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竅不通與愚不可及 作者:朱春學
一般認為,成語“一竅不通”出自《呂氏春秋·過理》:“紂性不仁,心不通,安于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
這個詞語似乎最早是用來罵商紂王的,其實不然。在先秦的《列子》中,已經(jīng)提到過一個“一竅不通”的龍叔了。
龍叔是春秋時宋國人,覺得自己生了病,就去找當時宋國的良醫(yī)文摯。文摯要他說說病征,龍叔說:“我這病嚴重了。我受到地方上的贊譽,卻不以為榮;受到舉國的詆毀,也不覺羞恥:得而不喜,失而不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住在自己家,卻感覺在旅店。這些病搞得我很煩,爵位不能激勵我,刑罰不能威逼我,利害不能改變我,悲歡不能打動我。這讓我不能向國君盡忠,不能交結(jié)親朋,不能約束妻兒,不能管理奴仆。這是什么病呢?有啥好方子能治呢?”
文摯醫(yī)生臨床經(jīng)驗豐富,讓龍叔背著光站好,從他背后向著光亮處看了一會兒,笑著說:“我看到您的心了。您差不多是圣人了!您的心有六孔流通,一孔不達。或許您的病就是,您把圣人的心智當病看。這種病,不是我這種醫(yī)術(shù)淺陋的人能治愈的?!?br>
竅者,孔也,洞也。古人認為心有七竅,七竅皆通,則為圣人?!耙桓[不通”最初的意思,是已通六竅,只有一竅不通,是褒義的。不過后來流傳久了,竟發(fā)生了歧義,變成一竅也不通,就成貶義了。大概是因為流傳過程中,大家對這個詞望文生義了吧。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曾用“愚不可及”夸過一個人。
寧武子是春秋時衛(wèi)國的大夫,孔子對他的評價很有趣,說:“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痹诳鬃涌磥?,寧武子絕對可稱得上是個精明的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寧武子已經(jīng)在身體力行了。
后來有人把這種難得糊涂看成是政客的權(quán)術(shù),頗有微詞。只求明哲保身,自然是不可取的,但在惡劣的政治條件下,盡可能地積極保護自己,而不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卻實為明智之舉。當然保護自己無可厚非,但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就又誤入歧途了。生要有意義,死要有價值,沒有原則的生與死只能輕于鴻毛。
《史記·殷本紀》里說,商紂王淫亂不止,放蕩不羈。他的庶兄微子啟屢諫未果,便找到紂王的兩位叔父太師比干和少師箕子商量對策。兩位老人家給他出主意,要他即刻出逃,保存有用之軀。看起來,他們還是很懂事理的人,可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輪到他們自己做抉擇的時候,卻糊涂了。
比干是個聰明人,不可能不知道商紂王的為人,竟說:“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本尤挥仓^皮逆龍鱗,進行強諫。幾個回合下來,他很成功地把紂王惹得惱羞成怒。紂王惡狠狠地說:“吾聞圣人心有七竅?!苯酉聛恚闶恰捌时雀桑^其心”的“精彩”節(jié)目。
少師箕子雖然選擇留下來,但還不是太糊涂,看到比干的下場,“箕子懼,乃佯狂為奴”。堂堂當朝元老,裝瘋賣傻去給人做奴隸去了。紂王的疑心頗重,擔心箕子在?;?,就派人把他抓來關(guān)了禁閉。一直被關(guān)到周武王打進朝歌,才得以釋放,最終去了朝鮮建立了箕子王朝,其后裔統(tǒng)治朝鮮近千年。
其實,微子啟、比干和箕子的做法都無所謂對錯,只是在發(fā)揮個人的最大價值上存在偏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話要認真起來,落到實處,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鬃拥囊簧?,有過激情燃燒的歲月,在魯國一度做到代理宰相的高位;有過顛沛流離的歲月,周游列國十三年,累累若喪家之犬。而他的可貴就在于,無論頭上是怎樣的天空,他都坦然地迎接一切風暴。
孔子絕非想象中那樣迂腐,現(xiàn)實給他帶去太多不滿,但他依然棱角分明地活著?!捌渲强杉耙?,其愚不可及也”,這說的又豈止是寧武子呢?分明與孔子本人心有戚戚焉!
人生總有許多不如意,可是生活還是要繼續(xù)。試問,世間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愚不可及”呢?
摘自《中學生百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