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是有別于精神分析與行為主義的心理學界的“第三種力量”,主張從人的直接經驗和內部感受來了解人的心理,強調人的本性、尊嚴、理想和興趣,認為人的自我實現(xiàn)和為了實現(xiàn)目標而進行的創(chuàng)造才是人的行為的決定因素。
人本主義
心理學的目標是要對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人進行全面描述。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行為主義將人類學習混同于一般動物學習,不能體現(xiàn)人類本身的特性,而認知心理學雖然重視人類認知結構,卻忽視了人類情感、價值觀、態(tài)度等最能體現(xiàn)人類特性的因素對學習的影響。在他們看來,要理解人的行為,必須理解他所知覺的世界,即必須從行為者的角度來看待事物。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首先必須改變其信念和知覺。人本主義者特別關注學習者的個人知覺、情感、信念和意圖,認為它們是導致人與人的差異的“內部行為”,因此他們強調要以學生為中心來構建學習情景。
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羅杰斯認為,人類具有天生的學習愿望和潛能,這是一種值得信賴的心理傾向,它們可以在合適的條件下釋放出來;當學生了解到學習內容與自身需要相關時,學習的積極性最容易激發(fā);在一種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環(huán)境下可以更好地學習。羅杰斯認為,
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知識,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知識,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手段,至于應當如何學習則應當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從以上的簡單介紹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學習理論流派強調了學習的不同方面。實際上,這種差異的引起,往往是因為它們所依據(jù)的研究背景的差異(如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學習材料的組織程度等)而引起的。只要我們認真加以分析,就能夠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共性以及各種理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罢胬硗嬖谟趦蓚€極端的中間”,在學習各種派別的學習理論時,我們應當注意防止走極端,吸收各種學習理論中的合理因素為我所用,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教育的目標、學習的結果應該是使學生成為具有高度適應性和內在自由性的人。
根據(jù)學習對學習者的個人意義,可以將學習分為無意義學習與意義學習兩大類。意義學習,是指一種涉及學習者成為完整的人,使個體的行為、態(tài)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學習,是一種與學習者各種經驗融合在一起的、使個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