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作者:陳恰明-(來自豆瓣)讀葉先生的書,總感覺讀的不只是文字,更不僅僅是一門學問,而是一種生命的狀態(tài)。就像葉先生的老師顧隨先生說過:“一種學問,總要和人之生命、生活發(fā)生關系。凡講學的若成為一種口號或一集團,則即變成一種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義與生命?!彼?,凡大師者,必不全系于知識,而關乎于情懷。讀完《說詩講稿》,最強烈的直接感受是這位老太太和古典詩歌之間有了一座橋梁,他們之間的溝通是暢通無阻的,這座橋是生命之橋、是感動之橋。 在這本書中,葉先生提到了衡量中國古典詩歌好壞的一個標準——興發(fā)感動。鐘嶸《詩品》有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行諸舞詠”,詩的作者首先要能受到外界的興發(fā)感動,其次他要能將這種興發(fā)感動通過詩歌傳遞給讀者,讓讀者很好地感受到這種興發(fā)感動。杜甫《曲江》二首中有“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兩句,作者對于“穿花蛺蝶”、“點水蜻蜓”的喜愛之情,可以說是溢于言表,作者看到眼前之景而受到興發(fā)感動,又將這種感動寫成詩很好地傳達給了讀者,實為好詩。對于“興發(fā)感動”這一標準的提出,并不是突兀的,而是葉先生對從詩經時代的“賦、比、興”傳統(tǒng),一直到后世的古代詩歌文論的一個整體的研究,可見葉先生古典文學功底之扎實。 中國古典詩詞的興發(fā)感動,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于生命、生活強烈細膩的感受,這實在令我們今人感到慚愧?!奥稄慕褚拱?,月是故鄉(xiāng)明”這是詩人對于兄弟和故鄉(xiāng)濃濃的思念之情;“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是詩人送別友人后依依不舍,望著雪上留下的馬蹄印久久不愿離去;“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詩人對于弟弟和天下人美好的祝愿。這些是古人對于生命的感悟,對于生活的熱愛,這足以引起我們今人的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李商隱詩歌的意象進行闡釋時,葉先生引用了大量西方文論,這給我們理解古典詩詞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但更需要注意到,中國古典詩詞植根于中國悠久的社會歷史,有其特殊的成長土壤,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西方文論都適合用來對中國古典詩歌或者其他古典文學體裁進行闡釋。詩中特別提到了“作者原意謬論”這一說法,葉先生則認為這一觀點“以為作者不重要”并不適合對于中國古典詩歌的解讀。所以,對于古典文學的學習,既要拓展思維吸取西方理論知識,但同時對于不同文本的解讀,要能夠進行甄別、選擇,不能千篇一律、按圖索驥。 總體看來,整本書對于古典詩歌的解讀融會了中西古今文藝理論,能夠拓展讀者思維,內容深刻但不深奧,語言深入淺出,唯一不足可能是因為本書是通過對講稿進行整理而編成的,所以各章有些內容是重復的,但不影響整體閱讀,適合喜歡中國古典詩歌的朋友進行閱讀。By the way,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看葉先生的吟誦視頻哦,更加能夠感受到詩歌與生命之間的聯(lián)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