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tǒng)的鐵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chuàng)建皇帝制度,實施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tǒng)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chuàng)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之母趙姬原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將趙姬獻給異人,后來趙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于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div>
司馬遷在《史記·呂不韋列傳》里說,呂不韋將有身之姬獻于異人,這與“取九月生子正(政)”的記載是吻合的。
可見,連司馬遷自己也不知道嬴政的真實身份,“僅以聽聞記之”而已,所以前后記述自相矛盾。
秦始皇簡介 秦始皇之死
秦始皇的死如他的身世一樣引起了后人的爭議。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說死于疾病,一說死于非命。
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關于秦始皇之死,《史記》記述很多,分別見于《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蒙恬列傳》等處,死因已明,無可置疑。發(fā)現(xiàn)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隕石和出言“今年祖龍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這些現(xiàn)象使他感到恐懼不安。為了消災避難,尋找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聽從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議,準備第五次巡游。然而由于一路勞頓,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趙高奉命寫遺書,給受命監(jiān)軍河套的秦始皇長子扶蘇:“與喪命咸陽而葬?!毙胚€未發(fā)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宮(今河北邢臺市廣宗附近)。
有的學者認為,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體質較弱。他勤政,每日批閱文書一百二十斤,工作極度勞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溫,以上諸因素并發(fā),促使他在途中病發(fā)身亡。至于他死于何病,有人認為他死于癲癇。癲癇發(fā)作一般分四個時期:起初頭暈、胃部不適,繼爾突然意識喪失,隔肌痙攣,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暫停,然后全身肌肉抽動、口吐白沫,最后數(shù)十分鐘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推測秦始皇幼時患有軟骨癥,時常患著支氣管炎,所以他長大后胸部和鷙鳥一樣,聲音似豺狼,后來由于政務繁重,引發(fā)腦膜炎和癲癇等病癥。后來秦始皇渡黃河,癲癇病發(fā)作,后腦殼撞在青銅冰鑒上,加重了腦膜炎的病情,人處于昏迷狀態(tài);當車趕到沙丘后第二天,趙高、李斯發(fā)覺秦始皇已死去多時。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從幾篇有關秦始皇死亡情況的史書推敲,發(fā)現(xiàn)了可疑之處。這次出游隨從人員主要有趙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隨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親弟弟,扶蘇的親信,可是當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時,蒙毅被遣返回邊關。從突然的人事變動來看,這似乎是趙高等人的計謀。因為蒙恬領兵30萬隨公子扶蘇駐防上郡,從秦始皇的身邊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蘇的耳目;加之趙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趙高才恢復官爵,趙高從此對蒙毅恨之入骨,發(fā)誓要滅掉蒙氏一族。
秦始皇簡介主要歷史功績
1.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體制,提出“皇帝”稱謂;
2.統(tǒng)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并延用至今;
3.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后中國統(tǒng)一后管理的標準模式;創(chuàng)立宰相,兵部、戶部等官職,歷時數(shù)千年之久;
4.統(tǒng)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大大便利國內(nèi)商業(yè)和文化交流;
5.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nèi)交通;
6.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該地區(qū)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7.修建馳道,馳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始于秦朝。馳道和棧道的修建,是秦漢時期規(guī)模宏大的筑路工程,對于陸路交通的發(fā)達,促進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義。
8.修建長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9.開拓疆土,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10.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qū),并使該地區(qū)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11.修建鄭國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余里,改造了鹽堿地4萬余頃,使土地貧瘠的關中地區(qū)迅速富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