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很多故事。鄭州的老街串起了這座城市變遷的歷史,成為鄭州故事的縮影,被記住、被述說,也是鄭州留給今天最豐美的城市情懷。
一條路的名字,包含著一段歷史的銘記。鄭州有這么一條路,如今處在繁華的市中心,她就是:解放路。
解放路的故事
因為是解放后改擴建的第一條水泥路,這條路叫做解放路。
這條曾經(jīng)被叫做鄭州“龍須溝”的路,曾經(jīng)讓居住兩側的居民叫苦不迭;但60年后,這里不僅是鄭州重要的革命紀念圣地之一,還是近代史上鄭州“二七”大罷工、鄭州解放的見證。
1948年10月22日,鄭州宣布解放。在鄭州市民夾道歡迎的喜慶氣氛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列隊進入鄭州城區(qū)。全國很多城市都有解放路,但鄭州的解放路最名副其實,因為當年劉鄧大軍正是沿著這條路線進入鄭州城區(qū)的。
解放路位于市中心。早在清朝末年,這里僅有一座五虎廟(現(xiàn)今二七賓館位置)和一條金水河古道,可說是遍地荒冢,荊棘叢生的沙崗。
民國初期,隨著京漢、隴海鐵路在鄭州交軌,鄭州老城區(qū)不斷向西擴展,五虎廟周圍開始熱鬧起來,鍛磨、打鐵、石匠鋪、熟皮革、騾馬行等商戶在金水河兩側搭棚建屋,漸成街道。河北岸叫迎河街,河南岸叫順河街。那時的迎河街、順河街西段至現(xiàn)在的銘功路口曾有一座銘功橋,橋西邊的街叫慕霖路。
就在這樣一條路上,因距市區(qū)和火車站很近,這里建有幾處建筑物,有些老鄭州人還留有印象。1912年慕霖路西側有一家慈善醫(yī)院(又叫施藥醫(yī)院),醫(yī)院東邊有一天主教堂。1913年,隴海鐵路在慕霖路西建有隴海鐵路鄭州北站(現(xiàn)解放路鐵路局車輛段)。飽受摧殘的鄭州,經(jīng)濟凋敝,根本談不上什么發(fā)展。
1939年7月,鄭州連降大雨,金水河水漫溢,德化街等處淤泥達三尺厚。同年8月,鄭州一專員會同商會、市民將金水河改道至市外工程開工,將原流經(jīng)迎河街、順河街、慕霖路、長春橋(二七廣場位置)改由西郊菜王村附近,流經(jīng)醫(yī)學院、北閘口、大石橋向東流去,即成現(xiàn)在的流向。原東流河道改為市內季節(jié)性排污泄洪溝,溝兩側小商小販很多,垃圾遍地,蚊蠅成群,真可謂鄭州的“龍須溝”。
1948年10月22日,鄭州解放。1950年,市人民政府首先填平臭水溝,拆除銘功橋,將迎河街、順河街和西段的慕霖路修通合并。同年8月,建成長971米,寬23米的水泥路面,街心設有寬2.84米的花壇,是當時鄭州最寬的高級路面,命名為解放路這也是當時全鄭州最為“洋氣”的路,堪稱鄭州“第一路”。
1952年2月7日,全市各界人士數(shù)萬人在解放路東頭(現(xiàn)二七廣場)公審殺害司文德、汪勝友兩位烈士的兇手張世榮,將張犯就地處以極刑,此后這里被命名為“二七”廣場,成為鄭州的標志性廣場。同時為紀念兩位烈士,人們在此建了一座木塔,1971年改建成14層并聯(lián)式雙塔,象征二七烈士。
如今沿解放路西行,便是解放路小學,建于1950年,它是解放路上唯一的學校,與解放路同歲。
60多年后的今天,鄭州發(fā)展日新月異,只有解放路小學伴著解放路一起走過了60多個春秋。如同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佇立于城市的一角,無言地訴說著這個城市遠去的故事
這條路上還誕生了很多的“第一”
1.鄭州最早的新華書店鄭州支店(1958年改叫鄭州市新華書店)
解放路上的新華書店,作為當時鄭州市最大的書店,也是鄭州最早的新華書店,這里不僅有幾代老鄭州人兒時的歡笑,更有他們汲取知識的美好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解放路書店在鄭州市舊城改造中被拆除。
2.鄭州最早的一家國有銀行中國人民銀行鄭州支行。解放后,原來的慈善醫(yī)院變更為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3.解放路曾是鄭州市出現(xiàn)的第一條林蔭路,曾經(jīng)人來人往,曾經(jīng)客似云來,隨著歲月的變遷,解放路的過去漸漸成了傳說的故事。
4.橫跨過鄭州第一座斜拉式立交橋,沿著河醫(yī)立交橋東行,鄭州市區(qū)東西方向在此驟然“提速”,這便是解放路立交橋,橋下,是解放路,直通至鄭州繁華商埠所在二七廣場和地標性建筑二七紀念塔。
2010年12月,鄭州解放路立交橋順利通車,立交橋全長1710米,它貫穿鄭州“東西”,成為火車站、二七廣場、碧沙崗三大商圈的大動脈。
一條解放路,代表的是那個時代的歷史,是整個城市的風韻,是老鄭州人的故事。就像打開了一扇了解這個城市的窗口,也同時凝結著我們對生活的所有濃情蜜意?;蛟S在拐角處,遇到一位滿臉皺紋安詳行走的老人,抬抬頭,又看見從周邊商場奔涌而來的鄭州時尚青年…這里融合著老街的過去和現(xiàn)在。不需要想些什么,只是安靜的行走,所有的愁緒紛亂都拋之腦后。
還有一些你所不了解的關于鄭州的故事
鄧小平在這里指揮解放鄭州
鄭州市管城區(qū)南部十八里河村郊,一間土坯茅草搭建的小旅店在解放鄭州戰(zhàn)役中臨時成為指揮所。1948年10月21日晚,鄧小平和陳毅便是在此指揮解放鄭州的戰(zhàn)役,并于22日晨發(fā)出攻城命令,一舉解放鄭州。
為啥要把鄭州戰(zhàn)役放到最后打
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但解放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卻提出:“中原局在諸戰(zhàn)役中,要把鄭州戰(zhàn)役放在最后打,避免打下來又被敵人占領,奪取鄭州的同時務必設法保住黃河大鐵橋不被破壞?!彪S著戰(zhàn)爭的推移,證明了毛澤東在解放鄭州策略上的高瞻遠矚。那時,他已運籌帷幄考慮到要和蔣介石戰(zhàn)略決戰(zhàn),籌劃我野戰(zhàn)軍南渡黃河、長江,解放全中國的宏圖偉略。
河南省會為何選鄭州
河南為何“放棄”開封,“相中”鄭州?民間流傳的說法是鄭州的地理優(yōu)勢使然——京廣、隴海兩大鐵路交會于此,交通樞紐地位在全省各城市中無與倫比。這個說法在官方檔案的種種記載里得到了印證。從1952年8月,省政府遞交遷都申請,到1954年10月底,遷都工作全部完成。河南省委機關在開封停留的時期結束,鄭州迎來了新的歷史階段。
鄭州是中原軍事戰(zhàn)略重鎮(zhèn),1948年10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軍區(qū)部隊為協(xié)同華東野戰(zhàn)軍東線作戰(zhàn),確?;春?zhàn)役的順利進行,發(fā)起了鄭州戰(zhàn)役。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指示,中原軍區(qū)政委鄧小平、副司令員陳毅親臨鄭州指揮作戰(zhàn),在我軍強大的軍事、政治攻勢下,全殲逃敵1.1萬余人,10月22日鄭州宣告解放,從此中原、華北兩大解放區(qū)聯(lián)成一片,平漢、隴海兩大鐵路樞紐為我所掌握,對以后整個戰(zhàn)局的順利發(fā)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圖為:1948年10月19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關于可提前攻打鄭州的電報手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