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孝經(jīng),原帖為紙本橫卷,相傳為賀知章所書,卷末有小楷題“建隆二年冬十月重粘表賀監(jiān)墨蹟”,可知原為宋內(nèi)府所藏,現(xiàn)收藏於日本皇宮。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 唐代詩人、書法家,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縣)人,官至太子賓客、檢校工部侍郎、秘書監(jiān)。賀知章寫的詩清新通俗清新,如[回鄉(xiāng)偶書]、[詠柳]等。 性曠達(dá),好飲酒,善談?wù)f,人稱“酒中八仙”,與詩人李白,書法家張旭等為友,晚年辭官還鄉(xiāng)為道士。
賀知章書法善草隸,竇蒙注云:“每興酣命筆,好書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詩筆惟命……忽有好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也。李白有[送賀賓客歸越寺]云:"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為世傳誦。書法作品中,傳世墨蹟有草書[孝經(jīng)]、石刻[龍瑞宮記]等。
草書孝經(jīng)全卷縱筆如飛,一氣呵成,略取隸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嚴(yán)謹(jǐn)作風(fēng),又有晉人飛揚(yáng)的態(tài)勢,對晚唐和宋人書風(fēng)影響極大
草書孝經(jīng)釋文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訓(xùn)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複坐,吾語汝?!?nbsp;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yáng)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nbsp;
大雅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nbsp;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孝加於百姓,
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yún):「一人有慶,兆民賴之?!?nbsp;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包。制節(jié)謹(jǐn)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包,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
詩雲(yún):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此卿大夫子孝也。詩雲(yún):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yún):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jǐn)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
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yán)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和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nbsp;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zāi)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
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nbsp;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yán)父,嚴(yán)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nèi),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yán)。聖人因嚴(yán)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yán)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jìn)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雲(yún):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jì)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yán),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fēng)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謂之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yáng)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nèi),而名立於後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yáng)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昔者天子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dāng)不義,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dāng)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yīng)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雲(yún):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jìn)思盡忠,退思補(bǔ)過,將順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哀,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
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shí)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