕慕容紹為晉平原太守辟閭渾所逼,自歷城退屯黃巾固。燕王垂因置徐州于此,使紹鎮(zhèn)焉。亦謂之黃巾城。宋白曰:北齊天保七年,移高唐縣治黃巾城,隋改為章丘,以縣東南有章丘而名。
鄒平縣府東北百七十里。東至長山縣二十里。漢置鄒平縣,屬濟南郡。后漢因之。晉省。劉宋僑置平原縣。后魏、北齊因之隋開皇十八年,復曰鄒平,屬齊州。唐初置鄒州于此,領鄒平、長山二縣。貞觀初,州廢,縣屬淄州。宋因之。元改屬濟南路。今城周四里,編戶五十七里。
○鄒平故城縣西南二十五里,俗名趙臺城?!吨尽吩疲簼h、唐時,縣皆治此。今縣城,本唐景龍初析高苑地所置濟陽縣也。元和十五年,復省入高苑。宋景德初,移縣治此??h東北有東鄒城,漢置縣,屬千乘郡。后漢省?!鹌皆?,在縣東十二里,劉宋僑置平原縣,屬東平原郡。后魏因之。高齊移于今治。今為平原莊。又濟南城,在縣北十五里。隋開皇十六年,置濟南縣,屬齊州。大業(yè)初,省入長山縣。章懷太子曰:濟南故城,在長山縣西三十五里。《志》云漢郡治,誤也。
梁鄒城縣北四十里。漢縣,屬濟南郡,高帝封功臣武虎為侯邑。后漢亦曰梁鄒縣。晉咸寧初,改屬樂安國,曰鄒平。宋置梁鄒戍。元嘉二十八年,青州民司馬順則自稱晉裔,聚眾號齊王,乘虛襲梁鄒城。青、冀二州刺史蕭斌,遣振武將軍劉武之等擊平之。泰始初,置平原郡,兼置幽州治焉。三年,幽州刺史、平原太守、梁鄒戍主劉林賓陷魏,是也。后魏亦為東平原郡治。隋初郡縣俱廢入長山。今為孫家鎮(zhèn),半屬齊東縣。
○長白山縣西南十里,與章丘、長山、淄川三縣接界?!吨尽吩疲荷较掠袧G山濼,在縣西十五里,下流入小清河。又黌堂嶺,在縣西南三十三里,與章丘縣接界。
大峪山縣西南十五里。高廣幽深,中多良田嘉木。《志》云:縣東南曰黃山,上有虎頭巖,土色多黃,因名。又縣南十三里有砧山,峰巒尖削,狀如砧。,讀遐;砧,讀斟??h西南三十里又有鳳凰山,以山形如鳳翥也。
○小清河縣北十三里。自章丘縣流入,又東入長山縣界。今淤?!吨尽吩疲嚎h西滸山泊,即小清河鐘水之處。
孝婦河在縣東。源出青州府益都縣之顏神鎮(zhèn),流入淄川縣界,又北徑長山縣西,又北至縣東,蒙河入焉。蒙河,俗曰沙河,源出大峪山,經(jīng)縣西一里,流合孝婦河。又北徑新城縣西,又北至高苑縣南,合于小清河。亦謂之龍水,又謂之籠水?!遁浀刂尽罚簯?zhàn)國時,齊人顏文妻事姑孝,常遠汲以供姑嗜,一旦甘泉涌于室內(nèi),常以績籠蓋之,籠發(fā)而泉涌,因名籠水?!都悺纷黝佄慕?,誤。
○鄒關(guān)縣西北十三里。昔嘗置關(guān)于此,今廢?!鹎嚓柕辏诳h西三十里,有青陽店馬驛,兼置遞運所于此,今遞運所革。
臨河鎮(zhèn)在縣西,臨小清河。宋明道二年,廢淄川臨河鎮(zhèn),以避水患。蓋是時大河自東平溢入小清河,為東方患也。又孫家鎮(zhèn),在縣北三十里。
淄川縣府東二百三十里,東至青州府百十三里。漢般陽縣,屬濟南郡。后漢屬齊國。晉因之。劉宋僑置清河郡及貝丘縣。后魏曰東清河郡。北齊罷郡,以縣屬齊州。隋初因之。開皇十六年,置淄州。十八年,改貝丘縣曰淄川。大業(yè)初,州廢,縣屬齊郡。唐初,復置淄州。天寶初,曰淄川郡,乾元初,復故。宋因之。元曰淄萊路,尋改為般陽路。明初,曰般陽府。洪武九年,改為淄川州,以州治淄川縣省入,屬濟南府。十二年,降為縣。今城周八里,編戶六十里。
○般陽城在縣治西。漢縣也。應劭曰:縣在般水之陽,因名。般,亦作盤。劉宋改置貝丘縣,仍置東清河郡。泰始二年,青州刺史沈文秀舉兵應晉安王子勛,清河、廣川二郡太守王玄邈據(jù)盤陽應建康。三年,冀州刺史崔道固遣其屬房靈寶戍磐陽,別將房法壽襲據(jù)之,降于魏。磐與盤通也。
土鼓城縣西五十里,漢置土鼓縣,屬濟南郡。后漢因之。晉省。劉宋復置,仍屬濟南郡。后魏因之。高齊省?;蛴炌笼铣??!端?jīng)注》:百脈泉出土城西。謂此也?!鸱炅瓿?,在縣西南四十里。劉宋置縣,屬濟南郡。后魏因之。北齊省?!吨尽吩疲嚎h西南六十里有反蹤城,相傳齊景公失馬,循蹤逐之于此,因名。三國魏景初三年,以遼東沓氏縣吏民渡海來歸,因僑置新沓縣于此。亦謂之新沓城,晉山濤封邑也。昌國城縣東北三十五里。本名昌城,齊邑也?!囤w世家》:惠文王二十五年,攻齊昌城、高唐,取之。其后燕昭王以封樂毅,號為昌國君。漢置昌國縣,屬齊郡。晉、宋及后魏因之?!侗笔贰罚何盒⒉?,淯河民房頃作亂,據(jù)昌國城,時東清河郡治般陽也。高齊時縣廢。又萊蕪故城,在縣東南六十里?;蛟疲簼h縣蓋置于此。又縣南有古長城,戰(zhàn)國時齊所置云?!饖A谷山縣西南三十里。一名祝其,又謂之甲山。其陽即齊、魯會盟處,萌水出焉?!蹲髠鳌罚憾ㄊ?,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即此地也。○昆侖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山形如轂輪。又萬山,在縣南三十里,群山環(huán)繞其左右,因名。
原山縣南九十里,西去萊蕪縣七十里,一名岳陽山。又東接益都縣界,淄水出其陰,汶水出其陽。又摘星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山最高聳,因名。縣東十里又有梓潼山,上有鬼谷洞?;蛟疲杭袋Z山也。有古井,雖旱不涸?!鸶∩剑诳h北二十里,山勢特立如浮。又縣西北二十五里有明山,山下有水,澄澈見底,因名。○孝婦河在縣西門外,自益都縣流入,謂之籠溪水。合瀧、萌二水北流,入長山縣界。詳見上鄒平縣。
淄水縣東南七十里。源出原山?!吨尽吩疲撼鲱伾矜?zhèn)東南二十里岳陽山東麓。亦曰泉河。東北流至縣界,入青州府境。又般水,在縣南十五里,一名左阜水,出縣東南二十里龍泉鄉(xiāng),分二支北流入孝婦河。又瀧水,出縣西南二十里之沖山,東北流會明水。明水,亦曰萌水,出縣西南夾谷山,東流入于瀧水。
龍泉水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縣西南八里之蒼龍峽,下流入小清河。又豐水,出縣東北三十五里之豐泉鄉(xiāng),下流亦入小清河。
○徐關(guān)在縣西。《春秋》:成二年,齊師敗于鞍,齊侯自徐關(guān)入。又文十七年,齊侯與國佐盟于徐關(guān)而復之。是也。舊《志》:縣有古徐關(guān)。
長山縣府東北二百里。東至青州府百三十五里。漢於陵縣地,屬濟南郡。后漢屬濟南國。晉因之。劉宋僑置廣川郡及武強縣于此。后魏因之。后齊又改廣川郡曰東平原郡,并東清河、平原二郡入焉。隋初,郡廢,縣屬齊州。開皇十八年,改縣曰長山。唐初,屬鄒州。武德八年,州廢,縣屬淄州。宋因之。元初,改屬濟南路,尋復舊。洪武十二年,又改今屬。今城周四里,編戶六十三里。
○於陵城縣西南二十里。本齊邑,陳仲子所居。漢置縣治此。后漢建武中,改封侯霸子昱為於陵侯,尋復為縣。劉宋廢。魏收《志》:逢陵縣治故於陵城。
廣川城在縣東南,東晉僑置廣川縣,屬齊郡。劉宋改屬廣川郡。后魏仍屬齊郡。東魏天平二年,以封延之代侯淵為青州,淵失州任而懼,行及廣川,遂反,夜襲青州南郭,不克,尋走死。魏收《志》:廣川縣有牛山,蓋與臨淄縣接境,后齊以廣川縣并入武強。又苑城,在縣北二十里,相傳齊桓公筑苑于此。舊有苑城店。
高苑城在縣東北?!端?jīng)注》:時水自西安,又西徑東高苑城中而西注。漢文十五年,分齊為膠西王國,都高苑。徐廣曰:樂安有高苑城,故此云東苑也。水又北徑故瀆,又西徑西高苑故城南。漢高六年,封丙倩為侯國。水又西至梁鄒入濟。時高苑蓋屬膠西。后改膠西為高密,以高苑屬千乘郡?!妒酚洝纺z西都苑,不曰高苑。膠西之境不能至此,宜考。南北朝時,城邑遷改。劉宋元嘉中,高苑縣廢,于故狄縣改置長樂縣。高齊又自狄城移治被陽故城,或以為即今治也。○長白山縣西南三十里,縣以此名。今詳見上鄒平縣。○米山,在縣南三十里。相傳齊桓公積土于此,為虛糧以示敵處也。又有太湖山,在長白山南。○小清河縣西北三十里,又東入新城縣界。又孝婦河,在縣南門外,自淄川縣流入,又北入鄒平縣界。
乾溝河在縣西南,出長白山,東流入孝婦河。又泔河,出縣南米山,流至城南,亦入孝婦河。又縣西有魚子溝河?!端?jīng)注》:其水出長白山東,謂之抑泉,即陳仲子所隱處。經(jīng)於陵故城西,又北注孝婦河。○系水,在縣北,出苑城店,流經(jīng)新城縣界,入于烏河?!鹩谕ぴ诳h西。杜預曰:於陵縣西北有于亭,齊夫于邑也。陳桓子以封齊公子周?!鸢咨今R驛,在城北門外,舊置遞運所于此,今革。
新城縣府東北二百二十里。東至青州府高苑縣九十里。本長山縣地,元析置新城縣,屬般陽路。明初,改今屬。城周五里,編戶四十二里。
○會城縣東北五十里,與高苑縣接境?;蛑^之高會城。隋因改置會城縣,即今高苑縣也?;蛟唬核鍟强h嘗治此。
○馬公山縣東南三十里。又東南五十里有羅山,狀如羅城,因名。其相接者曰四角山,遙望四方,似有頭角之勢。又東為鐵山,前代嘗設官采鐵于此。
○小清河在縣北,自長山縣流入境。又東北入高苑縣界?!鹦D河,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亦自長山縣流入。又東北入高苑縣界。烏河縣東三十里。源出益都縣矮槐樹北,自臨淄縣流入境,即時水也。亦名而彡水。又北入小清河。又澇淄河,在縣東南,源出鐵山,自張店至索鎮(zhèn)店,西南入烏河。魚龍灣在縣東北四十里?;蛟唬杭瘩R??右??!端?jīng)注》:漯水東北為馬???,坑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亂河支流而入海,河海之間,于茲為最。今漯水湮絕,魚龍灣即小清河所匯?!鹎迳巢?,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又有麻大泊,在縣東北五十里,為鐘水之區(qū)。
○索鎮(zhèn)店在縣東南,與青州府臨淄縣接界?!吨尽吩疲号R淄西安故城,亦謂之索鎮(zhèn),其地相近也。時水經(jīng)此,可通舟楫。齊河縣府西五十里,西北至禹城縣七十里,本禹城縣之齊河鎮(zhèn)。金大定八年,置縣,屬濟南府。元屬德州。明初,改今屬。城周四里,編戶二十七里?!痍坛强h北二十五里。《志》云:齊晏嬰采邑也。今縣治南有晏城馬驛,蓋以此城名。又高唐城,在縣西六十里,即齊西邑也?!睹献印罚壕d駒處于高唐。謂此。今見禹城縣。
○大清河在縣東門外,自長清縣流入境,又東北入歷城縣界?!鹜胶?,《志》云:在縣北八十里,即古徒駭河也。東北流入海。又有鬲津枯河,自縣境經(jīng)禹城、平原、德州、德平、樂陵,東北至海豐縣入海。今皆湮廢。
○耿濟鎮(zhèn)在縣東一里。后漢建武五年,耿拔祝阿,遂渡濟水向歷城,鎮(zhèn)因以名。今有耿濟渡口,在大清河上。宋改鎮(zhèn)曰齊河云?!鹨熬ぃ诳h東濟河北岸?!洞呵铩氛讯迥辏R侯唁公于野井?!稘h書》:祝阿縣有野井亭。蓋其地舊屬祝阿也。
齊東縣府東北百八十里,本鄒平縣地。宋于縣之趙巖口置齊東鎮(zhèn)。金初,劉豫置夾河巡司于此。元改鎮(zhèn)為齊東縣,屬河間路。明初改今屬。城周五里,編戶四十六里。
○魏王城縣西南三十里。俗傳魏王李密所筑,非也。《水經(jīng)注》:魏泰常七年,安平王鎮(zhèn)平原,筑此,因名。太和二十三年,罷鎮(zhèn)為平原郡,治于此,今故址猶存。又縣西二里延安鎮(zhèn)有延安城?;蛟唬耗涎鄷r所筑。又有齊東舊城,在縣治東大清河東岸,遺址尚存。○大清河在縣北一里。自濟陽縣流入,又東北入武定州青城縣界?!饻p水河,在縣東二里。成化間開浚,自西南引白云湖流經(jīng)孽家渡口,由馬家洼入大清河?!吨尽吩疲厚R家洼近小清河,與白云湖相接,一遇水潦,湖水即通小清河,而彌漫于馬家洼,民田多被其患,因鑿渠以泄之大清河,而ㄜ池變?yōu)楦嚯橐?。又壩水河,在延安?zhèn)西二里,亦成化間開浚,以泄歸蘇鎮(zhèn)水潦,南引白云湖,經(jīng)鄒、劉二溝,北注大清河。
濟陽縣府北九十里。東至齊東縣百里,本章丘縣之標竿鎮(zhèn)及臨邑縣地。金天會七年,始析置濟陽縣,以在濟水北也,屬濟南府。元屬濟南路。今縣城周四里,編戶四十五里。
○新市城縣西六十里,故邿國地。或曰:南北朝時,嘗僑置中山國之新市縣于此,尋廢。又縣西二十五里有邿城?!吨尽芬詾榇呵飼r邿國也。
○大清河在縣南門外,自臨邑縣流入境。又東北入齊東縣界?!吨尽吩疲嚎h北有馬頰枯河。又東北接商河縣境。
○聞韶鎮(zhèn)在縣東北三十里。相傳孔子聞韶處,有聞韶臺。《志》云:縣東北六十里有仁風鎮(zhèn),洪武元年設巡司于此,尋革。
禹城縣府西北百里。西北至平原縣七十里。春秋時祝國,后為齊之??乱?,柯與阿通。漢置祝阿縣,屬平原郡。高帝封功臣高色為侯邑。后漢亦為祝阿縣。晉改屬濟南郡。劉宋屬太原郡,后魏因之。隋屬齊州,唐仍舊。天寶初,改曰禹城縣,以縣西有禹息城而名。宋仍屬齊州,元改屬曹州。明朝洪武二十年改今屬。城周九里,編戶五十六里。
○祝阿城縣西南十七里?!抖Y記》:武王封黃帝之后于祝。春秋時,曰???。襄十九年,諸侯盟于????!秱鳌吩疲褐T侯還自沂上,盟于督揚。督揚即祝柯也。漢為祝阿縣。后漢建武五年,耿討張步,步使其黨費邑軍歷下,又分兵屯祝阿,別于泰山鐘城,列營數(shù)十以待。渡河,先擊祝阿,自旦攻城,未中而拔之,故開圍一角,令其眾得奔歸。鐘城人聞祝阿已潰,大恐懼,遂空壁亡去。晉亦為祝阿縣。太元十三年,泰山賊帥張愿帥萬余人屯祝阿之甕口,是也。隋大業(yè)十一年,涿郡賊盧明月寇祝阿,齊郡通守張須陀大破之。唐曰禹城。乾元二年,史思明侵河南,守將李銳于長清縣邊家口決大河,東至縣,縣因淪陷,移治于遷善鎮(zhèn),即今治也。宋白曰:故祝阿城,在今長清縣豐齊鎮(zhèn)北二里。高唐城縣西四十里。春秋時齊邑。杜預曰:高唐在祝阿西北。是也。襄十九年,齊夙沙衛(wèi)奔高唐以叛,慶封圍高唐,弗克。高唐人殖綽,工僂,會夜縋納師,醢衛(wèi)于軍。二十五年,祝陀父祭于高唐。昭十年,齊景公母穆孟姬為陳無宇請高唐,陳氏始大。又哀十年,趙鞅帥師伐齊,取犁及轅,毀高唐之郭?!睹献印罚壕d駒處高唐。是也?!妒酚洝罚糊R莊公初,晉伐齊,至高唐。又趙肅侯六年,攻齊,拔高唐。齊威王三十四年,與魏惠王會。威王曰:吾臣有ツ子者,使守高唐,趙人不敢東漁于河。又魯仲連謂田巴:今楚軍南陽,趙伐高唐者也。漢置高唐縣于此,屬平原郡。后漢及晉因之,后廢。后魏景明二年,改置高唐縣,則今東昌府高唐州也。今見高唐州。
轅城在縣西北。亦春秋時齊邑也。《左傳》:哀十年,晉趙鞅伐齊,取犁及轅。杜預曰:祝阿西有轅城。漢置瑗縣,屬平原郡,后漢省之?!鸲烦?,在縣西南。晉太元中,張愿屯祝阿之甕口,后燕慕容隆討之,至斗城,去甕口二十余里,還擊愿,大破之。是也?!痃姵牵诳h東南百余里。后漢建武中,耿討張步,拔其祝阿,鐘城聞之,遂潰走。胡氏曰:鐘城在泰山郡界,故曰泰山鐘城。劉宋景平元年,魏人侵兗州,毀鐘城,以立封疆而還。即此?!痄鹚h西二里。《禹貢》:浮于濟漯,達于河?!稘h志》注:漯水出東武陽,其下流蓋經(jīng)此,今涸。又黃河,舊《志》云:在縣南七十里,自長清縣流入,又東北入臨邑縣境。東武陽詳見朝城縣。
○甕口戍在縣南,即后燕慕容隆破張愿處?!度畤呵铩罚郝”炼烦?,愿兵奄至,隆擊卻之,謂慕容德曰:愿乘人不備,宜得大捷,而我士卒以懸隔河津勢迫之故,人思自戰(zhàn),故能卻之。遂進戰(zhàn)于甕口,愿敗走。蓋斗城在河津之南,而甕口又在斗城東南也。○劉普馬驛,舊置于縣西十五里,成化十一年,遷于縣治南。臨邑縣府北百五十里。西至德州德平縣七十里。漢為漯陰縣,屬平原郡。晉省。劉宋改置臨邑,屬魏郡。后魏屬東魏郡。隋屬齊州。唐初屬譚州。貞觀初,州廢,仍屬齊州。宋因之。元屬河間路。明初改今屬。城周九里,編戶三十二里。
○臨邑城縣北三十五里。城周七里。漢縣,屬東郡。劉宋孝建二年,僑置于漯陰縣界。后魏因之。隋大業(yè)九年,齊郡丞張須陀擊賊王簿于泰山,賊敗走渡河,須陀追敗之于臨邑。唐亦為臨邑縣治。宋建隆初,河決公乘渡口,縣城壞三年,移縣治孫耿鎮(zhèn),即今治也。漯陰城縣西十里。本齊之犁丘邑?!蹲髠鳌罚喊?,晉趙鞅伐齊,取犁及轅。二十二年,晉茍瑤伐齊,戰(zhàn)于犁丘,齊師敗績。其地亦名曰隰,是時知伯親擒顏庚,陳成子召庚之子曰:隰之役,而父死焉。杜預曰:犁丘,隰也。漢置漯陰縣,屬平原郡。應劭曰:縣在漯水之南,因名。后漢曰隰陰,或曰漯,亦音他合反。然則《左傳》之隰,《漢書》之漯,或皆傳寫之訛,當以濕為正也。建安八年,袁譚將劉詢起兵漯陰以叛譚。漯亦當作濕。晉縣省?!鹬?,在縣東南五十里,秦縣。《史記》:曹參戰(zhàn)濟北郡,攻著。又《漢書》:灌嬰收著、漯陰、平原、鬲、盧。此即著也。漢亦為著縣,屬濟南郡。晉宋及后魏因之,北齊省。
阿陽城在縣南。漢縣,屬平原郡。后漢省。應劭曰:漯陰縣東南五十里有阿陽鄉(xiāng),故縣也?!饸w化城,在縣西。《唐志》:元和十三年,析臨邑及安德二縣地置歸化縣。太和四年,復省入臨邑。
○舊黃河縣西南四里。《志》云:縣南二十里有小河,故大河支流也。堤岸陡峻,支分八道。又鉤盤河,在縣西北二十里,今為盤河店。《志》云:舊自德平縣流入,經(jīng)縣東五十里盤河店,又東至樂陵縣南入海,今堙。
○鹿角關(guān)縣北十五里。舊有鹿角津,大河所經(jīng)也。唐置關(guān)于此,周圍四里。
長清縣府西南七十里。又西南至肥城縣九十里。漢盧縣地,屬泰山郡。后漢屬濟北國。晉因之。劉宋及后魏俱屬濟北郡。隋置長清縣,屬濟州,因界內(nèi)清水為名。唐天寶十三年,改屬齊州。宋因之。元屬泰安州。明初改今屬?!吨尽吩疲嚎に犞菘h俱土城,正德十一年,惟縣城以石,周四里有奇。今編戶四十四里。
○長清故城縣東南三十里。春秋時石邑也。邿,音溜?!蹲髠鳌罚撼啥?,齊侯以辟司徒之妻為有禮,與之石。即此。隋初為盧縣之長清鎮(zhèn),尋置縣于此。宋至道二年,移縣治刺榆店,即今治也。
盧城縣西南二十五里。春秋時齊邑,齊公子食采于此?!蹲髠鳌罚弘[三年,齊侯鄭伯盟于石門,尋盧之盟也。成十七年,齊高弱以盧叛。襄十八年,晉趙武、韓起以上軍圍盧。二十九年,齊高豎又以盧叛。文帝分置濟北國,都盧,后屬泰山郡,郡都尉治焉。后漢初,東平人爰曾字子路,起兵盧城頭,謂之城頭子路。和帝永元二年,復分泰山置濟北國治此,晉因之。劉宋亦為濟北郡治。后魏兼置濟州。隋初郡廢州存。大業(yè)初,復曰濟北郡。唐仍為濟州。天寶初,曰濟陽郡,皆治盧縣,十四載,郡廢,以縣屬鄆州。五代周改置濟州于巨野,即今濟寧州,而盧縣遂廢。
高敖城在縣西北。讀曰敲敖。盧縣北一里有高敖津,津有城,故以為名。晉永嘉六年,劉聰將趙固、王桑在山東,恐為石勒所并,將歸平陽,自磽津西渡?;蛟唬湖〈?,即高敖之訛也。永和八年,姚弋仲死,子襄帥其眾屯高敖津。太元九年,謝玄北伐,遣劉牢之據(jù)高敖。十一年,慕容垂遣慕容德等攻東阿,濟北太守溫詳遣從弟攀守河南岸,子楷守高敖以拒之,垂遣別將蘭汗等于高敖西四十里濟河,詳?shù)冉阅隙?。義熙十三年,劉裕伐秦,引軍入河,以向彌為北青州刺史,留戍高敖。宋永初三年,魏將周畿等南寇,渡河,軍于高敖。明年,魏人立濟州中城于此。元嘉七年,遣到彥之等經(jīng)略河南,取魏高敖。所謂河南四鎮(zhèn)之一也。尋復沒于魏。二十二年,魏主燾發(fā)冀州民造浮橋于高敖津。二十七年,復伐魏,前鋒申元吉趣高敖,取之。青、冀二州刺史蕭斌等守高敖,使王玄謨進屯滑臺,既而玄謨自滑臺遁還,斌欲固守高敖。沈慶之曰:今青、冀虛弱,而坐守窮城,若敵眾東過,清東非國家有也。斌乃使玄謨戍高敖,引軍還歷城。明年,江夏王義恭以高敖沙城不堪守,召玄謨令毀城還歷城,魏人追擊敗之,遂取高敖。二十九年,復遣軍北伐,張永等分道向高敖,攻圍歷時不能拔,敗還。自是高敖遂沒于魏。魏太和二十年,如高敖,命謁者仆射成淹具舟楫,欲自泗入河,溯流還洛。正光四年,濟州刺史刁宣復筑高敖外城。后周武帝平齊,又筑第二城,即高敖中城也。尋又于高敖津置關(guān),曰濟州關(guān)。隋末關(guān)廢。唐天寶十三載,濟州郡縣皆圮于河,其后河流遷徙,高敖遂成平陸?!端?jīng)注》:高敖城,本漢東郡茌平縣故城。其城臨水,西南隅崩于河,后更城之。魏置濟州治此,河水沖其西南隅,又崩于河?!锻ǖ洹罚禾茲葜?,即古高敖城。胡氏曰:城西南有津,即高敖津云。
山茌城縣東北三十里。漢茌縣,屬泰山郡。后漢因之。茌,讀曰淄。晉為山茌縣,仍屬泰山郡。升平三年,慕容雋以賈堅為泰山太守,屯山茌,晉將荀羨擊破之。劉宋元嘉十年,置太原郡,治山茌。孝建元年,改屬濟北。后魏仍屬太原郡。隋廢,唐復置,屬齊州。天寶初,改曰豐齊縣。元和十五年,以戶口凋殘,并入長清。五代時,置豐齊驛。梁敬翔《編年錄》:豐齊驛在濟州東南三十里。謂此。今曰豐齊鎮(zhèn),鎮(zhèn)北二里即祝阿故城云。○濟北廢縣,在縣西三十里。隋開皇六年置,大業(yè)初省。升城在縣東北,舊戍守處也。晉義熙中,僑置太原縣于此,屬泰山郡。劉宋元嘉中屬太原郡。孝建初,徙為太原郡治。后兼置并州于此。泰始三年,并州刺史房崇吉守升城,不附魏,為魏將慕容白曜所陷。后魏曰東太原郡。魏收《志》:東太原郡、太原縣,俱治升城。是也。北齊郡縣俱廢。○鼓城,在縣西,戰(zhàn)國時齊邑?!秶摺匪讫R聞此必效鼓,是也。魏收《志》盧縣有鼓城。
垣苗城在縣東北?!端?jīng)注》:濟水自平陰縣城西,東北徑垣苗城西。本名洛當城,當河濟之會。宋武西征,令垣苗鎮(zhèn)此,因名。宋泰始三年,肥城、垣苗、糜溝等戍,皆不附魏。既而為魏將慕容白曜所陷。魏收《志》:垣苗、糜溝二城,在東太原郡太原縣界。又石塞城在縣西南,南燕時戍守要地也。晉義熙二年,南燕西中郎將封融奔魏,與群盜襲石塞城,殺鎮(zhèn)西大將軍馀郁,國中震恐。是也。
○隔馬山縣東南六十里?!洞呵铩罚合灏四辏瑫x師伐齊,齊師遁,殖綽、郭最代閽人夙沙衛(wèi)殿,衛(wèi)怨二子,殺馬于隘以塞道,欲使晉師得之也。后人因以名山?!端?jīng)注》謂之格馬山。
青崖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岡巒綿邈,崖谷長青,有南沙河水,與七仙泉、白石泉諸水合流其下。宋嘉定十三年,金長清令嚴實聚眾結(jié)寨于此,太行以東,實為雄長。一名青崖崮。稍西北曰五峰山,岡阜環(huán)合,泉石甚勝。
方山縣東南九十里,即《水經(jīng)》所云玉符山也。四面方正,因名。峰巒高聳,泉流環(huán)繞,東南有琨谷。苻秦時,沙門僧朗隱此,亦曰朗公谷。山北有靈巖寺,唐李吉甫《十道圖》以潤之棲霞,臺之國清,荊之玉泉,與此為四絕者也?!短茣罚瑚氲露?,發(fā)靈巖頓,至泰山下?!督鹗贰罚红`巖寺有屋三百余間,且連接泰安之天圣寨,介于東平、益都之間,駐兵于此,足相應援。元初,泰安張汝楫據(jù)靈巖,以拒蒙古之兵,是也。山頂有六泉,皆甘冽。又雞鳴山,在縣東八十里?!吨尽吩疲红`巖寺西山口也?!鸫笄搴釉诳h西南二十里。自平陰縣流入境,又東北入齊河縣界,即濟水也。《左傳》:隱三年,齊、鄭盟于石門,鄭伯之車僨于濟。蓋在縣界。南沙河縣南二十里。源出隔馬山,西北注于大清河,亦謂之沙溝水。劉宋大明二年,魏兵攻清口,宋將龐孟蚪等敗魏兵于沙溝?!端?jīng)注》:中川水與賓溪水合,北流經(jīng)盧縣故城東,又北流入清,俗謂之沙溝也。清口,見東平州。
豐齊河縣東北三十里。自泰山北下柳塢、都泉諸溪水會而成流,經(jīng)渴馬崖,又西北經(jīng)豐齊鎮(zhèn),至縣北,入大清河。又耿家陂,在縣西北三十里,周三十里,下流入大清河。
四瀆津在縣西南?!端?jīng)注》:河水東北徑臨邑縣,又東北流經(jīng)四瀆津西岸側(cè),臨河有四瀆祠。以自河入濟,自泗入淮,自淮達江,水徑周通,故有四瀆之名。后魏普泰二年,高歡入鄴,爾朱世隆在洛謀拒歡,使齊州行臺尚書房謨募兵趨四瀆,又使其弟青州刺史弼趨般城,揚聲北渡,為犄角之勢。既而世隆敗,引還。般城見德平縣,或訛為亂城。今津流遷改,故跡已堙。
○濟州關(guān)在縣西,即高敖津也。高齊末,齊主緯自鄴走濟州,復走青州,遣高阿那肱守濟州關(guān)。周師至,阿那肱以關(guān)迎降。即此。余詳高敖城?!鹗颊?,在縣東南七十五里,有巡司戍守。
清亭在縣東?!洞呵铩罚喊荒辏R伐我及清。杜預曰:盧縣東有清亭,以清水所經(jīng)而名。
石門在縣西南。《春秋》:隱三年,齊侯、鄭伯盟于石門。京相曰:石門,齊地,今盧縣故城西南六十里故石門,去水三百步,蓋水瀆流移,石門舊在岸側(cè)也。今圮于河。○廣里,在縣西南?!吨尽吩疲浩疥幊潜庇蟹篱T,又北有光里。齊人言廣,音與光同,《左傳》所謂塹防門而守,之廣里者也。司馬彪《續(xù)漢志》:盧縣有光里,亦曰廣里。東魏初,侯淵自齊州罷還,行及廣里,高歡復以淵行青州事。即此。今亦見平陰縣。
肥城縣府西南百六十里。東南至兗州府寧陽縣九十里。古肥子國。漢置肥成縣,屬泰山郡。后漢屬濟北國,尋省入盧縣。后魏復置肥城縣。孝昌三年,置東濟北郡治焉。后齊郡廢。后周置肥城郡。隋郡廢,縣屬濟州。唐武德五年,以縣屬東泰州。貞觀初,州廢,縣省入博城。宋為平陰縣地。金曰辛鎮(zhèn)寨。元至元十二年,于寨置肥城縣,屬濟寧路。明初改今屬。城周六里有奇,編戶三十里。
○肥城故城在縣西。漢縣治此。劉宋泰始三年,魏慕容白曜將攻肥城,司馬酈范曰:肥城雖小,攻之引日,因張軍威,以書諭之。肥城遂潰。太子賢曰:故城在今平陰縣東南?!吨尽吩疲嚎h北五十里有古長城。
○巫山縣西北七十五里?!蹲髠鳌罚合迨四辏瑫x師伐齊,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即此。一名孝堂山,相傳郭巨葬母于此。○陶山,在縣西三十里,達平陰縣界。相傳陶朱公入齊,曾止于此。又金牛山,在縣西十里,上有五龍池,一名郁蔥山。
瀑布山縣南四十里,瀑水懸崖二十余丈,其上為天井峪,旁有嶺,蜿蜒高聳,謂之橫嶺。又有柱亭、虎門諸山,俱與瀑布山相近?!鹄巧?,在縣西南五十里,其地亦名狼山屯。
五道嶺縣西北二十五里,當往來通道,舊置馬驛于此。又吳兒嶺,在縣北六十里??h西北七十里曰孫家?guī)X。又有吉木嶺,在縣南十五里。
○肥河縣東十里,源出孝堂山。又孤山河,出縣東十里之孤山。合溝河,出縣東南十里之潮泉,與肥河匯流為一,西入大清河?!鹈谒诳h西?!端?jīng)注》:肥城有泌水,西南流,入平陰縣界,注于汶水。又開河泉,在縣西北?!吨尽吩疲嚎h境凡九泉,俱南流,入于汶河。
○三布口在縣東。晉太元十二年,后燕慕容隆敗張愿于甕口,愿脫身保三布口,燕人進軍歷城。三布口蓋與泰山相近?!鹁漶镣?,在縣南?!稏|觀記》:漢章帝元年,鳳集肥城句窳亭。今縣南四十里有鳳凰山,即其地也。安寧村縣南四十里,舊置馬驛于此,與五道嶺為兩驛。嘉靖四十三年,并為一驛,曰五寧驛。又有大石巡司,在縣北十里。青城縣府東北二百二十里。西北至武定州九十里。本臨邑、寧津二縣地。金曰青平鎮(zhèn)。元置青城縣,屬濟南路。中統(tǒng)中,改屬陵州。至元初,又改屬河間路。明初省入鄒平、齊東二縣。洪武十四年復置,今縣屬濟南府。城周四里,編戶三十一里。
○大清河縣北八里,自武定州流入境,又東入濱州界。
陵縣府西北二百四十里。南至東昌府二百六十里。漢置安德縣,屬平原郡。魏、晉因之。后魏改屬渤???。中興初,分置安德郡治此。隋為德州治。唐、宋因之。洪武七年,省安德縣,尋改陵縣治此,屬濟南府。今縣城周八里有奇,編戶三十二里?!鸸实轮莩羌唇窨h治。唐時平原為河北雄郡,天寶末,顏真卿為平原守,知安祿山必叛,乃修城浚池,陰為之備。既而河朔盡陷,惟平原拒守。元王惲云:德州城壁塹高深,城門內(nèi)起直城前障,壅蔽內(nèi)外,左右墁道,其尾相屬,相傳顏魯公制也。城周二十余里,明初改置今縣。永樂初,徙其甓以筑德州城,而縣僅存土垣,荒涼殊甚。正德六年,以流賊犯境,改筑土城,亦曰內(nèi)城,周僅八里,即今城也。鬲城在縣東北。古鬲國郾城卑閱之后?!蹲髠鳌吩疲合某济冶加胸?。即此。漢置鬲縣,屬平原郡。后漢建武中,封朱為侯邑。晉仍之。后魏改屬安注。魏收《志》曰:鬲縣治臨齊城?!端?jīng)注》:篤馬河自安注,又東北徑臨齊城南,始東。齊未賓,魏筑城以臨之,是也?!端逯尽罚糊R廢鬲縣入安注?!独ǖ刂尽罚贺?,在安注縣東北五十里。
白石城縣北二十里。漢文帝封齊悼惠王子雄渠為白石侯,此其食邑也。又重丘城,在縣北五十里。或以為即《春秋》襄二十五年諸侯同盟處也。漢置重丘縣,屬平原郡,后廢。
三汊在縣東南?!短剖贰罚贺懺?,淄青帥李納于德州南跨河而城守之,謂之三汊城,常置戍以通魏博之路。貞元八年,納子師古嗣職,鎮(zhèn)冀帥王武俊引兵至德州,將取三汊,詔師古毀其城。是也。
○德河縣東五里,亦曰五里河。西流入于衛(wèi)河?!吨尽吩疲嚎h東南三里有馬頰河,西三里有覆河,皆九河故道也。
○神頭店縣東北二十里?!锻ㄖ尽吩疲簼h厭次縣治此。誤。
附見:濟南衛(wèi)在府城內(nèi),洪武十九年建。又肥城守御千戶所,在縣治西,洪武二十一年建。今亦置濟南衛(wèi)。泰安州府南百八十里。南至兗州府百三十里,西至兗州府東平州百八十里,西南至兗州府濟寧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東昌府三百七十里。
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地。秦屬齊郡。漢為泰山郡地一云即漢初濟北郡,郡治博陽。六年,以濟北、博陽二郡封齊,尋又置泰山郡,治奉高。武帝又以奉高、博陽并為郡治。或謂博陽即博也,恐誤。晉及后魏因之。隋郡廢,屬兗州。大業(yè)初,屬魯郡。唐武德五年,置東泰州。貞觀初,州廢,仍屬兗州。天寶初,屬魯郡。乾元初,復故。宋仍屬兗州。金置泰寧軍,又改泰安軍。大定三十三年,升為泰安州。元初,屬東平路,后隸濟南路。明初屬濟南府,以州治奉符縣省入編戶九十七里,領縣二。今仍為泰安州。
州北阻泰山,南臨汶水,介齊魯之間,為中樞之地。山東形勝,莫若泰山,泰山之形勝,萃于泰安。繇此縱橫四出,掃定三齊,豈非建瓴之勢哉?
○奉符廢縣今州治。春秋時,齊之博邑也?!吨尽吩疲汗挪┏牵诮裰輺|南三十里。《左傳》:哀十一年、公會吳子伐齊,克博。又《國語》:吳王使王孫茍告周曰,遵汶伐博。漢三年,韓信襲破齊,田橫走博陽?!稘h書》作田橫走博。蓋博即博陽也。又灌嬰追橫至嬴、博。漢置博縣,屬泰山郡。晉因之。后魏曰博平縣,泰山郡治。北齊改郡曰東平。隋初郡廢。開皇十六年,改縣曰汶陽,屬兗州,尋又改汶陽曰博城。唐初,置東泰州,尋還屬兗州。乾封初,改為乾封縣??傉鲁?,復曰博城。神龍初,又為乾封。宋開寶五年,移縣治岱岳鎮(zhèn),即今州治也。大中祥符初,改縣曰奉符,又筑新城,在今州東南三里,而以岱岳鎮(zhèn)為舊城。金置泰安州,復還舊治。今州有石城,即金所筑也。元因之。城周七里有奇,門四。
奉高廢縣州東北十七里。漢置縣,為泰山郡治。后漢及晉宋因之。后魏仍屬泰山郡。隋開皇六年,改曰岱山縣。大業(yè)初,并入博城縣。唐初,置岱縣,屬東泰州。貞觀中廢?!稘h志》注:奉高縣西南四里有明堂。武帝元封初,從封禪還,坐明堂。明年,作明堂于汶上。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于明堂。天漢三年春三月,上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天漢四年,幸泰山,祀明堂。后漢元和二年,幸泰山,柴告岱宗,進幸奉高,祀五帝于汶上明堂?!独ǖ刂尽罚翰┏菛|北三十里汶水,有明堂故城。《志》云:此周明堂也,其在州東十里者曰漢明堂。魏收《志》:奉高有故明堂基。《水經(jīng)注》:古引水為壁雍處,基瀆存焉。世謂此水為石汶。
嬴城州東北百里。春秋時齊邑也?!蹲髠鳌罚夯溉辏珪R侯于嬴。哀十一年,公會吳師伐齊,克博,至嬴。十五年,公孫宿以其兵甲入于嬴。又孟子反于齊,止于嬴。漢初,灌嬰敗田橫之師于嬴下,尋置嬴縣,屬泰山郡。后漢初,陳俊討張步,步連結(jié)泰山群盜,與俊戰(zhàn)于嬴。建安中,嘗為嬴郡,曹操表糜竺領嬴郡太守,是也。晉仍為嬴縣,宋因之。后魏移置于廢萊蕪城,即今萊蕪縣也?!端?jīng)注》:汶水自萊蕪,又西南徑嬴縣南,又南至奉高。或云:萊蕪縣北二十里有故嬴城。
○泰山州北五里。亦曰岱宗,五岳之一也。詳見前名山泰山。
高里山州西南五里。漢太初元年,幸泰山,禪高里,是也。高,一作蒿?;蛞源藶橥ざU山。其左為社首山,周成王、唐高宗玄宗、宋真宗,皆禪于此?!疳迯粕?,州東南四十里?!对姟罚横迊碇伞V^此也。一名尤來山,亦曰尤崍山。后漢初,赤眉渠帥樊崇保此,自號尤崍三老?;傅垩屿渌哪?,岱山及博尤來山皆頹裂。唐李白等嘗隱于此。上有紫源池,玲瓏獨秀,諸峰及天平、東、西三寨下有白鶴灣。
石閭山州南四十五里。漢武太初、太始及征和中,皆禪于此。《史記·封禪書》:石閭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閭也,故上親禪焉。○亭亭山,在石閭南五里?!妒酚洝罚狐S帝禪亭亭。按:《漢志》巨平有亭亭山。劉昭曰:即禪亭也。《水經(jīng)注》:汶水自博縣,又西南經(jīng)亭亭山東,又西南經(jīng)巨平縣東。水上有石門,舊分水下溉處。又云云山,在州東南百二十里?!斗舛U書》:無懷、伏羲、神農(nóng)、炎帝、顓頊、帝嚳、堯、舜、湯,皆禪云云。即此山也。
梁父山州東南百十里?!妒酚洝罚呵厥蓟史馓┥?,禪梁父?!斗舛U書》:八神,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逗鬂h書》:建武三十二年,禪于梁父?!吨尽吩疲毫焊干轿鹘俞迯?,南入泗水縣界,其東即云云山也。又介丘山,在州南五十里?!吨尽吩疲核握孀诜馓┥?,登介丘。即此。
肅然山州東北七十里?!妒酚洝罚何涞鄯馓┥?,下陰道,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是也。其東南即萊蕪縣界,山勢巍峨,對之肅然,因名。長城嶺州西北六十里?!吨尽贩Q齊威王筑城以備楚,自平陰緣河歷泰山北岡上,東至海千余里。按《管子》云: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則春秋時已有長城矣?!稇?zhàn)國策》:燕王曰:齊有長城巨防?!妒酚洝R世家》:威王十一年,趙侵我長城。又《楚世家》:還蓋長城以為防?!锻饧o》:威烈王十六年,王命韓趙伐齊,入長城?!吨駮罚毫夯莩赏醵?,齊閔王筑防,以為長城。城緣河經(jīng)泰山千余里,東至瑯邪臺入海,往往有壁門邸閣。夫魏惠王與齊威同時,作閔王,誤也。又《齊記》: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余里,以備楚。長城嶺,蓋即泰山岡阜,以古長城所經(jīng)而名也?!疸胨菽狭?。源出岳北仙臺嶺,合諸溪谷之水,經(jīng)州東四十里,謂之塹汶。又西南經(jīng)徂徠山北,復南會別源諸水,南流三十里,至靜封鎮(zhèn)。而萊蕪縣境之汶水,分二源而西注,經(jīng)徂徠山南,至此合流,所謂大汶口也。又西南入兗州府寧陽縣境。《述征記》:泰山郡水皆名曰汶,汶凡有五:曰北汶、瀛汶、牟汶、紫汶、浯汶,皆源別而流同。
泮河州西五里。源出岳西北之桃花峪,會諸谷水流經(jīng)州東南二十里,又東南入于汶。又梳洗河,在州東一里,出岳南黃峴嶺,合諸水為中溪,東南流,會于泮水。又渿河,在縣西一里,出岳西白龍池,亦南流會于泮河,并入汶河。○漕河,在州南五十里?!吨尽吩疲撼鲋輺|淳于野,西南流入汶。
鐵佛寺泉州東二十五里。又龍灣泉,在州南八里;張家泉,在州西南五里?!吨尽吩疲褐菥撤捕巳嘤善降赝潦杏砍?,俱入汶水,達于運河。又州西境有謝過城等五泉,萬歷中新導之泉流也。謝過城,與兗州府寧陽縣接界,今詳寧陽縣。
○蜀亭在州西。《春秋》:成二年,楚侵魯,至蜀,魯請盟,遂及楚人及諸侯之大夫盟于蜀。杜預曰:博縣西北有蜀亭。又有紅亭?!蹲髠鳌罚赫寻四?,大于紅,至于商衛(wèi)。劉昭曰:奉高西南有紅亭,接宋、衛(wèi)也。
龍鄉(xiāng)在州西南。《左傳》:成二年,齊圍龍,取龍,遂南侵,及巢丘。《史記》作隆。杜預曰:龍,魯邑,在博縣西南。劉昭曰:博縣有龍鄉(xiāng)城?!痍枠?,在州西北。陸澄曰:博縣有陽橋,蓋地名,無橋也?!洞呵铩罚撼啥?,楚侵衛(wèi),遂侵魯,及于陽橋。孟獻子請往賂之,遂盟于蜀。陽橋蓋與蜀近。
新泰縣州東南百八十里。東南至青州府蒙陰縣百五十里。漢東平陽縣地,屬泰山郡。后漢省。晉泰始中,改置新泰縣,仍屬泰山郡,后屬東安郡。劉宋因之。后魏屬東泰山郡。隋屬沂州。唐武德五年,改屬莒州。貞觀八年,仍屬沂州,宋因之。金改今屬。元省,尋復置。明因之。今城周六里,編戶二十一里。
○東平陽城在縣西。春秋時魯邑也?!蹲髠鳌罚盒四?,城平陽。又哀二十七年,公及越后庸盟于平陽。漢初,灌嬰下下邳,擊破楚騎于平陽,即此城也。尋置東平陽縣。應劭曰:河東有平陽縣,故此加東。晉置新泰縣,而東平陽遂廢?!吨尽吩疲嚎h西北四里有東西侯城,相傳漢武所筑。
○宮山縣西北四十里,連萊蕪縣界,泰山左翼也。舊名小泰山,即古新甫山矣?!对姟罚盒赂χ?,是也。山上有云衢岫,東有球杖壑,西有冰寨溪、五云澗,西北有千人洞。宋常曾云:漢武易小泰山為宮山,封三峰為義山。義山之北,曰黃嶺,下有洞,深遠莫測。○山,在縣東南十里?;蛞詾榧窗缴剑斚染涔?。今詳見青州府蒙陰縣。
龜山縣西南四十里。山之南,即泗水縣界?!对姟罚貉儆旋敗⒚?。謂此龜山也?!洞呵铩罚憾ㄊ辏R人來歸鄆、ん、龜陰田。山之北即龜陰田矣。又夫子去魯,作龜山之操。山峰巒層疊,舊為魯境之望?!鹩苌剑诳h東北十里,山多榆。其相接者曰五峰山,有五峰特起。下有泉,澄澈若鑒,謂之寶泉。又有寨山,在縣西北十里,相傳昔人避兵處。
○小汶河縣東北三十里。源出東北四十里之龍池,池在龍亭山下,西南流百里,入于汶河。又東河,在城東,源出縣東北三十里之孤山,西南流三十里,入小汶河?!鹉嗪?,在縣西四十里,源出寨山,亦西南流三十里,入小汶河??h西六十里曰廣平河,源出宮山,西南流二十里,亦入小汶河。
和莊泉在縣西?!吨尽吩疲嚎h境凡十四泉,俱西流,注于汶河。又有劉官莊等五泉,則萬歷中所新導。
○上四莊縣西七十里,有巡司。《通志》:縣西五十里有谷里,相傳古齊、魯會盟處即夾谷云。
萊蕪縣州東百二十里。東北至淄川縣百六十里。漢置萊蕪縣,屬泰山郡。闞る曰:魯萊柞邑也。《左傳》:昭七年,季孫以桃易孟氏之成,其臣謝息辭以無山,與之萊柞。蓋邑有二小山也。后漢亦為萊蕪縣。晉因之。劉宋時省。后魏移置嬴縣于此,仍屬泰山郡。隋屬兗州。唐初屬東泰州。貞觀初,省縣入博城。長安四年,于廢嬴縣置萊蕪縣,屬兗州。元和十七年,并入乾封縣,太和初復置。宋初仍屬兗州,尋置萊蕪監(jiān)。金廢監(jiān),以縣屬泰安州,元因之。明初屬濟南府,洪武三年改今屬??h城周四里,編戶四十二里。
○牟城縣東二十里,春秋時小國?;甘迥?,牟人來朝。僖五年,公孫茲如牟娶焉,即此。漢置牟縣,屬泰山郡,后漢及晉、宋、后魏皆因之。北齊省入博城。隋開皇十六年,分嬴縣置牟城縣,屬兗州,大業(yè)初復廢?!吨尽吩疲嚎h東北六十里有裹頭城,俗傳漢武登蓬萊,經(jīng)此筑城,時方簪冠學道,故名。
平州城在縣西。《春秋》:宣元年,公會齊侯于平州。杜預曰:牟縣西有地,名平州。魏收《志》牟縣有平州城,魯邑也。漢武封王為平州侯,食邑于此,尋廢。
○原山縣東北七十二里,與淄川縣接界。汶水及淄水出于此。《淮南子》:淄水出飴山,即原山別名也。一名馬耳山,舊有馬耳山關(guān),為險厄處。亦曰馬耳谷。晉義熙三年,南燕慕容超母妻自姚秦還,超迎于馬耳關(guān)。宋元嘉七年,到彥之屯東平,聞洛陽虎牢不守,欲焚舟步走,引兵南還。王仲德曰:虜去我猶千里,滑臺尚有強兵,若遽舍舟南走,士卒必散。當引舟入濟,至馬耳谷口,更詳所宜。蓋仲德欲引舟師自濟入淄,至馬耳谷,由此可以南保兗州,東固青州也。魏收曰:嬴縣有馬耳山,汶水出焉。是馬耳即原山矣。余見淄川縣。又肅然山,在縣西北五十里,與泰安州接界。
冠山縣西南五十里。脈起泰山,突峙于此。漢元鳳三年,有大石自立,其形似冠,山因以名。蓋宣帝起于民間之象也。○韶山,《寰宇記》云:在縣西北二十里,山出鐵,漢置鐵官于此?!吨尽吩疲嚎h東十三里有大石山,產(chǎn)鐵及大石。又礦山,在縣西北五里,嘗出鐵礦。又陰涼山,在縣北三十里,產(chǎn)銅礦?!短浦尽罚嚎h有鐵冶十三,銅冶十八,銅坑四,又有錫冶。開元六年,令趙建威于縣西北十五里開普濟渠,以運銅鐵,并灌民田,今礦閉而渠亦塞。
甕口山縣東北九十里。形如甕口。或以為即東晉時張愿所據(jù)處,似誤。舊嘗置青石關(guān)于此。甕,亦作甕。又九嶺山,在縣東四十里。縣東南三十里又有三尖山。俱以九嶺、三峰之勝而名。○葫盧關(guān)山,在縣東南五十里,山形險隘。又縣西南八里有蒼龍峽山,亦曰青龍峽,山狹水急,如噴激然。又縣西南三十里有龜兕山,一名聚勝寨。
萊蕪谷在縣西南?!稄恼饔洝罚嚎h城當兩山間,道由南北門,連山凡數(shù)十里,謂之萊蕪谷?!洞呵铩罚憾ㄊ辏瑠A谷之會,齊侯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即此地矣。舊《志》:夾谷在縣南三十里,連新泰縣界是也。又《唐史》:中和四年,黃巢東竄,李師悅以彭門之師,敗之于瑕丘,巢走狼虎谷,為其甥林言所斬。狼虎,蓋萊蕪之訛音轉(zhuǎn)也。又長城嶺,在縣北九十里,地勢高爽,林木郁茂。蓋戰(zhàn)國時長城經(jīng)其上,今訛為長春嶺。
○汶水在縣南二十里。其上源一出原山,一出寨子村,會流于此,地名勝水峪,俱西入泰安州境?!鹚抉R河,在縣西十里,源出縣東北二十里大室山,西南流入于汶水。小龍灣泉縣東北四十里。亦曰小龍灣河,合縣西司馬河,又西南流,入于汶?!吨尽吩疲嚎h西南十五里有郭泉,其旁有牛泉。又縣西北二十里有烏江泉。又四十里有呂公泉。縣東南三十里有湖眼泉及鵬山、蓮花等泉?!度涌肌罚嚎h境之泉凡十六,俱流注汶水,達于漕河。又有韓家莊等五泉,萬歷中所新導也。
○馬耳關(guān)在原山西麓。又青石關(guān)在甕口山下。今俱廢?!鸢晖??!吨尽吩疲涸诳h東北。《春秋》:哀十一年,公會吳伐齊,敗齊師于艾陵??资显唬翰┛h南六十里有艾山,即艾陵。似誤。
通遠驛縣北七十里。相近又有治村驛,宋、元時故驛也,明廢??h東有稅課局,永樂八年革。又有鐵冶提舉司,宣德間革。
德州府西北二百八十里。東至武定州二百二十里,南至東昌府三百里,西南至直隸清河縣二百七十里,西至直隸冀州二百三十里,北至直隸景州七十里。
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地,后屬趙。秦屬齊郡。漢置平原郡治平原,后漢因之。晉為平原國。后魏改置安德郡《魏志》:太和十一年,移平原郡治聊城,而以平原縣置安德郡。尋罷。中興中,復置,治安德。北齊、后周因之。隋郡廢,改置德州。煬帝時,復曰平原郡。唐武德四年,復置德州。天寶初,亦曰平原郡。乾元初,復故。五代因之《通志》:石晉時,德州移治長河縣,尋復故。長河,見直隸景州。宋仍曰德州亦曰平原郡,金、元皆仍舊。明初,以州治安德縣省入,尋廢舊治為陵縣,而移州治于故陵縣編戶三十四里,領縣二。今仍曰德州。州控三齊之肩背,為河朔之咽喉。戰(zhàn)國時,齊、趙往往爭衡于此。漢得趙地,亦繇此以臨齊。蓋制馭山東,莫便于平原也。晉失其綱,平原恒為戰(zhàn)地。劉宋時,魏人謀并青州,以平原為河津要會,恒置重鎮(zhèn)于此魏主燾及時,屢自平原窺青州。唐天寶中,漁陽肆禍,惟平原能挫其鋒。五代梁時,晉王存勖襲據(jù)德州,而滄、貝中斷朱梁乾化五年,晉王得魏博,時貝州未下,諸將議取貝州,東兼滄、景。晉王曰:貝州城堅兵多,未易猝拔,德州隸于滄州而無備,若得而戍之,則滄、貝不得往來,二壘既孤,然后可取。遂襲德州,克之。明初取燕京,大軍繇德州而進,靖難之師,先下德州,引軍而南,遂成破竹之勢。蓋川陸經(jīng)途,轉(zhuǎn)輸津口,州在南北間,實必爭之所也。
○廢陵縣在州東。漢平原郡安德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析置將陵縣,仍屬平原郡。唐屬德州。宋屬景州。金因之。元升為陵州,屬濟南路,尋改屬河間路。明初,降為縣。永樂七年,于縣置德州,而移縣治德州城內(nèi)?!冻且乜肌罚褐莨释脸?,洪武三十四年,始以磚,周十一里。正德六年,復筑羅城,嘉靖七年增修。今城周二十余里。
龍湊城在州東北,蓋河津置戍處。后漢初平三年,公孫瓚遣兵擊袁紹,至龍湊,為紹所敗。又建安九年,袁譚軍龍湊,曹操攻之,譚拔平原,走保南皮。胡氏曰:龍湊在平原、渤海間,為河津要口。又云城,在州西。漢元封四年,封齊孝王子信為云侯,邑于此。舊《志》:陵縣西水側(cè)有云城。
○衛(wèi)河在城西,即漕河也。自東昌府恩縣流經(jīng)直隸故城縣界,又東北流經(jīng)州城西,又北入直隸景州之境。凡東南漕粟,商賈賓旅以及外夷朝貢,道皆由此。詳見直隸大川衛(wèi)河。
篤馬河州東南四十里?!稘h志》:平原有篤馬河。鴻嘉四年,渤海、清河、信都河,水溢灌縣邑。三十一年,孫禁請決平原金堤間,開通大河,令入故篤馬河,至海五百余里者也。《水經(jīng)注》:篤馬河由平原北首受大河,經(jīng)安德、平昌、般縣、樂陵之境,又徑陽信故城南,東北入海。今故道僅存,俗呼為土河,惟水漲時,自東昌府魏家灣溢出,循故道入海,余皆干涸。又鉤盤河,在州東,又東經(jīng)德平縣,東北入樂陵、陽信縣界,今亦枯絕。
馬頰枯河在州南七十里。州西南七十里有鬲津枯河。又故黃河,在州西南八十里。
陳公堤州東南五里,西南入東昌府界。宋陳堯佐守滑時,筑此堤以障黃河水患,因名?!鹕簣@州北七十里。良店水驛置于此。又北三十里,即景州之廢安陵城也。正德中,馬申錫駐桑兒園,招流賊劉六等,即此。又州南衛(wèi)河南岸二十五里有梁家莊水驛,接直隸故城縣界,與城西衛(wèi)河東岸安德水驛,皆為運道牽挽要途。又良店水驛,在州城北衛(wèi)河東南三十五里?!鹛今R驛,在州南七十里。又州城南有安德馬驛,蓋州當南北之孔道。
歇馬亭州北十里。《志》云:唐太宗征遼,嘗駐于此。又德州遞運所,在城北三里衛(wèi)河南岸,永樂七年置,并建水次倉于此。今遞運所與太平驛俱廢。德平縣州東百六十里。西至武定州六十里。漢置平昌縣,屬平原郡。后漢曰西平昌縣。晉、宋因之。后魏復曰平昌縣,屬滄州安德郡,尋改置東安郡于此。北齊郡廢。隋屬德州。唐因之。太和中,改屬齊州,尋復舊。五代唐改曰德平。宋熙寧六年,省入安德。元符初。復置。今城周二里有奇,外城周七里,編戶三十里。
○平昌城縣東北一里,隋、唐時治也。漢舊縣治在今縣東三十里。文帝立齊悼惠王子為平昌侯,尋立為膠西王,是也。宣帝又封王無故為侯邑。東漢以北??び衅讲h,故此加西。自晉至隋,縣治此。唐初,蓋徙而西。太和中,移于今治。
般城縣東北三十里。漢置般縣,屬平原郡。般,讀曰搬。晉屬平原國。后魏初,屬樂陵郡。中興初,置安德郡治焉。后齊郡縣俱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德州。唐貞觀十七年,省入平昌縣。又縣東十里有鬲城,蓋南北朝時所僑置?;蛞詾楣守且玻终`。今見陵縣。
重平城縣西北三十里。漢縣,屬渤??ぁ:鬂h省。后魏孝昌中,復置重平縣,屬安德郡。后齊省入平昌。應劭曰:重平東北八十里,即重合縣也。重合,今見直隸吳橋縣。
○屯氏枯河在縣東北?!端?jīng)注》:屯氏北瀆東北經(jīng)重平故城南,其別河東北徑西平昌故城北,又徑般縣故城北,今堙?!鹕毯?,在縣南?!端?jīng)注》:商河出楊虛縣東首受河,亦漯水及澤水所經(jīng)也?!吨尽吩疲荷毯舆^平原縣東,又徑縣南,入樂陵縣及商河縣境,東北徑武定州,至陽信縣,下流入海,今斷續(xù)過半矣。
般河在縣東北。或曰:故鉤盤河也,為九河之一。自德州經(jīng)縣界,入樂陵及陽信縣境,下流入海。后漢初平二年,公孫瓚破黃巾于盤河。又瓚與袁紹相攻,瓚引軍屯盤河。魏收《志》:般縣以般河所經(jīng)而名。《水經(jīng)注》:屯氏別河徑西平昌縣故城北故渠川派,東入般縣為般河。顏師古曰:漢般縣,即《爾雅》之鉤盤。○馬頰河,在縣南十里,一名新河。唐久視初,開此以導河流,尋廢??h北十里有鬲津河,東南流,經(jīng)縣東二十里,又東入樂陵縣界?!端?jīng)注》:大河西流,徑平原鬲縣故城西,謂之鬲津。又土河,在縣西北,自德州流入,又東北入直隸寧津縣界。
白鹿淵在縣東北?!端?jīng)注》:般縣東有白鹿淵,南北三百步,東西千余步,深三丈,其水冬清夏濁,渟而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通注于般瀆。又黑水潭,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兩崖陡立,淵深莫測,望之水黑如黛,流注屯氏故河。亦曰黑龍?zhí)??!瘐叺?,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相傳伯鯀所筑,斷續(xù)高卑。約十余里。
○楊二莊在縣境。正德中,裨將許達殲賊于此?!饏橇钫?,在縣西南十里。又黨家寨,在縣西南十五里。王家營,在縣西南十八里??h西北二十五里又有小官寨。皆昔時戍守處。
平原縣州東南百二十里。又東南至濟南府百五十里。秦置平原縣。漢因之,為平原郡治。魏、晉因之。后魏太常中,置東青州,治平原郡。景和中,罷。太和中,改置安德郡,治平原縣。北齊郡廢。隋屬德州。唐因之。今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四十六里。
○平原城劉句曰:舊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秦置縣于此。漢二年,齊王田榮與項羽會戰(zhàn)于城陽,敗走平原,為平原民所殺。漢縣亦治此。后漢建安八年,袁譚為袁尚所敗,走平原,嬰城固守,尋為曹操所敗。其后平原郡縣皆治此。后齊改筑今城,移縣治焉。
繹幕城縣西北二十里。漢縣,屬清河郡。晉因之。永和八年,石趙舊將段勤因冉閔之亂,聚胡羯萬人,稱趙帝于繹幕,慕容雋遣兵擊平之。太元十年,繹幕人蔡匡據(jù)城以叛,后燕慕容麟等擊平之。十三年,后燕寺人吳深以清河叛,敗保繹幕。后魏真君三年,并武城。泰和二十一年,復置,屬安德郡,后齊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德州。大業(yè)初,廢入安德縣。
俞阝縣城《括地志》:在縣西南五十里。漢縣,屬清河郡。呂后封呂陀為侯邑。又文帝封欒布為俞阝侯。武帝時,復為武安侯田食邑?!妒酚洝ず忧罚河嶷鉃樨┫?,其奉邑食俞阝。俞阝居河北,河決而南,則俞阝無水災,邑收多。言于上,久之不事復塞也。后漢光武亦封馬□為俞阝侯。晉仍曰俞阝縣,屬清河郡□之。后魏初屬平原郡,尋改屬南清河郡。后齊廢。隋改置俞阝縣,在今夏津縣境。
揚虛城《志》云:在縣北?!端?jīng)注》:在茌平高唐西南也。漢置縣,屬平原郡。文帝四年,封齊悼惠王子將閭為侯邑,十六年,立為齊王,是也。后漢建武初,封馬武為揚虛侯,即此。晉廢。漯水經(jīng)其東,商河發(fā)源于此。酈道元曰:揚虛,在高唐城之西南。○桑丘城,在縣西,戰(zhàn)國時齊邑。《史記·韓世家》:文侯七年,伐齊至桑丘。謂此。
○大河故瀆在縣西北?!端?jīng)注》:大河故瀆經(jīng)平原故城西北絕屯氏瀆,又北經(jīng)繹幕故城東,今堙。又篤馬河,在縣東北。《班志》注:篤馬河在平原東北入海,行五百余里?!稘h書》:鴻嘉四年,孫禁言可決平原金堤,開通大河,令入故篤馬河。是也。縣故有金堤,今皆堙廢。
平原津在縣西南。戰(zhàn)國時,齊之西境,以河為界,此即黃河津濟之所也??追f達曰:平原縣南六十里有張公故城,城東有津,俗名張公渡,即平原津,秦始皇自海上還,至平原津而病。又韓信擊田儋,渡平原,襲破齊歷下軍?!侗笔贰罚褐軒熤拎挘R后主東奔,以顏之推為平原太守,令守河津,亦即是津也。今堙。
○張公故關(guān)在縣南。《唐志》:德州有張公故關(guān),即縣之張公渡矣。又桃園馬驛,在今縣治西南,縣當往來通道也。
附見:
德州衛(wèi)在州城內(nèi)。洪武初置千戶所。九年改建。永樂五年,又置德州左衛(wèi)于州治西,直隸都司。今仍置德州衛(wèi),亦置左衛(wèi)。武定州府東北二百四十里。東至海二百二十里,東南至青州府三百十里,西至德州二百二十里,北至直隸滄州二百五十里。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地。秦為齊郡地。漢為平原、勃海二郡地。后漢屬平原郡。三國魏分置樂陵郡《志》云:本建安中置。晉為樂陵國治厭次。后魏為樂陵郡治樂陵。隋開皇六年,置棣州治陽信縣。大業(yè)二年,改滄州。明年,為勃??ぁL莆涞滤哪?,復置棣州治陽信。六年,省入滄州。貞觀十七年,復置棣州移治厭次。天寶初曰樂安郡,乾元初復故。宋仍曰棣州亦曰樂安郡。元置濱棣路,后改棣州,屬濟南路。明初洪武六年,改樂安州,以州治厭次縣省入。宣德元年,改為武定州以討平漢庶人也。編戶九十八里,領縣四。今仍為武定州。
州南連青、濟,北接滄、瀛,左環(huán)勃海,右控平原,所以屏蔽畿甸,權(quán)衡南北也。消幽燕之氛翳,靜海岱之風煙,宣廟之烈,不與日月爭光矣哉!
○厭次廢縣今州治。秦縣也。相傳秦始皇東游,厭氣于此,因置厭次縣。漢高六年,封功臣爰類為侯邑。宣帝徙封張安世孫延壽為富平侯,邑于此,遂為富平縣,屬平原郡。后漢初,富平獲索盜掠郡縣,耿擊平之。明帝永平二年,復改富平為厭次縣。晉為樂陵國治。永嘉末,幽州刺史王浚以邵續(xù)為樂陵太守。建興二年,石勒圍續(xù),鮮卑段匹使其弟文鴛救之,續(xù)與合兵拒石勒,屯于富城。富城,富平之訛也。厭次亦名富平矣。魏收《志》:晉邵續(xù)為冀州刺史,治厭次。后魏仍屬樂陵郡。后齊縣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厭次縣,屬棣州。唐貞觀十七年,移縣治棣州郭內(nèi)?!独ǖ刂尽罚簠挻纬牵陉栃艝|南四十里。五代梁徙治于舊城東南十里。宋大中祥符四年,以河水為患,徙州治陽信界內(nèi)喬氏莊,明初省。《城邑考》:唐棣州城,在今州東南六十里。五代梁華溫琪為州刺史,苦河水為害,南徙十余里,謂之新州。今土人謂之南舊州城。宋李仕衡為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復以州治ㄜ下,徙州西北七十里,既而大水沒故城丈余。今州治即仕衡所移也。城周十四里有奇。
蛤垛城在州南。有鹽池,歲出鹽數(shù)十萬斛。唐建中初,棣州隸淄青,既而歸于朱滔,又歸于王武俊,惟蛤垛猶為淄青帥李納所據(jù),因城而戍之,以專鹽利。貞元八年,納死,子師古襲位,武俊引兵屯德、棣,將取蛤垛及德州之三汊城,師古遣兵拒之。有詔詔武俊罷兵,乃引去。○大清河州南八十里。自齊東縣東北流,經(jīng)州界,又東入青城縣境?!鸫蠛庸蕿^,在州南五十里。《志》云:在州城南三里,唐武后長壽二年,棣州河溢,即此。今淤。
土河在州南,即篤馬河下流也。自樂陵縣入州境,東注于海,溢涸不時。明初,徐達攻樂安,師至土河,距城五里,命軍士填壩以進,遂下其城?!鹕毯樱谥菽纤氖?,亦從商河縣流入境,東北入陽信縣界,俗謂之大河,方十余頃,其北有堤橫亙,州人賴之。又南十里有聶索河,今淤為平壤,民居其東南,頗擅桑麻之利。居其西北,輒被余流所漲溢。成化十二年,州判王敖筑堤障之,長五十余里,民被其利。又大灣,在州南四十里,方十余頃,北有堤橫亙,多魚鱉之利。
○清河鎮(zhèn)在州東南七十里,有巡司戍守。
陽信縣州北四十里。東至濱州七十里。漢縣,屬勃???。文帝封典客揭為侯邑。王莽時廢。后漢延光初復置,仍屬勃??ぁN簩贅妨昕?,晉、魏因之。隋置棣州于此。唐初,亦為棣州治,尋屬滄州。貞觀初縣廢,八年復置。十七年,仍屬棣州。宋因之。今城周六里,編戶七十里?!痍栃懦恰吨尽吩疲汗食窃诳h西南七里,俗所云子務城也。又今城蓋古之厭次城。宋大中祥符中,徙棣州及厭次縣于陽信界內(nèi)之八方寺,而移陽信縣治故厭次城云。又連城,在縣東北五里?;蛟患创呵飼r齊之轅邑,漢之瑗縣??终`?!鹜褪瞎屎釉诳h南?!端?jīng)注》:屯氏別河東北徑陽信故城南,又東北流入海,今涸?!鹕毯樱诳h東,自州界東北流經(jīng)此?!端?jīng)注》:商河經(jīng)馬嶺城,自西北屈而東南,又東分為二水,南為長聚溝,北為白簿溝,以入于海,今亦遷絕矣。
○桑落墅縣東南四十里。《志》以此為古富平縣治。又黃巾寨,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相傳漢末黃巾屯聚處。
海豐縣州東北六十里。西至直隸慶云縣四十里。漢陽信縣地。隋置無棣縣,屬棣州。唐因之。宋治平中,移置保順軍,仍曰無棣縣,元至元二年,省入樂陵縣,尋復置,以其地之半屬滄州,半屬棣州。明洪武八年,改置海豐縣。今城周四里,編戶四十三里。
○無棣城縣北三十里。相傳即春秋時齊之無棣邑?!豆茏印匪^北至無棣者。隋置縣治此。唐因之。太和二年,武寧帥王智興奉詔討橫海叛帥李同捷,遣其將李君謀將兵濟河,破無棣,是也。五代周分置保順軍?!端沃尽罚褐苤帽m樮娪跓o棣縣南三十里。宋開寶三年,又以滄、棣二州界保順、吳橋二鎮(zhèn)地益之,仍屬滄州。治平中,徙無棣縣治保順軍城,仍領軍使。金廢軍。元分其地屬滄、棣二州,而縣治入于棣州。明初,改置今縣,又以直隸之無棣縣地改置慶云縣。今詳見直隸。
廣武城《通志》云:在縣北八十里。相傳漢初李左車所筑,因名。又信城,在縣北十里?!吨尽吩疲喉n信下齊時所筑城也。今名信城里。又縣北二十里有龍且城,其地高聳,形勢屹然。
○馬谷山縣北六十里。高三里,周六七里,山半有洞,廣二丈余,深不可測。一名大山?;蛞詾榧垂胖偈普`。又騮山,在縣北百二十里,一名小山。
○無棣溝縣西北十五里。舊合鬲津河,東入海。唐永徽初,滄州刺史薛大鼎開鬲津河,因疏無棣溝故道,以通濱海魚鹽之利。亦曰無棣河,今淤。余詳直隸滄州?!瘘S龍灣,在縣北七十里,其水雖旱不涸,下流入海。
鬲津河在縣北十里。自樂陵縣流入境,合于無棣溝。又覆河,在縣西北三十里,自直隸慶云縣流入境,注于海。又縣北一里有古黃河堤,西抵樂陵,南抵德州,舊為大河所經(jīng),筑堤以防泛溢云。
豆子在縣東北,故咸澤也?!端鍟罚浩皆瓥|有豆子??计涞?,蓋在平原、勃海、河間三郡之交,負海帶河處也。自黃河南徙,而故址多不可問?!吨尽吩贫棺蝇釉诹昕h東,恐誤。今詳見直隸靜??h之咸水沽。
○棗園縣西北十里。大河東決,嘗漲溢于此。成化二十年,伐木為橋,以便行旅,凡三座,延袤一里余,謂之棗園橋。又縣東北百八十里有大沽河??谘菜荆鞒踔?。樂陵縣州西北九十里。西南至德平縣七十里。漢置樂陵縣,屬平原郡,郡都尉治焉。后漢因之。建安中,曹操分置樂陵郡。魏黃初中,改封曲陽王茂為樂陵王,是也。晉曰樂陵國。后魏因之。隋初郡廢,以樂陵縣屬棣州,唐初因之,尋改屬滄州。宋仍舊。明初改今屬。城周三里,編戶五十六里。
○樂陵故城縣南二十里。漢縣治此。晉永嘉初,新蔡王騰故將田甄等起兵,斬賊汲桑于樂陵,即此。宋熙寧中,徙縣治于咸平鎮(zhèn),在今縣東。明洪武二年,又徙治富平鎮(zhèn),今縣治是也。鬲津城在縣西南。隋開皇十六年,析樂陵地置鬲津縣,大業(yè)初廢。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又分饒安地置鬲津縣,屬滄州。貞觀初,復廢入樂陵。○福城,在縣西北。唐貞元中,淄青所置福城戍也。元和十三年,橫海節(jié)度使程權(quán)討李師道,敗之于福城?!鹜褪瞎屎釉诳h南。《水經(jīng)注》:屯氏別河又東徑樂陵縣故城北,今堙。又鉤盤河,在縣南十里,自德平縣流入境內(nèi)。一名般河。今詳見德平縣?!鹭蚝?,亦在縣南,自德平縣流入境,又東入海豐縣界。
土河在縣南。自直隸寧津縣流入境,又東入州界。又商河,亦在縣西南,自德平縣流入境,又東南入商河縣界。
○舊縣鎮(zhèn)在縣西北三十里,有巡司戍守。
商河縣州西南九十里。西北至德平縣百里。漢置力縣,屬平原郡。后漢省。隋開皇十六年,置滳河縣,屬棣州。唐因之。貞觀初,改屬德州,十七年復故。宋改曰商河,仍屬棣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編戶六十八里。
○力縣城在縣西北。力,音力。漢置縣,文帝封齊悼惠王子辟光為侯邑,尋立為濟南王,是也。應劭曰:城在般縣東南六十里,蓋與德平縣接界,后漢廢?!瘥溓鸪?,亦在縣西北?!吨尽吩疲杭创呵飼r齊之麥丘邑?!妒酚洝ぺw世家》:惠文王十九年,趙奔將兵攻齊麥丘,取之。即此城也。
馬嶺城在縣北?!端?jīng)注》:商河自力縣,又東北徑馬嶺城西北,又東北徑富平縣北。城在河曲之中,晉東海王越斬汲桑于此。后魏時嘗移厭次縣治焉。一云馬嶺城在陽信縣東十里,恐誤。
○商河縣南三里。自德平、樂陵縣流入境,又東北入武定州境?!吨尽吩疲簼h成帝時,河水為患,許商鑿渠以殺其勢,因名。或曰:宋大中祥符間,以商河為棣州患,議徙商河,南入大清河,因鑿渠于此。○馬頰河,《寰宇記》:商河縣北有馬頰河,即九河故道也,今堙。
○高橋縣東南四十里。舊置驛于此。《志》云:縣有高橋、商河二驛及三岔口、歸化鎮(zhèn)二巡司。今皆革。
附見:
武定州守御千戶所在州城內(nèi)。洪武初,建樂安千戶所。宣德元年,改為武定,直隸都司。濱州府東北三百五十里。東至海九十里,西南至武定州百里,西北至直隸滄州百二十里。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地。秦屬齊郡。漢屬千乘郡。晉屬樂陵國。后魏因之。隋屬棣州。唐仍舊。五代唐置榷鹽務。漢改贍國軍。周顯德三年,升為濱州。宋因之亦曰勃??ぁ=饘僖娑悸?。元亦曰濱州,屬濟南路。明初,以州治渤海縣省入今編戶七十八里,領縣三。今仍為濱州。
州濱海為險,魚鹽饒給,固景、滄之屏藩,連遼、碣之形援。蓋海道之噤喉,三齊之戶牖也。
○渤海廢縣今州治。漢濕沃縣地。隋為蒲臺縣地。唐析置渤??h,屬棣州。五代周始置濱州治焉。城周九里有奇,門四。
大營城州西二十五里,故丁河口也。金人嘗屯兵于此?!对贰罚簽I棣安撫使韓安世敗宋兵于丁河口。即此地矣。
○海州東北八十里,古千乘??谝?。后漢永平中,遣王景修治河渠堤,自滎陽東至千乘??谇в嗬?。是也。今大清河會汶、泗諸流,俱由此入海。
大清河州南二十八里。自武定州南經(jīng)青城縣之北,又東流入境,又東北入蒲臺縣界?!鹗總樱谥荼??!洱R乘》:士傷河西逾德、棣,東至海,于南北諸河差狹。疑即古之鬲津河。
○秦臺在州東北二十里,高八丈,周二百余步。相傳秦始皇東游筑此以望海。亦曰蒲臺,以是時嘗縈蒲系馬于臺上也。隋置蒲臺縣以此名。
利津縣州東六十里。本渤??h之永利鎮(zhèn)。金明昌三年,置利津縣,屬濱州。今城周七里,編戶四十里。
○官灶城在縣南,舊為煮鹽之所。金時嘗屯兵于此,因置城戍守。今遺址猶存。
○海縣東北三十里。產(chǎn)鹽,居民資其利,有豐國、寧海、永阜三場,設官掌之,屬于山東都轉(zhuǎn)鹽運使司?!吨尽吩疲贺S國鎮(zhèn)在縣東北七十里,大清河西岸,兼置豐國鎮(zhèn)巡司于此。又寧海場,在縣北三十里;永阜場,在縣東北五十里。俱在大清河東岸。
大清河在縣東?!吨尽吩疲鹤云雅_縣北流,經(jīng)青州府高苑縣北,又北經(jīng)縣東,至縣東北,以達于海?!痂F門關(guān)縣北七十里。舊置關(guān)于此,以控濱海之險。稍東即豐國鎮(zhèn)也。
沾化縣州西北六十里。西南至陽信縣五十里。本渤??h之招安鎮(zhèn)。宋慶歷三年,升為招安縣。熙寧六年,復省為鎮(zhèn)。元豐二年,復為縣,屬濱州。金明昌六年,改為沾化縣。今城周五里,編戶二十四里。
○久山在縣東北七十里。世傳秦始皇筑此山以鎮(zhèn)海口。今有久山鎮(zhèn)巡司。
○海縣東北六十里。濱海有利國、富國、永利、豐民、寧海、永阜等場,皆煮鹽之所也。《志》云:利國場在縣東九十里。富國場,在縣東六十里。永利場,在縣東北七十里。豐民場,在縣東七十五里。
流河在縣東南三十里。其水自大清河分流,東北入海。
蒲臺縣州南三十里。東南至青州府高苑縣四十里。漢濕沃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蒲臺縣,屬棣州。唐武德八年,改屬淄州。貞觀十七年,還屬棣州。五代周屬濱州。宋省。金復置。元初,屬濱棣路,尋屬淄萊路。明初,屬般陽府,尋改今屬。今城周三里有奇,編戶五十九里。
○濕沃城在縣東南。漢縣,屬千乘郡,后漢省。曹魏復置,屬樂陵國。晉及后魏因之。后齊省?!兜乩盹L俗記》:千乘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濕沃城。即此?!鸫蠛庸蕿^在縣西南七十里,舊時大河經(jīng)此入海。
大清河在縣北一里。自州境東北流經(jīng)此,又東北入利津縣界。??h東百四十里。海畔有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俗呼關(guān)口淀。舊為濟水入海之處,海潮與濟相觸,故名淀。上有井可食,海潮雖大,淀終不沒,居民于其下煮鹽。
○三姑臺在縣東一里。相傳古貞女蒲氏所筑。有三臺并峙,遺址僅存?;蛞詾榧辞仄芽M臺云。又東十四里曰龍居店,亦曰龍混鎮(zhèn),相傳宋太祖微時嘗潛寓于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卷一百二十六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 州郡十
卷十五
邢襄大地
古郭國 --聊城地名演變(1)—聊城新聞網(wǎng)
書庫 子部 類書類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坤輿典 卷八十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shù)
上網(wǎng)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lián)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yōu)惠券
優(yōu)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