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伙伴問天冬為什么要去皮?
找了一些資料,我們一起看一看。
文獻還提到了天門冬之前要求去心的問題,但現(xiàn)在不要求了。
我個人更覺得去皮,可能就像我們吃土豆,要削皮一樣,是一個習慣。
而且趁熱更容易除去外皮,干后就難剝皮了。
還有可以參考之前寫知母時的一些想法:知母
【基源】
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的干燥塊根。
秋、冬二季采挖,洗凈,除去莖基和須根。
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熱除去外皮,洗凈,干燥。
【性狀】
本品呈長紡錘形,略彎曲,長5~18cm,直徑0.5~2cm。
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淺不等的縱皺紋,偶有殘存的灰棕色外皮。
質硬或柔潤,有黏性,斷面角質樣,中柱黃白色。
氣微,味甜、微苦。
【檢查】
水分不得過16.0%,
總灰分不得過5.0%,
二氧化硫殘留量不得過400mg/kg,
醇溶性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于80.0%。
飲片
【炮制】 除去雜質,迅速洗凈,切薄片,干燥。
【性味與歸經(jīng)】 甘、苦,寒。歸肺、腎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養(yǎng)陰潤燥,清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頓咳痰黏,腰膝酸痛,骨蒸潮熱,內熱消渴,熱病津傷,咽干口渴,腸燥便秘。
【用法與用量】 6~12g。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
從育苗起以3-4年采收為宜,過早采收,塊根小,不肥壯,產(chǎn)量也不高,年限過長,塊根增長不大,不太經(jīng)濟。
采收時間從當年9月到翌年3月均可。收割時除去藤莖,深翻挖起全株,去掉泥土,將直徑3cm以上的粗塊根作藥,留母根及小塊根作繁殖材料。
供加工的新鮮塊根,應根據(jù)品種規(guī)定入藥塊根的大小:天門冬入藥塊根直徑宜在1cm以上,過小的塊根加工干燥率低,干后枯瘦,徑粗不合規(guī)格。
收回的塊根先用清水洗凈后進行加工干燥,
將鮮根分為大、中、小三級,分別放入沸水中,
煮至透心外皮容易剝去時,即撈出浸在冷水中,將皮層完全剝凈。
剝皮時,切勿殘留少數(shù)皮層,否則干后出現(xiàn)包殼,影響品質。
待全部塊根剝完后再撈起剪去頭尾根蒂。
無論蒸或煮,都不能過熟,否則糖汁泄出,不易干燥。
過生,則干燥后不透明,應掌握恰熟即止。
在干燥中,用火切勿過大。
如果急干,便會成為氣殼或變成焦黃色,有損品質。
以干凈,淡黃色,條粗厚肉,半透明為優(yōu)。
《本草求原》:“得大寒初氣以生,氣平,味苦,無毒。陰液最足,是稟冬寒之水精,使水運行,上滋肺金者也,故曰天門。天門者,肺也,為肺腎虛熱之要藥。”
《滇南本草》:“高尺許,葉細。世人但知其根之力,而不知其枝葉之功,勝于其根十倍?!?/span>
《本經(jīng)逢原》:“天門冬即天棘根,甘,寒,無毒。焙熱,去心,用肥白者良?!?/span>
《新編中藥志》:“秋、冬二季采挖塊根,洗凈,放入鍋內或蒸至透心,趁熱除去外皮,洗凈,干燥?!?/span>
干燥方法歷代多為曝干或加熱干燥,少數(shù)是陰干,可能與天冬肉質,黏性大,極易受潮有關。
產(chǎn)地加工主流均為去皮心干燥后用酒處理,究其原因為歷代醫(yī)家認為天冬性寒,歷代多有“寒人禁服”的禁忌。
又因其味甘而滋膩,因此用酒處理以降低其滋膩之性。
天門冬歷代多強調需去皮及心,天門冬蒸,剝去皮,食之甚甘美。
天冬為何去心歷代皆未言明原因,可能與食用方便有關,因帶心的中柱纖維性強而難以食用。
天冬去心的加工,既非因為非藥用部位占比大,亦無明確的毒副作用記載,也無專門藥用價值。
更多出于食用方便的原因,這也是為何后世不再延續(xù)的原因。
而且天冬去心時需要在新鮮時揉搓去心,或剖開去心,費時費力,不抽心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人力、物力。
天冬去心非必須,鮮品連心去熱毒效果更佳。
除去非藥用部位:提高藥材的純凈度,使藥材用量更加準確或飲片外觀更加美觀。如五加皮、牡丹皮等。
分離不同藥用部位:各為所用,不至于造成浪費。如蓮子,蓮子心(胚芽)能清心熱,除煩;蓮子肉能補脾。
消除藥物的不良反應:遠志有祛痰的作用,遠志心則無效。在鎮(zhèn)靜方面全遠志>遠志皮>遠志心,說明遠志心對鎮(zhèn)靜有協(xié)同作用,而在祛痰方面無此作用。
聲明
醫(yī)家講求“辨證施治”,人人“證”皆不同。本公眾號所載內容為探討學習之用,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遵醫(yī)囑。
參考文獻
(1)經(jīng)典名方中天冬的本草考證 張艷 趙佳琛 金艷 張衛(wèi) 彭華勝 李兵 蔡秋杰 楊洪軍 張華敏 詹志來 趙海譽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北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