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大念處經(jīng)》里說:“諸比丘,應當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比绻荒苌釛夁@兩種煩惱,我們就無法獲得高度的定力。
因此,我們在修習四念處的身念處,在以觀身為身的時候,應當致力于培育正知與正念,而去除世間的貪欲及憂惱。
去除,是指用善法來淘汰惡法的訓練;或者指經(jīng)由訓練,而逐步地排除惡法;或者指借著禪定,來鎮(zhèn)伏愛欲。
關于‘對世間’這句佛語,在此,從崩壞之物的意義上來看,我們的身體就是世間。
由于在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方面,也都要去除世間的貪欲及憂惱,所以《分別論》中談到:“五取蘊就是世間?!?/font>
貪欲代表我們的感官欲望;憂惱則代表我們的嗔恨。由于感官欲望與嗔恨,是我們禪修的主要障礙,因此‘去除貪欲及憂惱’,意味著去除所有的障礙。
所以根據(jù)佛陀的教導,在禪修時我們應去除所有的障礙。障礙有六種,也稱為六蓋,即:欲欲蓋、嗔恨蓋、昏沉睡眠蓋、掉舉追悔蓋、懷疑蓋、無明蓋。
由于它們阻礙投生天界或善趣之路,以及阻礙證得禪那與涅盤之路,所以稱它們?yōu)樯w。
根據(jù)佛陀所教導的《阿毗達摩論藏》,如果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生起了不善的臨死速行心,那么死亡后,他就會墮入四惡道當中的一道,所以這些蓋,會阻礙投生天界或善趣之路。
在禪修的時候,如果你的心中生起任何一蓋,例如生起貪欲,想要吃美味的食物,你的定力就會衰退,因而無法證得禪定或證悟涅盤。所以,它們會阻礙證得禪那與涅盤之路。
這些蓋都是心所,它們會阻止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以及使已經(jīng)生起的善法不能持久。前五蓋是證得禪定的主要障礙,第六蓋(無明),則是智慧生起的主要障礙。
這六種蓋當中包含了八種心所,其中有兩對心所各算為一蓋?!栋⑴_摩藏》的注疏解釋說:昏沉與睡眠合為一蓋,掉舉與追悔合為一蓋,因為它們各有類似的作用、緣與對治之法。
昏沉與睡眠兩者,都有使名法軟弱無力的作用,它們都是緣于懶惰與昏昏欲睡而生起,對治它們之法都是激起精進。
掉舉與追悔兩者,都有導致不寧靜的作用,它們都是緣于困擾的念頭而生起,對治它們之法都是培育定力。
在此,我們舉例來說明這六種蓋:一、欲欲蓋:欲欲,是對欲樂的欲求,它屬于貪組。在禪修時,如果你經(jīng)常希望得到欲樂,你的定力就會衰退。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比丘,名叫優(yōu)波難陀。他是佛陀的親戚,而且善于說法,但是他對四種資具有很強的欲求,因此他用盡各種不如法的方式,來取得四種資具。
《法句經(jīng)》的注釋里,講到他的故事如下:有一次,在雨季即將來臨的時候,他來到鄉(xiāng)間,停留在某個寺院說法。
眾沙彌與新受戒比丘很喜歡他說法的方式,就對他說:“在這里過雨季安居吧,尊者。”優(yōu)波難陀問說:“在這里過雨季安居的比丘,可以分享到什么物品?”
他們回答說:“可分享到一件袈裟?!庇谑牵瑑?yōu)波難陀就把自己的拖鞋留在那寺院,然后走到下一個寺院。
到了那寺院,他又問同一個問題:“在這里安居的比丘,可以分享到什么物品?”他們回答說:“可分享到兩件袈裟?!庇谑牵麑⒆约旱墓照攘粼谀抢?。
然后,他走到第三個寺院,再問同樣的問題:“在此安居的比丘可以分享到什么?”他們回答說:“可分享到三件袈裟。”他就把自己的水壺留在那里。
然后,他來到第四個寺院,又問同樣的問題:“這里可以分享到什么?”他們回答說:“可分享到四件袈裟。”優(yōu)波難陀說:“很好,我就留在這里過雨季安居?!?/font>
于是,他在那個寺院住下來,并且為住在那里的比丘及居士說法。由于他說得很好,因此他們供養(yǎng)優(yōu)波難陀,很多的衣物與袈裟。
安居結(jié)束之后,優(yōu)波難陀傳達訊息,給之前他去過的那些寺院說:“我把我的用品,留在那里了。因此我也應該擁有,在那里安居所能分享到的所有物品,請將那些物品送來給我?!?/font>
他收到那些寺院里,所有的雨安居物品之后,將它們都裝在一輛車里,然后繼續(xù)游行。在某個寺院里,有兩位新比丘,得到兩件袈裟及一條毯子。
他們倆無法達成雙方都滿意的分配法,為了解決這件事而在路旁爭議起來,彼此說:“兩件袈裟歸你所有,毯子則歸我所有。”
當他們看到優(yōu)波難陀來到時,就說:“尊者,請您作個公平的分配法,給予我們適當?shù)陌才虐?!”?yōu)波難陀說:“你們服從我的決定嗎?”
那兩位比丘說:“是的,我們服從您的決定。”“很好?!庇谑?,優(yōu)波難陀就將兩件袈裟分給那兩位比丘,然后對他們說:“這條毯子,只應該給我這位說法者用?!?/font>
說完,優(yōu)波難陀就把那條昂貴的毯子,自行披在肩膀上走了。那兩位比丘感到很厭惡與失望,就來見佛陀,并且報告事情的經(jīng)過。
佛陀說:“這并不是他第一次拿走你們的東西,而讓你們厭惡與失望,他在過去世當中,也做過同樣的拿走你們東西的事?!苯又鹜又v述說:
在很久以前,有兩只水獺,名叫阿努底拉加里及甘比拉加里。它們抓到一大條紅鱒魚,因而爭吵起來,彼此說:“魚頭應該歸我所有,你可以取得魚尾。”
在它們無法達成雙方都滿意的分配法時,看見了一只胡狼,就請求胡狼為它們作決定說:“胡狼叔叔,請依照您認為正確的方式來分配這條魚并且作個判決吧!”
這只胡狼說:“我被國王指派為法官,每次必須坐在法庭里,判案好幾個小時。我出來這里走走,只是為了伸展肢體而已?,F(xiàn)在,我沒有時間辦這樣的事情。”
“不要這么說,胡狼叔叔,作個分配與判決吧!”“你們都服從我的決定嗎?”“是的,胡狼叔叔,我們都服從您的決定?!薄昂芎??!?/font>
于是,胡狼就切下魚頭,放在一邊,然后切下魚尾,放在另一邊。如此做了之后,胡狼告訴它們:“朋友們,你們之中,沿著岸上跑的是阿努底拉加里,所以它應該取得魚尾;
而沿著深水跑的甘比拉加里,應該取得魚頭;至于這中間的魚身部份,則應該歸我所有,因為我是法官?!睘榱俗屗鼈儗⑦@件事看得更清楚,胡狼說出下列的偈子:
“阿努底拉加里應取魚尾,甘比拉加里應取得魚頭,至于這中間魚身的部份,它應當歸屬于法官所有。”
說完這首偈子之后,胡狼就拿起中間的魚身部份走了。至于那兩只被騙的水獺,則心中充滿了厭惡與失望,站在那里看著胡狼離去。
佛陀講完過去世的這個故事之后,說:“就是如此,在很久以前,優(yōu)波難陀就曾經(jīng)拿走你們的東西,并使你們充滿厭惡與失望?!?/font>
因此,優(yōu)波難陀在過去世中就已經(jīng)很貪婪了。由于這個壞習慣,他無法安心于禪修。即使聽聞佛陀說過許多的法,他也無法證得任何禪那或證悟涅盤。
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知足是很重要的。佛陀在經(jīng)典里開示說:“知足,是最上等的財富?!?/font>
如果你不知足,抱怨說:“今天的食物不好,我不喜歡吃?!倍闹衅谕献约何缚诘钠渌澄铮蔷蜁姓系K,你的定力會衰退,你將成為第二個優(yōu)波難陀。
所以在禪修當中,不要有任何的抱怨。譬如你穿著一雙皮鞋,那么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你的腳都被皮鞋保護著,就像全世界都被皮鞋所覆蓋一樣。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能知足的話,那么無論接受到什么樣的待遇,你都會覺得很滿意,不會有所抱怨。如此,你的禪修就能步步提升。(待續(xù))
編摘于南傳尊者的開示
與欲欲蓋,同樣屬于貪組的另一項障礙,則是驕慢。驕慢也是證得禪定與證悟涅盤的大障礙。
在佛陀時代,有五百個很聰明的婆羅門,他們能夠精通三部吠陀經(jīng)。由于無法在吠陀中找到任何實質(zhì),所以他們來到佛教中出家為比丘,并且研究佛教三藏。
由于他們的智慧很高,所以很容易地就能背誦三藏,于是他們心里想:“佛陀的法,對我們而言是很簡單的。他所教導的法,我們?nèi)磕軌虮痴b,一點也不困難?!币虼怂麄兒茯湴?,對佛陀沒有恭敬心。
有一天,佛陀觀察到,雖然這五百位比丘有足夠的波羅蜜,能夠在那一生證悟阿羅漢果,但是如果不能去除驕慢的話,他們就無法證果。
為什么呢?因為驕慢的心是剛硬的,缺乏柔軟性,不愿意尊重別人,不愿意聽從他人的教導。因此,有驕慢心的人,無法證得深度的定力與觀智。是故,佛陀要去除他們的驕慢。
佛陀如何去除他們的驕慢心呢?在一個恰當?shù)臅r機里,佛陀為他們開示了《根本方便經(jīng)》。在那部經(jīng)文中,佛陀詳細地解釋四種人。
第一種人是普通的凡夫,他們將地、水、火、風這四界的每一界,都看成‘這是我’,‘這是我的’或‘這是我的自我’。
舉例而言,有些禪修者抱怨說:“禪師,我的背部僵硬?!蹦菚r候,他們就是將地界的硬,看成‘這是我的’。不是嗎?硬,只是地界的特相而已,并非是我的。
就像這樣,凡夫們心存渴愛,而將地界看成‘這是我的’。有些人會想:“我是一個很強硬的人。”他們就是心存驕慢,而將地界看成是‘我’。
有些人會認為,硬是屬于‘自我’的一部份,他們就是心存邪見,而將地界看成‘這是我的自我?!绱耍卜騻円钥蕫?、驕慢與邪見的心態(tài),來看待四界。
那么,作為圣者的初果須陀洹(入流)、二果斯陀含(一來)及三果阿那含(不還),他們是如何看待四界的?他們的見解又如何?
這三類有學圣者,他們也同樣看到這四界。盡管他們還沒有完全去除對四界及其它名色法的執(zhí)著,但是他們不會將這些法,認定為‘這是我’,‘這是我的’或‘這是我的自我’。
為什么呢?因為他們能夠有系統(tǒng)地修行止禪與觀禪,照見與分析色聚,觀照究竟名色法及它們的因,而且觀照它們?yōu)闊o常、苦、無我。
所以,他們對名色法的執(zhí)著很輕微,沒有‘這是我的色法’、‘這是我的名法’這一切邪見。然而,他們只有在禪修的時候,才會見到名色法為無常、苦與無我。
在不禪修的時候,他們還是會見到,男人、女人、子女、父親、母親、動物、天人、餓鬼等概念法。所以,他們也只能部份地滅除煩惱而已。
但是,對于四果阿羅漢圣者而言,無論他們是否在禪修當中,阿羅漢一直都見到名色法為無常、苦、無我。他們只有在對概念法修行或注意概念法的時候,才會見到概念法。
例如:當他們修行地遍、水遍、火遍等的時候,才會見到地遍等這些概念法。當他們?nèi)プ⒁馊说雀拍罘ǖ臅r候,才會知道:“這是阿難尊者、這是舍利弗尊者等等”。
對于正等正覺的佛陀,他們也是一直見到名色法無常、苦、無我的本質(zhì),但是阿羅漢弟子的智見,與一切知的佛陀的智見不同。
阿羅漢只能見到部份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本質(zhì),只有佛陀才能完全地見到它們的這三項本質(zhì)。
舉例而言,在我們的身體里面,有數(shù)不盡的色聚,這些色聚極端快速地在生滅,即使是阿羅漢圣者,也不可能分析所有的色聚,只能分析到部份的色聚而已。
在觀照外在世界的,有情與無情那些不可計數(shù)的色聚時,也是同樣的情況。然而,佛陀能夠完全地分析,一萬億個世間系里所有的色聚,并且毫無遺漏。
在《根本方便經(jīng)》里,佛陀為五百位自婆羅教出家的比丘,詳細地解釋了三十一界里每一界的情況。當佛陀如此說法的時候,那五百位比丘無法理解佛陀所說的法。
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只具有理論性的智慧而已,沒有實修的智慧,所以無法聽懂。那時候,他們的驕慢漸漸減弱下去。驕慢減弱之后,佛陀教導他們禪修的法門。
那五百位比丘能夠精勤修行,證得禪那。以禪那作為基礎,他們觀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然后,觀照名色及其因為無常、苦、無我。
當他們證悟阿羅漢果的觀智將要成熟時,在毗舍離的遮波羅塔,佛陀又教導他們另一部簡短的《上智經(jīng)》。說完那部經(jīng)時,那五百位比丘都證悟了阿羅漢果。
在此,舉出那部經(jīng)中的部份經(jīng)文如下:“諸比丘,唯有以親證的智慧了知之后,我才說法;我不曾在尚未以親證的智慧了知之前說法。我只說有個別因緣的法,我不曾說無因緣的法?!?/font>
所以,大家應當恭敬佛陀所說的法,因為佛陀只有在以親證的智慧了知之后,才說出這些法。佛陀如此敦促,那五百個比丘要相信法。
從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在尚未去除驕慢之前,那五百個比丘無法證悟涅盤;唯有在去除驕慢之后,他們才能以恭敬心精進地修行,并且能證悟涅盤。因此,我們也應當去除驕慢,以恭敬心精進地修行。
二、嗔恨蓋:在禪修的時候,如果不能降伏內(nèi)心的嗔恨或惡意,你就無法培育定力。對佛陀有很強嗔心的阿拉瓦加夜叉,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一天傍晚,當阿拉瓦加參加在雪山舉行的夜叉聚會時,佛陀來到阿拉威,坐在阿拉瓦加夜叉的宮殿里。當阿拉瓦加接到他的守門者及兩個夜叉朋友的通知,知道佛陀正坐在他的宮殿里時,他非常生氣。
他回到宮殿,并且用九種武器攻擊佛陀,但是全部都無效。然后,他率領由四個師組成的可怕軍團,摻雜著手持武器的各種鬼怪,花了半個夜晚的時間,去驚嚇與攻擊佛陀。
當如此做時,也無法驚嚇到佛陀之后,他心里想:“我要投擲無敵的白神衣這項武器。”據(jù)說,如果阿拉瓦加夜叉暴怒,而將他的白神衣投擲到天空的話,就會有十二年的旱災發(fā)生。
如果白神衣被投擲到地上,所有的樹木、植物與其它物品都會干枯,并且會有十二年的時間里,大地空無植物。
如果白神衣被投入海洋,所有的海水,就會像熱鍋里的水滴那般地干掉。如果白神衣被投在像須彌山那樣的高山,那高山就會倒塌、裂成碎片。
于是,阿拉瓦加夜叉繞著佛陀飛升,越飛越高,然后將他的白神衣投向佛陀。白神衣在天空中,發(fā)出雷震一般的可怕響聲,四處放射著煙霧與火焰,向著佛陀洶涌澎湃的飛來。
但是,當白神衣飛到接近佛陀的時候,卻變成了一塊擦腳布,輕柔地掉落在佛陀的腳上??吹竭@一幕時,阿拉瓦加夜叉變得軟弱無力,他感到自己完全失去了驕傲,就像犄角已經(jīng)折斷的牛,或像毒牙已被拔除的眼鏡蛇一樣。
他心里想:“為什么白神衣會無效呢?”然后,他猜想:“一定是因為沙門喬達摩,安住于慈心的緣故?,F(xiàn)在,我要用令人厭煩的言語,來使他喪失慈心?!?/font>
所以,他兇惡地說:“沙門,出去!”佛陀微笑,然后和藹地回答說:“好的,朋友阿拉瓦加?!辈⑶艺罩拿睿叩綄m殿外面去。
那時,阿拉瓦加夜叉心里想:“原來沙門喬達摩這樣聽話,我只下了一次命令,他就出去了。而我剛才為了令他出去,卻無緣無故地跟他戰(zhàn)斗了整個晚上?!?/font>
如此想了之后,阿拉瓦加夜叉的心,開始軟化,嗔心減弱。為了再試驗佛陀,他再次對佛陀說:“進來,沙門!”佛陀再次和藹地回答說:“好的,朋友阿拉瓦加?!倍哌M了宮殿。
如此,阿拉瓦加要佛陀走出與走進宮殿,反復下命令三次,佛陀都照著做了。于是,阿拉瓦加心里又想:“我要讓他整夜疲累,然后抓住他的雙腳,將他丟到恒河對岸去。”
所以,他第四次命令佛陀說:“出去,沙門!”佛陀知道阿拉瓦加內(nèi)心的計劃,因此回答說:“我知道你心里的邪惡計劃,所以我不出去了。你要怎么做,就盡管做吧?!?/font>
那時,夜叉心里想:“現(xiàn)在我要問沙門喬達摩一些問題。如果他不能給我滿意的答案,我就要使他瘋狂,挖出他的心臟,抓住他的雙腳而將他丟到恒河對岸去。”
因此,他對佛陀說:“沙門,我要問你幾個問題。如果你不回答我,我就要使你瘋狂,或挖出你的心臟,或抓住你的雙腳而將你丟過恒河?!?/font>
佛陀說:“朋友,在這個包括諸天、諸魔、諸梵天的世間,在包括諸沙門與婆羅門、諸天與人的眾生中,我見不到有任何人能使我瘋狂,或挖出我的心臟,或抓住我的雙腳而將我丟過恒河。不過,你盡管問吧。”
于是,阿拉瓦加夜叉以偈問佛陀說:“世間人最好的財富是什么?善修行什么能夠帶來快樂?各種味中最甜蜜的是什么?如何生活可稱最好的生活?”
佛陀回答說:“信是世間人最好的財富。善修行正道能帶來快樂。諸味中最甜蜜的是真理。以智而活可稱最佳生活?!?/font>
阿拉瓦加再問說:“如何渡洪流?如何渡海洋?如何越災殃?如何得凈化?”
佛陀回答說:“以信渡洪流。警惕渡海洋。精進越災殃。以智得凈化?!?/font>
在聽完佛陀的回答之后,他證悟了須陀洹圣果。如此,即使阿拉瓦加夜叉,具足了只聽聞佛法就能證悟圣果的充分波羅蜜,然而,只要他的嗔恨還未消除,他就還不能證果。
這就是為什么,佛陀要善巧地使他的心,軟化下來的緣故。在去除對佛陀的嗔心,并且以恭敬心聽聞佛法之后,阿拉瓦加證得了初果須陀洹。
三、昏沉睡眠蓋:當你在禪坐當中感到昏昏欲睡時,你能保持專注嗎?不能。這是很大的障礙。你必須借著注視光明、按摩肢體等方法,來去除昏沉與睡眠。
《念處經(jīng)》的注釋,提及有六種法是有助于斷除昏沉與睡眠的,即:一、知道飲食過量是它的其中一個原因;二、轉(zhuǎn)換身體姿勢;
三、光明想;四、住在露天下;五、結(jié)交善知識;六、適當?shù)难哉?。以下的這些方法,也有助于克服昏沉與睡眠。
一、死隨念,例如思惟:“當于今日精進修行,誰能知死亡可能會于明天就到來?”
二、洞察無常之苦,如《增支部》里所說:“對于習慣勤于觀照無常之苦的比丘,于他心中會對懶惰、懈怠、疲乏及忽視,生起強烈的悚懼感,就好像是受到殺手舉劍威脅一般?!?/font>
三、喜,如《相應部》里所說:“心軟弱無力時,不適于培育輕安、定及舍覺支,因為軟弱無力的心,難于為它們所激勵。心軟弱無力時適于培育喜覺支,因為軟弱無力的心易于為它所激勵?!?/font>
四、思惟梵行,如《清凈道論》里所說:“我必須走在諸佛、諸辟支佛、諸阿羅漢大弟子,已經(jīng)走過的梵行道上。然而,該道并不是由懶惰之人所走的。”
五、思惟導師的偉大,如《清凈道論》里所說:“全力精進,是我的導師佛陀所贊嘆的;他的指導是無比的,而且他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他由于實行自己所教之法而受到崇敬,并非是相反的。”
六、思惟遺產(chǎn)的偉大,如《清凈道論》里所說:“我將接受稱為正法的,佛陀的遺產(chǎn);但懶惰的人,是不能接受它的。”
七、如何激發(fā)心,如《清凈道論》里所說:“如何在心需要受到激發(fā)時,激發(fā)它?
若人由于運用智慧緩慢,或由于沒有證得輕安之樂,而致使心遲鈍、緩慢,他即應省思八項激發(fā)心之事,來激發(fā)它。
這八項是:生、老、病、死、四惡道之苦、過去世生死輪回之苦、未來世生死輪回之苦、現(xiàn)在世的尋食之苦?!?/font>
八、省思五種可怕的厄難,在《增支部.五集》里,佛陀提及五種可怕的厄難:“諸比丘,若比丘感受到這五種可怕的厄難,即足以令他精勤、熱忱及心堅決地活著,以獲得未曾獲得之法,證得未曾證得之法,覺悟未曾覺悟之法。
是哪五種厄難?于此,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我現(xiàn)在年輕、是個青年人、年紀輕輕、頭發(fā)烏黑、正值青春年華、正值生命的第一個階段。
但于未來總有個時候,我的身體將逃不過年老的魔掌。而受到年老擊敗之人,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對他來說,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樹林,或寂靜處是不容易的。
在這不可喜、不可欲、不可取的衰老情況,降臨于我身上之前,且讓我激起精進力以獲得未曾獲得之法,證得未曾證得之法,覺悟未曾覺悟之法,以便在擁有該法之后,甚至老年時我亦得以安樂地過活?!?/font>
再者,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現(xiàn)在我無疾無病,消化功能正常,身體情況不太冷也不太熱,穩(wěn)定且正適于奮斗。
但于未來總有個時候,我的身體將逃不過疾病的魔掌。而患病之人,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對他來說,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樹林,或寂靜處是不容易的。
在這不可喜、不可欲、不可取的情況降臨于我身上之前,且讓我激起精進力以獲得未曾獲得之法,證得未曾證得之法,覺悟未曾覺悟之法,以便在擁有該法之后,甚至患病時我亦得以安樂地過活?!?/font>
再者,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現(xiàn)在有許多的食物,農(nóng)作物收成良好,易于獲得缽食,易于依靠乞討得來的食物及布施品維生。
但于未來總有時候會發(fā)生饑荒,農(nóng)作物收成不好,難于獲得缽食,難于依靠乞討得來的食物及布施品維生。于饑荒時,大眾都遷移至有許多食物的地方,而該地的居民必定非常繁密。
在居民非常繁密之處的人,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對他來說,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樹林,或寂靜處是不容易的。
在這不可喜、不可欲、不可取的情況降臨于我身上之前,且讓我激起精進力以獲得未曾獲得之法,證得未曾證得之法,覺悟未曾覺悟之法,以便在擁有該法之后,甚至發(fā)生饑荒時我亦得以安樂地過活?!?/font>
再者,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現(xiàn)在人民和平友善地相處,就有如水乳融合為一,相望時投以友善的眼神。
但于未來總有動亂的時候,各部落居民會發(fā)起暴亂。到時市民即會乘車遷走,恐慌的民眾也都逃到安全之地,而該安全地的居民必定非常繁密。
在居民非常繁密之處的人,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對他來說,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樹林,或寂靜處是不容易的。
在這不可喜、不可欲、不可取的情況降臨于我身上之前,且讓我激起精進力以獲得未曾獲得之法,證得未曾證得之法,覺悟未曾覺悟之法,以便在擁有該法之后,甚至發(fā)生動亂時我亦得以安樂地過活?!?/font>
再者,諸比丘,有比丘如此思惟:“現(xiàn)在比丘僧團和平友善地相處,沒有任何爭吵,愉快地依照統(tǒng)一的教法過活。
然而,當僧團分裂的時候,就不易于思惟佛陀的教法;在那時候,要住在荒野,或森林,或樹林,或寂靜處是不容易的。
在這不可喜、不可欲、不可取的情況降臨于我身上之前,且讓我激起精進力以獲得未曾獲得之法,證得未曾證得之法,覺悟未曾覺悟之法,以便在擁有該法之后,甚至僧團分裂時我亦得以安樂地過活?!?/font>
在《如是語.行經(jīng)》里,佛陀詮釋何為懶惰的比丘,以及何為精進的比丘。在該經(jīng)里,他說:“諸比丘,若比丘在走著時,生起了一個貪欲之念,或嗔恨之念,或傷害之念;
而如果他接受它,不排斥它,不驅(qū)除它,不去掉它,也不終止它,如此缺少精進及不害怕為惡的比丘,被稱為恒常地懶惰與懈怠。
若比丘在站立時…坐著時…躺臥時,生起了一個貪欲之念,或嗔恨之念,或傷害之念;
而如果他接受它,不排斥它,不驅(qū)除它,不去掉它,也不終止它,如此缺少精進及不害怕為惡的比丘,被稱為恒常地懶惰與懈怠。
反之,若比丘在走著時…站立時…坐著時…躺臥時,生起了一個貪欲之念,或嗔恨之念,或傷害之念;
如果他不接受它,而排斥它,驅(qū)除它,去掉它,且終止它,如此具備精進及害怕為惡的比丘,被稱為恒常地精進與堅定。
無論是行走或站立,坐著或躺臥,任何想那邪惡及世俗之念的人,他是在跟隨邪道,貪戀虛妄之物。這種比丘不能達到至上的涅盤。
無論是行走或站立,坐著或躺臥,任何征服這些念頭之人,樂于去除這些念頭。這種比丘能夠達到至上的涅盤?!?/font>
對于出家比丘或比丘尼而言,他們是由在家信徒所護持的。在食用信徒供養(yǎng)的食物之后,如果虛度了此生,這的確是件可恥之事。所以,僧眾應有如佛陀所說般勇猛精進。
四、掉舉追悔蓋:這也是很強的障礙。在修行安般念的時候,如果掉舉與追悔很厲害的話,你應當用數(shù)息的方法來對治。
除了安般念的業(yè)處——呼吸之外,不要去注意其它的目標。你應當停止胡思亂想、停止言談、停止在內(nèi)心與自己爭吵。
五、懷疑蓋:禪修的時候,你必須對佛陀、佛法,以及已經(jīng)證悟圣果的比丘僧團,有足夠強的信心。
如果你的信心夠強,那么懷疑就會消失無蹤。修行安般念的時候,你必須深信修安般念能夠使你證得禪那,不要有任何懷疑。
如果你心里想:“我恐怕不能證得禪那吧!”這樣的懷疑,將是培育定力的大障礙。而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夠強的波羅蜜能夠證得禪那。
因為每個人,都曾經(jīng)投生于梵天界無數(shù)次,尤其是在劫末,世界即將被火災、水災或風災毀滅的時候。
那時,欲界的眾生都會培育定力,并證得禪那,然后投生到梵天界去。生到梵天界之后,他們還是繼續(xù)修行禪定。因此,大家應當對禪修法門及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
六、無明蓋:當你修行到能照見究竟名色法及它們的因時,你的觀智能夠暫時去除無明蓋。當你修行到證悟阿羅漢果時,無明蓋就會完全地消失。
在《大念處經(jīng)》中,佛陀以去除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來代表去除所有的障礙。去除貪欲的同時,也去除了對身體樂受的陶醉,對身的取樂及認為身是常、樂、我、凈的錯誤見解。
在去除憂惱的同時,也去除了對身體苦受的不滿,對修行身念處的不歡喜,以及不想面對身體無常、苦、無我、不凈,這些真實本質(zhì)的心態(tài)。
去除世間的貪欲及憂惱,顯示出禪修的力量與善巧。當比丘能夠清楚地,觀照身體的三十二個部份,并且能觀照究竟色法為無常、苦、無我與不凈的時候;
這些修行,將能使他舍離對身體樂受的陶醉,以及對身體苦受的不滿,并且使他遠離對身的取樂,而樂于修行身念處。
由于他能夠以觀智,清楚地見到現(xiàn)象的真實本質(zhì),所以他的心不會被假象所蒙蔽,而能夠面對真實本質(zhì)。
因此,這些修行方法,能夠產(chǎn)生禪修的力量。而禪修的善巧,就是使自己,能夠致力于修行的技巧。
編摘于南傳尊者的開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