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與研究 2010-04-01 11:54:26 閱讀0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頸椎間盤突出癥】
引用
廣州和諧骨科 的 【頸椎間盤突出癥】[病名概念]
由于受強力、屈、伸或旋轉外傷,導致頸椎間盤纖維環(huán)撕裂,髓核從椎間隙后緣突(膨)出,壓迫或刺激神經根或脊髓,而出現的一系列癥候群。也稱急性頸椎椎間盤突出癥。
[功能解剖和病因病理]
1.頸椎有7個,但椎間盤有6個,因頸1-2間無椎間盤。大部分頸椎間盤突出癥是在慢性勞損和椎間盤退變基礎上發(fā)病,因頸椎間盤較腰椎間盤小而弱,但其承受應力及活動范圍不亞于腰椎間盤,因此不管退變程度如何,當頸部突然過度屈、伸或旋轉或頭部受壓力而導致椎間盤纖維環(huán)撕裂或原有膨出脫入椎管,造成神經或頸髓受刺激甚至壓迫。
2.在前章椎曲論已論述,人類頸曲的形成是站立行走后才逐步形成的。頸椎的椎間盤從胚胎形成至一歲站立后,其髓核的位置均處于椎間隙的中央。當椎曲逐漸形成,椎間隙出現前寬后窄,髓核也從椎間隙的中央位置向前位移,從而形成了髓核前后活動的空間。髓核在頸曲(C4、5、6)的椎間隙內是隨頸椎的屈、仰和左右側屈、旋轉而滾動。
也就是說,髓核在椎間隙內從一周歲前的靜態(tài)到一周歲至發(fā)育成熟成為動態(tài)。因此,臨床上頸4、5,5、6的椎間盤突出最為常見。
3.因為頸髓在頸5~6處為頸膨大,頸髓相對說在椎管內與椎管壁空間較小,因此,無退讓余地,輕度壓迫即出現癥狀。
4.青春期富有彈性的椎間盤,可以由于外傷而急性突出,中年人已退變的椎間盤,由于原有膨出甚至已壓迫硬脊膜囊,但無任何癥狀。
可是由于頸部的突發(fā)外傷,也可使退變的原有膨出,因外力作用而突入神經根孔或椎管,導致急性椎間盤突出。特別是,退變的椎間盤,已經纖維化或骨化,一旦突入椎管,對脊髓造成的損傷又比青春期原發(fā)的椎間盤突出對脊髓損傷更為嚴重。
[病因]
1.頭部沖撞傷或過度的強力屈頸或后伸,造成椎間隙內壓增高,纖維環(huán)撕裂,椎間盤突出。
2.因外力過度的旋轉導致纖維環(huán)撕裂,椎間盤突出。
3.頸部肌肉因受涼或受濕,疼痛、痙攣、肌力不平衡、椎體旋轉、傾斜、椎間隙內壓增高,將髓核壓向纖維環(huán)薄弱的后緣。
[診斷]
● 臨床表現
急性期頸痛明顯,常影響睡眠,一夜常痛醒多次,嚴重者不能平臥,只能取坐位睡眠。頸部不活動時疼痛可減輕,如將有癥狀的一側上肢高舉過頭部,則病人感到較舒適,因此病人臥床時喜歡保持這個特殊體位,睡覺時頭枕在手上,或把頭偏向患側。
頭的位置影響癥狀,輕度后伸頸部即會引起較重的疼痛,因此夜間睡眠不自覺活動頸部會痛醒。急性期過后,癥狀稍減輕,病人能入睡。
● 診斷依據
1.突發(fā)的頸肩背痛并上肢麻痹、竄痛,頸項活動障礙。
2.突發(fā)頸項劇痛,并雙上肢無力,步態(tài)發(fā)抖,感覺、運動、甚至有膀胱、直腸功能障礙。
3.影像學診斷:(1)X線檢查青春期原發(fā)型椎間盤突出,X線照片不一定有側彎及椎曲紊亂,可以看到病變的椎間隙變窄,輕度椎曲改變。中年人陳舊的椎間盤突出,可有椎曲紊亂,椎間隙變窄。(2)CT或MRI可顯示突出的椎間盤大小、形狀,以及對頸髓壓迫的程度。
CT能對軸位斷層掃描,了解頸椎骨結構、軟組織與脂肪的輪廓,對頸椎間盤突出的部位、程度及方向的診斷有重要意義。頸椎間盤突出在CT圖像上常表現為突出椎間盤的密度比鞘膜囊或脊髓的密度稍高,椎體后緣有向外凸的軟組織影。
MRI具有比CT更高的對比分辨率,可獲得任意成角平面,可直接顯示頸椎間盤突出部位,類型及脊髓和神經根受損的程度,在MRI圖像上可顯示椎間隙變薄,梯形變,信號不均勻,裂隙點狀變性,真空現象,椎間盤的外緣超出椎體外緣。
● 診斷分型
頸椎間盤突出根據其向椎管內突出位置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側方神經根型:突出部位在后縱韌帶的外側、鉤椎關節(jié)內側。該處是頸脊神經根通過之處,突出的椎間盤壓迫脊神經根而產生根性癥狀。主要癥狀有頸痛、頸僵直,疼痛放射至肩胛或枕部。
有時感覺以頸痛為主,部分病人隨神經根受壓時間的延長,而以麻木癥狀為主。疼痛和麻木可放射到一側上肢至肘處、腕背部,再至某個手指,很少發(fā)生于兩側上肢。頭頸往往處于僵直位,活動可受限于任何方向,但可有一個方向活動是自如的。頸椎棘突旁可有壓痛;在頭頂加壓使頸椎伸直或向患側屈曲常引起根性疼痛,向上拔伸頭部可使疼痛緩解。痛覺和觸覺減退或消失按神經節(jié)段分布而定。
(1)頸4~5椎間盤突出:頸5神經根受累。肩部疼痛和麻木,可放射到上臂的外側,頸5神經支配三角肌,所以有的患者出現上肢抬舉困難,兩側對比檢查可見患側三角肌肌力減弱,嚴重時三角肌癱瘓,病人不能梳頭、穿衣和進食困難。
(2)頸4~5椎間盤突出:頸5神經根受累。肩部疼痛和麻木,可放射到上臂的外側,頸5神經支配三角肌,所以有的患者出現上肢抬舉困難,兩側對比檢查可見患側三角肌肌力減弱,嚴重時三角肌癱瘓,病人不能梳頭、穿衣和進食困難。
(3)頸6~7椎間盤突出:頸7神經根受累。在我國,此部位發(fā)病率占第2位。疼痛和麻木由肩背部、上臂后面、前臂后外側放射至中指。頸6神經受累很少涉及中指,但頸7神經可同時涉及中指和頸6神經支配的范圍如拇、食、中指。檢查見肱三頭肌肌力減弱,少數病例胸大肌萎縮,肱三頭肌反射早期即表現減弱或消失。
(4)頸7胸1椎間盤突出:頸8神經根受累。疼痛和麻木由頸后肩背部、上肢后外側放射到手的外側、環(huán)指和小指。因為頸8神經大部分為運動神經纖維,因此頸8受累后疼痛和麻木較其他神經根受累輕,而主要表現為手部功能障礙,病人握物、持筷子、捏針等動作困難。檢查時小指和環(huán)指尺側一半感覺減退,肱三頭肌、尺側伸腕肌和屈腕肌部分功能減退。
2.旁中央脊髓型:突出部位偏于一側而介乎脊神經根與脊髓之間??梢詨浩葍烧叨a生單側脊髓及神經根的壓迫癥狀。中央型或較大的頸椎間盤突出,以脊髓受壓癥為主,一般可分為3類。
(1)運動系統障礙:前角細胞皮質脊髓不受累,表現為痙攣性癱瘓,但相對較輕,沒有感覺障礙。
(2)脊髓中央綜合征:表現為嚴重的運動和感覺障礙,主要在上肢。
(3)上肢痛并脊髓受壓:表現為上肢是下運動神經元受損癥狀,下肢是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癥狀,根性痛是本型的特征。
根據脊髓受壓的嚴重程度不同,神經癥狀可逐步出現,霍夫曼氏征呈陽性。開始時病人感到行動不靈,并逐漸加重,同時呈痙攣性輕癱,以后出現上肢麻木,作精細運動障礙,可伴大小便功能障礙。下肢癥狀出現較早、較重,上肢癥狀出現較晚。
3.中央脊髓橫貫型:突出部位在椎管中央,脊髓的正前方??梢詨浩燃顾桦p側的腹面而產生脊髓雙側的壓迫癥狀。大部分傳導束受累,如皮質脊髓束、脊髓丘腦束以及后核其他部分,出現嚴重的痙攣性癱瘓和括約肌功能障礙,1/3病人表現有錐體系和錐體外系癥狀和體癥。
● 鑒別診斷
1.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為多種原因所致脊髓炎癥反應,表現病變節(jié)段以下的癱瘓、感覺減退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中下胸段脊髓最常受累。最初癥狀可為病變節(jié)段的脊柱痛、束帶感。脊髓癥狀出現急劇,數小時至數天內發(fā)展為最重。于急性期,病損節(jié)段以下肢體弛緩性癱瘓,深淺感覺消失、大小便失禁,為脊髓休克期。
經十數日至數月,腱反射出現,肌張力增高。繼而反射亢進,肌力和感覺有不同程度恢復。頸段脊髓炎出現四肢癱瘓,累及頸3、4者常需人工輔助呼吸。累及腰段者僅出現下肢感覺缺失。累及骶段者出現鞍區(qū)感覺缺失,無明顯運動障礙但有嚴重而持久的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病變從胸腰段起始逐步上升到頸段乃至延髓者稱為上升性脊髓炎。
2.頸椎病——頸椎椎間盤退變、椎曲紊亂綜合征
頸椎間盤突出癥與頸椎病有相似的病理改變,都是在頸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椎間盤或髓核對神經根、脊髓的刺激,頸椎間盤突出刺激物只是突出的椎間盤或髓核,發(fā)病急,癥狀劇烈,頸椎病發(fā)病緩慢,突出物除椎間盤外還有骨贅等退變組織,受刺激部位除神經根及脊髓外,還有血管等周圍組織,因此癥狀多樣而稍緩和。
頸椎間盤突出癥反復發(fā)作,病情遷延,出現頸椎關節(jié)骨質增生,骨贅形成,與椎間盤組織一同壓迫刺激神經根、脊髓、椎動脈等組織,則發(fā)展成頸椎病。一般來講,頸椎病多有以下特點:①發(fā)病年齡偏大,40~60歲多見。②發(fā)展緩慢,反復發(fā)作,有緩解期。③病變部位多達2~3個椎間隙。④CT檢查可見兩側椎間孔大小不等,鉤椎關節(jié)骨贅形成。
3.頸椎椎管狹窄癥
本癥發(fā)病緩慢,以頭暈、上肢無力發(fā)抖,下肢步態(tài)顫抖為主要癥狀,影像學診斷X線片顯示椎曲加大或變直、反弓、側彎,多個椎間隙狹窄;CT和MRI顯示多個椎間盤突出或有韌帶鈣化。
● 辨證診斷
血瘀型:頸部有外傷史,頸項部疼痛劇烈,活動受限,可出現一側或雙側肩、背、手的麻木疼痛,伴頭痛、頭暈、頸肌緊張,壓痛明顯,舌暗有瘀斑,脈弦澀。
風寒型:頸項部疼痛劇烈,遇冷則發(fā),頸部僵硬,活動不便,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有放射痛,皮膚感覺異常,伴頭暈、惡風寒。舌淡紅,苔薄黃,脈浮緊。
肝腎不足型:頸項部酸困疼痛,一側或雙側肩、臂麻痛,項部壓痛,伴放射痛,頸活動不利,伴眩暈耳鳴,失眠健忘,腰膝無力,易跌跤或出現下肢癱瘓。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
急性期處理:
椎間盤急性突出,局部充血,炎癥水腫。應用消炎止痛藥物有很好療效。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靜滴,1/日,5天為1療程。慢性患者可用改善微循環(huán)藥物。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加鹽酸川芎嗪注射液80~120mg,靜滴,1/日,15天為1療程。維生素E50~100mg,口服,3/日,30天為1療程,促進脊髓再生。
整脊療法:
理筋:(1)骨空針法:針頸4、5、6、7華陀夾脊,痛肢循經取穴;頸椎間盤突出癥壓迫部位不同,臨床癥狀各異,治療時應重視經絡辨證。側方突出型癥狀表現多在手足太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循行部位,并與手三陰經有關;中央突出型表現為四肢癱瘓時與三陽經關系密切。
旁中央型病變表現部位與前兩型之經絡分布均有關。選穴時,局部取穴與循經遠端取穴并重。取穴 ①側方突出型主穴取風池、天柱、頸夾脊、合谷、曲池、外關;配穴取風府、大椎、天井、后溪。②旁中央突出型取穴同中央突出型。③中央突出型上肢癱瘓主穴取風池、頸夾脊、天柱、手三里、合谷;
配穴取肩骨髎、天井、曲池、外關、后溪。下肢癱瘓主穴取風池、頸夾脊、天柱、環(huán)跳、髀關、承扶、陽陵泉、足三里、委中、昆侖;配穴取秩邊、殷門、伏兔、風市、懸鐘、丘墟。方法 每次選3~5穴,急性期每日1次,好轉后隔日1次。
(2)頸椎牽引:取仰臥位布兜牽引3—5kg(中央型椎間盤突出慎用牽引);(3)手法:對側方神經根型和旁脊髓型可施行牽引折頂法,1至2周后椎曲恢復時,配合頸胸樞紐旋轉法。
方藥辯證論治法:
血瘀型: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
風寒型:治則: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方藥:羌活勝濕湯加減。
肝腎不足型:治則:補益肝腎,強筋止痛。方藥:天麻鉤藤飲或疏風滋血湯,辯證加減。
練功療法:
癥狀緩解后,可參照“以宗健脊強身十八式”中第二、五、六、七、八、九、十式,做功能鍛練。
手術療法:
對經上述療法2周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陳舊性椎間盤突出,旁中央型或中央型經上述療法觀察一周無改善可轉手術療法。
● 療效判斷
痊愈:癥狀體征消失,頸椎和四肢功能恢復;X線檢查青年患者頸椎椎曲恢復,無側彎,中年患者頸椎椎曲基本恢復,無側彎。
好轉:癥狀減輕,X線檢查椎曲和側彎改善。
無效:癥狀無減輕,X線檢查無改變。
治療注意事項
1.須明確診斷,手法只適用于側方突出型或旁中央突出型。
2.旋轉復位法需嚴格按照適應癥,對旁中央型和中央型突出已壓迫硬脊膜囊1/2者,不宜運用此法。
3.中央型應慎用牽引療法和折頂法。
[預后]
1.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癥,一般用整脊療法1—2周癥狀應顯著減輕,4—6周可完全恢復。
2.整脊療法以恢復頸椎的力學為治療目標,因此患者痊愈后,只要堅持功能鍛練,避免損傷,復發(fā)機會較少。
3.頸椎間盤突出后,頸椎的結構力學必定產生紊亂,例如,椎曲改變、側彎,因此,如此力學改變不恢復,癥狀雖然消失,并不等于治愈。由于結構力學的紊亂,會繼發(fā)多個椎間盤突出或退變,最后遷延日久形成頸椎病。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