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正看著安妮,而安妮整看著喬治。杰克已婚,喬治未婚。請問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著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無法確定
你的答案是哪個?
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這道題目上的錯誤率高達80%。很多人選擇了C,正確答案應該是A。要回答本題,需要對所有可能性進行分析排除。(這個過程叫做大腦的“析取推理”)而這種析取推理是系統(tǒng)性且速度較慢的處理方式。
有趣的是,當被告知需要用這種方法去解題時,絕大部分人都可以答對,但是很多人在遇到問題時都不會自動進行析取處理。
大衛(wèi).赫爾在《科學與選擇:生物進化與科學哲學論文集》寫到:
人類大腦所遵循的準則是:能不用,則不用,該用腦時也不用。
除非認知環(huán)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則我們會盡可能地避免思考。
我們生活中有大量的問題,看上去是在思考,實際是在做記憶檢索。我們會優(yōu)先在記憶中尋找解決方法,很多時候這樣做很有效,比起思考來說更省力。研究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最好的象棋選手之間的差距,其實并不是他們思考能力的差異或能否走出一次妙棋,而是他們熟悉的棋局多寡。
根據(jù)以上,大腦總是避免思考的。那么,這樣的一個大腦,記憶工作的方式是什么呢?
(大腦記憶的簡化模式)
記憶的分類: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當前正在意識、思考的區(qū)域,比如你正在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信息以及你正在思考的內容,都在你的工作記憶中。
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顧名思義。我問你,你的初吻給了誰?你頭腦中立馬出現(xiàn)的那個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從長期記憶提取到工作記憶的過程。在我問這個問題之前,這個信息沒有在你的工作記憶中,它在你的長期記憶里。
我們的工作記憶容量有限,只能同時容納7±2個有意義的信息組塊(chunk)。例如,你可以嘗試用5秒記憶這一串字母,然后遮住嘗試復述:
XCN,NPH,DFB,ICI,AMC,AAX
大部分人能記住7個左右的字母。
換一組試試:
X,CNN,PHD,FBI,CIA,NCAA,X
相信這一句你能記得更多,因為出現(xiàn)了CNN、FBI等有意義的組塊。
了解了記憶的工作模式,那么,這對我們的學習有哪些有價值的啟發(fā)呢?
獲得事實性的知識比獲得技能更有用。
根據(jù)工作記憶的原理,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事實性知識是多么的重要。以上述的字母表為例,如果你的事實性知識中沒有CNN、FBI、CIA這樣的概念,你無法對信息進行組塊(chunking)。
所以說,比起技能,事實性知識作為知識增長的基礎,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獲得事實性的知識?
根據(jù)大腦記憶的簡化模型,信息必須先進入工作記憶才有機會進入長期記憶。你的記憶不是你想要記住或你嘗試記住的事情,而是你所思考的事情。大腦總是避免思考,而學習是要對抗這個趨勢。
「必要難度」理論指出:記憶的存儲與提取呈負相關。存入記憶容易,提取出來會不容易;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那么,提取會更牢。這也證明了,只有在工作記憶中進行深度加工過的知識,才能有效存儲在長期記憶。
我有一個比喻,學習與健身相同,是否真正的有收獲,是看訓練后有沒有這種狀態(tài):力竭。肌肉的增長,是肌纖維的撕裂與重建,撕裂的典型特征就是力竭。如果沒有,說明運動不到位,強度不夠。
同樣的,學習后若出現(xiàn)“認知力竭”的狀態(tài),能說明:至少你是在學習區(qū)學習,知識有在工作記憶進行過深度加工。上文我們提到過,工作記憶容量有限,知識進行深度加工時,會耗費你的所有心智資源。出現(xiàn)認知力竭,恰好證明你動用了所有的工作記憶資源,這是有效學習的典型標志。否則,你的學習僅僅是停留在舒適區(qū)。
(來源:微信公眾號:千古劉傳(qiangulc) 文章有刪節(jié) 已獲得授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