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 and in itself can make a heaven of hell, a hell of heaven. ― John Milton, Paradise Lost
心自有其所在。它本身就能把天堂變成地獄,地獄變成天堂。
——約翰·彌爾頓《失樂園》
不久前,我開始服用抗抑郁藥物,以抵抗一直以來的睡眠障礙、效率降低、社交退縮等癥狀。藥物產(chǎn)生了強烈的副作用:頭暈惡心、心慌氣短、手腳抽搐、噩夢連連。
但這也給我?guī)砹藣湫碌娜松w驗。藥物幫助了我的情緒之后,我開始與其他抑郁患者和康復者交談。在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這些通常被我們稱作
抑郁被稱為
據(jù)研究者估計,19%的成人患有心境障礙(mood disorders)——主要以重度抑郁癥及雙向障礙為代表。其中女性更為高發(fā):約
被診斷為抑郁的病人,嚴重性和病程也有很大差異,有的人只是斗爭了幾個星期,有的人卻斷斷續(xù)續(xù)地經(jīng)歷數(shù)年。
造成抑郁情緒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基因因素、童年的敵意情緒等。但不管由什么原因導致,這個人群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自責。
在弗洛伊德看來,自我責備的根源是憤怒——本來這種憤怒是指向他人的,之后卻轉向了內(nèi)部,指向自己。比如,在童年時期的親子關系中,個人的期望和要求不能得到滿足,成人后一旦遭遇損傷,便會使敵意情緒活躍起來,童年時指向父母的憤怒轉而指向個體自身的自我。
與弗洛伊德著眼于
貝克認為,抑郁病人傾向于將自己看作在某種程度上是沒有能力、有缺陷的、一無是處的,他們不僅認為當前的體驗是負面的,并且相信將來會繼續(xù)給自己帶來痛苦和困難。
這種負性思維模式,會使人生所有的體驗都陰沉暗淡起來,一個總是預期負面后果的人,不太有可能有動機去追求任何目標,這就造成了抑郁的主導癥狀——意志癱瘓。
認知學派的另一位代表,馬丁·塞利格曼則用
這就是為什么那么多抑郁癥患者自殺的原因——他們的世界,已經(jīng)在自己的意志中崩塌了。
順著貝克的
1. 自我挫敗式
盡管我是個寫字并生產(chǎn)各種內(nèi)容的人,很長一段時間來,卻總是存有對
到后來,抑郁情緒使我的寫作能力持續(xù)受損,我真的寫得越來越差,甚至寫不出來了。
阿倫·貝克認為,消極的認知過程是抑郁的根源,是由自我挫敗式的思維方式造成的。自我挫敗的思維,是指個體消極否認自己的能力和著手做某事成功的可能性,在此假設前提下,個體或是干脆放棄行動努力,或是行動時畏首畏尾,致使行動不盡如人意或徹底失敗,而這又反過來強化了他的自我假設。
這對于不快樂的人們是一種常見的思維方式,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因而產(chǎn)生社交退縮,甚至會反問自己的朋友,我這么失敗,為什么還要和我交朋友?
自認失敗的人,喜歡和自己進行挫敗式的談話,傳遞消極信息,從而更加導致自信心和表現(xiàn)力銳減、潛能降低。
常見的自我挫敗式談話有如下幾種:
“我做不到… …”
“我還不夠優(yōu)秀… …”
“我沒有信心… …”
“我不具備… …”
“我會失敗的… …”
習慣性同自己進行自我挫敗式談話,就像是交到了一個時刻都在貶低你的朋友,你認為這樣的人是真正的朋友嗎?
2. 消極假設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假設:一個裝有一半水的杯子,你會覺得它是半空的,還是半滿的?對方的答案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樂觀還是悲觀——“你希望它是什么樣,它就是什么樣”。
在不快樂的人們看來,杯子往往是半空的。當帶有抑郁情緒的人觀察一種形勢、與他人活動或互動時,常常做出的是消極的假設和預期。
不快樂的人會不自覺地將交通擁堵、下雨天或買單都自動歸為消極的經(jīng)歷。而實際上,交通、天氣或付賬本身既無消極也無積極可言,是你根據(jù)具體情境,選擇性地賦予了它們消極或積極的意義。
在同樣的情況下,你可以試著這樣想:交通擁堵正好給了你聽輕音樂或專注于呼吸的機會;下雨天恰好可以窩在家里喝杯熱咖啡,讀讀書;買單恰好讓你有機會實踐
對這些事件的評價,取決于你考慮問題的方式。
3. 與他人進行消極比較
我們總會忍不住與那些有魅力、有作為或社交網(wǎng)絡粉絲更多的人進行比較,這是人之常情;然而,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希望擁有別人所擁有的東西,感到嫉妒,覺得自己處處都不如別人,就構成了消極的社會比較。
有抑郁情緒的人,往往都是自我評價過低、喜歡貶低自己的。其中,貶低自己最簡單也是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同他人進行不恰當?shù)谋容^。
研究發(fā)現(xiàn),習慣性進行消極的社會比較,會給人們帶來更大的壓力、焦慮和沮喪,并且做出自暴自棄的選擇。
4. 消極地沉湎于過去
抑郁的人們喜歡沉湎于過去的記憶里,對于未來則毫無期待。
對此,需要記住的是:應當從過去吸取經(jīng)驗教訓,但不是沉溺于過去無法自拔;我們改變不了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但可以改變和影響將要發(fā)生的事。有時,你邁出了第一步,就會明白你的過去已經(jīng)成為歷史,現(xiàn)在掌握主動權的是你自己。
如歌德曾經(jīng)說過的:“沒有什么比今天更有價值?!?/p>
5. 對難纏的人,感到喪氣和自卑
大多數(shù)人在生活中都會遇上一些難纏的人——喜怒無常的領導、較真的客戶,都會給生活和工作帶來多多少少的困擾。區(qū)別則在于你看待他們及與這些人交往的方式。
面對這些人時,有抑郁情緒的人們往往會將他們視為作惡者,自己是受害者,從而感到非常喪氣,自信心降低。這樣的態(tài)度雖然看起來合乎情理,實際上卻是一種被動的反應——是在自我弱化。
無論對方是自戀狂、消極攻擊者、操縱狂、恐嚇者,你都可以運用技巧和策略來應對。但首先,改變的關鍵是從消極被動變?yōu)榉e極主動。
6. 指責別人
自我評價低的人既容易指責自己,又喜歡讓別人為自己的不幸買單。一些人認為自己不快樂或者不成功的人,總能把原因歸結到別人身上:父母能力不足、人際關系消極、社會和經(jīng)濟實力缺乏優(yōu)勢、身體狀況欠佳……
自己不快樂卻去責怪他人,無疑也是將自己看成了受害者。成為受害者好像擁有一些虛幻的優(yōu)勢,因為通過相互指責,可以為生活中的不滿找理由,從而有借口擺脫那些必要的工作。
然而,你指責的對象往往并不知道,或者毫不在乎你的真實感受,所以,實際上傷害的是你自己。長期習慣性的指責會帶來永久的痛苦、悔恨和無力感。如梭羅《瓦爾登湖》中的一句話——“The mass of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寂靜的絕望,在抑郁的核心,也許就是這樣一種寂靜的絕望感。
7. 難以原諒自己
每個人都會犯錯,回首過去時,總會有讓你后悔的決定,給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樂觀的人們會放下包袱前行,抑郁的人們則總是因為犯下的錯、造成的傷害、錯失的機遇而責怪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
在這些時刻,你需要的是與自己和解——既然已經(jīng)意識到了,就有機會避免重蹈覆轍,從而對自己及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錯誤只是一些個別的、特殊的時刻,并不能代表你自己本身。
8. 害怕失敗和犯錯
抑郁癥的高發(fā)人群往往是完美主義者,或者至少在某些方面是完美主義者,他們懼怕失敗和犯錯,總覺得某些方面不夠優(yōu)秀,因而給自己施加了過多的壓力。
盡管高標準要求自己可以帶來動力,就像適度的焦慮是有益的;但是過于期待完美卻會帶走生活的樂趣,也會使得自己的潛能得不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許多研究表明,完美主義和不快樂之間有著必然聯(lián)系。事實是,盡管我們常常很努力,但也不可能時時事事做到完美——這時,完美主義者就開始焦慮了。
如果都沒有正視真實的自己,何談喜歡自己呢?
那么,如何處理抑郁情緒?
在非醫(yī)療環(huán)境的抑郁癥治療中,認知行為療法被公認是有效的。在這里想粗略介紹一下這一療法的原理。
認知療法的著名先驅,就是前面那位
如果你對號入座,發(fā)現(xiàn)自己擁有以上
如果以上幾種情緒你幾乎全都有,而且較為嚴重,就要考慮尋求醫(yī)生的幫助了。
貝克認知行為療法有一個基本假設,我最近常常在想,也想分享給其他和我有類似感受的人:
“相信自己應該做什么,你就會那樣去做;告訴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你就會成為那樣的人?!?/p>
參考文獻:
封面
插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