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一個“和”字,“和”是儒家文化處世之道、治世之道的核心。個人要“心平氣和”,“家和萬事”,國家內(nèi)部要“和衷共濟”、“眾志成城”,國與國要“和睦共處”,人與自然要“天人合一”……“和”字由“禾”“口”組成,意思是老百姓首先要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解決了溫飽問題,然后才能“知禮節(jié)”,社會才能和諧。孟子云:“倉廩實而民知禮節(jié)。”“和”,體現(xiàn)了物質(zhì)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古人云:“一脈不和,周身不遂?!本蛡€人而言,身體各個器官,各個部位,要協(xié)調(diào)一致;若是哪一部分哪個器官有了問題,人就會感到極不舒服。即使是牙痛、感冒、長瘡這樣的小病,盡管不會危及生命,但小病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tài),小病會蔓延成大病,讓人無法“心平氣和”,進而影響家庭,影響社會?!靶钠綒夂汀?,其實就包含了身體健康,精神愉悅這兩個方面。但儒家更注重個人精神層面的修養(yǎng),有一套行為準則,“仁義禮智信”、“孝悌忠義”。對長輩要孝,對晚輩、幼小要慈愛,對上級要忠,對朋友要義。沒有個人的“心平氣和”,就不會有幸福的家庭,更不會有和諧的社會;個人的心平氣和,是整個社會、宇宙和諧的基礎!所以,儒家把“修身”排在第一位!
然后是“齊家”?!褒R家”就是把家庭、家族管理好,使之成一個興旺的家族,成一個于國于民有用的家族,成一個受遠鄉(xiāng)近鄰敬仰,受國家尊重的家族。這樣的家族,中國古代有不少,譬如宋代的楊家、岳家,民國的宋家等。值得一提的是,儒家的“齊家”并不是單純從家族的利益出發(fā),而是把家族的利益和國家、民族的利益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和”對一個家的要求。
然后才是治國平天下。
儒家的和諧社會是怎樣的呢?
《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睆倪@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和諧社會,首先是老百姓要有事做,有飯吃,有衣穿,然后才是教化。也就是安居樂業(yè),幼有所恃,壯有所用,老有所養(yǎng)。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br> 孔子在這里強調(diào)了人與人之間,貧富差距不能太大,太大就會造成社會動蕩。歷代農(nóng)民起義,都是打著均貧富的口號。歷史的教訓,值得記取。個人、家庭、家族、國家,雖然大小不一,但其理相同。無論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都貫穿一個“和”字。
老百姓安居樂業(yè),貧富差距不大,這是古代和諧社會最起碼的要求。今天,我們的國家在發(fā)展,由于職業(yè)不同、行業(yè)不同、地區(qū)不同、腐敗等多種原因,導致貧富差距太大,國家應該努力縮小這些差距。
再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時代發(fā)展到今天,“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經(jīng)不是對少數(shù)人而言,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公民,每一個民族、國家,都應該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以破壞環(huán)境為代價而求發(fā)展,還一個美麗、富饒、平安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