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纏絲勁在習練者的手型上表達最為明顯,主要顯現(xiàn)為“瓦楞掌”。而太極拳的手型又是根據(jù)手法需要而定。太極拳雖名為拳,其實是以掌法為主。掌法的表達在整個套路中占有主要地位。掌型正確與否,是練太極拳的關鍵。陳式太極拳掌型要求:大拇指根合向小指,指尖后仰,其余四指依次向手背方向舒展錯開,五指束住。請練者按此要求試作,手即能在某種程度上體會到“纏絲勁”的感覺。在其他太極拳式中應用正確掌型,也能產生類似感覺,如戳對方喉時所用的“高探馬”也是這樣掌型。這個拳式是指法而不是掌法。不論是指、掌、拳、鉤都不能單用“直”作為理解。因為太極拳是螺旋運動。如陳鑫的《陳氏太極圖說》中“人身纏絲圖說”一圖,其渾身都標注有纏勁的“路徑”,大約里纏,外纏,皆是隨動而發(fā)。有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為順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還有用反背勁,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勢變之狀態(tài),而以自然者運之。這便是陳式太極拳掌法的基本規(guī)律。正確的纏絲勁手法能夠使練者清氣上升。而表現(xiàn)在步法上為:足大指待手氣走足后,乃與手一齊合住,此時方可踏實,即五足指抓地使練者濁氣下降,這便是足纏勁的功夫。
纏絲的內勁:其勁皆發(fā)于心,內入于骨縫,外達于膚。左手屬于陽內圈,為左手與左足所運之圈;右手屬陰外圈,為右手與右足之圈。值得注意的是,兩手非更迭轉實,一齊運動,而是左手略先,右手略后。右手在內,為機之動,是陽先陰后,其運動勢為陽內陰外。合萬物陰陽交合之意,執(zhí)陰陽兩端為一之用。
孟子曰:“志者,氣之帥;氣者,體之充。心如將軍,氣如兵,將軍一出令,則士卒皆聽命?!鼻鍤馍仙杏谑?,濁氣下降行于足,氣皆行到指尖止。氣之上行、下行就似兩橛,執(zhí)此二橛于一氣,并將此貫運行于股肱內,合手而足于其中,纏絲勁繼而顯現(xiàn)無余。陳鑫所謂內勁(中氣)皆為由腰腹發(fā)動的勁,此勁經脊背而帶動大小臂旋轉,貫穿于手指。臂向里轉,小指走扣勁,是里纏絲;臂向外轉,大指走扣勁,是為外纏絲。纏絲勁的運用就下肢來講,每一個完成式都要求大腿帶動兩膝往外轉,做到所謂“歸原”,即:氣沉丹田、圓襠斂臀,兩腿虛實以三比七成定勢,并與上肢的纏絲動作相配合。完成上述的纏絲勁動作,運動量是很大的。然而,纏絲勁達于手指其勁力也并末結束,這種勁還不是以技擊為目的。以技擊為目的的纏絲勁是用帶有纏絲勁之手掌、手指纏住對方的掌、指、腕甚至是整個肢體,使對方被纏之處,因我纏繞成“擰麻花”狀而失去中心,自己跌撲。筆者認為這就是陳鑫所謂“太極拳纏絲法”的真義,而這樣以纏絲勁為主的纏法,正是陳式太極拳所獨有。也是陳式太極拳之所以獨樹一幟的重要表征。
要練出過硬的陳式太極拳纏絲勁技術,不下苦功夫練是不行的。練得時候快慢、剛柔、蓄發(fā)、松活、彈抖都不能忽視。只練慢而不練快,則進攻速度慢,對方易防;只練柔而不練剛,發(fā)勁時,對對方威脅不大;只練快,不練慢,運發(fā)勁動作路線遠,對勁體會不深???,是在慢動作逐漸熟練的基礎上,在保證質量的情況運用出來的;剛是柔的基礎上,練出的纏綿彈抖的剛。所以要快慢相間,剛柔相濟,輕沉兼?zhèn)?。如此才能在快慢、剛柔、輕沉,蓄發(fā)間隨意轉換,在保質保量的情況下做到“隨心所欲而逾矩”。練拳時要做到“式斷意不斷”,尤重勻、圓、穩(wěn),動作要連綿不斷,既要重練力,更需重練意。練拳要塌住勁,所謂“纏絲勁”雖然不是用以制勝對方的“勁”,但是,太極拳在實際運用(推手、技擊)過程中要求鍛煉出“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功夫。對此,運勁如抽絲的鍛煉能夠促進這一功夫的練成與長益。而且,在陳式太極拳運動的學習中,能夠掌握這一特點,對于健康也有很多的好處。
陳式太極拳的掌是以大母指根合向小指指尖,指頭微微后仰,手指肚用力,將五指束住。這樣練者周身血脈皆可動起來,保持手型的正確,不僅有利于氣血達到指尖,而且能夠讓人在纏絲勁的運用中感到有充足的氣感產生。運勁的同時,目隨手運轉,視中指,食指帶領手掌如同纏絲,如此還可以鍛煉人的視力。中醫(yī)認為,掌心的勞宮穴是人體手厥陰心包經的重要樞紐,勁氣沿著此經絡自然達到中指指端——中沖穴,能夠以一通而至百通。所以久練太極拳的人們往往面貌氣色紅潤,肌膚光澤且瑩潤,手的五指肚凸起而紅潤。按太極拳理練,頭頂百會是溫熱的,下丹田是溫熱的,足心涌泉穴也是經常溫暖的。練拳要想達到此境界,首先是學好拳理,還需要常年堅持,練拳達到生活化、常態(tài)化。更重要的是要請教老師和拳友,請他們給以指點,教學相長、共同研究。當然,這其中也缺不了自身的悟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