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憑
摘 要
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浚的“保母”常太后死后,由于按照禮制規(guī)定,不能葬入皇家園陵,因此,便遵照她生前遺愿,安葬于她另選的葬地磨笄山。她之所以選擇此地,與磨笄山埋葬著代王夫人有關。在春秋末期,晉國趙氏為了吞并代國,施行和親之計,將趙襄子之姊嫁為代王夫人,以此麻痹代國;趙簡子死后,趙襄子便設計在宴席間謀殺了代王。這一重大變故,使代王夫人陷入難以自拔的矛盾之中:受害之國是其夫家,加害之人屬其娘家。在身處兩難的煎熬下,代王夫人不得不磨笄自刺身亡。她的自殺之地,也因此得名為磨笄山,此后又訛轉成為雞鳴山。代王夫人死后大約九百年,北魏太后常氏路過磨笄山,聞聽當?shù)厝酥v述此典故,內心深受觸動,決定也以磨笄山為歸宿之地。常氏之所以作出這一決定,與她的身世有關。原來,常太后的娘家與夫家本是北燕國臣民,北燕被北魏滅亡之后,常氏淪為宮人。豈料,在“正平事變”后,因保護其乳子登基為帝有功,常氏因此受封為太后。不過,常太后雖然在敵國已享得尊貴,卻擺脫不掉別夫拋子的孤寂和國破家亡的悲憤。為了釋放心存的孤憤和曲折地表達抗議,她刻意將父親的陵墓遷至曾是北魏敵國的北燕所在地遼西,并為父親在那里樹碑立廟,安置守冢,以此寄托她對于故國故鄉(xiāng)故親的哀思。在選擇百年之后的棲身之地上,常太后也像代王夫人一樣深陷兩難的折磨:一方面,貴為北魏太后,已不可能再葬回故鄉(xiāng);另一方面,常氏的乳母身份,使她既不能也不想葬入皇家園陵。正是思想上的契合,使常太后與代王夫人在精神世界產生共鳴,于是孑然一身的常太后選定雞鳴山這座孤峰作為歸宿,以追隨代王夫人。
關鍵詞
雞鳴山 代王夫人 北魏常太后 思想契合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452)是鮮卑族拓跋氏中的雄杰,他指揮數(shù)十萬大軍東征馮燕,西討涼州,北伐柔然,南下江淮,陸續(xù)鏟除盤踞各地的割據勢力,終結晉末以降的十六國分裂局面,開創(chuàng)出南北分治的對峙形勢。然而不幸的是,這位叱咤風云的人物卻身敗于宮闈之變,慘死在宦官之手。發(fā)動政變的宦官首領宗愛(?—452)還設計將眾皇子與后妃陸續(xù)誅殺,企圖偷天換日,攫取朝政大權,而此時群臣將相居然都手足無措。在這危急關頭,一位平時并不受人注意的宮廷“保母”竟將皇孫藏匿起來。隨后,又以皇孫作為號召,聯(lián)絡一批將領發(fā)動兵變,終于反制宦官勢力,為拓跋氏奪回政權。這位皇孫登基后,成為北魏第四代皇帝,即高宗文成帝拓跋浚(440—465);這位宮廷“保母”姓常,沒有名字,先被尊為“保太后”,不久被尊為皇太后,此后儼然以帝母的身份在宮廷內外發(fā)號施令。
一
常太后(?—460)得勢后,她的家族也隨之飛黃騰達,成為顯赫一時的常氏外戚勢力。《魏書·外戚傳·常英傳》記載:
先是,高宗以乳母常氏有保護功,既即位,尊為保太后,后尊為皇太后。興安二年(453),太后兄英,字世華,自肥如令超為散騎常侍、鎮(zhèn)軍大將軍,賜爵遼西公。弟喜,鎮(zhèn)東大將軍、祠曹尚書、帶方公。三妹皆封縣君,妹夫王睹為平州刺史、遼東公。追贈英祖、父,苻堅扶風太守亥為鎮(zhèn)西將軍、遼西簡公,勃海太守澄為侍中、征東大將軍、太宰、遼西獻王,英母許氏博陵郡君。遣兼太常盧度世持節(jié)改葬獻王于遼西,樹碑立廟,置守冢百家。太安初(455),英為侍中、征東大將軍、太宰,進爵為王。喜,左光祿大夫,改封燕郡。從兄泰,為安東將軍、朝鮮侯。?子伯夫,散騎常侍、選部尚書;次子員,金部尚書。喜子振,太子庶子。三年(457),英領太師、評尚書事、內都大官,伏、寶、泰等州刺史。五年,詔以太后母宋氏為遼西王太妃。
上述引文中先后出現(xiàn)的人物“?”“伏”“寶”與常太后的關系不明,顯然文字有所脫訛。好在這些脫訛沒有發(fā)生在與常太后關系緊密的人物身上,因此不會影響本文的判斷。由上述引文知道,在常氏被尊為太后以后,她已故的祖父、父親、嫡母都被追贈為王公郡君,她尚存的生母、長兄、弟弟、妹妹、妹夫乃至從兄和子侄都被封以高官,賜以尊爵。在《魏書·外戚傳》的上下兩卷中,共列有十三家外戚。除常家之外,各家都是正牌的外戚,只有常家之后的文明太后馮家、文昭太后高家、靈太后胡家的榮光超越常家,其他各家的待遇都難與常家匹敵。
不過,榮光可以無限,出身卻難掩飾。常太后的娘家,本是一個有嫡有庶的大家庭。常太后庶出,生母是宋氏,其地位原本處于弱勢。常太后發(fā)跡之后,家庭地位發(fā)生了掉轉性的變化,矛盾就顯著表露出來。對此,在上引記載之后,接著就有一段文字,作了生動的描述:
初,英事宋不能謹,而睹奉宋甚至。就食于和龍,無車牛,宋疲不進, 睹負宋于笈。至是,宋于英等薄,不如睹之篤。謂太后曰:“何不王睹而黜英?”太后曰:“英為長兄,門戶主也,家內小小不順,何足追計。睹雖盡力,故是他姓,奈何在英上?本州島、郡公,亦足報耳?!?/em>
文中描述,身為嫡長兄的常英原先不能尊重其庶母即常太后的生母宋氏,倒是作為妹夫的王睹能夠在困難之際照應岳母宋氏(筆者就此猜測,王睹之妻應是宋氏所生、常太后胞妹)。常英的作為令宋氏記恨在心,因此常太后得勢之后宋氏就有意抬舉王睹,而貶黜常英。然而,此時的常太后卻能以克制的姿態(tài)調停常家嫡庶兩室之間的糾葛。不僅如此,在常家封賜的順序上,也是本著先嫡后庶的原則。最明顯的對比是,在封賜常太后父親常澄的同時就追贈了正室常英之母許氏;至于身為側室的常太后之母宋氏,則在六年之后才獲詔受封為遼西王太妃。人們只看這個“妃”字,就知道宋氏始終未脫掉妾的名義,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壓在常太后心頭的一樁塊壘。
不僅如此,常太后始終抹卻不掉的是,她進入北魏皇宮時的卑微身份。常太后雖然貴為后妃中的至尊,門閥世族們卻不買賬,士大夫一直沒有忘記常氏的身世,所以史家魏收(507—572)為常氏撰寫的傳記清楚地標明著常氏最初的乳母身份。而且,這篇傳記雖然載入《魏書·皇后列傳》之中,卻是附著在《景穆恭皇后郁久閭氏傳》之下的副篇。然而,就歷史地位而言,正篇的主人公郁久閭氏(525—540)是北魏歷史上幾無聲息的角色,她絕難與常氏相提并論?,F(xiàn)將這篇《高宗乳母常氏傳》的全文抄錄如下:
高宗乳母常氏,本遼西人。太延中,以事入宮。世祖選乳高宗。慈和履順,有劬勞保護之功。高宗即位,尊為保太后,尋為皇太后,謁于郊廟。和平元年崩,詔天下大臨三日,謚曰昭,葬于廣寧磨笄山,俗謂之鳴雞山,太后遺志也。依惠太后故事,別立寢廟,置守陵二百家,樹碑頌德。
這篇傳記只有106個字,與同卷其他傳記體例相仿,看似平淡無奇;然而,主人公常氏的生平事跡深埋其間,字字值得細細推敲。例如,“正平事變”發(fā)生后,常氏竟能力挽狂瀾將文成帝推上皇位,文中在“高宗即位”之前,只用“保護”二字就加以概括了。又如,為了強調常氏已經脫“?!奔凑?,視同貨真價實的太后,于是在看似不經意間點出“謁于郊廟”四字,其實卻是特意表明常氏經恩準而廁身皇家系列了。
值得玩味的,是“以事入宮”的“事”字,它著實透露了常氏當初成為北魏皇家宮女的原因。按照史家體例,此處所謂的“事”字,表明常氏是以罪家眷屬的身份沒入宮廷的。不過,犯“事”者并非常氏本人,而是她的娘家或夫家。至于犯了何“事”,雖然未載無考,但均屬重罪無疑。其懲處的措施為,男子處死,女子沒入宮廷或官府,幸存的男童則閹為宦者。比如,北魏太武帝的“保母”竇氏,“以夫家坐事誅,與二女俱入宮”,這是受到夫家犯罪的連累而被沒入宮廷成為罪孥的例子。又如,文成帝皇后馮氏,因“(父)朗坐事誅,后遂入宮”, 這是受到娘家犯罪的連累而被沒入宮廷的例子。常氏入宮,應該屬于夫家犯“事”之例。因為,常氏入宮不久就被“世祖(太武帝)選乳高宗(文成帝)”了。這表明,她在入宮之前就已懷孕在身,或者生育不久,她理應有夫家,甚至有子女。
被迫舍棄自己的子女,而身陷皇宮成為乳娘,實在是天降巨大禍災;然而不意之間,忽因平息“正平事變”而搖身成為太后,這在常人看來或許竟是大福。但是,常太后并不如此思量。后人讀《魏書·高宗乳母常氏傳》,所述內容如同流水之賬,然而仔細咀嚼就會感到,這看似平常的記錄,卻深蘊著常太后的精神世界。
二
其實,《魏書·高宗乳母常氏傳》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葬于廣寧摩笄山,俗謂之鳴雞山,太后遺志也”等字樣,尤其是“太后遺志”四個字。
由于受到原本乳母的身份的限制,常太后雖然生前可以廁身皇家,但是死后卻不能像正牌太后那樣葬入北魏皇家墓區(qū)——位于云中的金陵。像常太后這樣出身的人,必須另選葬地。這是有先例的?!段簳っ髟芑屎蠖攀蟼鳌犯健妒雷姹D父]氏傳》記載:
真君元年(440)崩,時年六十三。詔天下大臨三日,太保盧魯元監(jiān)護喪事,謚曰惠,葬崞山,從后意也。初,后嘗登崞山,顧謂左右曰:“吾母養(yǎng)帝躬,敬神而愛人,若死而不滅,必不為賤鬼。然于先朝本無位次,不可違禮以從園陵。此山之,上可以終托?!惫试嵫?。別立后寢廟于崞山,建碑頌德。
這是關于北魏世祖太武帝的“保母”竇氏之葬制的記載。竇氏雖然撫養(yǎng)了北魏太武帝,并且被尊為皇太后,但是死后沒有被安葬在皇家園陵,理由是“本無位次”,否則就是“違禮”的事件。所以,在竇太后之后的常太后,死后必須“別立寢廟”,這并非不正常。不過,鳴雞山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區(qū)境內,距離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有千里之遙,在當時屬于十分偏僻的地區(qū),常太后的“遺志”何必專注于“鳴雞山”呢?這倒是引人思索的。
鳴雞山原名摩笄山,或作磨笄山,一度還稱為馬頭山?!澳恰薄澳ン恰薄榜R頭”,乃至“鳴雞”,由于彼此音近而一訛再訛,傳至現(xiàn)在竟演變成為“雞鳴”。雞鳴山是一座孤立聳峙的山峰,近年已發(fā)展成為香火旺盛的福地名勝。在如今的雞鳴山風景區(qū),既建有道觀,亦存在佛窟,還有遼朝皇家花園的遺跡。其實,這座山峰的歷史文化遠比現(xiàn)存的所有建筑遺址更加悠久。
早在戰(zhàn)國時期,游說之士張儀(?—前309)已經向燕昭王(前335—前279)談論過雞鳴山的典故?!稇?zhàn)國策·燕策一》記載: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謂燕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王以其姊為代王妻,欲并代,約與代王遇于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為金斗,長其尾,令之可以擊人。與代王飲,而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歠,即因反斗擊之。”于是酒酣樂,進取熱歠。廚人進斟羹,因反斗而擊之,代王腦涂地。其姊聞之,摩笄以自刺也。故至今有摩笄之山,天下莫不聞。
張儀對燕昭王游說的內容,是春秋末年晉國的四卿之一趙氏為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設計滅亡毗鄰的代國事件。張儀的宗旨在于抨擊“趙王”(當時只是“卿”)的陰險與狠毒,談論的主角是趙王,配角為代王。趙氏嫁女做代王之妻,原本是蓄謀消滅代國而用于迷惑對方的伎倆。因此,在張儀的言論中,代王夫人只是用于烘托悲情的陪襯而已。
不過,到了史學家筆下,代王夫人的角色地位上升了,她成為晉國趙氏滅代事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人物。司馬遷(前145—?)在《史記·趙世家》趙襄子元年(前457)是這樣記載的:
襄子姊前為代王夫人。簡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其姊聞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殺。代人憐之,所死地名之為摩笄之山。
這段文獻與上引張儀的言論所述為同一事件,不過側重不同,可以互參互補。文中的趙襄子(?—前425),正是張儀議論的“趙王”;趙簡子(?—前476)則是襄子的父親。此時,趙簡子去世不久,趙襄子尚在為父親服喪期間,便利用這個容易使對方麻痹的時機,施展陰謀殺害了姊夫代王。代王夫人先被父親和弟弟利用為聯(lián)姻工具,隨后成為夾在趙、代兩家政權激烈沖突中的犧牲品。對此,她萬般無奈,只得“摩笄自殺”。代王夫人的悲慘命運受到司馬遷的深切同情,以“泣而呼天”四個字將她的形象凸顯起來,渲染出了喧賓奪主的效果。史家如此深情地運筆,那是因為他也曾迫不得已地遭受過令人恥辱的腐刑。
繼司馬遷之后,唐人張守節(jié)也對代王夫人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為《史記》作“正義”時,以《括地志》所引《魏土地記》的記載,更加細膩地描寫了代王夫人矛盾而痛苦的心理:
代郡東南二十五里有馬頭山。趙襄子既殺代王,使人迎其婦。代王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也?!蹦ン亲詺⒍?。使者遂亦自殺。
作為政治沖突的雙方,趙地是夫人的娘家,代國是夫人的夫家。沖突的結局,其弟襄子藉陰謀獲勝,其夫代王慘遭殺害。亡國失家的夫人呼天搶地,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她既不能“以弟慢夫”,又不愿“以夫怨弟”,夾在或則非仁或則非義之間不知所措。夫人深處矛盾卻無以自拔,只得磨笄自殺。這則典故凄涼委婉,令代人惻隱,于是將代王夫人自殺之地稱為磨笄山。
后來,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472—527)詮注《水經》,在《灅水篇》“延水條”下也記載了磨笄山得名的典故:
《史記》曰:“趙襄子殺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代之夫人也,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將何歸乎?”遂磨笄于山而自殺。代人憐之,為立祠焉,因名其山為磨笄山。每夜有野雞,群鳴于祠屋上,故亦謂之為鳴雞山。
接著,《水經注》該條還引《魏土地記》云:
代城東南二十五里有馬頭山,其側有鐘乳穴。趙襄子既害代王,迎姊。姊,代夫人。……磨笄自刺而死,使者自殺。民憐之,為立神屋于山側,因名之為磨笄之山。
這兩條史料均表明,直到北魏統(tǒng)治之際,在磨笄山附近依舊流傳著早年代王夫人自殺的典故,或許還能見到當年祠屋的殘垣遺跡。
磨笄山,后稱“雞鳴山”
北魏太安年間(455—459),已經成為當朝太后的常氏路過磨笄山,她久久地駐足,仰視這座在寬闊平原上兀自矗立的險峻山峰,俯聽鄉(xiāng)老訴說代王夫人的悲慘情由,不禁憫然嘆息,浮想聯(lián)翩。悲憫之后,常氏竟然選定磨笄山作為自己的歸宿。和平元年(460),常氏去世。朝廷果然按照她的遺志,將她葬于磨笄山即今雞鳴山。
三
在北魏時代,雞鳴山長期處于戰(zhàn)亂頻仍的區(qū)域;即使在和平時期,這里也常有綠林強盜出沒,被行人視若畏途。何況,代王夫人自殺的典故并非吉慶瑞兆,她的呼天之狀伴隨野雞哀鳴之聲在山間回蕩,她的悲泣常?;鳛槟ン巧缴厦懿嫉年庼?。常太后為何偏偏要留下葬于此山的遺志呢?這其中一定有曲折的苦衷。
常太后是北魏平城時代中期的重要歷史人物,“正平事變”的善后、文成帝的登基、文成帝元皇后李氏的處死、文明皇后馮氏的崛起,這些政壇斗爭事件都有她的參與或受她的主使。常太后的事跡遠不止前引《高宗乳母常氏傳》所記的百余文字,在《魏書》中的《文成帝紀》《皇后列傳》《外戚列傳》《閹官列傳》,以及《北史》的相應紀傳中,都能發(fā)現(xiàn)她的蹤影。為此,筆者撮合相關文字,與常氏本傳對照閱讀,略加揣摩而推演其事跡如下。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祖父是太武帝拓跋燾,父親是監(jiān)國的太子拓跋晃,所以他一生下來就被視為未來君主的候選人了。北魏后宮有子貴母死的規(guī)則。按照這條規(guī)則,儲君之母將被處死。然而,幼小的儲君卻需要有人照顧,因此,就派生出由“保母”或乳母撫養(yǎng)儲君的慣例。為了確保安全,幼小的儲君及其乳母會被安頓在別宮撫養(yǎng),不得與儲君的親生母親同居共處。所以,文成帝自幼便脫離其母郁久閭氏,一直由乳母常氏撫養(yǎng)。
常氏雖然出身乳母,但是她的家族也曾顯赫一時。常氏的祖父常亥曾在前秦苻堅朝任扶風太守。扶風郡隸屬于司隸校尉,管轄京師長安以西諸縣,是拱衛(wèi)京師的要地,可見常亥頗受前秦的器重。常氏的父親常澄當過后燕國的勃海太守。勃??ゎI南皮等十縣,轄有今河北省東南部的滄州市一帶。然而,后燕后來被北魏攻滅,常家隨之破落。那時候常家的掌門人是常氏的長兄常英。常英帶領家族逃難,到達遼西龍城,成為馮氏北燕國的臣民。
常氏之母宋氏是常澄侍妾,所以常氏在娘家的地位低下。常氏早早就出嫁了,夫家的情況現(xiàn)已無從得知。常家在遼西安定不久,豈料北魏太武帝發(fā)動大軍東征,將北燕敗滅了。北燕臣民大多被擄掠到北魏國都平城,其中就有常氏及其親屬。接著,常氏的夫家出“事”,常氏被沒入北魏后宮,陷入命運未卜的境地。誰知不幸之中竟有僥幸,常氏被選中成為剛剛出生的皇孫拓跋浚的乳母。
太武帝的窮兵黷武,招致朝廷政局動蕩不安。原本監(jiān)國的太子被太武帝逼死,接著太武帝被閹官宗愛謀殺,皇孫拓跋浚成為孤兒。幸虧有乳母常氏的機警隱藏與竭力保護,皇孫免遭不測。閹官宗愛勢力被鎮(zhèn)壓之后,皇孫受到群臣擁立,登基當上皇帝,是為高宗文成帝。此時的文成帝年僅十三歲,在宮內受制于常氏。文成帝先尊常氏為保太后,進而尊保太后為皇太后,從此常氏尊貴無比。
常太后享盡物質上的榮華富貴,精神上卻極度空虛,她不斷地想起自家的親人。過去作為乳母,她出不得宮廷,無法與親屬聯(lián)系;如今成為太后,她可以為所欲為了。常太后讓文成帝追贈她的祖父為公,追贈她的父親為王。她又讓朝廷封她的兄長常英為太宰,封她的弟弟常喜為左光祿大夫,還將常家其他親眷陸續(xù)找到,不管血緣親疏遠近,都為他們一一封賞官爵和財產。
歷史給予常氏契機,讓她登上北魏后宮權力的頂巔,而造成契機的原因則是后宮子貴母死的規(guī)則。北魏訂立這一殘忍規(guī)則的目的,在于杜絕母后及外戚干預朝政的可能。然而,儲君的生母死后,其位置卻被乳母或“保母”取代,其結果便是冒牌太后及其外戚勢力的惡性膨脹。這真是歷史的報應。
子貴母死規(guī)則的施行,既使皇家自己的后代失去母愛,也使他人的子女失去乳養(yǎng)。從《魏書》記載看,眾多因常太后的恩惠而蒙受封賜官爵者,全部是常太后的娘家之人,并無常氏夫家之人。顯然,在眾多受惠者中,除了生母宋氏之外,多數(shù)人并非常太后由衷掛記的至親;因為,她是庶出之女,早先在常家自難得到如正室子女般的深切厚愛。在常氏的心中念念不忘的,應該是她那斷了奶的親生孩子,或許還有孩子的父親。常太后命人遍尋親人,唯獨她的丈夫和孩子下落不明,不知是在常氏進宮之際就被除掉了,還是事后因窮困或災難而不幸殞命了。
想到往昔,常太后自然痛心疾首。她不會忘記,正是北魏大軍焚毀了她的家園,屠戮了她的親人;也是北魏大軍強令她離開故土與親屬,迫使她在冷酷的宮廷里茍活。至于乳子文成帝,雖然對常氏不薄,但是他的祖父卻是滅絕她安定生活的仇敵。常太后如今雖已養(yǎng)尊處優(yōu),但以往拋子別夫的沉重代價是永遠難以補償?shù)?。對于文成帝,常太后畢竟難以寄托真正的親情,她必然日夜感受著孤獨的煎熬。為了釋放心存的孤憤和曲折地表達抗議,常太后刻意將父親的陵墓遷至曾是北魏敵國的北燕所在地遼西,并為父親在那里樹碑立廟,安置守冢,以此寄托她對于故國故鄉(xiāng)故親的哀思。
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何以常太后路過雞鳴山時會久久地駐足(見圖),因為代王夫人的悲劇勾起了她的聯(lián)想。如同代王夫人那樣,常氏身后的安排也處于兩難的地步。一方面,貴為北魏的太后,常氏已不可能再葬回故鄉(xiāng)遼西的墳塋;另一方面,常氏原本只是乳母,在北魏皇家并無位次,她既不能也不想葬入皇家園陵。由于與代王夫人的思想契合,孑然一身的常氏遂選定雞鳴山這座孤峰作為歸宿,追隨代王夫人去也。
編者注:此文發(fā)表于《南國學術》2018年第1期第68—74頁。為方便手機閱讀,微信版刪除了注釋,如果您想引用原文,請發(fā)郵件到“wptian@um.edu.mo”信箱,索取文章的PDF版;如果您想投稿,請將電子版發(fā)到“ias.scq@um.edu.mo”信箱;如果還想查看《南國學術》以往的文章,請到“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網站,點擊“學術期刊-南國學術”后,可以下載所有文章PDF版。網址是:https://ias.um.edu.mo/2018-contents/
《南國學術》2018年分欄總目錄
(括弧內數(shù)字,前為期數(shù),后為頁碼)
主辦:澳門大學
·前沿聚焦·
◇ 余瀟楓
浙江大學 教授
和合主義:“廣義安全論”的建構與可能(1·4)
◇ 高小康
南京大學 教授
多元文化:景觀·共享·互享(1·12)
◇ 夏德元
上海理工大學 教授
知識的數(shù)字化傳播與知識分子的角色重構(1·23)
◇ 楊虎濤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教授
“發(fā)展型國家”視域下的中國鏡像
——中國究竟是怎樣的發(fā)展型國家(2·180)
◇ 樊 浩
東南大學 教授
倫理道德的“形態(tài)”理念與“形態(tài)學”理論(2·196)
◇蔡恒進/張祥龍/黃裕生
武漢大學/中山大學/清華大學 教授
人工智能時代的理性、道德與信仰(3·356)
◇ 崔 平
上海師范大學 教授
“仁說”傳統(tǒng)的方法論迷失
——管窺中國儒學的四種無意識(3·366)
◇[美]阿諾德·柏林特
長島大學 教授
“美”被顛覆
——消費文化對審美感知力的強行征用(3·376)
◇ 趙 玉
濟南大學 教授
“美”的救贖
——為何與如何“恰當審美”(3·382)
◇ 賈根良
中國人民大學 教授
不對稱全球化:歷史、理論與當代中國(4·532)
◇晏 輝
北京師范大學 教授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哲學基礎(4·541)
◇童 星
南京大學 教授
“災害”研究的四個關鍵概念
——多學科透視下的公共政策意涵(4·552)
·時代問題論爭·
◇ 張建軍
南京大學 教授
再論“廣義邏輯悖論”的基本構成要素
——兼答陳波、王天思教授(1·32)
◇ 小 田
蘇州大學 教授
對“歷史人類學”及其問題的檢討(1·48)
◇ 王天思
上海大學 教授
關于悖論的基本構成
——兼與張建軍教授商討(3·416)
◇ 張 俊
湖南大學 教授
儒耶終極信仰該如何比較
——與謝文郁教授商榷(3·429)
◇ 謝文郁
山東大學 教授
情感對象是在情感中被界定的
——對張俊教授商榷文章的回應(3·446)
·中國歷史文化論壇·
◇ 晁福林
北京師范大學 教授
甲骨文“徒”字說
——關于商代社會底層勞動者的一個考察(1·58)
◇ 李 憑
澳門大學 教授
隱蔽在歷史表象背后的精神世界
——北魏常太后與代王夫人的思想契合(1·68)
◇ 熊月之
上海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從《知新報》看上海與澳門之間的信息走廊(1·75)
◇ 董叢林
河北師范大學 教授
晚清“三集團”大員與北南洋的“兩職一體”
——從制度與實際兩個層面體現(xiàn)的權力格局審視(1·86)
◇ 崔向東
渤海大學 教授
“遼西走廊”與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發(fā)展(2·239)
◇ 胡發(fā)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從“盡親戚”到“禮新親舊”
——中國古代人倫關系在春秋時期的變遷(2·251)
◇ 張海英
復旦大學 教授
明清“商書現(xiàn)象”:經濟文化視野下的觀察(2·262)
◇ 鄒振環(huán)
復旦大學 教授
近代中國“自改革”思潮第二波
——《盛世危言》與“盛世危言主義”(2·273)
◇ 胡大雷
廣西師范大學 教授
從文藝批評到文學批評
——兼論先秦樂學轉型與“詩三百”由樂而文(3·455)
◇ 熊遠報
早稻田大學 教授
會館·遠距離貿易·商業(yè)網絡
——以明清時期北京的歙縣會館為考察線索(3·463)
◇ 朱蔭貴
復旦大學 教授
“大分流”之后的與時俱進
——傳統(tǒng)錢莊業(yè)在近代中國的變化與特點(3·474)
◇ 魯西奇
武漢大學 教授
中國古代鄉(xiāng)里控制體系的基本結構(4·562)
◇李智君
廈門大學 教授
“夢”在佛教早期東傳中的媒介作用(4·575)
◇王善軍
西北大學 教授
驟貴者必暴富:南宋武將家族的經濟勢力
——成紀張氏個案考察(4·591)
◇ 萬 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十五世紀印度洋國際體系的建構
——以明代“下西洋”親歷者記述為線索(4·610)
◇[日]松尾恒一
日本 歷史民俗博物館/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 教授
明清時期中國東海、南海的海盜活動和記憶
——兼與日本、中國、東南亞的宗教史跡印證(4·621)
◇ 陳建華
復旦大學 特聘講座教授
戊戌變法與世界革命風云
——康有為與今文經學“革命”的困境(4·632)
·東西文明對話·
◇ 何中華
山東大學 教授
“格致”與科學的分野
——多種維度視域下的中學西學異質性(2·212)
◇ 張 法
浙江師范大學 特聘教授
中國美學的類型和階段劃分
——從語言特質的角度與西方、印度比較(2·227)
◇ 郭 沂
首爾大學 教授
“價值”結構及其分層
——兼論中西價值系統(tǒng)的區(qū)別與融通(3·390)
◇ 王 笛
澳門大學 特聘教授
公共空間與公共領域
——東西方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城市公共生活(3·404)
·思想者沙龍·
◇ 倪梁康
中山大學 教授
價值感知與倫常行動
——胡塞爾與希爾德勃蘭特的思想關聯(lián)(1·97)
◇ 胡水君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論語》中的“心性”原理(1·109)
◇ 向世陵
中國人民大學 教授
從“生生”之仁走向“同善”
——兼論明代楊東明的博愛關懷(1·120)
◇ 金春峰
人民出版社 編審
中國儒學發(fā)展中的七個分期
——對“三期”“四期”說的駁議(2·284)
◇陳 新
浙江大學 教授
制造“斷裂”與建構“連續(xù)”
——史學家預設的歷史敘事單元(2·302)
◇ 林 崗
中山大學 教授
西方政治哲學中的“革命”話語演變(2·312)
◇董乃斌
上海大學 教授
《詩經》史詩的敘事特征和類型
——《詩經》研讀筆記之一(3·486)
◇ 龔 雋
中山大學 教授
中古禪學思想史中的《維摩經》(3·503)
◇ 王曉華
深圳大學 教授
重構生態(tài)文化中的“身體學”(3·518)
◇ 陳嘉明
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 特聘教授
自然主義與形上學
——孔子哲學與孟子哲學之不同(4·652)
◇楊國榮
華東師范大學 教授
“事”與“理”
——由“事”而思“理”(4·660)
◇ 洪漢鼎
山東大學 特聘教授
詮釋學與傳統(tǒng)繼承問題
——從馮友蘭的抽象繼承法講起(4·672)
·域外傳真·
◇ 陳曉律
南京大學 教授
歐洲社會福利制度的普適性與特殊性
——兼論制度性拖累的化解之道(1·131)
◇ 林閩鋼
南京大學 教授
如何面對貧困和消除貧困
——貧困視角及其政策轉換的社會歷程(1·148)
·漢語新文學研究·
◇ 王洪岳
浙江師范大學 教授
論莫言文學世界的生態(tài)維度(1·156)
◇ 宋炳輝
上海外國語大學 教授
高行健戲劇實驗的世界性意義(1·166)
·獨家評論·
批評與回應:“人本倫理學”爭鳴(2·322)
◇ 江 暢
湖北大學 教授
道德僅僅具有工具價值嗎?
——就“道德工具論”與韓東屏教授商榷(2·324)
◇ 陳 真
南京師范大學 教授
倫理學如何研究才能以人為本?
——《人本倫理學》失誤舉要(3·327)
◇ 陳澤環(huán)
上海師范大學 教授
道德不僅僅是人的創(chuàng)造物
——《人本倫理學》的哲學缺陷(2·330)
◇ 閻孟偉
南開大學 教授
對《人本倫理學》的三個質疑(3·333)
◇ 魯 鵬
山東大學 教授
“人本倫理學”在闡釋、論證方面存在的缺陷(2·336)
◇ 韓東屏
華中科技大學 教授
對批評“人本倫理學”的答辯(3·339)
◇ 王曉升
華中科技大學 教授
物化:從“承認的遺忘”到“錯誤承認”
——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中的霍耐特物化分析(4·690)
·信息速遞·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
澳門大學《南國學術》編輯部
2017年度中國歷史學研究十大熱點(2·345)
◇ 田衛(wèi)平
《南國學術》 總編輯
《南國學術》被“超星期刊域出版平臺”全文收錄(2·211)
◇ 田衛(wèi)平
《南國學術》 總編輯
《南國學術》入選“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2017年版)”(2·311)
◇ 田衛(wèi)平
《南國學術》 總編輯
《南國學術》二〇一八年分欄總目錄(4·703)
編輯、校對、排版、設計:田衛(wèi)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