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塘西古鎮(zhèn)的余杭方志館門額
人們陸續(xù)走進余杭方志館
余杭方志館在千年古運河邊的風水寶地,不遠處為塘棲古鎮(zhèn)地標廣濟橋
向來古樸森森的地方志,被一些年輕朋友稱之為“冷知識”,是讓它靜靜地躺在庫房里讓少數(shù)專家學者去查考資料,還是讓這些“冷知識”熱起來,為廣大的公眾所喜聞樂見?年前我應(yīng)邀去了杭州余杭方志館,看到了一家別開生面的立體方志館——余杭方志館。
余杭方志館由兩幢明清風格的二層舊宅構(gòu)成,江南韻味,粉墻黛瓦,古色古香,環(huán)境清幽,占地面積七百多平米,建筑面積嘛,自然要大得多,會動腦筋的余杭人,將這個方志館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藏”,一個部分“展”,“藏”的部分叫“地情研究中心”,有閱覽室,有藏書庫;“展”的部分稱“地情展示中心”,全面展示余杭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通過文字、畫面、多媒體影像以及實物等展出形式,差不多有六個廳,展示余杭傳承不絕的方志編修傳統(tǒng)和豐碩的史志編修成果,還有一個很現(xiàn)代化的報告廳。
古色古香的方志館內(nèi)景
余杭方志館的地情展示中心展示廳之一
為什么說它是立體的?主要是基于這種布局上的有動有靜、動靜結(jié)合,讓我想到古代的書院格局,古代書院一般有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余杭方志館將“資政育人,服務(wù)現(xiàn)實”的主旨和功能酣暢淋漓地發(fā)揮出來,動靜皆相宜,花費不多,效果很好,可謂“惠而不費”。
原本供專家學者翻檢志書、查考史料的方志館,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搭建了數(shù)字化交流平臺,拍攝了五集電視紀錄片《方志余杭》,視頻的充分運用,讓方志館更鮮活了;舉辦“余杭歷代方志暨名人書畫展”等一系列展覽,方志館走出館門,成為流動的展示館了;請專家學者到地情展示中心“人人講堂”向公眾做講座,與此同時,“方志走進校園、進社區(qū)”的系列活動,先后到臨平、塘棲的部分學校舉辦講座,制作“流動方志館”展板,先后在圖書館和社區(qū)展出,“游塘棲古鎮(zhèn),敘千年古韻”小記者現(xiàn)場作文比賽、錢江晚報小記者剪紙迎新年、我為G20添風采——爭做小小講解員等活動,用各種形式和途徑的宣傳普及,使廣大讀者和觀眾了解余杭的歷史文化知識,激發(fā)熱愛家鄉(xiāng)熱情,這一下子就將一向沉寂的方志館成為一個立體的學堂……
方志館館長室內(nèi)的植物小品蓬勃旺盛
原汁原味的“余杭古籍再造叢書”影印出版
余杭方志館內(nèi)的芭蕉生機盎然
我與主其事的余杭史志辦主任吳瑩崗先生交談得很愉快,這個斯文俊朗的江南中年男子,談吐不俗,沉穩(wěn)自信,他畢業(yè)于杭州大學中文系,幾十年來,幾乎將所有聰明才智都貢獻給余杭這個地方了,接手方志館的工作,他很重視當?shù)氐胤街緯偷浼Y料的整理與珍藏,埋頭苦干,你想想,六年時間里,編纂出版史、志書籍13部共970萬字,《余杭年鑒》6卷600余萬字,《余杭史志》期刊23期近200萬字;整理出版古籍(舊志)32部;歷時9年多的《余杭通志》于2013年1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余杭有史以來參與人數(shù)最多、涉及范圍最廣、規(guī)模及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工具書。全志設(shè)36編共478萬字?!队嗪寄觇b》每年編纂一卷?!队嗪寄觇b(2014)》在由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主辦的第一次全國年鑒工作會議上,獲評全國特等年鑒。
吳瑩崗還特別重視地方志書的原汁原味,注重搶救余杭歷史文化資源,從2011年起,開展《余杭古籍再造叢書》的整理和影印出版。至今,已分5批整理出版了32部。整理出版《余杭歷代名人書畫作品選》畫冊,組織編纂《章太炎研究》和《良渚文化研究》2部書籍。從2014年起,該辦與有關(guān)院校合作,開展研究和資料搜集整理,2015年10月,《余杭民國研究叢書》首次研究成果第一輯《余杭民國期刊文獻選輯》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2016年5月和11月,又出版了第二輯《<申報>余杭史料選輯》和第三輯《外文期刊有關(guān)余杭事件的記載》。如此浩瀚的文化工程,作為主事者,該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心血啊!
左起:辭書編輯朱志凌、漫畫家潘方爾、筆者與方志館呂館長留影于運河邊
潘方爾民俗漫畫展同時在方志館展廳舉行,“開幕”式別開生面
我也是做文字工作的,深知翻檢古籍、索引鉤沉的艱辛,如果沒有對家鄉(xiāng)深沉的愛,是決計堅持不了這樣長久的堅毅與努力,所以就如同魯迅先生當年說過的,自古以來我們民族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巨變,就是由無數(shù)吳瑩崗主任這樣的人在埋頭苦干。我不喜歡夸夸其談、不務(wù)實事的人,我也不相信靠溜須拍馬、阿諛奉承之徒能成什么大事。誠如留下不朽著作《紅樓夢》的文學大家的詩句:“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卑。?/p>
我還在想,中國有幾千家縣級史志辦,如果主事者都像吳瑩崗那樣念茲在茲,任勞任怨,少說多做,把地方文化寶庫打造好,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換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盤活一方地方文化資源,那么,就等于建造了新的中國文化“萬里長城”,其作用與前程是不可限量的。
我們期待著余杭史志辦與方志館繼續(xù)努力,不斷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驕人成就。
筆者在“穿越千年的運河民俗之美”講座海報前留影 不好意思 留圖為證
2019年1月4日于滬上五角場凝風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