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宋代書家。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蘇洵之子,蘇轍之兄,父子三人史稱“三蘇”。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讀學(xué)士、禮部尚書,謚文忠。詩、文、書、畫俱成大家。與蔡襄、黃庭堅、米芾齊名,為“宋四家”之首。
蘇軾《次辯才韻詩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次辯才韻詩帖》,蘇軾自署書于元祐五年(1090),紙本。行書,自書詩一首并敘,凡20行,計188字,29厘米×47.9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次辯才韻詩帖》這件作品寫于蘇軾被放杭州一年之后。這一年,蘇軾在西湖上修筑了南北長堤,便是后人稱頌至今的“蘇堤”。
辯才是一位德高才顯的高僧,也是東坡的詩友之一,此帖就是次辯才的詩韻而成。,盛贊辯才老師超然物外、仙風(fēng)道骨,自己與辯才能二老同游,當(dāng)是人生幸事。
作品落筆沉著、從容,已沒有十年前書寫《黃州寒食詩帖》時的激宕,墨色濃重卻透著清雅之氣,豐腴渾厚仍有秀逸之質(zhì)。
釋文:辯才老師退居龍井,不復(fù)出入。余往見之。嘗出,至風(fēng)篁嶺。左右驚曰“遠(yuǎn)公復(fù)過虎溪矣”。辯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fēng)流”。因作亭嶺上,名曰過溪,亦曰二老,謹(jǐn)次辯才韻賦詩一首。眉山蘇軾上。日月轉(zhuǎn)雙轂,古今同一丘。惟此鶴骨老,凜然不知秋。去住兩無礙,人天爭挽留。去如龍出山,雷雨卷潭湫。來如珠還浦,魚鱉爭駢頭。此生暫寄寓,常恐名實浮。我比陶令愧,師為遠(yuǎn)公優(yōu)。送我還過溪,溪水當(dāng)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寧有離別憂。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